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学徒制的特征和意义
融技术学习、实践训练和道德培养于一体的学徒制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教育制度,在做中学是它永生的灵魂。学徒制之所以能在20世纪后半期焕发出新的生机,是因为它以技能教育为中心,边干边学,体现着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学徒制的特征
1. 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
师傅和徒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师傅对所从事行业的技能技巧和感情态度通过一言一行对徒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师傅作为业界翘楚,将徒弟视为自己手艺的继承人,向他们倾囊相授产品的整个生产工艺;徒弟则将师傅作为学习的偶像,在学徒期间悉心了解产品的每个生产步骤和工序。学徒制保证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水平,培养出很多综合素质高、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由学徒制培养的能工巧匠完成的。将教育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的传统学徒制,与现代机器大生产单一工种教育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以技术技能为中心
从知识的创造过程来讲,人类最先创造的不是科学,而是技术。作为科学的主要历史根源,工匠传统(技术传统)早于学者传统(精神传统)。技术传统通过师徒或家族的方式,传承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际经验与技能,强调实际应用;精神传统是科学家在书斋和实验室中研究并创立的人类的理想和思想,注重科学理想。
中世纪时,科学依然是神学的“婢女”,行会制度下的师傅没有多少理论知识,他们依靠在实践中逐步摸索而积累经验、改进技术。许多时候师傅们知道如何做,却无法说明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很多技艺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能通过制作过程才能获得。在人类知识的历史上,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是知识王国的“被放逐者”,长期处在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霸权的压制下而被迫保持沉默。学徒的培养是通过生产过程中的观察、示范、模仿和矫正进行的,学徒的学习与生产过程紧密相连,技术技能教育是学徒制的核心。
3. 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
在学徒制中,师傅们不仅要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全部教授给学徒,而且要在自己的作坊内通过躬行实践、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徒对将要从事的行业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引导并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学徒制承担着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两方面的重任。
(二)学徒制的意义
作为传统的技能传授方式,学徒制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技术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之所以能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真谛,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族关系和职业关系是维系手工业社会的经纬,手工业者都被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师徒关系中,做学徒是每个有志于学习制造和工作技艺的青年的必经之路,师父对拜师学艺的年轻人完全负责。学徒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化制度,既富有社会与伦理意义,也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因为师傅不仅要教给徒弟技艺,还要负责培养其品性、道德、人格及行业中的各种规矩礼俗,也就是负责在一种行业范围内的社会化。所以,“中世纪的学徒制度既是一种真正理想的技术教育体制,也是一种卓越的社会教育组织”[18]。
从家庭内部的父传子,再到手工作坊中的师带徒,直到行会管理的学徒制,这是技术教育在纳入学校教育范畴以前,随着社会生产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总趋势是技术教育的社会性日益增强,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学徒制与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因而推动了社会进步,培养的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创造了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的宏伟建筑和精美工艺,并使世代积累下来的生产技术日趋精湛。“随着这类技巧的精炼化出现的是手工艺的分化。工程师、工具制造者和车匠、铁匠分家了,雕刻家、画家和石匠、装饰工分家了。专业手工艺人中技巧高超、能读书识字的把他们的技艺经验记载下来,他们还吸取了学术传统中的一些学识,对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行会和学徒制不仅为中世纪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手工业者,而且“学徒—工匠—师傅”三重身份划分的教育传统,至今仍是手工业教育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