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2.1 复习笔记
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一)审美主体、对象与审美活动的整体性
1.由于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2.在审美活动之前或在审美活动之外既不存在抽象的审美主体,也无抽象的审美对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才是有意义的、现实的、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具体因素。
3.人们不能离开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去讨论审美主体的特点或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对美学研究的启示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学研究的启示在于它深刻论证了,审美活动在实践基础上如何才能逻辑地发生的问题,并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审美主客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去求解美学之谜的全新思路。
2.马克思论美与审美主体的性质、关系和特点
(1)马克思始终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谈论美对人的依存性及美对人的肯定意义
①美(对象)的问题,根本上是人(主体)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人的审美的本质力量在现实中历史地生成的问题。
②审美的本质力量并非人的一种自然的属性,只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随着属人的本质在实践中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它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
③因此,不是先有审美对象然后才有了审美活动,从逻辑上说恰恰相反,只有当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生成以后,美才向人生成,亦即美才对人具有了真实的意义。
(2)马克思总是在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的
①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
②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起来,并得到确证的;
③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人(类)性,是长期实践活动(包括审美活动)的历史产物,是在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实践(包括审美活动)中不断发展与丰富的。
(3)马克思是在实践活动中论述审美主客体的辩证、互动、统一的关系的
3.在马克思看来,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即正是对象的性质与主体本质力量之间的互相适应与互相统一的互动关系,即对象化的审美活动造就了现实的审美活动主体与审美客体,规定了主客体关系的审美特性。
(三)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与审美活动的内在联系
1.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
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无论是单个的审美主体还是单个的审美对象,都仅仅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抽象,从实际存在的意义上说,它们是互为条件、根本无法分离的。
2.审美对象的出现,又必须以审美主体的存在为必然的前提,审美对象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指涉的一个客体。
3.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所以可能并具有现实性的根本条件
人们只有在审美活动的存在结构中,才能真正把握住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审美关系的真实特性。
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一)审美活动中主体精神的独特状态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即在审美中,人主要发挥着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的。
(二)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1)审美惊异的概念
①审美惊异并非一种单纯的感性刺激,不是一种主观的任意,毋宁说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
②与生活中出现的好奇相比,审美惊异虽然也表现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暂时的中断,但它却是积极的。一方面,引起审美惊异的对象未必一定是异乎寻常的;另一方面,它与被打断的生活之间依然保持一种内在的深刻意义。
③与科学和哲学研究中的惊异相比,审美惊异并不要求我们理性地去思考对象,而是驱策着我们感性地去体验对象。
(2)审美惊异的主要特点
①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它产生于由主客对立向主客统一的回归中,从实质上说,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在这里,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正是在主客体这种刹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兴趣。
②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主体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从主体方面来说,必须具备相当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从对象方面来说,也必须具备某种独特之处,审美惊异就产生于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主体与具备某种独特之处的对象的直接相遇和直接契合中。
(3)审美惊异的独特性
①惊异是审美主体一种特殊的心境与态度
它一方面“摒弃了事物实际的一面,也摒弃了我们对待这些事物的实际态度”,把主体从日常的生活世界中引领出来,使之进入审美的状态,另一方面,它也把客体对象从世俗的功利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之作为审美对象向人呈现出来。
②惊异并不会随着审美活动的形成而逐渐消失
相反,如果没有惊异所营构的心理氛围及其内在的引导,审美活动就很难持续地展开。同时,惊异也不会总是停留在自身。惊异是一种动力,一种永不停息的追寻和叩问,它不仅把主体带入审美的世界,而且召唤着他在审美的世界中去经历、去生活。
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1)审美体验的概念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2)审美体验与人的生活世界的关联
①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与想象,但审美体验的根须却深深地扎在生活的肥沃土壤中。正是人生本身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生活世界本身悲欢离合的无穷内容,为审美体验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②审美体验之所以与生活世界具有如此根深蒂固的内在关联,是因为人在根本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共在中,才能获得自己的独特存在。
(3)审美体验的特征
①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和根本性
a. 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并不是种种人生体验的简单相加,而是诸种人生体验的浓缩和凝聚,是各种实际的人生体验在审美情境中其实用意义被悬浮之后的一种升华和整合。
b. 审美体验的整体性表现在它是对人生整体价值和根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正因如此,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道德体验、哲学体验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②审美体验的独特性
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始终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它不是离开对象作抽象的玄思,而是就在与对象的倾心交流中进行情感的体悟和价值上的品味。审美体验的这种具体性、集中性和整体性,使它获得了为任何一种生活体验都不曾具有也不可能具有的强烈的情感震撼力。
③审美体验不只是触及人生的根本问题,重要的是,它并非像哲学那样试图用理性的思辨去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审美体验要求人直接投入生命的历程中通过生活而让生活自行显现出自身的意义。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1)澄明的概念
澄明之境,就是光明、敞亮的境界,它与遮蔽、晦暗不明相区别。走向澄明,亦即揭开遮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域。
(2)审美是人进入澄明之境的途径
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亮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一)审美对象与主体内在联系
1.审美活动实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动态的关系,主体只有在与对象的联系中并只有通过对象才能显示出自身,只有通过某种特殊对象的现实规定,主体才实际表明自己是某种特定的主体。
2.对象不仅只有在主体的活动中改变自身的存在形态,只有在主体的活动中才完成自己,而且它只有在主体能动的作用中实际改变着自身的形态时,才实现着确证着自己作为对象的现实性。
(二)审美对象的特殊性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1)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必须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材料作为其现实存在的条件
①审美对象不只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属性,同时这些物质属性本身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
②并非任何一种物质属性都能成为审美对象的条件,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属性必须能唤起人的审美需要。
③就审美对象来说,它是否具备某种特殊的感性物质因素,是它能否成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
(2)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
①色彩
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a. 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受和情感。
b. 象征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②线条
线条也是构成客体审美条件的一种重要的感性质料。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
③形状
形体是事物在空间中具体的存在形式。形状(体)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本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客观事物形状各异的体态,正是审美对象多样性的物质基础。
(3)审美对象物质因素的组合及其规律
①构成审美条件的诸种物质因素,它们并不是各自独立、互相外在的。因而对审美对象来说,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它是否拥有构成审美条件的某种物质因素,还在于这些因素是怎样被组织起来整合于对象之中的。
②审美条件的各种物质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组合规律,就是审美对象的形式规律。
③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原则,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节奏韵律、对比调和等。其中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
a.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
b.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
④通过实践,一方面外在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逐渐被人所熟悉、所掌握、所运用,这些客观自然属性失去了与人的疏远性;另一方面,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也逐渐具有了某种普遍的合规律性的形式,即人的活动成了一种自由的活动。
⑤在此基础上,客观事物的某些形式特征由于与人的活动相契合,成为人类表现自己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对象,从而它们才渐渐具有了审美的性质和意义。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1)现实转化的条件
①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客观性,并非仅仅因为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材料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客观物质材料总是承载着、蕴涵着一定的客观生活内容。
②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就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中,或者说,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转化为具体的现实性。
(2)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
①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事物对象存在的本质性往往处在被掩盖或被肢解的状态。
②功利性活动以直接拥有或攫取存在物为目的,它使事物的本真性消解在它的有用性之中。科学认识活动为了寻求在某种确定条件下的事物规律,则不得不把运动中的事物抽象化,并把它作为已经完成的东西加以分解与剖析。
③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事物对象才既超脱了功利性,又摆脱了抽象的分析,而得以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才带着它鲜活的生命力和本真性向主体敞开和呈现,审美对象也就得以现实地生成。
(3)现实转化的原因
①审美活动之所以能现实地生成审美对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对象的气韵和神貌,是因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仅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甚至也超越了自己狭隘片面的生命状态。当主体全面地向对象开放自己的时候,审美对象也就完整地向主体昭显出来。
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
正是主体的非现实化,使审美对象获得了现实的生命。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1)非实体性
②审美对象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之中。
③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体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
③审美对象从它所依存的客观事物中被抽离出来的过程,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在这种主客融会的双向互动中,就必然使审美对象超越原来客观的实在事物,变成了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2)开放性
①审美对象在事物由实向虚的转化中生成,使之摆脱了具体实物的羁绊而具有了一种空灵性和开放性。
②开放性,就是说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③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就寄居在它的有限个别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