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简答题
1.香港联系汇率制本质上是什么汇率制度?有何特点?它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武汉大学2012金融硕士)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是一种典型的货币局制度。我国香港地区没有中央银行,也没有货币局,货币发行的职能是由三家商业银行承担的(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银集团)。发钞银行在发行钞票时,以百分之百的外汇资产向外汇基金缴纳保证金,换取无息的“负债证明书”,以作为发行钞票的依据。持牌银行要获得港元也要有等值的美元存入发钞银行。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规定,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换言之,货币基础的任何变动必须与外汇储备的相应变动一致。
(1)香港联系汇率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发钞银行换取负债证明书时,无论是白银、银元以及实行联系汇率汇率后规定必须用的美元,都必须是足值的。这是港币发行机制的一大特点,实行联系汇率制则依然沿袭。
②发钞银行增发港币时,须按7.8港元等于1美元的汇价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发钞负债证明书,若要换回美元则可以凭负债证明书和相同比例的港元与外汇基金兑换。其他持牌银行向发钞银行取得港币现钞时,也要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发钞银行进行兑换,而其他持牌银行把港元现钞存入发钞银行时,发钞银行也要以等值的美元付给它们。
③香港联系汇率制拥有两个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一个是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若香港出现国际收支盈余,则外汇储备增加,货币供应量随之增加,从而引起物价上升、利率下降,这将导致贸易收支恶化、资本流出增加,最终使国际收支盈余减少直至其恢复均衡。若出现赤字,则反之;另一个是套利机制。当美元对港元的汇率大于7.8时,发钞银行会用负债证明书和港元去兑换美元,从中换取利差。同理,美元对港元的汇率低于一定幅度时,发钞银行就会增发港元。
(2)香港联系汇率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联系汇率制限制了港元利率调节经济的功能。由于港元与美元挂钩,香港丧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把利率政策的制定权交给了美联储。为了维持USD1=HKD8这一联系汇率,当美联储提高(降低)利率水平时,香港也必须紧随其后提高(降低)港元的利率水平,其结果是香港金融当局利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的可能性被大大削弱。
②为维持联系汇率制的稳定性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香港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效应,香港的联系汇率制的自动调节机制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在短期内遇到对港元的投机时,香港金融管理局通常采取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来维持港元的稳定。惯常的做法是,金融管理局在市场上回笼港元现金,降低银行体系中港元的流动性,引起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上升来维护港元汇率并打击投机商。在提高利率维护联系汇率制的同时,高企的利率也损害了香港三大支柱产业——地产业、金融业和旅游业,从而引发了1997年后香港经济发展的困难。
③信心危机是对联系汇率制最为严峻的考验。联系汇率制本身即是1983年那场严重的信心危机的产物,其经受冲击的耐力至今还是一个未知数。一旦香港出现金融危机或其他原因引发的信心危机,人们纷纷将港元兑换外币,加之国际游资联手投机港元,1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无疑是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联系汇率制将面临能否继续存在下去的严峻考验。
2.论述利率的经济功能。(东北财大2008研;上海财大1997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一般说来,利率的经济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中介功能。指在各种主体以及各种市场间起联系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连接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变化状况的信息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动传达到微观经济决策中;其次,它沟通金融市场与实物市场,两个市场上各种利率的联动性,使金融市场和实物市场之间相互影响,紧密相关;再次,它联系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利率变动将导致经济利益在三者间进行重新的调整分配。
(2)分配导向功能。指国民收入通过利息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引导投资方向,以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首先,在借贷双方的初次分配时,利率从总体上确定了剩余价值的分割比例;然后,利率可以调整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使盈余部门的资金流向赤字部门,对整个国民收入在各领域的投入进行再分配,对资金流向和流量加以引导和调节,提高效率。
(3)调节功能。指通过利率的灵活变动,可以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促使资金运动符合客观规律,促使各种比例关系得到合理调整。一方面,它可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主要是调节供给和需求的比例,调节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可以调节微观经济活动,主要是调节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等,使之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国家的政策意图。
(4)动力功能。利率的存在能全面、持久地影响各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物质利益的实现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走向繁荣。
(5)控制功能。利率的变动可以控制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使其达到平衡协调发展。例如,通过利率的调整影响投资规模、物价等等。
总之,合理的利率有利于进行有效的宏观控制,从而保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3.试用利率决定理论分析货币供应量增长与利率水平的关系。(人行2006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利率决定理论是研究如何决定利率,什么因素影响利率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古典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利率决定理论认为资金的供给来自于储蓄,资金的需求来自于投资,从而储蓄和投资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和储蓄相等时得到了均衡的利率和投资量、储蓄量。
由此理论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的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储蓄增加,因此,利率下降。但同时,货币供给量增加,使金融资产的价格(如股票、债券)上升,企业投资增加,从而利率下降。
(2)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因此决定利率的是货币因素而非实物因素。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是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凯恩斯把货币需求又分为交易性、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前二者与收入成正比,后者与利率成反比。这样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共同决定了均衡的利率。
根据该理论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下面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
①流动性效应: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右移,利率下降。②实际货币余额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使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增加了居民的财富,因此会刺激消费,使总需求扩大,收入增加,货币交易性需求增大,从而使利率上升。③价格水平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使价格上升,人们希望持有更多的名义货币余额,使利率上升。④预期通胀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价格上升,人们形成物价持续上升的预期,使利率上升。因而,在上述各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3)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储蓄和银行体系创造的新增货币量。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投资和新增的货币需求。因此,可贷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因此,利率是在可贷资金的供求相等时决定。
由该理论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
货币供给增加,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增加,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右移,利率下降。
综上所述,从三种利率决定理论来分析,货币供给增加时,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4.结合中国的内外均衡状况,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暨南大学2011金融硕士)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
(1)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①刺激进口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以前便宜,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
②有利于改善吸引外资的环境。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使已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的利润增加,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使其进一步追加投资或进行再投资;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间接投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
③有利于减轻外债还本付息压力。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未偿还外债还本付息所需本币的数量相应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外债负担。
(2)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①抑制出口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后,出口企业成本相应提高,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将严重影响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对中国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造成伤害。
②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资本市场上活跃的多为国际游资,这部分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因素。在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将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③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由于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迫使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进外汇,从而使以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从表面上来看,货币供应量在持续增长,但供应结构的差异却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④增加就业压力。由于目前中国提供新增就业机会的主要是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人民币升值将抑制或打击出口,最终将影响到就业。在当前中国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可能恶化就业形势。
5.简述纸币流通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自动调节机制。(中央财大2010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功效在金本位和纸币本位的货币制度下是不同的,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逆差自动调节机制比金本位汇率制度下自动调节过程复杂一些,具体调节过程通过以下三种机制来实现。
①利率机制。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一国货币当局必须减少外汇储备,造成本币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这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又会导致资本流入增加,从而改善资本与金融账户,使赤字减少或消除。反之,国际收支盈余则会通过利率下降使资本流出,从而恶化资本与金融账户,使盈余减少或消除。
②收入机制。收入机制是指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从而贸易收支得到改善,使赤字减少或消除;反之国际收支顺差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国民收入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进口需求增加,从而贸易收支恶化。
③相对价格机制。国际收支赤字时,货币供给量减少会导致国内物价水平下跌,物价相对外国产品价格下跌会增强本国产品竞争力,使出口增长,进口减少,从而改善经常账户余额,使赤字减少或消除。同样,盈余会通过物价上升而减少或消除。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是通过国内宏观经济变量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对外均衡目标的实现是以牺牲国内经济均衡(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为代价的。
6.什么是股票回购?公司实施股票回购的原因有哪些?(武汉大学2012金融硕士)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现金等方式,从股票市场上购回本公司发行在外的一定数额的股票的行为。股票回购的方式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形式。按照股票回购的地点不同,可分为场内公开收购和场外协议收购;按照筹资方式可以分为举债回购、现金回购和混合回购;按照资产置换范围,可以分为出售资产回购股票、利用手持债券和优先股交换(回购)公司普通股、债务股权置换;按照回购价格的确定方式,可分为固定价格要约回购和荷兰式拍卖回购。
公司实施股票回购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最终目的均是有利于增加公司的价值。
(1)向市场传递股价被低估的信号。如果公司管理层认为公司目前的股价被低估,通过股票回购,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息,市场反应通常是提升了股价,有利于稳定公司股票价格。如果回购以后股票仍被低估,剩余股东也可以从低价回购中获利。
(2)当公司可支配的现金流明显超过投资项目所需的现金流时,可以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股票回购,有助于增加每股盈利水平。股票回购减少了公司自由现金流,起到了降低管理层代理成本的作用。管理层通过股票回购试图使投资者相信公司的股票是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公司没有把股东的钱浪费在收益不好的投资中。
(3)避免股利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公司剩余现金是暂时的或者是不稳定的,没有把握能够长期维持高股利政策时,可以在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股利支付率的基础上,通过股票回购发放股利。
(4)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如果公司认为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的比例较高,可以通过股票回购提高负债比率,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并有助于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5)通过股票回购,可以减少外部流通股的数量,提高了股票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被收购的风险。
(6)调节所有权结构。公司拥有回购的股票,可以用来交换被收购或被兼并公司的股票,也可用来满足认股权证持有人认购公司股票或可转换债券持有人转换公司普通股的需要,还可以在执行管理层与员工股票期权时使用,避免发行新股而稀释收益。
7.远期和期货合约的区别。(厦门大学2012金融硕士;中央财大2008研;人行1997、2006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远期合约指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确定时间,按确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的合约。期货合约是指协议双方同意在约定的将来某个日期按约定的条件(包括价格、交割地点、交割方式)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工具的标准化协议。
(2)期货合约与远期合约的区别
①交易场所不同。期货须在指定的交易所公开交易,交易所提供基础设施、制定交易规则、发布交易信息、并对交易实施一线监管,使期货交易公开、高效、有序进行。远期为场外交易,没有集中交易地点,市场组织较为松散。
②合约标准化程度不同。金融期货合约是符合交易所规定的标准化合约,而远期合约对于交易商品的品质、数量、交割日期等均由交易双方自行决定,没有固定的规格和标准。
③价格决定方式不同。期货交易是通过公开竞价成交的,价格较为合理;远期期货合约是交易双方协商定价的,价格的代表性、连续性、权威性较低。
④交易保证和结算方式不同。远期合约交易通常不缴纳保证金,合约到期后才结算差额。期货合约则不同,必须在交易前交纳合约金额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由清算公司进行逐日结算,如有损失且账面保证金低于维持水平时,必须及时补足。因此,期货交易的违约风险远低于远期交易。
⑤履约方式不同。结束金融期货头寸的方法通常由对冲、采用现金或现货交割、实行期货转现货交易,绝大多数期货合约是通过对冲的方式平仓了结;远期合约由于是非标准化的,转让相当困难,并要征得对方同意,因此绝大多数远期合约只能通过到期实物交割来履行。
⑥交易的参与者不同。远期合约的参与者大多是专业化生产商、贸易商和金融机构,而期货交易更具有大众意义,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较高。
8.简述金融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深圳大学2011金融硕士;东北财大2007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金融中介机构是指从资金的盈余单位吸收资金提供给资金赤字单位以及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经济体。金融中介机构分为:存款机构、契约性储蓄机构、投资中介机构,金融中介机构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它在经济中发挥以下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信用中介职能是金融中介机构最基本的职能。这一职能是指通过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置货币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金融机构作为货币资金的贷出者和借入者的中介,实现资本的融通,并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的利息、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利差收入,形成其利润。
信用中介职能既可以实现资金在盈余者与短缺者之间的转移,还可以实现长短期限不同的转换。
(2)支付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是指为工商企业办理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技术性服务。如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的周转,促进了再生产的扩大。
(3)信用创造功能。信用创造功能是指通过贷款和投资活动创造存款货币,扩大信用规模的功能。金融机构利用其所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取现金的情况下,就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信用创造功能的发挥,使银行可以超出自有资本和吸收资金的总量而扩大信用业务。当然,这种扩大不是无限的,它要受银行现金准备状况和经济发展对信用的客观需要的限制。
9.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其关系。(深圳大学2012金融硕士)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有三个基本经营原则,即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
①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基本方针,是银行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因。银行的盈利是放款利息收入、投资收入以及各种服务收入,扣除付给存款人的利息、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和费用所得的差额。充足的盈利可以扩充银行资本、扩大经营、增强银行信誉以及提高银行的竞争实力。如果银行无法盈利,投资者将丧失信心,银行的信誉将下降,可能引发银行的信用危机,导致客户挤兑。
②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银行的特点在于极其依赖于从外部借入资金经营,因此安全性对于银行非常重要。它既体现在全部资产负债的总体经营上,也体现在每项个别业务上。安全性不仅关系到银行的盈利,而且关系到银行的存亡。银行倒闭往往不是因为盈利不足,而是因为其安全性遭到破坏。
③流动性,是指一种在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银行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其中资产的流动性指银行持有的资产能够随时得以偿付或在不贬值的条件下确有销路;负债的流动性指银行能够轻易地以较低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2)三者之间的关系: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
①盈利性和后二性呈反向变动,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率一般较低;盈利性较高的资产,往往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
②盈利性和后二性也存在统一性,一是在某个范围内,三性可以达到某种可被接受的程度。在保本和资产较小可能损失的区间之内,三性可以都令人满意。二是在一定条件下,盈利性和后二性可以同向变化。例如,得到政府担保或可靠保险的项目,盈利性和安全性都很高;对于行政干预要求支持,但经营管理水平又很低的企业贷款,其盈利性和后二性都很低。
③安全性和流动性通常是统一的,安全性越高,流动性越大。不过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会有反向变动的可能。例如,由政府担保的长期贷款,虽然安全性较高,但流动性不足。
对于三性的矛盾和统一,银行经营的总原则就是谋求三性的尽可能合理的搭配协调。三性的相对地位是:盈利性为银行的目标,安全性是一种前提要求,而流动性是银行的操作性或工具性的要求。银行经营的总原则,就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调整流动性来致力于提高盈利性。
10.简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的基本构成。(中央财大2010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精神,银行资本应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组成。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就依据这一精神,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具体情况规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随着我国银行体系改革的深入开展,同时也为适应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就有关银行资本构成的规定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根据2004年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包括如下内容:
(1)核心资本。这主要包括:①实收资本或普通股;②资本公积;③盈余公积;④未分配利润;⑤少数股权。
(2)附属资本。这主要包括:①重估储备;②一般准备;③优先股;④可转换债券;⑤长期次级债务。
(3)资本的扣除项。这主要包括:①商誉;②商业银行对未合并报表的银行机构的资本投资;③商业银行对非自用不动产、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本投资。
尽管规定的资本构成更加多样化和规范化,但现实中,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仍然十分单一。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实收资本;②银行盈利规模的差异,使得未分配利润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同;③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中基本没有附属资本,这必然影响了资本总额的增加。
11.简述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中的“6C”原则。(厦门大学2012金融硕士;东北财大2008研;人行2007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中的“6C”原则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降低信用风险,在贷款之前从多方面对借款人的信誉进行分析的原则。由于信用贷款没有任何抵押品作为贷款偿还的保证,因此,贷款的偿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借款人的信誉。商业银行在贷款之前能否对借款人的信誉进行深入和准确的分析,关系到贷款信用风险的大小。
商业银行对借款人信誉的分析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s)、连续性(continuity),这也是通常所说的“6C”原则。
(1)品德(character)
对借款人品德的考察,主要是判断借款人对贷款本息偿还的意愿。如果借款人是个人,则品德主要表现在此人的道德观念、个人习惯和偏好、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个人交往以及在社区中的地位和声望等;如果借款人是企业,那么品德就是企业在管理上的完善性,在同行和金融界的地位和声望,经营方针和政策的稳健性等。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履行借款合同的历史记录,在其品德的评价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能力(capacity)
借款人的能力包含了法律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法律方面来讲,借款人的能力是指借款人能否承担借款的法律义务,当商业银行贷款给合伙企业时,银行必须确认签约的合伙人具有代表合伙企业的权力;在贷款给公司时,商业银行必须确认谁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从经济的角度,借款人的能力,是指借款人是否具有按期偿还债务的能力。
分析企业借款人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分析其现金流量。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了解借款人的预期财务状况,判断其到期的偿还能力。如果借款人是个人,商业银行要考察的主要是他预期的收入能力,而收入能力又取决于借款人的受教育程度、年龄、事业心和精明程度。
(3)资本(capital)
资本的数量也是体现借款人信誉的一项重要因素。借款人的资本越是雄厚,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因而信誉也就越高。借款人购置的资产的质量,是决定该企业的资金实力的重要因素。借款人取得贷款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拥有的资产的数量和质量。
(4)担保品(collateral)
对贷款进行担保可以减少甚至消除风险。由于长期贷款的期限超过了10年,因而风险就相当大,因此商业银行在发放长期贷款时一般都要求抵押或担保;而中期贷款一般只要求担保。
(5)环境(conditions)
对经济环境的分析主要是分析经济环境对借款人所在行业的影响,分析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市场结构,分析借款企业在该行业中的地位,技术更新对该行业产品需求的影响等。
(6)连续性(continuity)
连续性是指借款人经营前景的长短。由于科学技术更新的日益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只有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
12.简述货币乘数与存款货币扩张倍数的联系与区别。(中央财大2010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存款扩张倍数又称存款乘数,是指总存款(或银行资产总额)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
(2)货币乘数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的相同点为:二者都是可以阐明现代信用货币具有扩张性的特点。
(3)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货币乘数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的分子分母构成不同,货币乘数是以货币供应量为分子、以基础货币为分母的比值;存款货币扩张倍数是以总存款为分子、以原始存款为分母的比值。二是分析的角度和着力说明的问题不同,货币乘数是从中央银行的角度进行的宏观分析,关注的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全社会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的微观分析,主要揭示了银行体系是如何通过吸收原始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转账结算等信用活动创造出数倍原始存款货币的。
13.什么是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两者的差异性如何?(深圳大学2011金融硕士)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货币需求方程和货币需求函数中,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
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分辨清楚各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类:一类为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一类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余下的则称为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
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其目的在于说明利率和价格变动这类因素对货币持有主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收益或损失,以及这种潜在收益或损失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
(2)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货币当局决策者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变动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
从宏观角度估算货币需求,需要利用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直接是宏观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反映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素,不考察各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主要是关心市场供给、收入这类指标的变化。
(3)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其着力点在于建立可以更充分反映客观实际的模型并据以剖析货币需求变化的原因;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其中包括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和一些重要机会成本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
14.中央银行对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节方式。(中南财大2006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货币当局对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主要有四种方式:
(1)供给型调整
所谓供给型调整,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失衡的货币供需进行调整时,以货币需求量作为参照系,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相应调整,使之适应货币需求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货币供需由失衡状态到均衡状态的调整。供给型调整的主要内容有:
①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若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其主要对策有:其一,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以直接回笼流通中的货币;其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以紧缩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能力;其三,减少基础货币供给量。
②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商业银行对于货币供给量大于相应货币需求量的失衡到均衡的调整可采取如下对策:其一,停止向客户发放新贷款;其二,对已到期的贷款不再展期,坚决收回;其三,将未到期的贷款提前收回。
③从政府财政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政府税收措施将一部分社会经济主体的存款转入政府财政在中央银行的金库存款,即将一部分现实的购买力转化为潜在的购买力,从而达到实质上紧缩货币供给量的效果。其中的主要措施有:其一,政府可减少对有关微观经济主体的财政拨款;其二,可相应的增发政府债券,以直接减少社会各经济主体的货币持有量;其三,在税收上,可增设新的税种、降低税基和提高税率等。
④从经济运行中的个人角度而言,可以通过个人收入资本化的途径来疏导流通偏多的货币供给量。
(2)需求型调整
需求型调整从需求方入手医治货币需求,从而填平货币供需失衡缺口,以实现货币供需均衡的目标。由于货币需求量是内在于经济系统运行的内生变量,因此对货币需求量的调整对策更多地在中央银行之外进行,主要包括:增加商品市场上的供给,由商品市场上的供给引导需求,并从而实现货币市场上对货币需求的增加。中央银行动用金银外汇储备,与此同时积极扩大进口,从而达到扩大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大幅度地提高商品价格水平,通过货币需求量的增加来相应的吸收过多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实现货币供需均衡的调整。
(3)混合型调整
所谓混合型调整,实际上是供给型调整和需求型调整的有机结合。在货币失衡状态时,中央银行同时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入手,既进行供给型调整,又开展需求型调整,以尽快收到货币供需均衡而又不致于给经济运行带来过大经济波动的效果。
(4)逆向型调整
所谓逆向型调整,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供需失衡状态时,中央银行并不是通过压缩货币供给量,而是增加货币供给量的途径来促进货币供需全面均衡。其具体内涵是:若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同时现实经济运行中又存在着尚未充分利用的生产要素,而且也存在着某些供不应求的短缺产品,社会经济运行对此需求量很大,而可供能力又相对有限,这样通过对这类产业的追加投资和发放贷款,以促进供给的增加,并以此来消化过多的货币供给,达到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
虽然这种逆向型调整不如供给型调整那么见效,而且在短期内还会扩大货币供需失衡的局势,但是只要中央银行在调整过程中把握时机,调控力度适度,便能成功地实现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
15.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应及其优缺点。(武汉大学2012金融硕士)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给的一种业务。中央银行买卖的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当中央银行认为金融市场资金短缺,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就买进债券,投入基础货币;反之,则卖出债券,以回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优点:①公开市场业务是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愿进行的,它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的调整去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间接影响货币供给。②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地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从而实现基础货币量的稳定。③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和步骤随意安排,保证了法定准备率调整的准确性。④公开市场业务不像法定准备率及再贴现政策那样,具有很大惯性。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逆转极易进行。⑤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货币政策目标每天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对货币量进行微调,不像存款准备率与再贴现政策那样,对货币供给产生很大的冲击。⑥公开市场业务每天都在进行,不会导致人们的预期心理,货币政策可以易于达到理想的效应。
公开市场业务虽然具备许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采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中央银行必须是强大的,具有调控整个金融市场的力量;②金融市场发达,证券种类,特别是债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的规模;③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配合。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16.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简要分析这些政策工具如何作用于政策目标。(苏州大学2013金融硕士)
答: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传统的、一般性的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1)法定准备率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并且被认为是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当降低法定准备率时,则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最终会扩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的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其政策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定准备率由于是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因此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即使存款准备率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③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如提高准备金比率,实际上就是冻结了一部分超额准备金。
(2)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利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贷款的资格。前者主要着眼于短期,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低或调高有关利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刺激或抑制资金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后者着眼于长期,对再贴现的票据以及有关贷款融资的种类和申请机构加以规定,如区别对待,可起抑制或扶持的作用,改变资金流向。
这一政策的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利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有一种告示效应。如利率升高,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意向;反之,则意味着有扩张意向。这对短期市场利率常起导向作用。第二,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
总之,再贴现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它们会相应减少贷款数量;贴现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但是如果同时存在更强劲的制约因素,如过高的利润预期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这时利率的调节作用则是极为有限的。
(3)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现金或银行的准备金,使基础货币或增或减。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可随之增加;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亦随之减少。不过,是增减通货,还是增减准备金,还是两者在增减过程中的比例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乘数效应,从而货币供给量增减的规模也有所不同。
17.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调整措施。(中央财大2011金融硕士)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因素的,也有非经济因素的。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五种原因。
①季节性和偶然性原因。由于生产、消费有季节性变化,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也随之而变。季节性变化对进出口的影响并不一样,由此造成了季节性失衡。典型的季节性国际收支失衡发生在以农产品作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发展中国家。无规律的短期灾害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也会造成一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季节性和偶然性国际收支失衡都是临时性的,它们对国内经济的危害相对较小。
②周期性原因。因经济周期波动使经济条件变动而发生的盈余和赤字交互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进口需求增加,可能出现经常项目赤字;在经济萧条时期,进口需求下降,可能出现经常项目盈余。从资本与金融项目看,经济繁荣时期,投资前景看好,资本流入增加;经济萧条时期,投资前景黯淡,资本流出增加。二战后,主要工业国的商业周期波动极易传播至其他国家,从而引起世界性的周期波动,致使各国国际收支出现周期性失衡。
③货币性原因。由于一国的价格水平、利率水平等货币性因素与其他国家比较发生相对变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例如,一国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多,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该国一般物价水平和生产成本便会普遍上升,该国的出口便会受到抑制,而进口则受到鼓励,从而造成该国经常项目收支恶化。另外,货币供应量过多,还会引起本国利率下降和资本流出增加,从而造成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逆差。两者结合在一起,会造成一国国际收支逆差。货币性失衡不仅与一国经常项目有关,也同资本与金融项目有关。
④结构性原因。指当国际分工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等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结构性失衡。各国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从而形成各自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当国际间对某些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果一国不能相应地调整其生产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则会引起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失衡。
⑤外汇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投机性资本流动是利用利率差别和预期的汇率变动来牟利的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投机使汇率变动更加恶化,投机造成贬值,贬值又进一步刺激投机,从而使外汇市场变得更为混乱,资本大量外流。资本外逃是保值性资本流动。当一个国家面临货币贬值外汇管制、政治动荡或战争威胁时,在这个国家拥有资产的居民与非居民就把其资金转移到他们认为稳定的国家,造成该国资本的大量外流。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外逃具有突发性、规模大的特点。
(2)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一国国际收支失衡会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必须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如果一国国际收支经常出现失衡而收支差额较大,特别是发生长期性逆差时,必然要进行调节。国际收支调节可以分为自动调节和政策调节。自动调节通过汇率机制、收入机制和货币机制的调节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但自动调节只能在某些条件或经济环境下起作用,而且作用效果和程度也无法保证。因此,各国都采取一定的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使国际收支朝着有利于本国经济稳定的方向发展。一般说,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外汇缓冲政策。外汇缓冲政策是指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向外借款,来对付国际收支临时性失衡的政策。一般做法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当国际收支失衡后,货币当局运用该基金在公开市场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消除超额的外汇供求。这种政策以外汇为缓冲体,故称外汇缓冲政策。运用外汇缓冲政策调节季节性、偶然性失衡和不正常资本流动造成的失衡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它可以使外部失衡的影响止于外汇储备阶段,而不影响国内经济与金融。但对长期性失衡,该政策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此,不宜用于调节长期性失衡。
②汇率调整政策。汇率调整政策就是指发生逆差时实行本币贬值,发生顺差时实行本币升值的政策。汇率调整旨在改变外汇的供求关系,经由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资本融进融出的实际收益成本的变化等渠道来实现政策目标。但通过汇率调整实现调节目标,要求本国进出口商品具有充分弹性,而且汇率调整,尤其是竞争性贬值容易引起贸易伙伴的报复,从而引发货币战。
③需求管理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是运用扩张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控制需求总量,进而消除国际收支的失衡。这是战后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财政政策一般是从收支两个方面进行调节,其主要政策工具有税收、政府支出和国债政策。财政当局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松动的或紧缩的财政预算对总需求进行直接调节,并通过国内企业的传递,特别是涉外企业的传导来实现对国际收支的调节。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和措施总和。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对于由国内需求失衡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需求管理政策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
④直接管制政策。直接管制政策是指对国际经济贸易采取直接行政干预的政策。它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以直接管制作为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优点首先在于其效果迅速而显著。其次,在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为局部性因素时,较易针对该部分实行管制,因而不必使整个经济变动。但直接管制政策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而且容易招致他国报复。一般来说,直接管制政策作为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应以其他政策难以迅速取得效果的情况为限。
18.衡量一国外债规模的常用指标有哪几个?(东北财大2007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外债是指一切本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契约性的、以外国货币或者本国货币为核算单位的、有偿义务的负债。衡量一国外债规模的常用指标有以下四个:
(1)偿债率
这是指当年中长期外债还本付息额加上短期外债付息额与当年货物和服务项下外汇收入之比,用以反映一个国家当年所能够承受的还本付息能力,警戒线为20%。突破20%这一警戒线,就有发生偿债危机的可能性。当然这一限度只能作为参考,超过这一警戒线并不一定就会发生债务危机,因为一国的偿债能力还取决于所借外债的种类、期限和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等重要因素,尤其取决于一国的总体经济实力。
(2)债务率
这是指年末外债余额与当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外汇收入之比,用以反映一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对外债总余额的承受能力,警戒线为100%。如果负债率超过100%,说明债务负担过重。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即使一国外债余额很大,如果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期限分布合理,当年的还本付息额也可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3)负债率
这是指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用于反映国民经济状况与外债余额相适应的关系,警戒线为20%。超过20%这个数值,就有可能对外资过分依赖,当金融市场或国内经济发生动荡时,容易出现偿债困难。
(4)短期债务比率
这是指当年外债余额中,一年及一年以下短期债务所占比重。这是衡量一国外债期限结构是否安全合理的指标,它对某一年债务还本付息额影响较大,一般不宜超过20%。
19.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如何?结合次贷危机说明金融风险管理的价值和意义。(苏州大学2013金融硕士)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客观要求。其内容包括:突破传统的金融格局和金融政策,在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明显的变革。金融创新使金融工具多样化、灵活化,创新的工具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和收益性,适合不同投资者的需要。
金融创新增强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复杂性,由于创新后的金融工具都增强了支付功能,这必然会增加货币当局在宏观调节中对货币层次划分和控制上的难度;金融创新使一些国家在既成事实面前被迫放宽某些金融管制,而这又成为推动创新的因素;金融机构传统的分工格局被突破,彼此业务全面交叉,同业竞争激烈,金融业务日益综合化、全面化。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具体如下:
(1)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是矛盾的统一体。
①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具有统一的关系。金融创新以转移和分散风险为目的,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同时,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金融创新产生的负面作用,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为再次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②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具有对立的关系。金融创新产生了新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将一种金融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金融风险,将一种产品风险扩大为整个行业风险,增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削弱了风险管控体系的效用。同时,风险管控体系的规则作用,则可能抑制金融创新的效率。
(2)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是动态博弈关系。
商业银行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风险管控以维护安全,在相互依存中,不断扬弃,共同发展。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逃避风险管控的规制,致使原有的风险管控体系不同程度失效,于是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不得不推出新的针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规制。商业银行为了追逐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势必又将从事金融创新,多重博弈后,成功的金融创新将是总体上的金融发展加上可控制的风险水平和技术条件下的金融创新。
(3)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体现了效率与安全的关系。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金融效率和金融安全的关系,具有相互补充和相互替代的特点。
①相互补充一方面体现在金融安全是金融效率的基础。因为没有安全的金融体系,金融效率将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体现在金融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强金融安全。有效的金融市场促使信息传导更充分,市场结构更合理,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转移能力更强,金融体系更为安全。
②金融效率和金融安全之间的替代性表现为,偏重金融效率的提高,而放松金融风险管控可能会破坏金融安全;偏重金融安全,过度的风险管控可能会降低金融效率。
次贷危机是指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金融风险管理对于缓解次贷危机至关重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使经济主体以较低的成本避免或减少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资金借贷者、外汇头寸持有者、股票买卖者等市场参与者通过对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并采用措施对这些市场风险加以规避,可以避免在金融交易中出现亏损。债权人根据严密的资信评估体系对借款人进行筛选,可以在事前规避信用风险;发放贷款后,债权人还可以凭借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借款人到期不履行还本付息的义务。金融机构或企业经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可以避免雇员利用职务之便从事违规金融交易,从而防止内部人为谋私利而损害所有者利益。
(2)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稳定经济活动的现金流量,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免受风险因素的干扰,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经济主体通过制定各种风险防范对策,就能够在经济、金融变量发生波动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相对稳定的收入和支出,从而获得预期利润率。
(3)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为经济主体做出合理决策奠定了基础。表现为下述方面:①金融风险管理为管理经济主体划定了行为边界,约束其扩张冲动,也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起到警示和约束作用;②金融风险管理也有助于经济主体把握市场机会。
(4)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有利于金融机构和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金融风险管理能够使金融机构或企业提高管理效率,保持稳健经营,避免行为短期化;同时,一个拥有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金融机构或企业在社会中可以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客户信任,从而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20.简述2009年7月8日至9日通过的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金融硕士)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新资本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并试图通过三大支柱的建设,来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1)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仍然是新资本协议的重点,该部分涉及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有关的最低总资本要求的计算问题。最低资本要求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受规章限制的资本的定义、风险加权资产以及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小比率。其中关于资本定义和8%的最低资本比率没有变化,对于风险加权资产计算,进一步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总的风险加权资产等于由信用风险计算出来的风险加权资产,再加上根据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算出来的风险加权资产。对于信用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允许银行在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时,在下述两种方法中任选一种。第一种是将现有方法进行适当修改,并将其作为大多数银行计算信用风险资本要求的标准方法。第二种是内部评级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业务复杂程度较高的银行,但银行采用其内部评级系统的前提,是必须征得银行监管当局的明确同意。对于市场风险,该协议特别规定了明确的资本标准;并突出强调了利率风险,认为那些利率风险大大高于平均水平的银行,应考虑到利率风险难以量化的特征,需相应提高其资本数量。对于操作风险,《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了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三种可选方法。
(2)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能确保各银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评估程序,从而判断其面临的风险状况,并评估其资本充足情况。
(3)市场约束的核心是信息披露,市场约束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程度。新协议指出,市场纪律具有强化资本监管、提高金融体系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潜在作用,并在市场纪律的应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过程以及资本充足率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披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