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场景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漫画设计简史

连环漫画(Comic)在我国被称为漫画书,其形式起源于欧洲,兴盛于美国,流传甚广,深受不同阶层和不同年龄人群的欢迎。很多国家都有销售此类书的专门店,每天人头攒动,已形成相当稳定的连环漫画市场。虽然日本漫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的鸟兽戏画(真言宗庙堂里经常见到的绘画形式),但是现代的日本漫画还是主要受欧美漫画的影响。日本漫画难能可贵的是坚守自己的风格,与欧美漫画抗衡。

一、美国连环漫画的起源和发展

1.美国连环漫画的起源

远古时代以来,人类通过文字和图像进行交流,如欧洲岩洞壁画、古埃及壁画、古希腊和古罗马浮雕、中世纪彩色玻璃画等,其图像信息由所附文字而加强。

文艺复兴时期,雷奥纳多·达·芬奇图文并茂的笔记是他对一种新“语言”的深思和探索。

18世纪的英国画家威廉·霍格思创作的《浪子回头》和《时髦婚姻》以图画和文字叙述故事,并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营造戏剧效果。

19世纪,锌版制版术和照相感光制版技术的相继问世促进了图画故事的传播。

德国漫画家威廉·布什的《马克斯和莫里茨》发表后风靡全球,尤其对美国漫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威廉·布什因此被称为美国漫画界的启蒙教父。正是在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美国漫画于19世纪未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2.美国连环漫画的白金时代

19世纪80年代,约瑟夫·普利策率先在报纸《纽约世界》星期天副刊上以彩色插图和漫画吸引读者。

1895年,理查德·奥德考特创作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漫画《黄孩子》刊登在普利策的《世界报》星期天增刊上,普利策因此被誉为美国连环漫画之父。

1896年,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纽约日报》将奥德考特引入麾下,使《黄孩子》具备了连续性叙述、固定人物、图中对话框等连环漫画的必要因素,这标志着美国连环漫画的诞生。赫斯特也被视为美国连环漫画的教父。

鲁道夫·德克斯和哈罗德·尼尔分别为两家对立的报纸《世界报》和《纽约日报》绘制《捣蛋鬼》,报纸的竞争使作品质量不断提升,这一阶段被视为美国连环漫画的开端。

1880年,普利策率先在《纽约世界》星期天副刊上刊登插图和漫画,其作品逐步具备了连续的画面、固定的角色以及对话线框等三大要素。1895年,这种新形式在《黄孩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它标志着美国连环漫画的诞生。

1905年起,美国真正意义上的连环漫画逐渐成型,温莎·麦凯对新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他的漫画作品《小尼莫在梦乡》中成功地把主题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1906年,查尔斯·威廉·卡尔斯开创了第一个悬疑漫画系列《海尔布莱德斯·哈里》,他是美国连环漫画题材类型的开拓者。

美国连环漫画的先驱者们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不遗余力,新形式不断产生和发展,欧洲连环漫画就落在美国之后了。

1910年前后,每日版的连环漫画变成了常态,巴德·费希尔的《默特和杰夫》是第一部成功的日版连环漫画。

1920年代是美国连环漫画辉煌的十年,报纸连环漫画出现了高产期:表现家庭题材的有《冈普一家》和《小孤儿安妮》等,表现女孩题材的有《轻佻女郎范妮》和《波莉和她的伙伴》等,表现儿童题材的有《妈妈的小天使》和《斯基皮》等,表现历险题材的有《埃兰特王子》和《阿尔丰斯和加斯顿》等。

美国大萧条时期,连环漫画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如1931年警匪题材的力作《侦探特雷西》,而《苹果玛丽》则反映了大萧条的伤痛。

3.美国连环漫画的黄金时代

1930年代初,期刊形式的连环漫画开始在美国流行。1938年,《超人》专刊的推出翻开了世界连环漫画的新篇章,寻找超级英雄成了美国连环漫画的又一个新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连环漫画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超级英雄备受喜爱,绘画风格趋于写实。《蝙蝠侠》《蜘蛛侠》《X-man》《神奇女侠》等漫画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很受欢迎。

战后,人们厌倦了战争,连环漫画急求转型,除了推出《太阳女》《幻影金发女郎》等女性题材外,还着力将《超人》《疯猫》等重新打造,使英雄人物成为怀旧和期望的象征。

1950年代,美国政局动荡、人心低落,连环漫画极度低沉。到1955年,全国大约有350种连环漫画期刊关停,美国连环漫画的黄金时代就此落下帷幕。

4.美国连环漫画的白银时代

1956年,DC公司在《陈列橱》第4期复活了连环漫画《闪电》,标志着美国连环漫画白银时代的开始。

1959年《闪电》独立成刊,重启《美国正义联盟》系列的连环漫画,并当年成刊。1961年,漫威公司旗下的超级英雄系列连环漫画(《蜘蛛侠》《X战警》《钢铁侠》等)纷纷独立成刊,掀起了第二波超级英雄连环漫画的热潮。

美国的漫画英雄总共有7000多个,主要来自DC漫画公司和Marvel(漫威)公司。美国漫画英雄自1930年代诞生之日起,激励了无数人,现在仍在继续。

1960年代,非主流连环漫画倾向于极端,内容和形式充满了荒诞和后现代色彩。新潮的连环漫画具有嬉皮特点,如罗伯特·克拉姆的《Zap》。1980年代末起,非主流漫画(另类漫画)又出现了一段黄金时期,如《坦克女孩》等具有明显的对抗性和攻击性。

1970时代以后,连环漫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成人读者。1978年,威尔·埃斯纳创造了“图画小说”,并创作了第一部图画小说《与上帝签约》。此后,连环漫画期刊有向图画小说转变的趋势,仅在1988年上半年,全美出版了140多部图画小说。

地下漫画开始于罗伯特·克拉姆创办的《Zap》。1968年,他首次使用了“comix”这个词。《Zap》充斥着吸毒的幻觉、无政府主义观点和性描写等内容,在嬉皮士中流传广泛。《坦克女孩》是对女权主义和反战思想的嬉皮表现之作。

5.美国连环漫画的当代走向

1995年,美国邮政管理局(USPS)发行了一套纪念美国报纸连环漫画100周年的邮票,20部经典美国连环漫画入选。

1989年,美国漫画家协会将“幽默报纸连环漫画奖”和“故事类报纸连环漫画奖”合并为“报纸连环漫画奖”。这表明故事类报纸连环漫画在美国的衰落已不可逆转。

1980年代中期,《编辑与发行人》杂志经过对20多年间全世界发行的报纸的统计,选出了10部报纸连环漫画。这些美国最受欢迎的连环漫画,主题集中在与儿童、家庭和宠物等相关的生活幽默类题材。也就是说,生活类题材是当时美国报纸连环漫画选题的趋势。

1979年,弗兰克·米勒发表的《超胆侠》创造了一种“严酷和坚毅”的风格。从此该风格日趋流行,美国期刊连环漫画渐渐形成“黑色”的主流特色。

1986年,漫威公司推出新的营销计划,为每一个漫画人物重新编制故事并单独成册,以吸引“漫迷”阅读和收集。漫画通过离奇的故事无限延续,即英雄死后复活、恶魔与英雄角色互换等等。

1995年纪念美国报纸连环漫画100周年邮票的发行,是对前100年的总结,也是对美国连环漫画未来的期许。

1986年,迈克·理查森创办了黑马连环漫画公司,短短几年就异军突起,成为继DC公司和漫威公司之后,美国第三大连环漫画出版公司。

1992年,漫威公司的一批顶级漫画家集体跳槽,组建了图像连环漫画公司。他们的作品更强调图画的艺术性和印刷工艺的精美,一出手便大获成功,打破了美国连环漫画的格局,再次带领连环漫画市场走向了繁荣。

1980年代起,好莱坞将连环漫画拍成电影的势头一直不减。1990年代的《蝙蝠侠》《刀锋战士》,2000年的《X战警》,2004年的《蜘蛛侠2》,2005年的《罪恶之城》,2007年的《变形金刚》,2011年的《美国队长》以及2015年的《复仇者联盟2》,一部比一部票房好。2009年,迪士尼收购了漫威公司,计划逐步将漫威的英雄形象拍成电影。

二、日本漫画强国之路

日本漫画可以追溯到1862年出现的欧洲式讽刺漫画。1877年出版的《团团珍闻》的插图中使用了气泡式的对话框和欧洲插图技法。日本的第一部四格漫画是1902年出版的铅字印刷的漫画,其中不乏日本传统绘画,如禅画(禅宗派的传道启示图)、大津绘(大津流行的幽默画)、狂画(描绘稀奇古怪事情的版画)和春画(描绘色情内容的浮世绘)。19世纪出现的鲶绘(描绘社会动荡和自然变故的风俗画)也影响着日本现代漫画。1920年代以后,很多日本漫画家受美国漫画的影响,创作中融入了欧美漫画的风格,形成了一种带有日本特色的表现手法。日本漫画的题材既取自自身的社会风俗,也从亚洲邻国乃至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中发掘。经过80多年的发展,日本漫画已经成为一种强势文化,赶超了欧美。尽管日本漫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欧美漫画的影子。

日本有很好的绘画传统,这是日本漫画成功的基础。

手冢治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漫画界渐渐恢复生气。1950年以后,少女漫画杂志和少年周刊漫画杂志纷纷创刊。日本漫画市场在以手冢治虫为代表的日本漫画家的不断创作中走向繁荣。同时,日本漫画还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海外市场,《铁臂阿童木》《哆啦A梦》等是日本漫画的骄傲。1960年起,日本进入了电视动画时代,漫画成了动画创作的源泉。1985年后,漫画的类型进一步增加,漫画杂志数量迅速增长,网络漫画等文化形式也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漫画在日本的社会地位和人们对其的认识不断变化。手冢治虫曾把日本现代漫画的发展形象地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55年):玩具时代,漫画只是供孩子娱乐的道具。

连环漫画《铁臂阿童木》

第二阶段(1956—1962年):清除时代,漫画被视为低俗、浅薄的读物。

第三阶段(1963—1969年):点心时代,父母和教师勉强允许孩子在不妨碍学习的前提下看一点漫画。

第四阶段(1969—1970年):主食时代,动画《海螺小姐》于1969年开始连载并播放至今。

第五阶段(1970—1985年):空气时代,漫画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阶段(1985年以后):记号时代,漫画成为青少年之间相互沟通的记号。

日本政府为了扩大动画和漫画产品的国际销路、传播日本文化,对日本动画和漫画产业实施支持和扶植政策。日本政府不仅将动漫产业作为重要的出口产业,而且还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来培育,在政策、资金和组织上都给予极大的帮助。

日本漫画出版物发行量大,市场中有适合各年龄层次和性别的漫画作品。据日本三菱研究所的调查,日本有87%的人喜欢漫画,有84%的人拥有漫画人物模型及其他相关物品。日本社会对漫画的包容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这是日本漫画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漫画、动画、网络游戏三者的商业组合,已经成了日本的第三大产业,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纵观欧美和日本漫画、连环漫画的发展,虽内容各具特色,传播形式却有很强的趋同性。它们都具有明确的受众定位且画面灵活多样,其传播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开本尺寸多以32开和16开为主。

②角色造型个性鲜明,动作和透视处理夸张。

③尽可能以画面说事,适当配以文字,多为对话(气泡)和声效词,几乎没有描述性和叙述性的文字。

④运用动势线、虚实线和箭头等辅助符号表现方向、关系和动势等。

⑤画面形式丰富多样,往往是多画面的组合。有大画面套小画面,也有多个画面并置的情况。

⑥画面节奏合理,通篇每一页中的画面数量多少不一,通过揣摩受众的心理来控制画面节奏。

⑦大量利用电影的镜头语言,使受众接受信息更为流畅。

三、中国连环画的历史与无奈

以发明印刷术而自豪的中国,有一部堪称悠久的出版史。然而,中国连环画对其而言,可能太微不足道了。在中国,连环画被俗称为“小人书”,地位无法与古籍相比,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几乎是不足为藏、不足为史的。我国有关印刷、古籍、出版史以及美术史的著作一般都不谈小人书,各级图书馆、博物馆也不收藏小人书。尽管如此,中国连环画对于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仍影响深远。小人书里的故事几乎涵盖历史、科学、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的知识,在人们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每引起人们对童年的回忆。

说起这迷人的“小人书文化”,其实历史并不久远,大约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中国连环画也叫连环图画。书,主要是文字的,因此这种画满“小人”的书被形象地直呼为“小人书”。画,都是单幅的,很难表现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连环画”则把一幅幅图画连接起来,有序地表达故事的前后过程,故而这一名称更能凸显其传播特征。连环画的图画形式,古已有之。比如,宋代的木版《妙法莲华经》插图,又如五代顾闳中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韩熙载夜宴宾客时纵情奢华的前后5个场面。然而,近代连环画的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清代末期,单张连环形式的年画在各地很流行。这种年画分成若干小格,每格一个画面,按顺序观看可以读懂一个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贴在墙上边看边谈,饶有风趣,满足了当时大众的娱乐需要。

②清末民初报刊兴起,特别是出现了各种单本石印的画刊,如天津的《醒华》和《醒俗》、北京的《浅说画报》和《图画日报》、上海的《点石斋画报》和《大共和星期画报》等。当时,时事消息和社会新闻报道快捷,看图知事的形式通俗易懂,传播效果好,极受欢迎。

③20世纪初,随着城市人口密集和生活日趋社会化,人们对新型的大众文化也日趋渴望。

④石印技术的传入与普及,成了连环画发展的催化剂。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千年的古典绘画作品。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中国的连环画产生于古典小说的“回回图”。明清以来,古典小说的插图本走俏,逐渐发展为每回一图或每回多图,甚至每页一图,这反映了大众对文学作品通俗化的需求。“回回画”之间关联密切,所描绘的故事完整,是连环画的雏形。1925年,上海的世界书局看到了这种连环式图画的市场可能性,创作出中国第一套连环画册。它将以文为主的上图下文的“回回图”改变为以画为主的上文下图的连环画形成,并将图解式文学变为文字说明。从此,真正意义上的连环画即告诞生,出版的第一套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的连环画包括《三国志》《水浒》《西游记》《封神榜》《说岳》和《红楼梦》,共6种。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连环画还没有完全跳脱出“回回图”形式。从版式到画法还很像小说插图:按照小说绣像那样在人物身旁注上姓名,每页说一个小故事,一事一图,整体叙述缺乏连续性……尽管如此,它毕竟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中国的连环画自诞生之日起就有面向大众的通俗取向。从1930年代到1940年代,短短十来年间连环画进入了鼎盛期。

中国连环画在受众的呵护下,很快以上图下文的形式流传开来,逐渐褪去了“回回图”的遗痕。一些说明文字被移至画面内,人物对话也放置在了人物嘴边,形成了图文相混、内容连贯的更具可读性的表述方式。小人书很快成了当时广受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

从1940年代起,由于连环画的流行,出现了一批专业的小人书创作画家。他们的风格各异,犹如今日的明星,为万千读者所迷恋。50年代末,在一些大出版社的精心组织下,小人书创作者纷纷编绘和推出成套的连环画,并通过将精炼后的文字从画面中移至画面下方等更加规范的创作方式,使图文相得益彰。同时,这一时期的连环画开始强调人物的性格刻画与表情描写,读者可以直接通过人物的造型特征来辨认角色,摒弃人物身旁加注姓名的方法。当时,有很多名画家也涉足连环画,王叔晖的《西厢记》、刘继卣的《大闹天宫》现在看来还堪称精品,后来的贺友直、戴敦邦、刘旦宅、程十发、华三川等画家的连环画作品也是后生的范本。连环画的艺术质量不断提高,精品迭出,使其成为当代美术不可小觑的一种创作形式。

然而,连环画的高雅化给自身建起了无形的屏障,特别是新一代的连环画家多出自美术学院,他们把连环画当作绘画作品来创作。画面的绘画性强,连续性则不够,连环画的故事性特点被削弱了。连环画原先阅读顺畅、内容紧凑、易于理解的传播方式,被画册式的欣赏体验所取代。尤其是一些连环画家一味追求个人风格、造型变化、线条情趣和画面形式,把“小众”艺术趣味注入了连环画,为连环画的大众传播制造了障碍。到了80年代中期,连环画渐渐无人问津,成了美术界“象牙塔”中的玩物,处境十分尴尬。随着电视作为资讯丰富、信息快捷、声像并茂的新兴媒介被引入中国,传统的媒介受到巨大冲击,民间戏曲、说书、杂技、话剧乃至电影,或多或少都受到其影响。连环画的优点相比电视显得黯然失色,何况此时的连环画早已不堪一击。风靡半个世纪的中国连环画,作为一种受宠于大众的通俗读物,最终独守寂寞,销声匿迹。比较世界连环漫画的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连环画消亡的原因。

这两幅连环画内页是典型的中国式连环画,其中的场景画法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