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课后习题详解

1.谈谈20世纪50~7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特点和研究重点。

答: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同发展时期,理论研究的范围宽窄不一,理论意识强弱不同,研究成果多寡不等。但是,教学理论研究总的趋势是步步深入和完善的。

(1)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属于探索阶段。但总结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对当时和后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都起到了一种导向作用。

理论研究的重点

20世纪50年代,教学上的需要促使人们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初就明确提出: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不同于对汉族学生的母语文教学;要根据外国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根据非汉族成年人学习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对外国人和国内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是培养他们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教学内容应以词汇和语法为中心。

(2)20世纪6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的特点

60年代中期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教学经验也更加丰富。但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不多,代表性的成果是由钟梗执笔的《l5年汉语教学总结》(1979)。这篇文章所提出的一些教学理论和原则不仅对当时和后来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

理论研究的重点

《l5年汉语教学总结》一文对建国l5年期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理论探讨。文章在分析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原则。

a.基本的教学原则是实践性原则

强调学生所学的是实践汉语,必须“通过大量接触和运用语言材料来掌握语言”。指出“实践性原则贯穿在各个阶段、各门课程中”。贯彻这一原则的主要途径是教学中应“精讲多练”。

b.主张“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

c.主张整个教学过程是综合性的

即“语音、语法、词汇三者综合在一种实践课内”。文章还广泛涉及了课程设置、汉字教学、考试安排、教材使用,以及语音、语法、短文教学、精读和泛读教学等各种问题,并进行了扼要的分析和理论概括。

(3)20世纪7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的教学理论研究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成果不算多。然而个别方面的研究却得到了深化,如对实践性原则的理解。同时把理论研究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明确树立了理论研究的学科意识,为教学理论的研究确立了目标,展示了高度。

理论研究的重点

吕必松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中,对以往提出的实践性原则进行了新的解释。

“实践性原则不但包括课堂教学的方法,而且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体现在教材中。即它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样一些观念,不仅深化了对实践性的认识,也大大拓宽了实践性原则的应用范围。

2.谈谈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特点和研究重点。

答:80年代以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深入和拓宽,广泛涉及学科的性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水平测试、教学评估,以及对教学理论和基础理论及相互关系、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及内在联系、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宏观体系已基本形成。其代表性的成果有:《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吕必松,l987)、《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吕必松,1990)、《语言教学原理》(盛炎,1990)、《对外汉语教法学》(张亚军,1990)、《对外汉语教材教法论》(赵贤州等,1990)、《华语教学讲习》(吕必松,l992)、《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吕必松,l993)等。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呈现专题化的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化,专题研究得到加强,一些领域还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热点,主要体现在:

(1)中高级阶段的教学理论研究受到关注。这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教学规模扩大和教学层次提高的必然结果。

(2)中介语理论的引入和汉语偏误分析受到重视。中介语理论自80年代中期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界后,逐渐受到重视,90年代以来人们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汉语教学的实际进行了不少富有成效的研究。

(3)对语法体系、语法教学原则以及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4)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等问题成了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

(5)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得到深化

1992年5月,《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等有关部门专门组织召开了“语言学习理论座谈会”,就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范围、“学习”与“习得”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以及语言学习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会议成果收在《语言学习理论研究》(1994)一书中。

4.什么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答:人们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并且跟教学性质相同的我国外语教学界的看法也大致相同。语言教学法或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即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例如,章兼中在《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1983)中说,“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与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邻近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应云天在《外语教学法》(新本,1997)第二章“外语教学法和相邻学科”中,同样谈到了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实际上国外同行也持类似的看法。Stern(1983)认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语言教学史、语言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学等研究成果。(参见束定芳、庄智象,l996)

总之,“语言教学法”或“外语教学法”是指教授语言和学习语言的科学,即揭示和探讨第二语言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科学。因此,语言教学法或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即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为什么?

答: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主要关乎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五个学科。其他学科或理论可以看作是这几门学科的分支学科或可以归到这几门学科中,主要包括:

(1)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文化人类学实际上包括在文化学里。

(3)哲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因为哲学为任何一门具体学科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4)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几乎是国内外第二语言教学界公认的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文化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以及文化对比研究的成果,也就自然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总之,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6.为什么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问题?

答: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的交叉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是在多种学科及其研究成果支撑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不断从各相关学科中吸取有用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并在不断总结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科理论及其理论体系,进而指导教学实践。

(2)学科理论基础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原动力

一般来说,能够支撑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直接或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有关学科及其理论,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如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学科理论基础是一门学科赖以形成的基石,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是学科理论体系的有力支撑。因此,要开展和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基础的研究,不断吸收其有用的成果,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含量,增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7.根据以往的有关研究,谈谈你对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看法。

答: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是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中,对学科理论体系本身的研究更加自觉。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包括教学理论和基础理论

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1990)中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概括为教学理论和基础理论两个方面。教学理论是学科理论的核心,是学科存在的主要标志。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比较文化理论。教学理论的发展是随着基础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教学理论的发展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也有促进作用。

(2)教学法被纳入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中

《再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1991)、《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刍议》(1992)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1996)等论著中,又进一步把教学法纳入学科理论体系中,从而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概括为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三个方面。

(3)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包括学科支撑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学科应用理论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概说》(1997)一文,把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概括为三个层次:学科支撑理论,包括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其他;学科基础理论,包括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汉语语畜学、学科方法论、学科发展史;学科应用理论,包括总体设计理论、教材编写理论、课堂教学理论、语言测试理论、教学管理理论。其中,学科支撑理论是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赖以生长的相关、相邻学科的理论;学科基础理论是指导本学科教学和研究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学科应用理论是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上建立起来的直接指导学科教学实践的理论。

(4)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包括理论基础和学科理论

刘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2000)一书中,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分成三个部分: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科学及哲学;学科理论,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部分,前者包括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和学科研究方法学,后者指运用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门研究;教育实践,既包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教育,也包括对未来的对外汉语师资的教育,它是学科理论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8.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体系,它包含几个部分?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体系的内涵

学科建设体系指有关学科理论的各个方面和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以及学科发展和建设所涉及的各项内容。

(2)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体系的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体系由学科理论基础、学科基本理论、学科应用理论和学科发展建设四个部分组成。

学科理论基础

学科理论基础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本理论赖以形成的基础,这是由对外汉语教学的跨学科性决定的。学科理论基础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和建设所应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关注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重大进展,对外汉语教学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基础的研究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一部分。

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本身并不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对学科理论基础的研究及有关成果可以看作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成果,但不应看作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基本理论的成果。

学科基本理论

学科基本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核心理论,是学科存在的标志,它能够全面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全面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用理论的研究。它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但它是在学科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服务于教学的教学理论,体现着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最直接、最有应用价值的学科理论本身。

学科基本理论的形成及其体系的建立,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a.在学科理论基础中可以找到确定的支撑理论;

b.学科理论基础是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两个根本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包括“学什么”和“怎么学”)的理论体现;

c.学科理论基础能够作为学科应用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即能够全面指导有关教学的应用研究。

学科应用理论

学科应用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应用和体现,即综合运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教学中的某一实际问题,如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测试理论研究、课程设计研究等。这类研究所形成的有关理论适用面最窄,应用性最强。如教材编写原则,是综合运用学科语言理论、语言教学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有关内容。

学科发展和建设

学科发展和建设是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尤其是作为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进修培训、教学管理研究、学科发展规划、教学实践研究、教学技术的开发、教学资源管理、学科历史研究,等等。

9.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体系,为什么?

答:(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体系包括学科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跨文化教学理论。它们的支撑理论分别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文化学,分别包括具有广泛支撑性的哲学学科基本理论(体系)中的每一种理论都包含若干理论研究的具体范围和方向。

(2)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建立条件

学科基本理论的形成及其体系的建立,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在学科理论基础中可以找到确定的支撑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体系是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两个根本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包括“学什么”和“怎么学”)的理论体现;

能够作为学科应用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即能够全面指导有关教学的应用研究。

总之,符合这三个条件,便有可能做到有内在联系、有来源、有应用价值,能指导教学实践、能解决实际问题,前后连贯、逻辑一致,简明周到、科学实用。

10.学科语言理论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学科语言理论包括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理论和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言学两方面,其基本要求表现为:

(1)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理论的要求

语言学及其各有关分支学科理论必须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即能够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的需要,才能成为指导和影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之一——学科语言理论。

不仅要应用和引进语言学理论,更要自觉地面向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理论建设和教学实际需要的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理论研究。

(2)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言学理论的要求

应该强调汉语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就汉语本身的研究来看,“事实的深入发掘,规律的有效揭示,至今还存在大片大片的薄弱点和空白点,远远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这些都表明加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的汉语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教学原则本身有哪些基本性质?

答: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工作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编写或选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或尝试等等,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实施过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安排、评估测试等等。

教学原则具有如下一些基本性质: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因此具有时代性。

(2)教学原则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概括,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教学原则的提出都有其理论基础做背景,持不同的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就可能提出不同的教学原则,因此教学原则应该体现一定的理论性。

(4)教学原则不仅应体现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阶段性,而且应该体现出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因此针对性是教学原则的重要属性。

(5)层次性是教学原则系统的重要属性

人们从不同角度、为了不同目的,对整个教学工作和全部教学活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就大大小小、各种各样。但显然这些大大小小的“基本要求”是有各自适用范围的,而并不同在一个层面上。

总之,教学原则的这些基本属性表明:人们可以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和手段的更新,而制定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原则;同时教学原则的确立也应该体现某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教学原则的制定尤其应该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体现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宗旨。就教学原则的体系构成来看,树立层次观念十分重要,有助于对教学原则系统的研究和制定。

12.对外汉语教学的总教学原则有哪些,并加以评论。

答:对外汉语教学的上位教学原则,不仅指导整个教学工作和全部教学活动,而且指导中位和下位教学原则的制定,对教学实践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它指导性强、影响面大,因此不仅成为教学原则理论中最具实用价值的核心内容;就是在语言教学理论乃至学科基本理论体系中都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

对外汉语教学的总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教师和学生,也即教和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关系问题,是整个第二语言教学各种矛盾关系中最为根本的一对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上位原则以及全部中位原则和下位原则的价值取向。因此,处理这对关系的原则应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原则之一。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应避免的误区是: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学生中心主义”,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不加选择,更不是跟着个别学生的感觉走;

强调重视“学”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教”,更不意味着可以放弃教,而是强调教为学服务,强调教的方式、方法应更适合于学,而教的方式、方法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教的作用和地位的下降。

(2)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把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确立为对外汉语教学全部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的核心,并且把这一原则确立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原则之一,这是教学原则对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最高体现。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为框架的原则

一般来说,对外汉语教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由重视结构教学,到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再到结构、功能、文化“三结合”的发展过程。把“结构、功能、文化”三者结合起来,作为一条教学原则,这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教学法特别是功能法的合理思想

“三结合”目前还只是一种框架原则,更多地体现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种追求,有待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完善。这是因为:

结构、功能和文化的具体所指究竟为何,还有分歧

比如,有人认为结构指语言的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有人认为结构即指语法系统;有人认为结构指语法结构;有人认为结构就是语法和词汇;等等。又如,有人认为功能指用语言做事,即语言在一定的情景中所能完成的交际任务;有人认为功能是利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或手段来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或表述需要;等等。

“三结合”如何结合同样有不同的看法。

对“功能”和“文化”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三结合”在教学中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来体现。上述这些基本问题有的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有的还很缺乏研究。

13.试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性质。

答:对外汉语教学本质上说,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外语教学。(吕必松,l983)而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都属于跨文化教学。

(1)教学内容为目的语本身以及与语言交际相关的文化,对于学习者来说都属于另一种文化;

(2)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过程实质上是跨越自己的母文化学习另一种文化的过程;教师教授目的语的过程也是教授给学习者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的教学,学习者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只要是以目的语为工具进行交际,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掌握目的语所赖以生存的文化,进而形成文化适应能力是目的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