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元《美学》(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美学的历史

2.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一)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1.本体论阶段

本体论阶段是以“本体”或者“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其起止时间大约从古希腊早期到16世纪。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2.美学思想家

(1)毕达哥拉斯

古希腊早期的毕达哥拉斯及其追随者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

(2)柏拉图

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在柏拉图说来,真正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对一个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知觉,而是灵魂摆脱肉体的感性欲望,超越尘世的喜怒哀乐,由欲而形,由形而灵,高飞远举,最终回到理念世界,凝神观照“美本身”的理性活动。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一反柏拉图将理念与现实、本体与现象、形式与材料分离开来的世界构成论,转而到“一个世界”探讨“存在”,把“存在”理解为推动事物构成、发展的“实体”和“始因”。

他从具体的客观事物出发展开美学思考,认为美不能脱离现实的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作为客观属性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也就是说,美的本体与美的现象统一于一个客观世界。

通过对大量美的事物的分析,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匀称与明确”。另一方面,美与善紧密相连。事物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即是美和善的显现过程。

(4)普洛丁

古罗马晚期的普洛丁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说和亚里士多德的整一观,进一步推演出神性的太一,在美学上,普洛丁主张神或太一是美的根源,美有等级之分,按照从高到低的次序分别呈现为神的美、心灵的美、事物的美。

(5)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更把哲学和美学导向了神学。他们把上帝看作三位一体的最高存在,认为一切真、善、美都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二)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1.英国经验主义

(1)主张

经验主义拒绝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否认真理的先验理性法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肯定各种感性质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在方法上特别看重归纳法。

(2)思想代表

培根认为,通常所谓审美活动就离不开想象,想象体现着审美能力的本质特征。

夏夫兹博里重视人的感官,但他认为人审察美、丑、善、恶的能力却不依赖于五官,而依赖于天生的内在的“第六感官”。

休谟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是审美趣味的标准问题。

博克强调美的感性特点,认为审美是一种感性活动,但他把审美的感性根据建立在人类的基本情欲上。

2.大陆理性主义

(1)主张

理性主义强调人的理性能力,并且把这种理性能力看作人的本性和真理认识的源泉。在美学上,理性主义虽然并不否认审美活动与感觉经验的联系,但它更看重感觉经验对理性、法则的尊崇和服从,总是试图将审美现象与最高真理、纯粹知识联系起来。

理性主义擅长于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学思考突破了经验描述的局限而更具理论性和普遍性。

(2)思想代表

笛卡儿以怀疑为起点,悬搁和排除感性,提出“我思故我在”,建立了审美主体,找到了审美活动的理性原则。美从整体上讲就是“彼此之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

布瓦洛继承笛卡儿唯理主义的思想传统,并把它发展为古典主义的文学法典。

鲍姆加登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创立了美学,并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科学。

3.法国启蒙主义

(1)法国启蒙主义美学以狄德罗为思想代表,他的美学思想集中地体现于“美在关系”说。

(2)“美在关系”说

狄德罗认为,美表征着一切物体所共有的品质,这个品质就是关系,美就在关系中,以关系为转移。

美的形态

a.第一种是同一事物内部的关系,它产生出“真实的美”,即事物内部构成的秩序、对称、和谐的美。

b.第二种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它所形成的是事物彼此映照的美。

c.第三种是事物与人的关系,它揭示着一种与主体情感活动息息相关的美。

4.德国古典哲学

(1)地位

德国古典美学不仅是认识论阶段的美学顶峰,而且也是古希腊以来西方美学的一个高峰。

(2)思想代表

康德

a.康德提出判断力中最重要的是鉴赏判断,即审美。

b.康德以鉴赏判断为核心的《判断力批判》也就是美学。《判断力批判》的宗旨,就是以判断力来联系人类能力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审美世界联结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以美学作为沟通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桥梁。

c.康德所表述的美学思想至今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深刻、最富有魅力的美学思想之一。

黑格尔

a.黑格尔认为理念直接表现为普遍性的概念或外化为客观存在的外部对象是真,普遍的理念与它的外在感性现象直接处于统一体时显现和映现出感性的光辉则是美。

b.黑格尔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著名论断。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是艺术,美学应是“艺术哲学”。

(三)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1.西方美学中的语言

(1)语言的定义

西方当代美学所说的语言是广义的语言;它不只被理解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和手段,而更被理解为本体论层面上的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感性活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存在意义的生成、显现、保留、持存方式。

(2)语言的二重性

一方面是符号,能传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意绪,显现人和世界的存在意义;另一方面又是本体,是人的“存在的家园”,是人生在世的生存实践。正是从这种意义着眼,西方美学史家们又常把“语言学阶段”称为“生存论阶段”。

2.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1)特色

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问题和鲜明的理论特色,核心问题在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从语言入手,直探审美和艺术的本体,就成了西方当代美学区别于传统美学的根本特征。

(2)分类

人本主义美学

a.人本主义美学将语言置于美学思考的中心地位,但它主要关注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语言,给予语言以本体论的崇高地位,把语言置于与存在同等的高度,并通过语言的考察来揭示审美活动中的主体的生成、构成作用,揭示审美活动的自由超越的非理性本质。

b.当代人文主义美学以人为核心、起点和归宿来探究审美现象,其思想先导是19世纪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美学,直接发端是克罗齐所创立的表现主义美学,以后又产生、形成了心理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符号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解释学诸美学流派。

c.主要代表有克罗齐、科林伍德、柏格森、闵斯特堡、谷鲁斯、立普斯、布洛、弗洛伊德、荣格、卡西尔、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姚斯和伊瑟尔。

科学主义美学

a.当代科学主义美学将语言置于美学思考的中心位置,但它主要关注作为思想的表达媒介和意义的符号工具的语言,批判矛头指向传统美学对语言的误用。

b.当代科学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思想前驱是19世纪中叶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美学和19、20世纪之交以马赫为代表的经验批判主义美学,基本构成包括自然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语义学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等,总体特色是强调经验和实证,侧重归纳法。

c.主要代表有乔治·桑塔耶纳、托马斯·门罗、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瑞恰兹为代表的语义学学派、美国美学家阿恩海姆、结构主义美学。

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总体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一定意义上,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精神和主导思想线索。

2.理论特色

(1)原因:由于中国古典美学以天人合一为内在精神和思想线索,从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关系中思考审美现象。

(2)表现

从理论根基看,它比西方传统美学更贴近社会伦理和日常人生,更富于伦理化和人生论的意味;

从理论取向看,它比西方传统美学更接近深邃的宇宙人生的始源境域,显得更加玄远和超越;

在思维方式上,它比西方传统美学更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理论的历史行程看,它比西方传统美学更有连贯性。

3.中国古典美学,就其精神的超越性、思维的综合性、取向的人伦性和贯穿、渗透于其中的天人合一之灵魂来说,它比西方传统美学更贴近审美的理论蕴涵。

(二)先秦两汉的美学思想

1.先秦时期

(1)总体特征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形成期与奠基期,从整体上看,是以《易》为核心的原初自然生化观为基础,向不同方向阐发的格局。

(2)代表性思想

《易》

《易》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世界以及自然、世界形成之道的理解,这种理解也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感应”的观念,其次是乾坤互补、刚柔相济的观念;第三是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易》之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

儒道

a.儒家

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孟子重心,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系。荀子隆礼,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命题,揭示了人的伦理活动行为同审美的密切关系。

b.道家

道家的美学思想奠基于“道”,主张通过心斋、坐忘,超越人世间的是非、利害、得失、荣辱、祸福甚至生死,从人世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回到道的自然无为,以虚静、素朴、恬淡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进入一种“以天合天”的自由逍遥的审美境界。

墨法

墨家和法家都以狭隘功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墨家主张“非乐”,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因此应当加以否定。法家更是以功利为尺度来衡量审美和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不仅无助于物质功用,而且还“乱法”、“害用”。

2.汉代时期

(1)总体特征

汉代形成了以气、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严谨的宇宙论结构,给整个汉代美学造成很大影响,它不仅使汉代美学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先秦美学,而且使汉代美学养成了一种向外部世界扩延的气质和气魄。

(2)具体表现

《淮南子》在美学上把先秦儒、道两家对内在审美人格精神的追求,转换成为对广大外部世界的审美追求,显示了汉代美学的新转向。

汉代大儒董仲舒重申了儒家以仁为美的思想,但把仁置于“天人感应”的宇宙论框架中,规定为天的属性和意志,认为天地的美表现在天地无私地长育万物。

相传为公孙尼子所作的《乐记》,以音乐为言说对象,对“和”的美学思想作了三个维度的延伸。

东汉时代的《毛诗序》,则以诗歌为言说对象,吸收和运用《乐记》的美学观念,对儒家诗论作了系统总结,对后世艺术美学思想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魏晋隋唐美学思想

1.魏晋时期的总体特征

(1)中国美学到魏晋才真正起步

从原始礼仪到三代以及秦汉的美学思想,大多与社会伦理政治和人生哲学紧密结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被体认,而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到魏晋,独立的士人美学体系才产生出来,才有一种新的气象和新的张力。

(2)魏晋:美与艺术自觉的时代

自觉的条件

a.佛教的东传,佛理的精微影响、促进了中国固有思想方式的进步;

b.玄学的兴起,玄学探讨有无、言意关系,发展出了中国较纯粹的形而上学;

c.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国书法在此期达到顶峰,中国绘画和文学得到飞速发展。

自觉的原因

a.政治的黑暗、社会的混乱,造成了个体生命的深重苦难;

b.以无为本的玄学,不但展露出一种全新的宇宙人生结构,提升了“无”的本体地位,而且彰显了具体事物和感性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二者交织结合,激发和推动着魏晋士人的觉醒。

自觉的表现

a.审美及艺术与社会伦理有分离而独立的倾向;

b.审美与艺术对人生的作用也不仅仅停留在教化、抒发状态,而是又将人生境界提升到对形而上哲思体悟的超越上。

2.唐代美学的总体特征

(1)唐代美学是魏晋美学的发展。

(2)儒家美学在唐代的发展主要通过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来体现

杜甫在诗的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志于道的儒家人格,既有温柔敦厚的一面,又有沉郁顿挫的一面。

韩愈坚持文以载道的儒家美学传统,又兼顾“物不平则鸣”的独创精神。

白居易主张发挥诗的讽喻作用,以求改良政治,又把情感置于诗的根源位置,尤其在晚年趋向闲适。

(3)唐代美学的最高成就在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集中体现为意境理论的创立。

(四)宋元明清美学思想

1.宋代美学

(1)宋代美学是唐代美学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宋代美学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市民阶层的勃兴,以市民为对象的世俗文艺的勃兴,以及以市民审美趣味为核心的世俗审美心态的勃兴。

(2)宋代美学的特点

追求平淡境界。

“以禅喻诗”。在禅宗说来,一切外在的事物、现象,只有作为人的自由的内心生活表现,才有真正的美的意义。

2.明清美学

(1)明代美学

从明代中叶起,资本主义出现了萌芽,美学上也形成了具有近代个性解放色彩的浪漫思想观念。这一浪漫思想观念的总体倾向,就是把个性情感置于文艺和审美活动的本体层面,主张在审美与艺术中直率地、大胆地表现个人的真情实感,反对因袭,崇尚独创。这一思想以不同形式一直延伸到清代。

(2)清代美学

清代美学转向以实学为根基,但主情说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与明中叶以来重自我、重个性、重情感的美学思潮相呼应。

(3)明清美学的新发展

在传统文人审美思想继续发展的同时,传统中潜在的世俗文化风情喷薄而出,为中国审美思想增添了平凡生活的意趣、现实人生叙写的瑰奇以及追求情感实现的浪漫。

戏剧、小说等文艺种类的发达,与从陆(九渊)王(守仁)心学蜕变而来、以李贽为代表的张扬个性、情感的学说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明清时期美学思想的新发展。

三、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一)中国现代美学简况

1.中国现代美学的新变化

横向移植和译介了西方美学,又运用西方美学观念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纵向的反思,形成一种中西互释的基本格局,在此格局中开启了中国美学现代转型的漫长历程。

2.发展历程

(1)清末近代之际,西学东渐之风甚炽,“美学”传入中国

现代早期中国知识分子中,介绍西方美学用力最勤、成绩最显著者,当推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颜永京、鲁迅等人。

西方美学思想的引进,不仅给国人增添了新的学术参照,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中国传统美学在中西美学思想的碰撞、交汇中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现代性建构。

代表人物

a.王国维

王国维围绕“境界”,王国维提出和阐述了物与我、意与境、虚与实、情与景、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等一系列概念和命题,形成一个坚实而丰厚的理论框架,扩展和提升了中国古典美学意境说的理论内涵。

b.蔡元培

第一,蔡元培注重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美学思想的融通会合,其美学思想是以美育实践为轴心而展开和发挥的。

第二,他根据康德关于美超越一切利害计较的观点,把美的根本特征理解为普遍与超脱,认为美育的要义正在于用美的事物来陶养人的伟大而高尚的情感和行为。

第三,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美育代宗教说”,成为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最早开拓者。

(2)20世纪20年代以后如刘仁航、吕澄、陈望道、范寿康、李石岑等。

(3)30年代以后出现了朱光潜、宗白华等人

朱光潜在《谈美》、《文艺心理学》、《诗论》等著作中,运用西方美学思想中的直觉说、心理距离说、移情说、内模仿说,对审美心理和艺术创造心理作了细腻而独到的分析。

宗白华在他的《略谈艺术的价值》、《哲学与艺术—希腊大哲学家的艺术理论》、《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等论文中,对审美、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艺术意境的生成、构成和魅力,以及中西美学特征的比较诸问题提出了精彩的见解。

钱锺书的《谈艺录》等著作,也为中国现代美学增添了厚实的内容。

(4)40年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进一步中国化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极具意义和影响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文献。同时,蔡仪的《新美学》也开始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化的有益尝试。

(二)中国当代美学简况

1.从纵向上看

(1)自20世纪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

第一次美学大讨论

这一阶段,由于思想文化界极“左”路线的统治,那些明显以西方流派为基础的美学思想遭到了彻底批判,1956年,学界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出了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

第一次美学大讨论的核心问题

这次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美的本质,围绕美的本质而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称学派。

(2)70年代末至80年代为第二阶段

第二次美学大讨论

这一阶段,中国当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热”,展开了第二次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主题仍然是美的本质,但范围已经扩展到美学的各个方面。

第二次美学大讨论的核心问题

a.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发生了激烈论争;

b.由介绍引进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而引起了“方法论”热;

c.由引进西方现当代美学思潮而引起了文艺实践和美学理论的变革;

d.前述持不同主张和观点的四个美学学派分别对自己的美学思想作了进一步深化与扩展。

(3)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中国当代美学进入第三个阶段

无论是西方美学研究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拓展和深化;

开始对当代四大派美学、特别是实践美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对建设具有中国当代特色的美学理论作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

2.从横向上看

依据对美的本质的不同回答,中国当代美学主要包括如下四种观点:

(1)主观论美学

概况

这种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一开始就把美定位于主观意识,提出“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泰的基本观点是美是主观的,美感等于美。

评价

它把美、美的规律、美的标准全都归结为主观的,既不符合生活的实际,又不符合反映论的基本原则。

(2)客观论美学

概况

这种美学以蔡仪为代表。蔡仪的基本美学思路建立在反映论的原则上。首先,他坚持美在客观,认为事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欣赏的人而存在的,事物的美也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其次,他坚持美是典型,认为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美的规律就是典型的规律。

评价

它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则,但一是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机械性,二是把美学研究完全局限于认识论范围,而且缩小到被动的反映论(美感反映美)上;尤其是三—美即典型的观点,完全建立在自然事物的种属等级的基础上。这就使他的“唯物主义”美学观显得僵死、机械甚至庸俗。

(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

概况

这种美学以朱光潜为代表。朱光潜强调:“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评价

它虽然看到了主观意识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体现出明显的辩证精神,但它最终还是把美归结为主观意识的产物,而且这种“主观”是脱离人的社会性的抽象“主观”,在整体思路中还有“泛艺术论”的偏向,即使后来朱光潜力图以实践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其实践概念也比较含混,容易使人理解为主观活动。

(4)实践美学

概况

这派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其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

a. 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根本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亦即人类能动地探索、征服、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实践。

b. 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美与美感产生形成的根源、美与美感的本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洞明。

c. 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自然的人化与内在自然的人化,或者叫做客体自然的人化与主体自然的人化。

d. 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出来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但是,李泽厚反复强调,从实践到审美,必须经过许多中介,而不能直接用实践对审美加以解释。

评价

a.积极影响

第一,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升至中国美学主导地位的学派,它是具有中国当代特色和原创精神的美学理论。

第二,这一美学理论致力于突破机械的反映论原则和非社会性的主客统一观念,而到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到人向人生成、自然向人诞生的历史进程中审察美与美感的发生、建构和流变,从而在人类学本体论层面对美与美感作了相当深刻的阐释和概括。

b.不足之处

第一,把实践概念仅仅限于物质生产劳动,而把人类其他的实践形态排除在外。

第二, 偏重于美与美感在人类总体实践中的历史生成,而较为忽略它们在感性个体生存实践中的当下生成。

第三,有把美的本质与起源混为一谈的倾向。

第四,整体框架还没有超越认识论美学,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还存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考方式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