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从20世纪70年代末法国思想家利奥塔(Jean-Franccois Lyotard,1924—1998)发表《后现代的条件》(La Condition Postmoderne)至今,本人接受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明显地带有特殊的历史特征,它一方面衬托出后现代主义本身的零碎性、不稳定性及其时空结构的虚拟性,另一方面又突出了重评后现代主义的迫切性、反复性及其现实意义。后现代主义是历史的产物,但后现代主义却否认历史本身的合法性。所以,这本《后现代论》的再版,给作者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借用历史在回忆中的再现,重新返回自己最初接受后现代主义思想洗礼的岁月,也因此给予本人重评及重新消化后现代主义的良机。我们将会看到: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恰好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性悖论的结码和解码的自然场所。
对于个人来说,返回历史并不意味着重述以往的过程,而是恰好通过历史的重现,提供我们审查自身主体化能力的时机,借此检验我们自身经历社会迅速变迁时的思维能力和思想创造能力。为此,法国思想家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作为历史考古学和系谱学的倡导者,向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福柯认为,任何具有创造精神的历史研究,都只能是为加强和提升自身的主体化能力开创新的可能性。真正的主体化,不是使自身被动地顺应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权力系统所规定的标准,而是抓住历史旋转的每一个瞬间,重新塑造自身的能力和扩大自身的权力维度,超越当时当地自身所接受的知识结构,发挥思维及生存的潜力,向特定时代中占统治地位的权力结构发出挑战,对其颁发的法律、道德及各种标准提出质疑,使之成为不合法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不是论证已经现有存在的事物,而是尽可能把握究竟怎样以完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思维”([1]Foucault,History of Sexuality,Vol.3,The Use of Pleasure,London:Penguin,1985:9.)。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各个代表人物所提出的具体概念或命题,而是在于其中蕴涵的思想创造启示,为自身“以完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思维”提供历史的范例。因此,历经40多年而传播于世的后现代主义,实际上也是它本身历经多次变迁的虚拟性思维模式的一再重生过程,是在不稳定的世界局势中不断更新的思想创造范例。
显然,此书的再版,不是鼓励读者原封不动地重读文本,而是以21世纪新视野,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本身进行再批判,在全球化新环境中重新反思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命题及其思路,由此对自身在场的权力关系进行再评价,开创社会发展的新前景。
我们衷心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的杨宗元主任和符爱霞女士及其编辑团队,她们为本书的再版给予充分的支持和真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