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优点(无数人生问题的答案之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着眼于当下的生活

春天,总是给人蓬勃向上的活力。1871年的春天,对一位年轻人来说,注定是生命中特殊的时刻。他偶然在一本书里,读到了对他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21个单词。当时作为蒙特利尔综合医院的一名医科学生,他正在为自己如何能搞好学业,如何在期末考试中提高成绩而焦虑。他对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当中,将来能够养活自己。

但是,就是这短短的21个单词,改变了这个当时迷惘的年轻医科学生的命运,让他成为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医生,并创立了全球闻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他还获得了大英帝国医学人员的最高荣誉——牛津大学钦定的医学教授。他的爵位是大英帝国国王亲自授予的,在他离世后,他一生的故事被后人撰写成厚达1466页的两卷巨著。

这个人就是威廉·奥泽尔爵士。他在1871年那个充满活力的春天,读到的21个单词,就是:“生活不是着重未知的将来,而是着眼于当下的现实。”[1]

转眼42年过去了。当威廉·奥泽尔爵士在一个春日的夜晚回到母校,再一次来到开满郁金香的耶鲁大学校园,为大学生做演讲时,他对这些学生说:“你们一定觉得我是个天生聪慧的人,不但出版了畅销书,还胜任4所大学的教授职务。但是,事实正好相反。”他随后强调说,熟识他的人都知道,他资质平庸,世上没有比他再普通的人了。

如果他说的是事实,那他又是怎么成功的呢?最后,威廉·奥泽尔爵士揭开了谜底。他说,他的成功要归功于他发明的“着眼于当下的环境”这一理论。在去耶鲁大学演讲前的几个月,威廉·奧泽尔爵士在乘坐横渡大西洋远洋的渡轮上看到,每当站在船桥上的船长按下一个按钮,伴随着“哐当哐当”的机器声,渡轮的各个部件就会分隔重组,形成独立密闭的防水舱室。他告诉学生:“你们在座每个人的结构,都比大型渡轮更精美,你们现在正行进在辽远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如果想让你们的旅途更加顺利安全,那么我希望大家学会‘着眼于当下的环境’这一法则。我相信这是掌控自己,让自己这台‘机器’达到高效运转最好的方法。”

当船长在驾驶舱里按下按钮,舱门在“哐当哐当”声中关闭,也就把过去关在了舱门外——外面的一切都成了过去;当他按下另一个按钮时,厚重的金属铁门又把未来也隔断了——那是未知的明天。当你存在于当下的环境中,你便获得了安全,你拥有了现在的所有——这些都是真实的存在。为了真实的今天,抛弃过去那些不顺心、不愉快吧,埋葬已逝的昨天,不要让愚蠢的想法把你困于过去的悲哀之路上。如果一个人背负着过去与未来的双重负担,他又怎么能够轻松地过好眼下的生活呢?沉重而踉跄的步履,会碾碎青春的豪情,会打乱今天的生活。所以,紧紧地抓住眼下,过好现实中的每一天。未来与过去都是虚无,除了眼下,除了今天,没有昨天与明天。把那些无法把握的未来与过去都关在门外吧,未来就是现在,就是当下。如果一个人整日在对过去、未来的忧虑中患得患失,那么他不仅是在浪费精力、浪费时间,也是在浪费宝贵的生命。所有的负能量,都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应该卸载的,不能让它们消耗、影响我们的快乐和创造……为此,我们要关紧舱门,让厚重的铁壁,隔绝苦闷与忧伤的细菌,养成“着眼于当下的环境”这一人生习惯,做好身边事,活好每一天!

有人也许会问:“奥泽尔博士的意思是让我们放弃对明天的憧憬,不再为明天做准备吗?”其实不是!在演讲中,他提到,只有做好今天的事情,以饱满的热情、聪慧的才智,趋于完美地完成今天的工作,才是对未来最好的诠释和迎接。

在耶鲁大学,威廉·奥泽尔爵士带领学生以基督教的祷告词“万能的主啊,请赐予我们今天的粮食”来开始新的一天。

祈祷词里只祈求主赐予他们今天的粮食,而不是抱怨昨天的粮食有多么少、多么不新鲜,更没有说:“好久都没有下雨了,干旱可能会让庄稼颗粒无收,如果没有收成,我们明年吃什么呢?假如遭遇旱灾,我们再失去工作,那以后日子可怎么过呢?”

但是,这句祈祷词只祈求今天的粮食。而事实证明,一个人也只能吃得下今天的粮食。

很久以前,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哲人,流浪到一个同样贫困、贫瘠的小山村。那里除了石头还是石头,人们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为了重新唤起村民对生活的希望,一天,哲人把大家聚拢到一起,他站在一个小山头上,对大家讲了26个字,就是这26个字,改变了村民的命运,也作为有史以来被引用最多的箴言而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2]

“不要为明天忧虑”,这也是耶稣对世人的忠告,但很多人把它当作耳旁风,不去理会。人们认为这是神的谬论,是迷惑人无法达到的境界。人们说:“我如果不为明天做好准备,不买好保险,那么将来就会给我的家庭带来麻烦和灾难;我如果不攒下钱以备老年之需,不提前做好将来的规划和准备,以后将是一个糟糕的结局。”

其实,我们筹划明天,做周全的考虑,为未来做好规划和准备,这本身并没有错。《圣经》告诉我们的是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忧虑往往让人迷失方向,不能做冷静的思考、正确的抉择,忧虑充斥着太多负能量的东西。

战争时期,军事领导人必须为未知的战局预制“明天”的计划,他们不能有一丝一毫忧虑和犹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统领美国海军的海军司令欧内斯特·约瑟夫·金曾说:“我把最好的武器装备配备给最优秀的士兵,并且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们,让他们以最好的姿态、最优秀的作风,达到最卓越的效果,这是我作为一个指挥官所能做到的。”

他强调说:“如果一艘军舰被击中并开始下沉,我只能眼睁睁地看它沉没。我没有办法阻止它,也没有能力打捞它,我不会为此而烦恼,忧心忡忡。对我们无法把握的逝去问题,我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后悔或沮丧,我更愿意把时间用在解决明天的事情上。如果我总是把精力和时间花在那些无谓的忧虑当中,估计我的身体也会早早垮掉,更谈不上指挥作战,为国效力了。”

其实,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好心态和坏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好心态在遇到事情时通常会考虑原因与结果,会产生理性的逻辑,有建设性的计划;而坏心态,则往往导致紧张不安,事与愿违,甚至精神崩溃。

1935年至1961年,阿瑟·海斯·苏兹贝格是声名显赫的《纽约时报》发行人,我曾有幸采访过他。苏兹贝格先生向我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他的状态。他说,当战火燃遍整个欧洲的时候,他感到惊慌失措,每天都处在忧虑当中,不知道未来会糟糕到什么样子。他忧心忡忡,整夜无眠,大半夜会从床上爬起来,找出画布和颜料,对着镜子中自己,想尝试着画一幅自己的肖像。而他根本就不懂绘画,他只是想通过画画这件事情,让自己减轻压力,放松精神,不再整日处于焦虑、烦忧当中。苏兹贝格先生说,他尝试用画画来摆脱那些阴郁的情绪,以获得心灵的片刻安宁,但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并没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一天,苏兹贝格先生偶然间读到一首题目为“做好眼前这一切就好”的赞美诗,并把其中一句作为座右铭,才让自己焦虑不安的心绪真正平复下来。这首诗这样写道:

仁慈的光,只有你

能指明方向,照亮

我前进的脚步。我不奢求

看清远方,做好

眼前这一切就好。

也就是在这同一时期,一名身在欧洲,来自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叫泰德·本杰米诺的年轻士兵,收获了同样的教训。战争的残酷、过度的忧虑,让他患上了在前线战士中常见的精神衰弱症。泰德写道:

1945年4月,整日焦虑不安的我,患上了被医生确诊为“间歇性结肠痉挛”的疾病。如果不是当时战争终于结束,我想,我整个人一定会彻底垮掉。当时,我是第九十四步兵师负责墓地登记的军士,焦虑已经把我折磨得筋疲力尽。我的工作就是搜集整理在战争中牺牲、失踪和受伤入院人员的名单,帮忙挖出在战场上草草掩埋的敌我双方士兵的尸体,把他们的遗物收集、保管起来,最后交还给他们的亲属或朋友。这些遗物对他们的亲朋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因为害怕中间出什么差错,犯下无法弥补的错误,我整个人都处于一种高度的紧张和焦虑当中。我甚至担心自己能否熬过这段日子,能否活着见到我那16个月大,还没有见过面的唯一的儿子,能否把他抱在怀里,握着他那肉嘟嘟的小手,感受一下做父亲的喜悦。忧虑和疲惫不堪,让我在这段日子里瘦了34磅[3];惊惧和恐慌,让我整日精神恍惚,几乎要疯掉了。看着自己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双手,想象着回到家时一副狼狈不堪、骨瘦如柴的样子,我心里害怕极了。我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一样低泣,崩溃的神经让我变得极其脆弱,整个人常常莫名发抖。我害怕一个人独处,因为剩我自己的时候,我的眼泪就会不受控制地流出来。记得坦克战开始后,我哭得更加厉害了,因为我不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结局,我把自己推向了绝望的深渊。我觉得自己再也不能见到亲人,过正常人的生活了,我几乎丧失了回到正常生活的所有希望。几近崩溃的我,最后住进了军队医疗所,就是在医疗所里,我听到了彻底改变我生活的忠告。一位军医在给我做了全身体检后,告诉我说,我的身体并没有毛病,我的问题出在精神上。他说:“泰德,你要知道,生活就像沙漏,沙漏中有成千上万粒沙子,但它们无法一起通过沙漏中狭窄的瓶颈,必须一粒一粒有条不紊地通过。如果它们一拥而过,必将损坏沙漏。我们每个人,就跟这个沙漏一样,每天睁开眼就有很多事情等待要处理,但我们必须一件一件地去做,这些事情就像沙子通过沙漏的瓶颈,只有有序地进行,才能保证完好和平稳,才不会给我们自己的身心带来损害。”军医的话,犹如沙漠里的甘泉,拯救了濒临绝望的我。那一刻,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我牢牢地记住了那些词语,把它们刻在心上。“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我按这句话去做,安然地度过了战争。直到今天,这句饱含哲理的话依然令我受益。如今,我在巴尔的摩一间商业信贷公司任职,负责货运仓储管理工作。工作中,我遇到了和战时一样的问题:超大的工作量与有限的时间无法形成正比,在短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大量繁重的工作。公司为了节省资金,一直采取低库存的经营模式,当库存不足时,我们需要填写新的表格,申请进货事宜,要根据实际库存情况调整安排工作。而对于客户更改地址,开设新办事处和关闭不适合发展的分公司等,都要亲力亲为。但这次,我不再焦虑烦躁,我一直牢记那位军医的话:“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我不断地在心中默念这句话,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以很高的效率,有条不紊地完成着每一件工作,再没有像战场上那样,让那种紊乱、不安的狂躁情绪,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生活。

时代高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今天很多人都患上了焦虑这种精神疾病。如今我们去医院,发现至少有一半病人患的是这种病。过去日子里的困难和未知的、将来要发生的一切,似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他们的肩上。他们在沉重的过去和可怕的未来之间焦虑、担忧,令自己无法呼吸。假如他们记得耶稣的话“不要为明天焦虑”,或是看过威廉·奥泽尔爵士的“着眼于当下的环境”,他们当中很多人根本不用去医院治疗,完全可以心情舒畅地去逛街,去过自己想要的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

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过去与未来这两个永恒的交汇点。面对无法抹去的昨天、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们不可能让时光倒流,也不可能预测未来,更不可能活在永恒当中。所以不要妄想任何永恒,哪怕是一秒钟的念头都不要有,因为那样只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伤害。我们只有着眼于当下的现实,活在我们所能拥有的这个时段,珍惜我们伸手就能够得着的一切,才是真实的幸福和快乐。英国著名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写道:“无论我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只要我们能扛下去,哪怕只是从日出坚持到日落;无论我们的工作有多艰难苦闷,只要我们认真地对待,努力去做了,哪怕这一天收获甚微,这一天对我们来说也是充实而美好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一颗纯洁而高尚的心,耐心而认真地活好每一天,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够生活得甜美而温馨。其实,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现实中,生活对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复杂。很多时候,是人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比如,住在密歇根州萨吉诺市法院街815号的希尔兹女士,她在没有学到“着眼于当下的环境”以前,一度陷入绝望当中,甚至想到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在希尔兹女士的讲述中,我了解了她的经历:“1937年,我丈夫去世,我永远地失去了他,这令我非常悲伤。为丈夫看病已经花光了我们所有的积蓄,丈夫去世后也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遗产,身无分文的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为了活命,我写信给我以前的老板利昂·罗奇先生,他是堪萨斯城罗浮公司的老总。我在信里说明想回到以前的公司去上班,我之前的工作是向城市周边村镇寄宿学校推销百科全书。由于丈夫两年前患病,我卖掉了自己的车子,如今,我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以分期付款的形式买了一辆二手车,准备重新开始图书推销工作。

“我原本以为重新投入忙碌的工作当中,就能缓解我的忧虑和烦恼,把我从颓丧和绝望中拯救出来,但事与愿违。一个人的日子,使我常常独自开车,独自吃饭,这种孤单冷清的生活,让我更加沮丧,更加害怕。加上工作也不是很顺利,有时候在某一个城镇连一本书都推销不出去,没有收入,我连钱数不是很大的小额车贷都供不起,我的精神几乎崩溃了。

“时间转眼来到了1938年春天,我决定换个环境,搬到密苏里州凡尔赛市寻找销路。没想到,那里不仅学校穷困,道路也坑洼不平,条件非常差,这让原本就形单影只的我更加心灰意懒。我觉得命运对我太不公平了,它让我看不到一点成功的希望,也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每天早晨我都害怕睁开眼睛,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醒来的生活。车贷还不上,房租付不起,甚至连日常的饮食我都买不起。糟糕透了的生活,让我的健康每况愈下,可我没有钱去医院看病,我害怕活着面对这一切,曾经想就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想到我死了,姐姐该有多么伤心,我一分钱没有,即使死了,连丧葬费都付不起,我最终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偶然读到了一篇文章,正是这篇文章,把我从绝望边缘拉了回来,让我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我将永远感激文章中那段至理箴言。正是那句话鼓舞了我,让我重新振奋起来,勇敢地去面对生活。那句话就是:‘对聪明人而言,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我将它打印出来,作为座右铭贴在我的汽车挡风玻璃上,我要每时每刻都能看到它。我有了新的发现,如果一个人只为一天而活,似乎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我学着只注重眼下,活在当前,不去想过去,也不去预测明天。每天早晨迎着新升的太阳,我都会告诉自己:今天又是个崭新的开始。

“渐渐地,我克服了一个人的孤独和空虚,贫穷也不再令我恐惧。如今,我整个人都充满活力,也很快乐,对生活充满了爱与热情,事业上也取得了小小的成绩。我懂得了无论生活带给我们多少坎坷磨难,我们都应该微笑着去面对。我知道了只要我们过好眼下的一天,就不用惧怕未知的明天,因为对聪明人而言,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

你能猜到下面这首诗是谁的杰作吗?

不要怕一个人孤单,

快乐的人,

可以让每个日子都鲜花烂漫。

一颗祥和而平静的心,

就是一个花园,

花园里没有恐惧和不安,

只有夜莺的婉转,

花草的香甜。

即使明天暴雨倾盆,

今天的我,

已拥有芬芳满园。

这些听起来很现代、很唯美的诗句,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公元前30年写下的,那时候耶稣还没有诞生。

现实中我发现,人性最大的悲哀就是习惯寄希望于未来,而不是积极主动地面对眼下的日子,面对今天。我们总是习惯向往地平线另一端梦幻般的玫瑰花园,却不懂得珍惜和欣赏今时今日盛开在我们窗外真真实实的玫瑰,闻不到那醉人的芬芳。

我们竟然如此愚蠢,愚蠢得可悲而无可救药!

加拿大作家斯蒂芬·里柯克曾经深有感触地说:“生命虽然短暂,却是个奇妙的旅程。孩童会说‘等我长大的……’,但长大是什么时候呢?大孩子会说‘等我成年的……’,可等他成年后,又说‘等我结婚的……’。可是结了婚之后,又能如何呢?到那时,他们的想法又变成了‘等我退休的……’。等到退休那天终于来到时,回首往昔,他心底不禁会升起一阵阵寒意——就是在他的等待中,人生已悄然逝去。他已经两鬓斑白,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而那些都是一去不复返,无法重来的。人,总是不能及时醒悟,不能及时了解生命的意义,只有当一切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才明白活在当下,过好今天的每一分每一秒是多么重要。”

爱德华·S.埃文斯生活在底特律,如果他早点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差点因烦恼、焦虑而送了命。爱德华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从小就过着朝不保夕、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很早就开始卖报纸,赚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存,那也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后来,为了多赚点儿钱,渐渐长大的他又去杂货店当店员,尽管他很努力、很辛苦,那点儿薪水仍然无法满足一家7口人的生计,他只好又在图书馆找了一份兼职助理的工作。尽管赚得不多,常常受欺负,他却忍气吞声,不敢辞职。就这样,他辛辛苦苦干了8年,才鼓足勇气开始创建自己的事业。也许是时来运转,他用借来的55美元做起步资金,一开始生意竟好得势如破竹,年收入达到了20000美元。可是,好景不长,他为朋友做担保借了巨额贷款,没料到朋友的公司最后破产倒闭。这对他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而更令他不堪忍受的是,灾难接踵而来,就在朋友的公司宣告破产不久,他存钱的那家银行也宣布倒闭。那可是存有他全部家底的银行啊,他不但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还背负了16000美元的债务。他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也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精神一度崩溃。

爱德华·S.埃文斯说:“那些日子是灰暗低沉的,我毫无胃口,吃不下东西,也睡不着觉,整天整宿的焦虑终于让我病倒了。一天,我在家人的劝说下去街上走走,却突然昏倒在路旁。从此,我只能躺在床上,无法再站立起来,更别说行走。长时间卧床,我身上起了好多褥疮,一碰就火辣辣地疼,此时的我,躺在那里,何尝不是一种痛苦的折磨。面对我一天比一天虚弱的身体,医生宣布说,我大约只能活两周了。虽然对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大感震惊,我还是写下了遗嘱,然后躺在床上等着死神的降临。到这时,我彻底明白了再怎么担忧、焦虑、挣扎,都于事无补了。我放弃了无谓的担忧,整个神经放松下来,并很快进入了梦乡。在这之前,我已经好久没有好好睡过觉了,那些日子睡的时间加起来恐怕也超不过两个小时。但是,当医生宣告了我的死亡,我知道世间的烦恼和忧伤即将消失时,我像一个婴儿一样睡得很安稳、很香甜。当我醒来时,所有的疲惫感都没有了,我突然特别想吃东西,一下变好的胃口,让我的体重开始明显地增加。经过几周调养,我可以拄着拐杖下地走路了。42天后,我终于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虽然与之前一年挣20000美元无法相比,但现在一周30美元的薪水,仍然让我感到满足。我的新工作是销售铁路、货车运输时垫在轮子后面防滑用的垫木。我如今已经学会了‘不再忧虑’,不再为过去发生的事情懊悔遗憾,也不再为尚未可知的未来担心。我把全部的时间、精力和热情,都投入了工作当中。”

新生的爱徳华·S.埃文斯因工作出色,晋升得非常快,没有几年就成了公司总裁。而他的公司,很快就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里的翘楚,他在去世前,就已经成为全美国最优秀的商界精英和领袖。如果哪天你坐飞机到格陵兰岛,很有可能会降落在埃文斯机场。这个机场,就是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如果爱德华·S.埃文斯在精神处于崩溃边缘时,没有感觉到忧虑是件愚蠢的事,如果他没有学会“着眼于当下的环境”,他绝不会走出困境,取得这样丰硕而卓越的商业成就。

公元500年前,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告诫自己的学生:“除了变化本身,万事皆是变化无常的。”他还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河流是瞬息万变的,而踏入河流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活本身就是永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唯一能够真实抓住的,只有眼下,只有今天。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地活在当下的美好之中,非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为未知的将来而提心吊胆,焦头烂额呢?未来的一切都是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性的,没有人能预知未来。

古罗马有一句谚语,或许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个道理。其实翻译成中文,就是两个词语,“及时行乐”或者“把握今天”。试想,这个世上,还有什么比把握住今天,尽情地享受上天所赐予的快乐和美好而更真实、更幸福的事呢!

很多人都说:“人们往往为昨天和明天的事大费周折,伤透脑筋,却忘了去注意和重视今天的事情。”只有今天,才是真实存在的,是我们最该关注的。

蒙田作为法国伟大的哲学家,也无法避免犯相同的错误。他说,在他的人生中,很多为之焦虑、担忧过的事情,其实从未真正地发生过。他相信不只是他这样,很多人都跟他一样。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都想一想吧,今天正在飞逝,将一去不复返。我们的生命正以毫无察觉的速度在流逝,也许我们只能用光的速度才能追上它转瞬即逝的脚步。如果我们能够想到,今天才是我们最真实拥有、最该珍惜的宝贵财富,那么,我们还犹豫、等待什么呢!

洛厄尔·托马斯也有着同样的人生观。前些日子我去他的农场过周末,我看到他把《圣经·诗篇》第一百一十八篇中的一句话,装裱起来,挂在书房的墙壁上,以便随时可以看到,警醒自己:

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

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

约翰·罗斯金是英国的作家,在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块普通的石头,上面镌刻着“今天”。我的书桌上虽然没有放置这样的石头,但是,我在每天都要照的镜子上贴了首诗,每当早晨我刮胡子的时候都能看到。这首诗,也是威廉·奥泽尔爵士放在他书桌上的,是印度著名剧作家迦梨陀娑所作的名篇《礼赞黎明》:

今天是多么的宝贵啊!

它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是生命的源泉

虽然今天很短暂

却真实而美丽

成长的喜悦

行动的崇高

以及成就的异彩和荣耀

昨日犹如一场旧梦

明日恰似缥缈幻影

敞开怀抱拥抱今天吧

只有今天,才能成就昨天的幸福梦想

只有今天,才能托起明天的希望和憧憬

请珍惜今天!

这是对黎明最好的礼赞。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不希望生活被忧虑所困扰,如果想让烦恼离我们的生活远一点,就应该学习威廉·奥泽尔爵士。

原则一:

将过去与未来的铁门关上,活在“今天”这个环境中。

我们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最好把答案也一起写下来。

1.我是否习惯逃避眼前的现实,却去担心不可预知的未来?我是否总在幻想“地平线另一端那座梦幻般的玫瑰花园”?

2.我是否常常为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懊恼、后悔,让眼下的生活过得痛苦而沮丧?

3.早上起床的时候,我有没有决定“把握今天”,把眼前这24个小时过到最好、最有价值和意义?

4.我是否“着眼于当下的环境”,充分地利用今天的一切,生活得更美好、更快乐?

5.我准备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自己?是下个星期,是明天,还是从今天,从现在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