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礼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商务交际与交谈的礼仪

交际与交谈,是商务活动最频繁、最重要的交往形式。不善交际和不善言谈的人,就很难在商务圈中立足。因此,商务人士一定要了解商务交际的举止规范,懂得商务交谈的礼仪要求。如果仅凭高涨的热情和伶俐的口齿,而不懂得礼貌礼节,甚至没有教养品位,那么就无法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要想成功地进行商务交际与交谈,唯有掌握了其中的礼仪细节,才能迅速地让人产生好感、获得信任,从而达到预期的商务交际目的。

一 商务交际的礼仪

商务交际礼仪,就是对商务人士在平时的交际应酬中举止行为所作的具体规范。它涉及商务人士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其重点是指商务人士以工作为基本目的,而以个人的身份与其他各界人士进行各种交际应酬时所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成功的商务人士一定都明白,在商务交往之中,有教养、有品位、懂礼貌的人容易赢得朋友。商务交往的成功者所具有的种种优良品质,大都与交际礼仪规范息息相关。

01 自我介绍时应当充满自信

自我介绍是交际场合中常用的介绍方式,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打开人际交往大门的一把钥匙。在许多人交谈或聚会的场合,如果你要和一个不相识的人谈话,首先应该作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时,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如果对方也有与自己相识的愿望,并且非常热情,那么作自我介绍的一方还可以进一步介绍自己的经历、专长、兴趣等。介绍自己要亲切有礼,态度谦虚,不能自我吹嘘。如果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时,只需介绍自己所在的单位,不必介绍职务。最简单的介绍可以这样说:“你好,我是王军,请多关照。”

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和对方有一面之交,但由于时间久了或你在外形上有了变化等各种原因,对方没有认出你时,可以采用委婉的方法提示对方,如:“我想您是××先生,是吗?我是×××。”并告诉他你们曾在什么场合下见过面,但不可生硬地说:“你把我给忘了吧?”

作自我介绍时,必须镇定而充满自信。一般人对于具有自信心的人都另眼相看,对方因此会对你产生好感,还要善于用眼神去表达自己的友善、关怀及渴望沟通的愿望。

Tips

一个含糊不清的自我介绍,会使人感到你不能把握自己,对方会对你有所保留,彼此沟通便有阻隔,所以介绍时一定要清晰地报出自己的姓名及身份,自我介绍只有运用恰当,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02 被他人介绍要作出友好表示

有时你很想认识某一个人,可又不方便直接去自我介绍,这时你可以找一个既认识自己又认识对方的人牵线搭桥。尤其是想结交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时,采用他人介绍是最好的方式。

他人介绍,是指在社交场合,由他人将你介绍给别人。由他人作介绍,自己作为当事人,如果你是身份高者或年长者等,听他人介绍后,应立即与对方握手,表示热情、欢迎、很高兴认识对方等意;如果你是身份低者或年轻者等,当将自己介绍给对方时,应根据对方的反应来作出相应的反应。如对方主动伸手与你握手,你要立即将手伸出与对方相握,对方愿意交谈,你应表示高兴交谈。

介绍时,除女士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相距近者可握手,远者可举手致意。

03 为他人作介绍要善解人意

在各种社交场合,若自己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而朋友之间又互不认识,介绍他们互相认识是一种起码的礼貌。

为他人作介绍时,应对将要被介绍的双方的情况都比较了解,这是介绍的前提。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下,介绍人为他人作介绍都是深受欢迎的。但也有例外情况,即相遇的双方或一方因某种原因根本不愿认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为他们作介绍,就使他们陷入不情愿之中而又不得不勉为其难,这也是失礼和不适于人际交往的原则。因此,介绍人应对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有确实的把握,若一时把握不准,可以先征求一下同行朋友的意见,比如说:“那边有我的一个老朋友,我得过去与他打下招呼。”这样,同行朋友如愿意结识他,就会跟在你身边,如果无意则会避开。另一方面,介绍人要机灵敏捷、善解人意,通过观察发现双方是否要求介绍,如双方有意相互结识并期待你作介绍,那就应该义不容辞地为双方做好介绍工作。

在介绍两个人互相认识时,总的原则是把被介绍人介绍给所尊敬的人,即“五先五后”。

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在介绍过程中,先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是对此人的尊敬。通常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并引导男士到女士面前作介绍。介绍中,女士的名字应先被提到。如:“张小姐,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李先生。”

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

在同性别的两人中,年轻者应该被介绍给年长者,以示对长者的敬意。

将地位低者介绍给地位高者

在公务活动和商业性介绍中,不分男女老少,只凭社会地位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遵从社会地位高者有了解对方的优先权的原则。在任何场合,都是将社会地位低者介绍给社会地位高者。

将未婚的介绍给已婚的

在两个女性之间,通常将未婚的女性介绍给已婚女性,如果未婚女性明显年长,也可以将已婚的介绍给未婚的。

将主人介绍给客人

通常将主人介绍给客人,使客人了解主人的身份、地位等,以便更好地沟通。

Tips

为他人作介绍时,手势动作应文雅,无论介绍哪一方,都应手心朝上,手背朝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指向被介绍的一方,并向另一方点头微笑。必要时,可以说明被介绍一方与自己的关系,以便新结识的朋友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

04 集体介绍要遵循高低顺序

集体介绍一般可采取的方法有将一人介绍给大家和将大家介绍给一人两种。

将一人介绍给大家

这种方法适用于在重大的活动中对身份高者、年长者和特邀嘉宾的介绍。介绍后,可让所有的来宾自己去结识这位被介绍者。

将大家介绍给一人

这种方法适用于非正式的社交活动中,使那些想结识更多的、自己所尊敬的人物的年轻者或身份低者满足自己交往的需求,由他人将那些身份高者、年长者介绍给自己。比如,主要领导人对其特殊下属(如先进工作者、劳模等)的接见;还适用于两个处于平等地位的交往集体的相互介绍。其介绍的基本顺序有两种:一种按照座次或队次顺序进行介绍;另一种是以身份的高低顺序进行介绍。

05 称呼宜得体,注意通用惯例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和对对方尊重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称呼,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也是当面招呼对方,以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它是人际交往语言中的先行官。

现代社交场合中,称谓语一般有通用称呼、姓名称呼、职务称呼和职业称呼四种。

通用称呼

这是在社交场合最简单、最常用的称呼,特别是对陌生人可常用的一种称呼。这种称呼不区分听话人的职务、职业、年龄,如同志、先生、太太、小姐、女士等。在这里要注意,一般在社交场合中,男士不论年龄大小都可称呼先生、同志;妇女不管年龄大小也都可以称呼女士;太太一般是知道对方已经结婚的情况下对女子的尊称;小姐一般是对未婚女子的称呼,但是在社交场合若不知道对方婚否,则也可以用小姐称呼;而同志的称呼在现在的社交场合中用得远比先生要少,它只在某些场合用于对政府领导、警察、军人和公务员等的称呼。在涉外场合对于女性一般都要称呼女士,这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

姓名称呼

在人际交往中,姓名称呼是对于一些年龄、职务相仿,好同学、好朋友、好同事等常用的称呼语。按照国际惯例,在正规社交场合中一般都要用全称。如王滋、小惠等。

职务称呼

这是一种以被称呼人所担当的职务来作为称呼语的称呼。如经理、局长、厂长、郑院长、文书记等。

职业称呼

这是一种以被称呼人所从事的职业来作为称呼语的称呼。如老师、律师、护士小姐、服务员等。

06 使用敬语,表示尊重礼让

敬语主要指的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蕴涵着的对他人表示敬重、礼让、客气等内容的语言表达方式。

敬语是谈吐文雅的重要体现,是展示谈话人风度和魅力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尊重他人并获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条件,是人际交往达到和谐融洽境界的推动因素。

一般而言,敬语的类型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问候型敬语

人们彼此问候时使用的敬语,通常有:“您好”“早上好”“久违了”,等等。问候型敬语的使用既表示尊重,显示亲切,给予友情,而且也充分体现了说话者有教养、有风度、有礼貌。

请求型敬语

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不求人”。而请求型敬语就是在请求别人帮忙时所使用的一类敬语,这类敬语通常有“请”“劳驾”“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道谢型敬语

当自己在得到他人帮助、支持、关照、尊敬、夸奖之后表达谢意时所使用的敬语,这类敬语最简洁、及时而有效的表达就是由衷地道一声“谢谢”。除此之外,属于这种类型的敬语还有“承蒙夸奖”“不胜荣幸”“承蒙提携”,等等。

致歉型敬语

在现代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层面不断扩大,人际关系的网络也日趋复杂,这使得人际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而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或消极影响时,最平常的致歉型敬语即是:“对不起”“请多包涵”“打扰您了”“给您添麻烦了”“非常抱歉”,等等。

当然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敬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除了上述四种类型外,在这样一些场合下也常用敬语:如等待客人说“恭候”;请人勿送说“留步”;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先走说“失陪”;向人道贺用“恭喜”;赞赏见解用“高见”;欢迎消费者用“光顾”;谈及老人年岁用“高寿”;称小姐年龄用“芳龄”;说他人来信为“惠书”;等等。

商务人员要正确使用敬语

不管运用何种敬语,在表达上都要注意:首先,敬语的使用要本着诚心诚意的原则,不能作为只是形式上的应付或敷衍塞责。其次,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氛围灵活掌握敬语的使用,既要体现出彬彬有礼,又要不落俗套;再次,使用敬语时还应认真、直截了当,不要含糊不清,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并辅之以必要的体态语言。总之要力求通过敬语的表达使从事人际交往的人们在心里产生反响和共鸣,达到感情的进一步交流。

07 表达致意,无声地表示问候

致意又叫打招呼,它是已相识的友人之间在相距较远或不宜多谈的场合,用无声的动作语言相互表示友好尊重的一种问候礼节。

一般来说,致意是一种无声问候,因此向对方致意的距离不能太远,以三米到二十米为宜,也不能在对方的侧面或背面。

有时与相遇者侧身而过时,施礼者在用非语言信号致意的同时,也可伴之以“您好”“早上好”等问候语,使致意增加亲密感。受礼者应用同样的方式以示答谢。

致意有如下几种形式。

举手致意

在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可不作声,抬起右臂,向前方伸直,轻轻摆摆手或挥挥帽即可。

点头致意

一些不宜交谈的场合,点头打招呼时,点头者应看着对方,面带微笑,并把上体略向前倾十五度左右。

微笑致意

微笑是友好的使者。它可以用于同不相识者初次会面之时,也可以用在同一场合反复见面的老朋友“打招呼”上。

欠身致意

全身或身体的上半部分在目视被致意者的同时,微微向上,向前倾一下。它意在表示对他人的恭敬,可以向一人也可向几人同时欠身致意,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向他人欠身致意。

脱帽致意

摘下帽子表示对尊者的顺服。戴着礼帽或其他有檐帽的男士,遇到友人特别是女士时,应微微欠身,用距对方较远的那只手摘下帽子,并将其置于与肩膀平行的位置,同时与对方交换目光;离开对方时,脱帽者才可以使帽子“复位”。

二 商务交谈的礼仪

在商务交往中,商务交谈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活动,因而对商务人员的谈吐有着很高的要求。商务人员不一定要伶牙俐齿,妙语连珠,但必须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交谈之中,必须保持自己应有的风度,始终以礼待人。有道是:有“礼”走遍天下。

交谈是一门艺术,为了实现交往的目的,商务交往中不仅要注意话题的选择,还要注意表情、态度、措辞、技巧以及交谈的禁忌。遵守交谈的礼仪,是顺利达到交谈效果的“润滑剂”。

01 面带微笑,为交谈传递友好情感

笑容是人们脸上露出愉快的表情或发出欢喜的声音。不同的笑表达着不同的感情,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比如大笑、狂笑、满足的笑、尴尬的笑等。在商务交谈场合,表现最美的还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轻松友善的微笑,能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缩短心理距离,体现着人际关系中谦恭、和蔼、诚信、融洽等最美好的感情因素,也是世界各民族用来交往的重要方式。可见,在商务交谈中,“微笑”是保障商务交谈成功的法宝。

微笑,实际上是一种社交手段。在交际过程中,不管对方语气如何咄咄逼人,甚至遭到严词拒绝,只要一方以微笑面对另一方,就不会引起“面红耳赤”或“暴跳如雷”的结果,俗话说:举手不打笑脸人。这种微笑,并无攻击对方之意,却有助于缓和矛盾。因此在商务交谈中,微笑是打破僵局的手段,也是化解僵局的手段,是化解矛盾的需要。

微笑可以表现出温馨、亲切的表情,创造出交流和沟通的良好氛围,并能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从而也尊重了对方的感情。在商务交谈中,也要以微笑开始,以微笑结束,这样才会赢得对方的赏识,营造良好的交谈气氛。

微笑要做到真诚。即微笑须是发自内心的,而虚伪的假笑、牵强的冷笑则会令宾客感到别扭和反感。

微笑要做到甜美。这种表情由嘴巴、眼神及眉毛等来协调完成。

Tips

微笑要有尺度,即热情有度。在交际中突然哈哈大笑,表情过于夸张,不仅让客人感到不自然,而且会令客人莫名其妙。另外,微笑加上得体的手势,这样会更自然、大方、得体。

02 适当寒暄,营造良好的交谈气氛

寒暄是指交往初始见面时相互问候、相互致意的应酬语或客套话,恰当地运用能营造良好的交谈气氛。

寒暄的类型

①一般问候型寒暄。这种寒暄在用语上较为随意,所谈论的内容既可包括饮食起居,天气冷暖,也可包括普通的问候。这种寒暄并不表明问话者的真实意图,只是起营造气氛的作用,具有随意、简短的特点。

②攀认求同型寒暄。这种寒暄就是要寻找某个共同点,如双方在交往伊始从语言中、语音中寻觅到共同的“乡音”,马上便进入“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阶段,从而为进一步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双方从共同的职业中寻觅出许多共同感兴趣或者都能够发表见解的话题,也会起到很好的营造气氛的作用。

③仰慕敬重型寒暄。这种寒暄的主要内容就是由于仰慕对方的人品、学识、社会地位而在用语上表现出的谦恭性的客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寒暄语可划归为这一类型:“××先生,您的大作已经拜读了,真是受益匪浅。”“××先生,久闻大名,今日见面不胜荣幸。”“××先生,您的风采早有耳闻,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等等,这种类型的寒暄显得更加客套、礼貌、正规。

寒暄的要求

在商务活动中,寒暄具有独特的要求,这些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掌握分寸,适宜合度。这里所提出的掌握分寸、适宜合度既有量方面的要求,同时还有质方面的要求。所谓量的要求是指寒暄语的使用不宜过度,能三言两语,绝不长话一串,能够精练,绝不拖沓。虽然可以随意,但切忌漫无边际,以免令人扫兴或产生不好的印象,妨碍交往的深入进行。所谓质的要求是指寒暄过程中不能言不由衷,更不能一味吹捧夸大,特别是对仰慕敬重型寒暄的运用尤要注意,以免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使对方感觉自己受到讥讽或挖苦。

②注重场合,谨慎用语。任何语言的使用都要注意“语境”的要求,这里所说的语境主要指语言使用的空间和时间。

在庄重的场合下,寒暄也应该与环境保持一致,要热情但不失庄重;而在轻松场合下,寒暄则要本着轻松但又不流于庸俗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由于寒暄不当而产生尴尬的情形,这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要尽量避免。

③考虑对象,选择措辞。交往对象不同,寒暄的选择也应有差别。在这一点上要具体考虑这样几种因素。

一是年龄的差异。一般来说如果交往双方在年龄上有明显的差别,那么在寒暄的过程中,年轻者要表示敬重,而年长者则要表现出热情谦虚。

二是亲疏的界限。交往双方如果是已经非常熟悉的人,那么不妨在寒暄时更加随意、轻松一些为好;反之,若初次见面就应该显得庄重一些。

三是性别的不同。男性与女性之间交往时,寒暄应该特别注意,不适合于女性的语言一定要避免使用。另外,同女性寒暄时虽然不一定要故作严肃,但是谈论轻松的话题、幽默的话题要注意格调高雅,掌握分寸。

四是文化背景的特殊性。语言具有民族性,这不仅表现在语音、语调上,还体现在语言使用的习惯和表达的文化内涵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寒暄这一语言环节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总之,在人际交往当中,商务人员应学会恰当地掌握或运用寒暄,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拉开序幕,并继续谱写出动人的篇章。

03 话题得体,打开交谈的话匣子

在商务交谈开始时,选择合适的话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选择了对方不熟悉或不感兴趣的话题,谈话很容易陷入僵局,或者变成单方面的说教。

话题选择的原则

交谈双方熟悉程度不同,选择的话题也应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陌生人或是不太熟悉的人之间应选择比较简单且适宜的话题,如天气、环境、新闻等这些话题比较适合,不容易引起误会和不快。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些话题太陈词滥调了,其实,正是这些简单的话题可能引出非常有意义的、甚至是精彩的谈话。

如天气的话题可能引出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谈论;对一件摆饰的称赞可能引出有关瓷器、工艺品、古董方面的话题;一条简单的新闻可能引出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某个热门话题。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害怕说“废话”,因为,我们需要从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开始与人的交往。另外,由于中国人对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因此,与陌生人交谈时经常会以互相询问对方的籍贯以及工作单位作为谈话的开始。当然,以自我介绍作为与陌生人谈话的开始也是很好的,介绍往往可能会找到进一步交谈的话题。

在与熟人、朋友交谈时,几乎所有的话题都可以作为谈资。天气、新闻、体育、名胜古迹、个人爱好、小说、电影、电视、畅销书、流行时装,还有政治、经济、社会等严肃话题通通都行。这个时候话题是否合适的标准主要是看对方是否感兴趣。也就是说,选话题时应投其所好,选择对方可能喜欢讲的内容来交谈。

Tips

商务人员如果要选择某一项活动、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学术问题或某一特殊的事件作为交谈的话题,应考虑在座的所有人是否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能否参与,否则最好不要谈,以免冷落了大家。

不宜选择的话题

会说话的人,应该都知道避免谈及有争议性或对方忌讳的话题,因为那样容易破坏友谊,而且也无法营造出快乐、轻松的气氛,甚至会不欢而散。

①涉及对方隐私的话题不谈。中国人尽管在传统上隐私观念比较淡薄,但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人们的隐私意识正在觉醒,人们开始看重自己的隐私,特别是年轻人。如收入、财产以及衣服、首饰的价格、年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个人经历、信仰、婚姻等均属于个人隐私。

与人交谈,应尽量避免把个人的隐私作为话题。如果有人不知趣地问起你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巧妙地转移话题,也可以简单地敷衍搪塞。

②不愉快的事情不谈。西方有句名言:“笑时,世人与你同笑;哭时,只有你一人独泣。”大多数人都喜欢轻松、愉快、积极的话题,而不喜欢沉闷、悲观和消极的话题。因此,在社交谈话中,不要随意张扬个人难处,也不要为自己的某次不公平待遇发牢骚,更不要不着边际地谈论自己的某次手术和在医院里所经受的痛苦。

③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不谈。人们交往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友谊,因此任何可能破坏友谊,容易使双方失去原有的冷静,引起不必要争论的话题,如:政治、宗教、堕胎、同性恋、核能等敏感的问题,很可能使双方失去理智,情绪波动,伤及和气。当有人相当投入地谈论这些话题时,最好不要参与。

如果在交谈中已经不可避免地谈起了有争议的话题,一定要用平静的口吻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说有可能刺激或伤害对方感情的话,不刻薄,不挖苦,更不要专门大肆攻击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一方。

04 注意倾听,显示良好的修养

善于交谈是一种天性,而认真倾听则是一种修养,它体现了对人的尊重,能创造一种与说者心理交融的谈话气氛。

注意倾听,做个忠实的听众。谈话本身包括说和听,不要口若悬河地垄断整个谈话,要给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要全神贯注地聆听对方的讲话,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以示尊重对方。对方讲话时,也可在适当时候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过一般不谈与正在议论的内容无关的话题。如果对方谈到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或者你认为他的观点你根本无法接受时,不必轻易表态或随声附和,可设法尽快转移话题。

倾听时专注有礼

倾听对方说话时,应目视对方,全神贯注。还可以通过点头、微笑及其他体态语言的运用,使对方感觉到这一点。对外界造成的种种干扰,要尽量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主观上产生的心理干扰,也要尽量控制。一个出色的聆听者,本身即具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对方的谈话兴趣。

Tips

在同他人进行交谈时,商务人员应时刻不忘克己敬人,在礼仪上尽量做得中规中矩,需要自己“说”时是如此,同时需要自己“听”时也是如此。

倾听中呼应配合

当对方讲到精彩处时,可以击掌响应;当对方讲到幽默处时,可以以笑回应;当对方讲到紧张处时,要避免弄出声响;当交谈者所表达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一致时,还可以轻轻点头以示赞同。呼应配合在某种程度上可极大地调动对方的情绪。

倾听间正确插话

为使信息接受得更准确,对一些重要意见,最好能得到对方的认可,比如“你的意思是说……”“我理解你的意思是……”。如果符合对方的意图,便会得到首肯;如果不符,对方会给你解释。如此,还会给对方留下一种你听得很认真的印象。

05 善用目光,传递内心的情感

眼睛被人们称为心灵的窗户,这是因为人们心灵深处的奥秘都会不自觉地从眼神中流露出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时,目光的交流总是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在商务交谈过程中,双方要不断地运用目光表达自己的意愿、情感,还要适当观察对方的目光,探测“虚实”。交流结束时,也要用目光作一个圆满的结尾。在各种礼仪形式中,目光有重要的位置,目光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礼仪的质量的好坏。

不同场合与不同情况,应运用不同的目光。

见面时,不论是见到熟悉的人,或是初次见面的人;不论是偶然见面,或是约定见面,首先要睁大眼睛,以闪烁光芒的目光正视对方片刻,面带微笑,显示出喜悦的心情。对初次见面的人,还应头部微微一点,行一注目礼,表示出尊敬和礼貌。

在集体场合,开始发言讲话时,要用目光扫视全场,表示“我要开始讲了,请予注意”。

在与人交谈时,应当不断地通过各种目光与对方交流,调整交谈的气氛。交谈中,应始终保持目光的接触,这表示对话题很感兴趣。长时间回避对方目光而左顾右盼,是不感兴趣的表示。但应当注意,交流中的注视,绝不是把瞳孔的焦距收束,紧紧盯住对方的眼睛,这种逼视的目光是失礼的,也会使对方感到尴尬。交谈时正确的目光应当是自始至终都在注视,用目光笼罩对方的面部,同时应当辅以真挚、热诚的面部表情。

Tips

在商务交谈中,随着话题、内容的变换,交谈双方应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或喜或惊,或微笑或沉思,用目光流露出会意的万千情意,可以使整个交谈融洽、和谐、生动、有趣。

交谈和会见结束时,目光要抬起,表示谈话的结束。道别时,仍用目光注视着对方的眼睛,面部表现出惜别的深情。

在掌握并正确运用自己目光语言的同时,还应当学会“阅读”对方目光语言的方法。从对方的目光变化中,分析他的内心活动和意向。随着交谈内容的变化,目光和表情和谐地统一,表示对交谈很感兴趣,思想专注,谈兴正浓。对方的目光长时间地中止接触,或游移不定,表示对交谈不感兴趣,交谈应当很快结束。交谈中,目光乜斜,表示鄙夷;目光紧盯,表示疑虑;偷眼相觑,表示窘迫;瞪大眼睛,表示吃惊;等等。目光语言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学会阅读分析目光语言,对于正确处理社交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06 保持距离,不失交谈中的分寸

商务交谈双方根据亲疏关系及场合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有助于交谈愉快地进行。

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指人们在谈话时相距的空间。谈话时距离太远会使对方误认为你是在嫌弃他,太近又会侵略他人的个体空间,使对方不自在,因此太远太近都是失礼的。有研究者把人们交谈的空间距离分为公众区、社会区、个人区和亲密区四种。

·公众区的交谈,往往是一人与多人的交谈,谈话对象不太固定,相互间的距离一般在两米以上。

·社会区的交谈,多为熟人,距离一般是一米,若是陌生人则在一米以上。

·个人区的交谈,交谈对象多为关系更密切的一些朋友,距离在一米左右。

·亲密区的交谈,对象多为爱侣或挚友,因为谈话内容属隐私,需“交头接耳”说“悄悄话”,故彼此间的距离很近,甚至亲密无间。

总之,人们交谈的距离一般呈这种规律:彼此喜欢的人比不喜欢的人更近,要好的朋友比一般的熟人更近,熟人比陌生人更近,相同地位的人比不同地位的人更近,女士比男士更近。

心理距离

俗话说得好:“过于亲近易生侮慢之心。”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因为失去分寸而发生许多遗憾,其实这都是可以避免的事情,只不过人们通常都会因太过亲近而忘了应守的界限,在说话或行动上乱了方寸,让许多原本十分要好的朋友,转眼间成了见面不相识的陌生人。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以保交往安全,与人说话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