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从众心理:只有羊才需要羊群!
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在社会中的我们每天都要跟很多人打交道,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又不得不屈服于群体。这似乎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潜规则”,因为害怕不被社会接受,怕自己显得与众不同,不被其他人喜欢,久而久之,似乎“从众”才是正确的、合理的。
从众一词,在当代社会文化中,一般带有负面的含义,意味着群体里的人丧失了自主思考、判断的态度和能力。
实际上,从众行为对于个人较好地适应自然与社会是极其重要的。从积极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必须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些特定场合或情境下的从众,则可能导致偏激思想、言论、行为的强化,从而为个人和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毛毛虫放置于花盆边缘上,于是这群毛毛虫竟然一只跟一只地在花盆边缘上转了好几天。最后还是一只毛毛虫不小心掉了下来,其他毛毛虫也效仿着掉了下来,终于,这群毛毛虫得救了。试想,如果没有这个意外,等待这群毛毛虫的结局是什么呢?我想,恐怕只有死亡吧。然而,这一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盲目从众”所造成的。
我们常说的羊群效应(图2-18)就是由这种心理引发的。
图2-18 都市里的羊群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会买卖相同的股票。
2.3.1 炒股,要适可而止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一位石油大亨死后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人们纷纷向地狱跑去。
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大亨了。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但地狱并没有一滴石油,有的只是受苦。
这仅仅是个故事,而股市的盲从行为,往往会造成“真金白银”的损失,恐怕就不再只是个故事了。不少投资者乐于短线跟风频繁操作,而血本无归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大跌甚至会让许多跟风炒作垃圾股的散户损失惨重,这对股民(图2-19)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图2-19 交易所里的投资股民
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或从众行为,是行为金融学中比较典型的现象。从众行为让投资者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必然成为无意识投资行为者,这其中蕴藏着极大的风险。
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不仅容易导致股市出现泡沫,使市场运行效率受影响;同时,也使系统风险增大,加剧了股市的波动。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投资者在股市涨的时候热情高涨,跌时则人心惶惶,使市场投机氛围加重。
投资心理学告诉我们,证券投资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心理均衡过程。但在证券市场存在的“羊群效应”作用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偏差,并导致投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的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
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产生一种锚定效应,反过来,会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了一种反馈机制。在这个“反馈循环”中,初始“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强化“羊群效应”,则使得偏差得以扩散和放大。
2.3.2 买房,要量力而行
杨小姐是一家IT公司的工程师,月收入7000元,工作3年后,存折上终于印出了8万元的数额。她决定拥有自己的住宅,从形式上结束“北漂”生活。
杨小姐买房时显露出了她买时装时的血拼作风,攥着8万元,签下了总价74万元的房子。杨小姐购房的两个重要标准就是:在单位附近,半个小时以内的路途;还要精装修。
最后,在距离单位十分钟车程的北三环马甸附近买了一套每平方米7300元的房子,付了10%的首付款,而贷款总额达到66万元的高度,加上15年利息,就是80多万元的负债。最初几个月,杨小姐一直沉浸在坐拥豪宅的自豪中,觉得自己马上要跻身“百万富婆”的行列了。
杨小姐在那里大约住了一年,但这一年,月供几乎成了她的噩梦。每个月将近5000元的月供,让杨小姐的生活突然变了质。旅游计划取消了,泡酒吧的时间缩短了,时装行头的知名度也下降了,随之而来的心情也越来越糟糕。
除了每个月的月供外,那里的各项收费都太高了,物业费每平方米2.8元,这一年,她感觉压力非常大。自认为一直活得很潇洒的她,以前工作上有什么不顺心,决不会迁就,始终抱着大不了走人的态度。可这一年,杨小姐变得谨小慎微,唯恐丢了饭碗,个性也损失了不少。
杨小姐觉得这样的“负”婆当得实在有点太辛苦、太沉重了。她说,每个月去银行付月供都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自己的花样年华都被这套房子压得没有了光彩。当初绝没有料到的是,房子能使她的生活变得如此灰暗,她真有点后悔买这个房子了。
考虑再三,杨小姐决定卖掉房子,但因为贷款未还清,产权证还押在银行,而能够一次付全款的人少之又少,这着实让她苦恼了一阵子。后来听朋友说,光大银行可以跨行转按揭,在那里,杨小姐很快就找到了买主,因为银行有很多想贷款买卖二手房的人的登记资料。
银行把杨小姐名下的按揭贷款连同产权证都转到了该行账下,买杨小姐房子的人成了新的债务人。杨小姐是以78万元的总价与那位买方成交的,银行还有贷款未还余额61万元,所以,她收到购房人交给她的17万元现金。
杨小姐说,以这个价钱卖掉房子,自己没赔也没赚,已经很知足了。拿着17万元的现金,杨小姐并没有像一年前手里有8万元那样兴奋、冲动,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她又选中了一套位于西三旗的房子,虽然离单位稍远一点,但交通比较方便。每平方米4000元的房子,物业费1.2元/平方米,同样大的面积,同样首付了10%,同样贷款15年,但每个月的月供却降到了2000多元,只占自己月薪的1/4,杨小姐真正松了一口气。虽然现在上班需要40分钟,但她每天上下班的脚步却轻快了许多。到了每月20日付款那天,也没那么百感交集了。
杨小姐一再强调,买房买车一定要量力而行,资金方面应给自己留有更大的余地,千万不要做到“刚刚够”。贷款消费本来是为了提前享受物质生活的,但如果考虑欠妥,使还月供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影响生活质量,就有所不值了。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说,政府是要挤掉房价泡沫而不是要让房市崩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很多不正确的因素会突然发生,更何况房产的交易周期比较长,一旦有风吹草动,你可能根本来不及产生反应。
房价会涨还是会跌,很少有人会“心里有数”。所以,老百姓有一种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一看到报纸上报道有排队买房的,就心里着急,就激动;一看到自己当初想买结果没有买的房子涨价了,心里就后悔。其实,购房(图2-20)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购房之初就应该为以后的日子筹谋再三,免得事后出现麻烦。
图2-20 购房中心的买房人
购房者切莫被眼前的“从众心理”障眼,而把长期的不适宜的麻烦和不划算的懊悔一同买回家。
2.3.3 “抢红包”里的从众
上午9点58分,唐小姐的手机闹铃准时响起,她立刻打开手机里的支付宝钱包APP,等待十点钟抢红包的开始。“一点没夸张,这两天一直在不停地看手表,就是怕错过抢红包。”今年31岁的唐小姐是位自由职业者,当网络上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抢红包时间表出来后,唐小姐自己设置了3个手机闹钟,每个闹钟都设在红包正式开抢的两分钟前,她每天都要按照时间表,提前设定闹钟。
早晨还有支付宝有一轮抢红包,闹钟一响,她立刻放下手中的筷子和食物,赶紧做好“戳屏”的准备。
“早上本来在吃饭,闹钟一响,就像着魔一样。”唐小姐说。
家住在总部城的冯先生昨天才加入抢红包的行列。
“看身边的同事、朋友都在‘摇一摇’,问了之后,才知道是在抢红包(图2-21)。我现在也已经在手机里存了红包时间表。”冯先生说。
图2-21 人们聚集起来抢红包
35岁的舒女士是一家广告传媒公司CEO,微信上有693个好友。“不过,很多朋友平时都不大联系,也很少聊天。”舒女士坦言。
今年元旦后,为了跟朋友们联络感情、讨个喜庆,舒女士在微信上建立了一个群,并在朋友圈里发了个消息,说要在群里派红包。很快,好友们纷纷加入,群里的人数突增到了近400人。因为抢红包,大家开始聊了起来,玩到兴起,一些原本是来抢红包的朋友也在群里发起了红包。
“一些平时很少‘冒泡’的人都来了,而且聊得特别欢。”舒女士说。她觉得比起花时间去寒暄、拉近朋友关系,发红包带来的效果要显著得多。
网络世界里的红包之所以能够迅速流行起来,是因为商家看中的就是网络世界里人们的从众心理。
不只是红包,购物、八卦、游戏等网络社交领域中,都能察觉到从众的心理现象:感觉大家都在做,自己如果不参与,就跟不上潮流,会脱离时代队伍。
2.3.4 为何从众
从众来源于本能的归属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当个人感觉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发生冲突时,为了避免自己被别人认为是异类,不被群体所接纳,我们通常会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看法,而跟大多数人的意见趋于一致,即使那个答案是错误的!从众的好处归纳为两点。
第一,可以避免应对压力。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意因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所以当他的行为、态度和意见同别人一致时,会产生“没有错”的安全感。“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就是他们内心的想法,如果你偏离了群体,卓尔不群,就会面临群体中强人的压力乃至严厉制裁。对待观点一致的人,人们的反应一般都是喜欢、接受和优待;而对于个别离群索居的,大多数人的反应却是厌恶、拒绝和惩罚。所以,偏离群体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第二,方便推卸责任。从众让社会职责分散化,人们心安理得地认为“危难面前,人人有责”。这样,真正面临灾难时,就会出现无人担责的现象。责任分散导致每个人的责任感下降,承担责任的主体不明,就不会有人去担责。
看来,在这个社会里,缺乏更多的是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