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古典精神分析

2.1 复习笔记

一、精神分析的起源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1856年,弗洛伊德生于原奥地利。l939年,逝世于伦敦。1900年以后,弗洛伊德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如《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性学三论》(1905)等。后期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图腾与禁忌》(1913)、《超越快乐原则》(J920)、《自我与本我》(1923)、《文明及其缺陷》(1930)等。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

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

(1)l8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了单子论;

(2)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心理中存在着一个意识阈限;

(3)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进一步强调无意识的作用。

2.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

(1)近代物理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

能量守恒与转换的学说启发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推动精神活动的心理能、心理能的实质——“力比多”也同样守恒。

(2)生物学对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吸收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本能的概念;

受布吕克的机械论与还原主义思想的影响,弗洛伊德相信一切生命现象都可以还原为物理的东西。

(3)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分析的作用

弗洛伊德在精神病人身上获得了对人性的领悟,从而形成了他的人格理论体系。

二、人格结构

(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1.意识

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2.前意识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

3.无意识

(1)定义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的特点

无矛盾性;

无时间性;

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

非现实性;

无意识更机动、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3)无意识真实性存在的原因

催眠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无意识的假说;

做梦是无意识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如失言、笔误、遗忘与丢失等暴露了一个人无意的真实欲望和动机;

灵感、直觉等创造性活动中的心理现象说明存在着无意识领域;

精神分析发现许多身心疾病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础;

精神分析技术对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有效性间接说明无意识的真实性。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

(1)定义

本我指人的动物性。它同人的肉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并且贮藏它们和向自我、超我提供能量。

(2)两种本能

在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一种是生存本能,另一种是性本能。在后期,弗洛伊德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新概念。

(3)快乐原则

本我满足自己欲望、获得快乐的方式有两种:

反射动作;

想象实现。

2.自我

(1)定义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是来帮助本我的,它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

(2)自我的作用

自我在本我与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整合作用。

3.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超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

(三)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

1.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

(1)现实焦虑;

(2)神经质焦虑;

(3)道德焦虑。

2.自我防御机制

(1)定义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创造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几乎所有的自我防御机制都有两个共同点:

它们是无意识的;

它们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

(2)种类

压抑

压抑是自我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压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本我中的先天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的压制;另一种是对个人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的压抑。

否认

否认是最早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

投射

利用这种方法的人,不承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不良品质、思想感情投射给别人,看成是别人有的东西。

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是一种人努力表现出自己不良品质和情感的对立面来减轻焦虑的方法。

合理化

合理化又可称为文饰作用。通过这种机制,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或者内心想要却未能得到的痛苦经历编造出一个似乎合理、自己能接受的解释。

替代和升华

满足本能欲望、发泄能量的直接方式为超我的道德规范或现实要求所不容,受抵制的力比多不得不转换对象和改变方向,企图以间接的方式发泄出来,这就是自我的一种防御机制,即“替代”。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力比多发泄的直接与原始的方式是被社会赞许的、高尚的间接方式所替代,就称为升华。

三、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一)性、力比多、动欲区

1.性

(1)定义

弗洛伊德认为生殖活动是狭义的性,而广义的性不仅包括直接的生殖活动,而且包括许多以间接形式发泄性冲动的活动,如接吻、触摸、跳舞等。

(2)幼儿的性和成人的性的区别

对婴儿来说,性的最敏感区域不必是性器官;

婴儿性欲的目标不是性交,而是带来性快感的活动;

婴儿性欲倾向于自恋而不是异性恋,即婴儿主要是依靠刺激自己身体上的各种动欲区(性敏感区)或者通过母亲的抚摸得到性欲的满足。

(3)阶段说

根据动欲区在身体上的不同定位,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有五个不同的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力比多

广义的性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弗洛伊德称为力比多。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也常用“力比多”这一词来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但是,力比多更主要是指性本能的能量。

3.动欲区

动欲区即性敏感区。

(二)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1.口腔期

(1)概念

弗洛伊德把从初生到满周岁这段时间称为口腔期,这时婴儿力比多发泄的主要动欲区是口腔。通过口腔活动如吮吸、吞咽、咀嚼等,不仅满足了婴儿饥饿时的需要,而且这些活动本身也提高了性快感。

(2)分期

口腔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

前口腔期是指婴儿从出生到满八个月这段时间内,婴儿的性快感主要来自于吮吸和吞咽活动,唇和舌成了主要的动欲区。

后口腔期大约是婴儿出生后第八个月到一周岁。随着牙的生长,力比多倾注的动欲区集中在牙、牙龈和咽部。性快感主要来自于吞咽、咀嚼和吞食活动。

(3)重要标志

自我的形成是口腔期最重要的成就。

2.肛门期

(1)基本内容

这一阶段大约从出生后第二年起到两岁末。在肛门期,幼儿的主要动欲区是肛门。

(2)分期

同口腔期一样,肛门期也有两个时期,即前肛门期与后肛门期。

前期力比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肛门排泄粪便来解除内部压力以获得快感体验。

在后肛门期(又称为保持期),力比多快感主要来自保持粪便而不是排泄粪便。

3.性蕾期

大约从三岁到六岁是性蕾期。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抚摸、显露生殖器获得力比多的满足。儿童心中产生了有关父母的情绪冲突,即男孩心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和女孩心中的伊利克特拉情结。这时期形成超我。

4.潜伏期

性潜伏期是指从六岁一直到十二岁左右。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儿童生活范围的扩大和在学校吸取了系统知识,儿童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部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男女儿童之间的关系较疏远,一直维持到青春期才又发生变化。

5.生殖期

弗洛伊德把前几个性心理发展阶段统称为“前生殖期”,把性心理发展的最后阶段称为“生殖期”。这时儿童的心理发生了根本的转折,从“自恋”转变成了“异性恋”。从这个时期起,人类个体就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社会中一个独立的成员。他们寻找职业,选择婚姻对象,开始异性恋的生活,生育和抚养后代。

(三)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

1.人格发展的停滞和倒退与早期某些经验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包括:

(1)当儿童需要安全时,即他感到焦虑时,只给予某种本能需要的满足;

(2)当某种本能要求受到极端的挫折或剥夺,将导致个人强烈地、连续地要求满足这种本能需要;

(3)本能需要的过分满足,或对个人的过分纵容和宠爱,使他不情愿离开较低阶段而向较高阶段发展;

(4)过分满足和过分挫折的交替;

(5)从过分满足突然转变到过分挫折等。

2.典型的人格特征类型

(1)口腔型特征

口腔期发生过停滞的人,会有口腔型特征。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追求安全感,扮演被动和依赖的角色,他们是退缩的、依赖的,好嫉妒、猜忌和苛求别人,遇到挫折易怒、易悲观和仇视人等。据弗洛伊德的看法,咬和吮手指、吸烟、酗酒、贪吃和接吻等行为多与口腔期停滞有关。

(2)肛门型特征

含义

肛门期停滞所导致的人格特征被称为肛门型特征。肛门期儿童的主要冲突是粪便的累积和排泄,父母对他们的大小便训练和他们对训练的抵抗。如果父母对子女的卫生训练过分严厉或放纵,都可能使儿童人格发展停滞,形成肛门型特征。

类型

a.肛门便秘型

便秘型的最基本特征有三种:讲究秩序和整洁,过分吝啬或节约以及固执或强迫性。

b.肛门排泄型

排泄型特征者有肮脏、放肆和浪费的习惯。

(3)性器型特征

导致原因

这类特征是性蕾期没有解决好俄狄浦斯情结和伊利克特拉情结所导致的。

主要特征

a.行为轻率、果断和自信,这些行为特征主要是对“阉割”焦虑的反抗;

b.性器型特征实质上是极端自私和自恋的,它妨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4)生殖型特征

具有生殖型人格特征的人,不仅在性的方面,而且在心理和社会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他们能消除本能力量的破坏作用,使之富于建设性。他们有能力建立完满的爱情生活,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四、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测量与应用

(一)研究方法

1.自由联想法

布雷尔在用催眠术治疗安娜的过程中,发明了精神宣泄的“谈话疗法”。谈活疗法就是在催眠的条件下引诱患者把自己以往致病的创伤经验或事件尽情吐露出来。当这些致病的创伤经验被完全暴露在意识中,各种症状就会自行消失。自由联想法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决定论。

2.梦的分析

(1)梦的来源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显像有三个来源:

感觉刺激;

发梦者在清醒时的所思所想;

本我冲动。

(2)显梦

无意识中的欲望与冲动一般以两种方式在显梦中表现出来:

符号化

a.通过符号化,受抑制的内容并没有被歪曲或被伪装,而是以某种符号的形式在显梦中直接表达出来。

b.符号包括两类:特殊的符号和一般的符号。

梦的制作

a.梦的制作就是将梦的隐意即潜意识的欲望与冲动伪装和歪曲成自我或超我难以觉察的显梦的过程。

b.种类

第一,压缩;

第二,替换;

替换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把梦中重要的或关键性的因素如本能欲望或使人内疚的思想用不重要的因素来替换,或用一种引喻来代替。第二种情况是把梦中思想的重点或中心转移到别的地方。

第三,思想观念转化为视觉形象,虽然并非所有思想都必须转换为视觉形象,但视觉形象却是梦的结构的基础;

第四,反向作用,即将那些无意识的观念或冲动以其相反的形式在显梦中表现出来。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1)错误的实质

失误、口误、遗忘等生活中表面上的偶然事件,实际上隐藏着人的真实动机,即受压抑的无意识欲望和观念。

(2)错误的类别

口误;

笔误;

遗忘;

遗失、误置与误取;

误读与误听;

多种错误的混合。

4.幽默

攻击性幽默和性幽默的实质是个体以一种社会赞许的方式来发泄本我欲望与冲动。

5.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1)在研究中,弗洛伊德着重了解有关心理的非常态现象和特殊现象;

(2)弗洛伊德着重从整体出发研究人格;

(3)弗洛伊德的方法既是一种研究方法,又是一种精神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它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具有实用意义;

(4)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他对病人所讲的话不作精确记录,而是在事后通过回忆写记录,同时,弗洛伊德理论的许多概念不可能通过实验来检验,因为他们是不精确的、含糊的和非操作性的,难以和具体实际变量联系起来。

(二)投射测验

1.基本原理

投射测量的基本方式是向受测者提供预先编制的一些未经组织的、意义模糊的标准化刺激情境,让受测者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然后通过分析受测者的反应,推断受测者的人格特征。

2.代表人物

(1)投射技术最早由主题统觉测验(TAT)的创建者默里在1938年使用;

(2)1921年,罗夏发表了他编制的墨迹测验,

(3)l938年,富兰克首次清楚地表述了投射技术的重要性。

3.投射测量的特点

(1)测验材料一般都很含糊,而受测者也不受任何限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

(2)测验的目的具有隐蔽性,受测者一般不知道自己的反应将得到何种心理学解释;

(3)对测验结果的解释重在对受测者的人格特征获得整体性的了解。

4.投射测验的方法

G.林达塞根据反应方式把投射测验依次分为五类:

(1)联想法

要求受测者说出某种刺激(如单词等)引起的联想,一般指首先引起的联想。

(2)构造法

要求受测者根据提供的材料编造一个故事,可从故事中探测其个性。

(3)完成法

提供一些不完整的句子、故事等材料要求受测者进行自由补充。

(4)选择或排列法

要求受测者根据某一标准(如美感)来选择题目,或做各种排列,由此显露受测者的个性。

(5)表露法

要求受测者用某种方法(如绘画、游戏等)自由地表露其人格。

5.罗夏墨迹测验

(1)基本原理

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创制,共有l0张图形卡片。其中五张黑白的,五张彩色的。这10张卡片编有一定的次序,测验时要按顺序呈现。测验开始之前,要给受测者一个标准的指导语。指导语如下:“你将要看到的是印着偶然形成的墨迹图案的卡片,请你将你看图时所想到的东西,无论什么,都原封不动地说出来,回答无所谓正确和错误,所以请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2)测量过程

实验测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自由联想阶段,受测者根据材料自由地展开联想,主试只负责忠实地记录受测者反应的内容和速度等特征,对受测者提出的问题作模糊的回答,但可以鼓励受测者联想。

提问阶段,在受测者对10张图片自由联想之时,主试可从第一张图片开始询问受测者,问题包括:反应是根据哪部分作出的?引起反应的因素是什么(颜色、形状等)?

极限试探阶段,确定受测者能否从图片中看出具体的事物。

(3)记分方式

罗夏墨迹测验一般根据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记分:

反应部位

反应部位是指受测者所注意到的墨迹部分,是整体或局部。它有五种类别:

a.整体反应(w)

受测者对墨迹的全部或几乎全部进行反应。W分数过高可能表示受测者思维过分概括的倾向,或愿望过高。W分数过低或没有,表示受测者缺乏综合能力。

b.普通局部反应(D)

受测者对墨迹图的空白、浓淡或色彩所隔开来的大部分进行反应。有较多数量D答案的受测者,可能有良好的常识。

c.细微局部反应(d)

受测者对墨迹图的空白、浓淡或色彩所隔开来的细微部分进行反应。

d.特殊局部反应(Dd)

受测者对墨迹的极小的或不同一般方式分割的一部分进行反应。分数过高的受测者可能刻板或不依习俗的思维。

e.空白反应(s)

受测者对墨迹部分作为背景,将空白部分作为对象,对白色空间进行反应。

决定反应因素

a.形状反应(F)

知觉由形状或者形式决定。根据形状的相似程度可以分为F+、F、F-。F+是指受测者的反应与墨迹形状甚为相似,受测者通常被认为具有现实性思维;F-则指极差的外形相似性,可能意味着受测者思维过程混乱。

b.运动反应(M)

受测者在墨迹中看到人或动物在运动。M多表示情感丰富,M少可能意味着人际关系差,M也是表示内向性的符号。

c.浓淡反应(K)

受测者的反应决定于墨迹的阴影部分,可被认为是焦虑的指标。

d.色彩反应(C)

受测者的反应由墨迹的色彩决定。C分高表示外向,情绪不稳定。

反应内容

反应内容是指受测者所联想到的具体形象,主要有以下六型反应内容:

人(H)、动物(A)、解剖(At)、性(Sex)、自然(Na)、物体(Obj)等。

普遍性反应

普遍性是指受测者反应的内容是否具有独特性,有普通反应(P)和独创反应(O)两种情况。作出比较特殊反应的受测者可能是富有创造性,也可能是病态思想的表示。

(4)评价

罗夏墨迹测验发表后,很多人认为是一大创举,该测验被译成多种文字。该测验主要应用于精神医学的临床诊断,也可以用于人格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罗夏墨迹测验的评分和解释是很困难的,极费时费力,且需要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人才能掌握这种方法。而且对测验结果还必须从多方面作综合的解释,不能单凭任何一个结果的情况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

(三)精神分析疗法

1.分类

(1)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法是由施治者诱使病人讲出头脑中的一切事情,不管这些想法与主题是否有关,是多么零乱、不合逻辑或难于启齿,都得引导他们讲出来,以便从求治者所述的词句、事件和想象中推论其间的联系,把压抑的动机及其冲突召回到意识中来。

(2)梦境分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一定表明未来怎样,但它可能说明以前如何。他认为梦是人的愿望的满足。这种满足的方式可能有三种情形:

愿望的直接满足;

愿望的反向满足;

愿望的象征满足。 

(3)直接分析疗法 

由罗森首创,施治者不是去等待求治者产生顿悟,而是提出自己的解释并且向其直接陈述这些解释,这样就能避免求治者的习惯和心理防御的干扰。这种方法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对那些思维混乱和退缩型病人或心理障碍者也很适用。

2.评价

(1)贡献

弗洛伊德在人格及其变态这个前人所忽视的领域中勇敢探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起现代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心理学体系,其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堪称后人的楷模;

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人格的结构等;

弗洛伊德体系在人格心理的研究方法上有重要的贡献。弗洛伊德创造了一套与实验心理学方法显著不同的研究方法,如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等,开创了人格心理研究的临床法。

(2)局限性

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弗洛伊德体系过分强调无意识过程,而贬低意识过程;

弗洛伊德把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当成是人的行为与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观点过分扩大了本能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特有的各种社会需要;

弗洛伊德的概念、理论与假设往往是不精确的和缺乏操作性的,因而难以通过实证性的研究来加以验证;

弗洛伊德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心理现象的材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特别是健康人的人格心理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导致了弗洛伊德对人的片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