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壮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壮医对疾病的诊察是在壮医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的。壮医诊断疾病的原则主要有整体诊察,诸诊合参,以及辨病求本,综合判断。
一、整体诊察
整体诊察,是指壮医临床诊断疾病时,既注重病体作为有机整体的病理变化的内在联系,又将病体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壮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人体的巧(天)、廊(人)、胴(地)三部与自然界同步运行,制约化生,生生不息,而人体的谷道、水道、气道畅通,龙路、火路无阻,则嘘(气)、勒(血)得以运行,脏腑夺(骨)、诺(肉)、肢节百骸皆得以涵养,则人体无病。在病理上,若正气不足,痧、瘴、蛊、毒等诸毒邪循龙路、火路内侵,水道、谷道、气道不畅,脏腑骨肉失衡或失养,天、人、地三气同步被打破,则百病生。由于谷道、水道、气道的沟通,龙路、火路网络的相连,脏腑、巧坞(大脑)病变可反映于体表,即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而体表病变亦可影响脏腑。故壮医在诊断疾病时注重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整体诊察,强调医者在诊察疾病时,首先应把疾病看成是病人整体的病变,进行详尽地检查,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病变征象,为正确诊断提供足够依据。只有结合病体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状况,从整体上,综合分析其病理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二、诸诊合参
诸诊合参,是指壮医临床诸诊并重,多法参用,突出重点,综合收集病情资料。
壮医望、询、闻、按、探五大类诊法,每一种诊法都各有自身特点和最佳适用病症,如勒答(眼睛)之状况,须望而知之;病者是否有巧坞(大脑)乱而致的言语错乱,须闻而知之;病者是否有疼痛,所苦何在,须询而知之;龙路、火路嘘(气)之多少,勒(血)之充盈与否,须按而知之等。
(1)望诊。包括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具体含目诊、甲诊、舌诊等。
(2)按诊。主要为脉诊、腹诊等。
(3)探诊。是壮医经筋疾病的诊查方法。
(4)诸诊并用,诸诊合参。
每一种方法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收集临床资料,不能互相取代。所以壮医学理论强调诸诊并用、诊法合参。倘若医生特别精通某种诊法以至于过于偏重某种诊法而忽视其他诊法,甚至以单一的诊法代替诸诊合参的话,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不能全面了解病情,也难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实际上,壮医临床时都是诸诊合参,各种诊法是难以截然分开的。例如,谷道、水道废物的诊察,往往是既要望其色、状,又要闻其气,还要问病者感觉。又如,病者是否有疼痛、所痛何在,须询而知之,并要按其部位,察其喜按、拒按等。临床往往是通过询诊而提示检查的内容,在进一步诊察过程中,望时有询、有按。壮医诊病时,有时是望色在先,有时是闻声在先,有时是询病在先,并不都是按照望、询、闻、按、探的顺序进行。这些都说明,临床时必须诸诊合参。只有掌握多种诊察手段,在临床上合参运用,才可能得心应手,从而全面地收集病情资料。
三、辨病求本,综合判断
辨病求本,是指壮医临床诊断疾病时,需结合病体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状况,综合分析病体表现的主症和兼症的特点,从而判断疾病的病位与病性,得出病名诊断,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
壮医诊断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在壮医临床诊疗中,首先是通过患者的主诉及询诊所得的资料来确定主要症状和典型症状,在此基础上初步判断其病位和病性,判断其病是邪毒还是正虚为患。若有正虚,则明辨是嘘(气)虚还是勒(血)虚;若病属毒,则进一步判明毒邪的种类和性质,以做出病名和病性的初步诊断。接着是在壮医目诊、闻诊、切诊、腹诊、指诊、按诊等多种诊法所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做出病机和病位的判断。然后还要综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对疾病做出轻重缓急及预后诊断。最后是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明确病性,进一步确定其病位,揭示疾病的本质,最终做出疾病的正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