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认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
A.都不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B.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
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答案】B
【解析】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实践活动都必然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2.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就是客观规律,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答案】D
【解析】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1)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因此,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是无阶级差别的,在人人面前是平等的。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依据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原理
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原理
C.认识是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原理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
【答案】B
【解析】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原理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党的群众路线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4.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 )。
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答案】D
【解析】实践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5.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测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答案】D
【解析】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6.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
A.客体的选择和建构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D.客体的能动反映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的认识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反映,它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科学说明了被唯心主义所抽象发展了的主体能动性思想,并从根本上驳倒了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彻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
A.实践标准是不可能的
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需要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C
【解析】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不确定性表现在它对真理的检验需要一个过程。
8.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称为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称为理性认识。下列认识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
A.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B.物价上涨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C.小丽长得很漂亮
D.书是纸做的
【答案】B
【解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项是人们经过理性的分析得出的关于价值规律的正确结论,属于理性认识。
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是( )。
A.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不能帮助人们获取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答案】B
【解析】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表明( )。
A.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B.客观条件是制约人们认识的决定因素
C.由于多方面的主观原因,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会有所不同
D.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
【答案】C
【解析】“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没有表明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想象不同。
1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分析,体现了(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
【答案】B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结合题干“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这正好体现了哲学上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1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信息的角度看,反映的发生就是( )。
A.信息的产生过程
B.信息的传播过程
C.信息的刺激过程
D.信息的接收和保留过程
【答案】D
【解析】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对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人们接收信息,并形成对信息的认识,换言之,从信息的角度而言,反映的发生是接收和保留。
13.“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现成答案,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回答。”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B
【解析】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我们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因此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14.哲学的党性倾向是指( )。
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与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与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与斗争
【答案】B
【解析】哲学的党性倾向是指任何哲学派别都分别隶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阵营。任何哲学都不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阵营之外或凌驾于两者之上。
15.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檐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可以指导认识。
16.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直径大约100英尺的大洞,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了大约25加仑水蒸气以及水冰。这一发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反过来认识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B.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能够把认识和客观事物加以对照
【答案】B
【解析】认识活动包括:认识主体、认识中介和认识客体三要素。认识中介是认识活动的中间通道、联系媒介和转换机制。题目中,认识中介是火箭以及测量等方法系统,正是借助于火箭,人类延伸了自己的认识器官,克服了自身的缺陷,达到了认识客体——月球的目的。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科学的观点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
18.把真理视为“社会的公认”或“多数人的意见”的观点,其错误的根本之处在于( )。
A.主张真理是多元的
B.不懂得“少数服从多数”这一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是真理的标准
C.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D.不懂得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答案】C
【解析】把真理视为多数人的意见,否认真理有时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根本上来说,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1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能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D
【解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变化发展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探索和研究。社会在技术上的需要正是实践变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把科学认识推向前进。
2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的基础是( )。
A.社会实践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改革开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统一于社会实践当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实践”的具体化。
21.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形成了我们党的( )。
A.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B.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C.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答案】D
【解析】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跟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具有一致性。
22.“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
D.坚持从实际出发
【答案】B
【解析】题干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成不准备打仗;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装作要在近处攻击。这段话启示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3.我们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因为( )。
A.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C.主观和客观可以相互转化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认识的理论成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题中明显地强调的是主观认识对实践的指导,而非主观客观的相互转化,也非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况且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既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
24.一位哲人说过:“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表明( )。
A.所谓事物的因果联系,不过是人们在观察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联想
B.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归纳法只能得出或然性的结论,这种结论在认识中没有任何价值
【答案】B
【解析】经验的认识属于现象的认识,当然不能替代对本质的认识。仅从过去每日看到太阳升起这一现象,运用简单枚举的归纳法是无法得出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这一必然性的结论的。只有掌握了天体运行的规律,懂得太阳与地球必然的联系,才会得出这一结论。这恰恰说明,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25.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有力地表明实践是( )。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历史性活动
C.社会性活动
D.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答案】D
【解析】由“打制粗糙的石器”到“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一人类实践活动是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即随着工具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过程,表明实践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26.关于“狼孩”的报道表明:“狼孩”一般都不会说话,不具备人类的正常思维。这说明( )。
A.狼孩与动物生活,不可能聪明
B.狼孩不具备人脑的功能
C.狼孩的思维不一定是人脑的机能
D.狼孩脱离社会实践,不可能产生思维
【答案】D
【解析】实践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因为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不能改造环境。狼孩虽然是人,但由于一直脱离社会实践,不可能进行有目的地改造世界,因此不可能产生思维。
27.未来科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答案】C
【解析】认识并非总是滞后于实践,例如科学理论可以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则是实践的先导;“实践高于认识”错在把实践与认识看做是“合一”的,这是明代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8.关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它们是真理的两重属性
B.它们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不相联系的
C.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D.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答案】B
【解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其次,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中。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与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的。
2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答案】B
【解析】题干是孔子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的典型观点,强调“行”(实践)在检验“言”(认识)中的作用。
30.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真知”问题上,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成真知
【答案】B
【解析】“熟知”即对事物的熟悉、了解,但并不意味着对其本质的把握。“真知”即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A、C项错误,D项“熟知”转化为“真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31.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列成语中,违背这一原则的是( )。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对症下药
D.按图索骥
【答案】D
【解析】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如题中的“衣”、“教”、“药”、“图”;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量体裁衣是指按照身材剪裁衣裳;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对症下药是指针对病症用药;按图索骥是指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则是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很显然违背了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32.牛顿力学是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范围的真理,如果把它用于微观高速运动范围,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 )。
A.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映
B.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真理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
D.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答案】B
【解析】事物是变化的,超出一定的范围,真理将转化为谬误。
二、多项选择题
1.“真理只要再向前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这句话意味着( )。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答案】BD
【解析】真理和谬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真理又都是具体的,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哪怕多走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2.19世纪,由于建立了电磁理论,从而创造了发电机、电动机,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这一历史事实说明( )。
A.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B.科学理论是认识的基础,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C.科学理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D.科学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答案】ACD
【解析】“科学理论是认识的基础,对实践起决定作用”的错误在于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得到的认识经过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后,才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而不是决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ABCD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句话说明( )。
A.实践能创造物质
B.实践不能创造物质
C.实践改变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
D.实践活动要以物质世界的存在为前提
【答案】BCD
【解析】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前提,只是改变了物质存在的形态,并不能够创造物质。
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答案】ABD
【解析】同一棵大树,在不同人眼里所表现的价值不一样,这就体现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大树在木匠、画家、植物学家的认识过程中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他们对事物的感觉也就变得不一样,这正好体现了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感性认识时理性认识的基础。
6.真理具有客观性是指( )。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答案】ABCD
【解析】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7.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
【答案】AB
【解析】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对象,承认认识具有真理性,这是所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性,所以不是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把实践作为人的认识的基础,并把辩证法引入人的认识过程,是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
8.牛顿说:“假如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微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表明( )。
A.认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B.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C.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D.直接经验对科学发展无任何作用
【答案】AC
【解析】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得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如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微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
9.“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勇于突破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或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的判断和结构,而不是用僵化的观念裁判生活,马克思主义才能随着生活前进并指导生活前进。”这段话说明了( )。
A.马克思主义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B.情况变化了,真理随着情况的变化,就失去了它的绝对性
C.真理是发展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都包含着错误
【答案】AC
【解析】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突破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或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的判断和结构,说明真理是发展的、相对的。
10.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答案】BD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正确地把握事物。
11.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使( )。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答案】ACD
【解析】实践可以检验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人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人的认识器官,主要指的人脑,所以通过不断锻炼和认识的过程,可以使人脑不断提升容量和水平。
1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 )。
A.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B.接受实践的检验
C.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D.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答案】ABD
【解析】(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发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使精神力量化为物质力量。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坚定性。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3)检验和发展认识。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13.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多数情况下72小时的气象预报较为准确,但由于受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仍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B.人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C.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D.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答案】CD
【解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主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它制约着认识的发生和发展。非理性因素表现为主体的意志和情感、灵感和直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主体能动性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着认识活动本身。正因为认识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人的真理性认识必然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三、判断题
1.除实践以外,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答案】×
【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解释世界。( )
【答案】×
【解析】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进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3.“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答案】×
【解析】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4.“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属于实用主义观点。( )
【答案】×
【解析】这是唯物主义观点,不是实用主义的观点。本题中的“实”是指实际或者实践。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
【答案】×
【解析】认识的辨证过程是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转化。
6.认识来源于实践,先实践,然后才能产生认识,因此,人的认识落后于实践活动。( )
【答案】×
【解析】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能动反作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7.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但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则并不来源于实践。( )
【答案】×
【解析】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间接经验以及书本知识等都是实践的总结,同样是来源于实践。
8.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答案】×
【解析】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不只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9.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答案】√
【解析】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内容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想法而改变,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0.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答案】√
【解析】诗句中的“要躬行”表明了诗人强调实践的作用,认识还要通过实践不断地得到发展。
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
【答案】×
【解析】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转化,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是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题目观点颠倒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先后关系。
四、简述题
简述社会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答:从社会实践本身的性质和发展来看,实践标准是绝对的和确定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永无止境地发展着的,这使它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能力和作用具有无限性。不存在实践永远无法检验的认识;从实践检验真理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定条件下实践的检验作用又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实践水平总是受到工具、手段、对象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特定阶段的有限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五、论述题
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割裂两者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会犯什么样的错误。
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不仅互相区别,而且互相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因此,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
(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经验论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教条主义是唯理论,经验主义属于经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