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的适用对象
在谈心理疏导的适用对象前,我们需要先谈谈如何认识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医学帮助我们活得更长久、更有品质,而心理学则帮助我们更有活下去的意愿和动力。它们一个着眼于解决“硬件问题”,一个着眼于解决“软件问题”。
然而,正如大自然的其他事物一样,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是“人人平等”的,而是呈正态分布(见图1)。
图1 心理健康分布形态图
图1展示了从高度健康的心理状态(右侧)到病理心理状态(左侧)之间的人群分布情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完全没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问题发展到病理状态的人都是少数的(他们分布在曲线的两端,曲线的高低代表处在该状态的人数的多少)。所谓病理状态的心理问题包括智能迟滞、精神分裂症、焦虑症、中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重度人格障碍等。这些疾病往往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患者的神经机制、生理功能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出现障碍。精神疾病发作的个体,往往很难通过一般的对话方式进行干预,而需要去医院进行药物或心理治疗。
很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亚健康”到“健康”之间。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正常、人格和谐,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他们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能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本质。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并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人;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充实自己;他们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心理健康的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做恰当的满足;
10 .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而亚健康状态的人则表现出持续性的情绪困扰和更差的适应性、承受力。他们可能长期沮丧、自卑,但尚能相对客观地评价自己,有努力上进的意愿;或者在人际关系中始终疏离、冲突不断,但尚能基本应付,没有出现被害妄想或暴力冲突;也可能抗压能力较弱,比一般人更容易被他人影响,经常情绪崩溃,不容易从挫折中恢复,但还有能力维持基本的社会生活。
林先生自小学习成绩优秀,成年后经营一家中型超市,生意兴隆。但是他的下属们十分害怕他。因为他动辄就会劈头盖脸地乱骂下属,脾气上来的时候,让人觉得屋顶都可能会被震翻。他对妻儿也是如此,经常指责批评他们,认为他们很多事情做得不好,导致儿子跟他很疏离,妻子则长期在外工作不与他沟通。
林先生觉得自己很健康,事业成功,孩子在他的严厉管教下成绩优秀,他对自己十分满意,但对周围的人感到十分不满:那些员工懒懒散散,缺乏规矩;儿子如果不管教也会不成器;最令人气恼的是妻子,缺乏女性的服从和温顺,自己为家庭贡献了那么多,她还躲得远远的。他不能理解自己周围为何围绕着这样一群庸人。
林先生算是心理健康吗?并不是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就是心理健康。心理上的问题呈现的状态各有不同,有些心理问题会给自己带来困扰,比如抑郁、焦虑;有些心理问题还会给别人带来困扰,比如过度偏执、霸道、暴力倾向等。林先生作为生意人是成功的,也能基本维持工作和家庭关系,但他的个性却存在问题,长期给身边的人带来困扰,人际关系品质很差。只是他的自恋性格可能还没有达到病态或严重失控的程度,我们倾向于判断他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也可以称为轻度心理问题或一般心理问题。
事实上,在心理健康程度的分布中,完全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心理极其健康的人也是极少数的。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在“亚健康”到“健康”之间波动:有时更积极乐观一些,有时更消极自卑一些;有时候承受力强,有时候又拖延逃避;在有些人面前宽宏大量,而对待某些人又过于敏感或苛刻……造成我们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波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心理因素(压力、创伤事件),生理因素(经期、更年期),甚至是天气、温度等环境因素(梅雨、秋愁)。万事顺利、志得意满时我们心情愉悦,可能在健康的范畴;持续不顺、命途多舛时我们情绪低落,可能就在亚健康的范畴。而人生在世,又有谁是一帆风顺的?就算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一样也要面临生老病死,总有痛苦的时候。所以健康与亚健康只是在某时某刻对某个人的描述,而不能描述一个人的一生。
心理疏导的主要适用对象,就是这一部分处于心理亚健康和健康之间的人群。他们没有明显的精神问题,只是需要了解自己、提升自己,或者仅仅是为了某个突发事件的一时之情绪,前来倾诉、求助。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他们稳定情绪,缓解内外情境的负面影响。当负面影响越来越少时,他们的健康水平就整体右移了。
如果当事人在完成了一时一事的处理后,又生出进一步疗愈创伤、改变人格模式的需求,疏导员可以推荐他们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服务。
如果当事人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异常,如离奇怪异的言谈举止(对着空气说话、手脚不受控地抖动、言语破碎无逻辑),过度的情绪体验(无预期无缘由地大喜大悲、过度亢奋),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长期不与人交往、不断洗手、一进考场就浑身冷汗),影响他人正常生活(不分场合无休止地打电话),等等,疏导员就要小心警惕了。他们并不是心理疏导能够帮助的对象,强行介入可能对疏导员和当事人都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