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创造性:从神秘的故事到科学的象征

《辞海》对“人类”做了如下解释:一般指更新世(pleistocene)以来的人。其特点为:具有完全直立的姿势,解放了的双手,使用复杂而有音节的语言和特别发达、善于思考的大脑,并有制造工具、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本质。人类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从《辞海》解释的“人类”来看,我们可以这样扩充: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制造工具、改造自然、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人类为了发展,必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中表现出创造性来。创造性是人类的心智或智慧活动。

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基于人类心智(智慧、思想、知识、科学)发展的必然性,提出了三阶段理论:①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②抽象阶段,又名“形而上学阶段”,人们以超经验的形而上学抽象地代替超自然的力量——神,来解释一切;③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一切知识、科学、哲学都以“实证”的事实为基础。他认为文艺复兴以前是神学社会,16—18世纪是过渡社会,19世纪起则进入实证社会。该理论提出的人类心智发展的三个阶段,也反映了作为心智活动的最高层次——创造性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虚构阶段经过抽象阶段的过渡,最后发展到了基于“实证”的科学阶段。

我们暂且不去评价孔德的观点,也不以西方社会作为剖析案例,但有一点对我们是有启发的,中国人及中国社会从虚构的神话阶段发展到科学创造的顶峰,整整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

一、发人深思的中国神话故事

处于“虚构阶段”的中国,神话故事极为丰富。神话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古代先民与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先民的创造力。

神话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在我主编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2]中,就有许多中国神话故事,现摘录五则故事。

故事一:开天辟地的盘古

在人们不知道宇宙起源以前,就有神话传说描述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举。

相传,天地本来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像一个“大鸡蛋”。盘古就孕育在中间,过了一万八千年,突然山崩地裂一声巨响,大鸡蛋裂开了。其中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混沌不分的天地被盘古分开了。他手托着天,脚踏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3],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每天也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的身体长得有九万里[4]高,像一根巨大无比的柱子,立在天地当中,使天地无法重新合拢,不再变得黑暗混沌。但因此,盘古也十分疲劳,终于倒下死去了。

盘古临死之前,天地又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他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隆隆的雷霆,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身躯和四肢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土,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和圆亮的珍珠玉石,他流出的汗水变成了雨露。长在他身上的各类寄生虫,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变成了大地上的黎民百姓。这样,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又用他整个身体孕育了天地万物。

开天辟地的盘古,受到人们的尊敬。我国西南地区一些民族中,还流传着崇拜盘古的各种仪式和神话。传说南海有绵亘八百里的盘古墓,用来收葬他的魂魄。崇敬盘古,是为了让后人继承盘古的精神,不仅与天地搏斗,更要继承弘扬盘古探索天地、创造性地研究宇宙奥秘的精神。

故事二:炼石补天的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有一位化育万物、造福人类的女神,就是女娲。

据说天地开辟以后,大地上虽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鸟兽,可是还没有人类的踪迹。女娲想创造一种新的生命,于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黄土,仿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形貌,揉捏成一个个小人的形状。这些泥人一放到地面上,就有了生命,活蹦乱跳,女娲给他们取名叫作“人”。就这样,她用黄泥捏造了许多男男女女。但是用手捏人毕竟速度太慢,于是女娲顺手拿起一截草绳,搅拌上浑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结果泥点溅落的地方,也都变成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人。于是大地上到处都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女娲还使男女相配,让他们自己生育后代,一代一代绵延。在神话中,女娲不单是创造人类的始祖,而且是最早的婚姻之神。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宇宙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半边天空坍塌下来,露出一个个可怕的黑窟窿,地上出现一道道巨大的裂口,山林燃起炎炎烈火,地底喷涌出滔滔洪水,各种猛兽、恶禽、怪蟒纷纷窜出来危害人类。女娲见人类遭受这样惨烈的灾祸,就全力修补天地。她先在江河中挑选许多五彩石,熔炼成胶糊,把天上的窟窿一个个补好。又杀了一只大龟,砍下它的四只脚竖在大地四方,把天空支撑起来。接着杀了黑龙,赶走各种恶禽猛兽,用芦苇灰阻塞了横流的洪水。从此灾难得以平息,人类得到拯救,人世间又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让人类更愉快地生活,女娲还造了一种名叫“笙簧”的乐器,使人们在劳作之余进行娱乐活动。

女娲是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的神话人物。这个神话,反映出当时人类对自身起源和自然现象的天真认识。至今在我国西南的苗族、侗族中还流传着女娲的神话传说,人们将她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崇拜女娲,补天精神倒是次要的,探讨人类繁殖、万物生长、如何优生优育等问题才是一个对后人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故事三:错奔月宫的嫦娥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两句诗,写了嫦娥在月宫里的寂寞生活和凄凉心情: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因为一念之差,离开了人间,长年住在冷冷清清的月宫里。

嫦娥原是天上的女神,因为丈夫羿奉了天帝之命到人间灭妖除害,她就跟随他来到地上。羿终日在外,为人们射落九个太阳,杀死怪禽猛兽,顾不上家,嫦娥就慢慢对他产生了不满。一天,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长生不死的灵药。如果两人一同吃了这灵药便可长生不死,一人独吃,就能升天成神。羿把药带回家,交给嫦娥,要她好好保管,想挑一个吉日两人一块吃。但嫦娥觉得跟丈夫来到人间吃了不少苦头,灵药既然有升天成神的妙用,何不一人独吃呢!

一个晚上,嫦娥趁羿不在家,从葫芦里倒出灵药,全部吞下。顿时她的身体轻飘飘的,不由自主地飘出窗户,直向天上飞去。她边飞边想,如果到天府,众神要耻笑她自私,况且见了丈夫也不好办,不如到月宫暂时躲藏一下为好。谁知嫦娥一到月宫,脊梁骨不停地缩短,腰肚却拼命往外膨胀,最后竟变成一只丑陋的蟾蜍(癞蛤蟆)。因此许多古诗里,称月亮为“蟾宫”。

然而嫦娥最终并没有变成癞蛤蟆,依然是一个超群绝世的美貌仙子。只是她在月宫里非常寂寞,常年陪着她的只有一只捣药的白兔和一株桂树。后来多了一个被天帝罚做苦役的吴刚,他不停地砍桂树,桂树却随砍随合,让他永远不得休息。

月宫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是后人向往的地方,探究月球的奥妙,成了人类科学攻关的一个选项。

故事四:射日英雄羿

羿是一位擅长射箭的天神,即使是小鸟飞过,羿也能一箭把它射落。

传说中尧帝时候,有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空,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旱灾。土地烤得直冒烟,禾苗全都干枯,甚至铜铁沙石也晒得软软的快要熔化了。百姓更是难受,血液仿佛在体腔里沸腾。怪禽猛兽纷纷从火焰般的森林、沸汤般的江湖里跑出来伤害百姓,弄得百姓苦上加苦。天帝知道这件事后,就叫羿到凡间去解救百姓。天帝赐给羿一张红色的弓,十支白色的箭。

羿奉了天帝的命令到了凡间,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他摆好架势,弯弓搭箭,对准天上的火球,嗖的一箭射击。起先没有声响,过了一会儿,只见天空中流火乱飞,火球无声爆裂。接着,一团红亮亮的东西坠落在地面上。人们纷纷跑近探看,原来是一只三足乌鸦,颜色金黄,硕大无比,想来就是太阳精魂的化身。再一看天上,太阳少了一个,空气也似乎凉爽了一些,人们不由得齐声喝彩。这使羿受到鼓舞,他不顾别的,连连发箭,只见天空中火球一个个破裂,满天流火。

站在土坛上看射箭的尧,忽然想到人间不能没有太阳,人类也离不开来自太阳的能量,急忙命人暗中从羿的箭袋里抽去一支箭,总算剩下一个太阳没有被羿射落。看来从尧帝开始,人们就懂得能源的重要。开发能源、造福人类,成为后人创造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故事五:逐日英雄夸父

“夸父逐日”是中国古老的神话,它体现了原始先民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精神。

身材高大的夸父,立下宏愿,决心去追逐太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夸父耳朵上挂两条黄蛇,手里也握着两条黄蛇,随身还携带着一根手杖。一天,太阳升起,他迈开大步追去,一直追到禺谷。传说禺谷是太阳休息的地方,太阳西落到这里洗浴后,就在巨大无比的若木上休息,到第二天再升起来。这时只见一团巨大的又红又亮的火球就在眼前,夸父已进入太阳的光轮,完全处在光明的包围中了。当他正在庆幸自己的胜利时,他感到极度口渴。于是他俯下身子,大口大口地喝黄河、渭水里的水,几下就把两条河里的水喝干了,可还是口渴难忍。他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泽的水,大泽是一片纵横千里的水域。可是夸父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死去了,像一座大山一样倒了下来。手杖丢落的地方,出现了一片枝叶繁茂、鲜果累累的桃林。

传说河南、陕西两省交界处的灵宝市东南,有一座夸父山,是夸父留在人间的遗迹,山的北面,有一座好几百里宽的桃树林。还传说湖南也有一座夸父山,上面还有夸父架锅的三块巨石。敬仰夸父,是因为夸父有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志向和信念,以及他至死不屈的行动,他激励后人发明创造、追求理想。

上述五个神话故事,都是虚构的作品,但它们反映了古代先民的创造性,显示出古代先民在与天搏斗、与地搏斗和管理社会中的理想与追求,以及通过创造获得物质财富与对精神生活的向往。

二、神话成为现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越来越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正不断涌现……[5]这些都好像在说:中国古代先民创造的神话故事正在中华大地上变成现实。无论是先进的制造业,还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孕育技术产品并使之现代化的创造力必然是其成功的关键。

(一)“开天辟地”的中国新制造

“开天辟地”中的“天”,是指天空。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中国航天事业,是“开天”的象征。我们的“神舟”飞船,经历一号、二号等先后四次无人飞行后,从五号起直至十一号都是载人飞行,并且十一次全部成功。2016年,中国航天人交出的成绩单更加耀眼: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施22次发射,将近40个航天器成功送上太空;首个海滨航天发射场建成使用;“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对接,载人飞行33天任务圆满成功,并开展科学实验,中国人朝着建立空间站的梦想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白俄罗斯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我国整星在轨交付业务首次打开欧洲市场;“胖五”成功首飞,它是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里程碑工程;中国卫星名动寰宇,“墨子号”——世界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还有“风云四号”“碳卫星”和我国首颗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高景一号”发射升空。201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实施以“嫦娥五号”“天舟一号”首飞等为代表的28次宇航发射任务,全年发射次数将再创历史新高。

“开天辟地”的“地”是指大地,即地球的表面层,“地”生养万物。“辟地”,有开辟、建设大地的意思。中国高铁、中国高速公路、中国航道通航里程、中国港口吞吐量、中国邮政快递业务量,均占世界第一。靠创新领跑时代,是“辟地”的象征。以中国高铁为例,2016年9月,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之和。高铁更“长”了,中国大地更“小”了。从20世纪末的6次大提速,到21世纪初的“四纵四横”路网规划亮相,再到2017年的版图再扩容,中国高铁跨越塞北风区,蜿蜒岭南山川,驰骋东北雪海,穿梭江南水乡。路网越织越大,车次越开越密。“和谐号”正以“辟地”之势让中国大地“越变越小”,让“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高铁从陌生概念变为大众出行优选,累计安全运送旅客突破50亿人次。中国高铁的诞生、完善,犹如一场盘古辟地的涅槃之旅,拼的是 “掘地三尺”的韧性。而这样的转型升级,何尝不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重大突围。

中国造桥事业,也算是“辟地”的创举。世界十座最高大桥,八座来自中国。2016年12月29日,杭瑞国家高速公路(国家高速编号为G56)的北盘江特大桥,地处云南、贵州两省交界处的高山峡谷,桥面距离江面565米,差不多相当于200层楼的高度,为当今世界第一高桥。不仅如此,中国桥的长度也在世界夺冠。珠港澳大桥海底隧道最后一节沉管成功安装,意味着这条世界上最长的深海沉管隧道打赢沉管安装的“收官之战”。至此,珠港澳大桥33节沉管全部沉放完毕,只待“深海之吻”——安装12米的最终接头——大桥便具备全线贯通的条件。珠港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它集桥、岛、隧道于一体,全长55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

中国自主研制的水陆两栖飞机,是既“开天”又“辟地”的创造。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2017年3月11日宣布,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在研最大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的研制取得重大进展——2017年上半年将实现陆上首飞,下半年将实现水上首飞。AG600是当今世界上在研的最大一款水陆两栖飞机,其最大起飞重量为53.5吨,机体总长36.9米,翼展达到38.8米。该飞机最大航程超过4 000千米,海上起降抗浪能力不低于2米,飞机可在20秒内一次汲水12吨,单次投水救火面积可达4 000余平方米,可一次救助50名海上遇险人员。它既能在陆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可在水源与火场之间多次往返投水灭火。除水面低空搜索外,它还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降落在海上,实施水面救援行动。

(二)“女娲补天”的中国新创造

经过5年建设,2016年9月22日,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国家基因库正式投入运营。中国国家基因库是今天中国人化育万物、造福人类的创举。该基因库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基因库。基因库是生命科学的国库,它是带着“留存现在、缔造未来”的使命诞生的。每个人一生中所有关键阶段的标本都应该永久保存起来:从出生时的干细胞,到20岁时的免疫细胞,到30岁时的生殖细胞。而国家基因库,就是储存这些样本和数据的地方,像我们的“生命银行”。类似中国的“女娲补天”,在西方神话中诺亚建造了一艘方舟,带着各种牲畜、鸟类等,躲避了大洪水,安然度过“世界末日”。一粒种子、一个细胞、一管血液、一口唾沫、一段脱氧核糖核酸、一条数据……这些不起眼的“现在”可能是构建未来生物科技和产业的砖石。在深圳开始运营的国家基因库,正是带着“留存现在、缔造未来”的使命诞生的。中国将拥有这样一艘“诺亚方舟”,承载着人类及其他生物的遗传样本和密码。

(三)“奔月嫦娥”的中国新制造

曾经嫦娥奔月是神话,而今“奔月”研究成为中国又一创造。号称“地球之女”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直至“嫦娥五号”一次次让奔月神话成为现实。据《中国科学报》2017年1月23日报道:承担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最后一步任务的“嫦娥五号”探测器,近日已完成着陆器推进子系统正样热试车,这标志着“嫦娥五号”研制工作中的关键一步取得成功。研制工作目前正进行探测器正样阶段的最后冲刺,开展总装测试阶段各项相关工作,“嫦娥五号”技术状态和质量受控,计划进展顺利。按计划,8.2吨重的“嫦娥五号”将于2017年11月底,由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此次任务有望实现我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千米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四)“羿射太阳”的中国新创造

感谢尧帝,为我们保留了一个太阳,为人间保留了能源。而今中国的新能源,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已占据领导地位。2015年,中国新能源投资占全球总量的1/3;2016年,中国面向海外的新能源投资同比增长60%,达320亿美元。中国新增风电装机连续5年领跑全球,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全球第一,中国是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水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美国能源经济和金融分析研究所金融部主任汤姆·萨泽罗曾表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占据了领导地位,这种领导作用是全球新能源走向未来的“稳定器”,世界欢迎中国的引领。

(五)追求“光明”的中国新制造

古有夸父逐日,追求的是光明、进步、真理,“逐”的是“一流”。当今中国继承夸父的精神,创造了一系列的产品。这些产品有的在数量方面从无到有,有的在质量方面从差到优,有的在国际声望方面从落后到世界领先,这里仅举三例。

一是中国超算。“神威·太湖之光”是世界第一台速度超过每秒10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它的峰值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12.54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可达每秒9.3亿亿次,功耗比为每瓦60.51亿次。这三项关键指标均居世界第一,而 “神威·太湖之光”包括处理器在内的所有核心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超算领域世界最高奖处理器用的就是中国芯。

二是中国手机。中国最早不会制造手机,而今中国的手机征战全球品牌,走向高端化。2016年全球销量前五的手机品牌中,中国品牌已占三席。中国手机厂商的市场份额在印度已经超过50%,在非洲已经超过40%,在欧洲市场也超过了20%。中国手机品牌正逐渐撕去价廉质低的标签,开发更加核心的科技,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并致力于打造更加高端的品牌。美国著名技术杂志《连线》刊文评论称:“下一个硅谷已出现在东方,中国的创新一代已准备好与世界顶级高科技品牌正面竞争。”

三是中国汽车。过去中国的汽车质量很低,好汽车靠进口。如今,中国汽车的制造质量比肩欧洲。第87届日内瓦车展于2017年3月7日正式向媒体开放。车展主席图瑞蒂尼先生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中国的自主设计、自主研发的确已经拥有了欧洲和美国等市场,产品与价格优势使得国际汽车品牌感受到了竞争压力。中国汽车吉利博瑞销量一举突破五万辆,成为能与德国神车帕萨特较量的中国品牌。2016年7月,史上首个24小时无保留的对比拆车直播,更是展现了吉利博瑞比肩合资甚至在配置、NVH[6]、安全、用料等方面优于合资的真实水准,为中国制造自信发声!

中国的创造,成为世界的奇迹。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经过近40年的奋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8万亿美元。如果从心智活动的创造性来分析,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社会尽管有大量的“科学阶段”的表现,但相对程度是处于“抽象阶段”。而近40年的变化,中国达到了科学创造的顶峰阶段,这个转变,被世界的经济学界、科学界和学术界称为“中国奇迹”。

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高频率地出现“创新”与“创造”概念

这个“中国奇迹”从哪里来?来自中国的道路或中国的途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的决策。在这个道路中,整个国家把创造性、创新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我们的目标是建成“创新型”国家。2016年12月,在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坚持创新、提高创造性或创造力,是发达国家惯用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期。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一个国家知识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将决定它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不再是传统的资源、能源和资本,而是新的知识、技术、工艺和新的价值观念。社会的主导型支柱产业也不再是能源、钢铁、农业,而是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价值观念将成为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哪个国家在获取这种战略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反之,哪个国家在这些战略性资源生产方面受制于人,就会在各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标志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将是其创造力,而确定一个国家整体创造力大小的是其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欧美日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型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试图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科技创造力,力图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中掌握先机。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近年来,为了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地位,美国出台了多项措施,以提升自己的创造力。1993年,美国成立了以总统、副总统、总统科技事务助理、各内阁部长、有关部门的领导及其他白宫官员为成员的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它是协调联邦政府各部门科技政策的主要机构。1994年和1996年,美国先后发布了《科学与国家利益》和《技术与国家利益》两份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在新时期的科学技术政策,分别提出了美国科技发展的五大目标和技术发展的五大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建议,从而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层面为美国科技发展做出计划。此外,美国还提出了多项具体的科技计划,这些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对美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不仅大力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还着力支持技术的商业化。从1995年到2000年,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国家技术转让与促进法》(1995年)、《联邦技术转让商业化法》(1997年)、《技术专业商业化法》(2000年)等。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丝毫没有放松对创新与创造性的重视,又相继颁布了《美国竞争法》(2007年,全称是《为有意义地促进一流的技术、教育与科学创造机会法》)、《美国复兴与再投资计划》(2009年)、《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2009年)、《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与繁荣》(2011年)和《美国国家创新战略》(2015年)。美国高度重视教育和教育改革,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具有较强创造力的人才。2015年12月10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签署了名为《让每个孩子都成功》的新的基础教育法案,这个法案在继承2002年小布什总统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法案的一些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对其由来已久的弊病进行了大幅度的纠正,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

日本也非常重视大力发展新型科学技术,培养创新人才。1995年,日本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提出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强调要重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研发,从而在将振兴科技上升为法律的同时,为日本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1996年,日本政府根据《科学技术基本法》,制定了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2000)》。此后,于2001年、2006年和2010年,日本政府又出台了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1—2005)》、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6—2010)》和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1—2015)》。经过这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日本的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2016年1月22日,日本内阁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该计划提出,未来10年,通过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和国民等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日本将大力推进和实施科技创新政策,把日本建成“世界上最适宜创新的国家”。

近年来,法国政府根据本国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和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以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003年,法国出台了《国家创新计划》。该计划鼓励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强调要加强企业与科研部门的合作,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并实现欧盟为成员国确定的2010年国内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的目标。为此,法国从金融、税收等方面提出了设立单人风险基金公司、引导大学生进入研究和创新领域等多项措施。2005年,法国政府出台了“竞争点”计划,希望通过整合优势、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法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推动法国经济的发展。2013年,法国又正式推出了名为“新工业法国”的法国再工业化战略规划,并明确了该战略规划的第一阶段包括34项旨在发展法国优势领域的新产品或新业务的计划和一项名为“2030创新”的创新支持政策。2015年,时任总统奥朗德主持,正式推出了作为“新工业法国”战略规划第二阶段重要举措的“未来工业计划”。这项“未来工业计划”明确提出了以工业工具现代化和通过数码技术改造经济模式为宗旨的“未来工业”即“新工业法国”的模型。

2002年,德国修订并实施了新的职员发明法。根据这项修订后的法律,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可以更快、更有针对性地得到使用,这有利于系统地开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潜力。2004年1月,德国政府正式启动“主动创新”战略,其核心内容是促使经济界和科学界联合起来,在研发领域结成创新伙伴,从而研发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为了给德国的科学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条件,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于2005年6月正式批准了“顶尖科研资助项目”以及《研究和创新协定》。据此,德国将投入巨资建立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一批世界顶尖的研究中心,着力培养青年科学家。2010年,德国制定《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立足于开辟未来新市场,并确定能源、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交通、航空、健康研究等新的重点关注领域。2013年4月,德国又推出了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工业4.0”战略,该战略目标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核心是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

1994年,英国政府首次公布创新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能——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此后,1998年、2000年和2001年的三份政府白皮书,也公布了多份行动计划。这些白皮书和行动计划均以创新为主题,全面阐述了英国在21世纪的科学和创新战略,其核心目标是使英国在科学上领先世界其他各国,成为全球经济的知识中心。为了在全球创新经济领域取得成功,2011年12月,英国政府出台了名为《以增长为目标的创新与研究战略》,提出政府要从发现与开发、创新型企业、知识与创新、全球合作和政府的创新挑战五大方面采取措施驱动经济发展。为了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英国政府又决定在2011—2014年的四年里,委托技术战略委员会,投资两亿多英镑打造9个技术与创新中心。

纵观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实施的创新计划,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具有的决定作用。在这一国际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开始高度重视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是将创新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出现了55次“创新”和9次“创造”的概念,频率之高是空前的,报告所阐述的要进行创新的领域覆盖面之广也是空前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部分提到了三个与创新相关的重要目标: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③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报告在阐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在这一段中用了15次“创新”,对这一战略进行了阐述,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报告还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部分,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该纲要明确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八大战略任务: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基础上,国务院又于2016年8月制定并印发《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具体明确了2020年之前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它是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行动指南。为了服务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高度重视教育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2016年,国务院下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五项建设任务之一,同年还下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旨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建设小康社会,但不能满足于“科技小康”。在科技方面,尤其在重大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有科技大国和强国意识;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在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正在不断创造 “中国奇迹”。随着在更多重大创新问题上实现突破,中国将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并且在人类发展史和创造史上,书写更多中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