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分析:以布什与奥巴马的演讲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每当读到精彩的政治演讲,我们都会被其中的语言深深地打动。尤其是看到视频,现场观众更是激情澎湃,十分热烈。例如:

今天,二月的星期二,在斯普林菲尔德的低声吟唱变成了来自东西南北四方八方的千百万人呼唤变革的大合唱。这一进程谁都不能视而不见,谁都无法阻止。这次的确不一样,因为这次美国总统竞选不同于以往的任何竞选。

(And today, on this Tuesday in February, in states north and south, east and west, what began as a whisper in Springfield has swelled to a chorus of millions calling for change. It's a cours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a course that cannot be deterred.This time can be different, because this campaign for the presidenc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s different.—Obama on Super Tuesday:“Our Time Has Come”February 6,2008)

这是奥巴马首次竞选期间的演讲片段。作为语言研究者,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观众?难道仅仅是语言?对此,奥巴马的另一段演讲做出了回答。

别说语词无关紧要。“我有一个梦想”——难道仅仅是语词?“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即所有的人都生来平等”——难道仅仅是语词?“我们没有什么好害怕的,除了害怕本身”——难道仅仅是语词?难道仅仅是演讲?

(Don't tell me words don't matter.“I have a dream”—just words?“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just words?“We have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just words?just speeches?

—Barack Obama, February 16,2008)

这段话揭示了政治演讲不仅仅涉及语言,而且关乎我们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因为演讲者不只是去说服观众,而且是让观众认同你的价值观。正是这一点成为认知语言学与政治语言研究的交集。认知语言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政治语言也是表述自己的价值观的。正如Lakoff[3]曾指出:政治即是语言,同时语言也是政治(1990:13)。

近年来Lakoff在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和语言学家Fillmore提出的“架构”概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架构理论(Framing Theory),进一步完善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来解释政治语篇,并于1997年创立洛克里奇研究院(Rockridge Institute),其宗旨是重新审视美国的进步主义政治,分析政治语篇中的架构和隐喻,揭示架构方式在政策的接受中的重要性,唤醒民众的架构和隐喻意识,监控保守党对架构的操纵,从进步主义价值观的视角对公共辩论进行再架构(reframing),最终达到改变公共政策之目的。

因此,本研究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去探究美国政治语篇的认知机制及其接受度高低的缘由。笔者以美国总统布什与奥巴马的演讲为语料库,对比其不同的架构隐喻模式及其社会架构功能,探讨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