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高,就是把情绪控制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高情商者的特质

一、保持乐观,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作家詹姆斯·艾伦在《人在思考》中这样说道:“一个人会发现,当他改变对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时,事物和其他人对他来说就会发生改变——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朝向光明,他就会吃惊地发现,他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人不能吸引他们所要的,却可能吸引他们所有的……能变化气质的神性就存在于我们自己心里,也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们自己思想的直接结果……有了奋发向上的思想之后,一个人才能兴起、征服,并能有所成就。如果他不能奋起他的思想,他就永远只能衰弱而愁苦。”

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往往会影响自身的行动。悲观的人越来越悲观,自信的人越来越自信;胆小的人越来越恐惧,强大的人越来越从容。正因为如此,人们需要保持乐观。这种乐观并不仅仅是要懂得挖掘自身的优势,还要懂得接纳自身存在的各种不完美。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任何一种不完美都是个人追求自我改善的动力。而这种改善首先就需要建立在内心的乐观基础上。当一个人足够乐观的时候,他才能接纳自己的不足;当一个足够乐观的时候,才能以豁达的心态面对自身的失败;当一个人足够乐观的时候,他所面对的人生才是充满希望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人都会在潜意识中建造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鼻子塌的人希望拥有高鼻梁;成绩差的人希望成为高等学府的高材生;贫穷的人总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会变成有钱人……成为一个更完美的自己,无疑是每一个人最常见的心理期待。无论是外在形象、个人的能力和见识,人们都希望自己接近心目中的某个标准。而内心越是沉迷于如何打造完美形象的人,越容易在自我认知中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越容易讨厌自己身上的缺陷,并对自身整体形象产生憎恶。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并由此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时,就容易表现出一些负面情绪,丧失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这种人遇事缺乏信心,也不愿意表现出合理解决问题的决心。他们更多时候会通过情绪上的不合理爆发来抒发内心的不满。此外,由于自卑,他们会刻意远离甚至仇视那些比自己更加出色的人,经常以不好的态度来对待那些优秀的人,为的就是对他人高于自己的地方进行“惩罚”,这种惩罚本质上也是对自己“缺陷”的一种惩罚——他们始终跳不出这种心病的束缚。

由于经常自怨自艾,对生活和工作缺乏热情,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抑郁、沮丧、失落、消极,不能用正确的、积极的眼光看待生活。而这些消极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他人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降低他人的幸福感。所以这种人往往会成为群体生活里的破坏者,他们不仅无法给周围的人带来舒适感,反而会带来不好的体验。

如果人们打算保持一个令人感到舒适的状态,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主动接纳自身的缺点,对自身的不足之处建立一个正确的认知。任何人都是不完美的,用完美主义的标准去衡量自己只会陷入自我贬低的痛苦之中。人们应该去面对自己的缺陷,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规避自身不足的负面影响,同时想办法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身上的缺点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有效反映出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依据这面镜子,人们就可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有个人不怎么会说话,不仅口齿不伶俐而且说话的水平很低,因此在很多时候,他都会选择默不作声,认真地倾听别人讲话。久而久之,大家都对他产生了好感。因为他是群体中唯一一个不会在背后议论别人,也不会喋喋不休地抱怨,是唯一一个愿意听他人倾诉和表达,且不会插嘴和反驳的人。由于在表达上不会给其他人造成威胁,不会让人产生厌恶感,他反而成了群体内最受欢迎的人。

很多时候,只要保持正确的心态,认真对待自己的不足,那么个人的缺点往往也会成为一个优点。除此之外,与其总是盯着自己的缺点看,不如多看看自己的优势,人们必须重视自己身上的优点,展示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而不是盲目地逃避自我。

有个新来的部门管理者一直受到下属的质疑,许多人都认为他没有能力,也没有高学历和文凭,根本就不适合领导这样大的一个部门。下属们对于公司的安排感到非常疑惑,面对大家的疑惑,这个新来的管理者看得很开,笑着做出回应:“大部分的指令和计划都已经在高层领导那儿完成了,对于各个部门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执行。而许多部门内的管理者都会顾及情面和人情关系做出一些不合理的安排,让一些无能的人参与重要的工作。我是新人,根本不存在这种状况,一切都会客观地按照指令行事,可以说这正是我在整个执行体系中的最大优势。”这之后,他立刻得到了下属的信服和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会过分关注自己的弱点,并因为这些弱点而感到痛苦。如果能够转换立场和角度,多挖掘自己的优势,多想一想自己擅长什么,或许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人们需要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就像一些内向者总是认为自己不善交际,没有魄力一样。他们或许并没有想过自己的优势,比如,更善于思考,感官系统更敏锐,做事更谨慎,独立性更强。如果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就不会为之苦恼了。

一个高情商的人往往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能够乐观且客观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且尽量避免这些不足之处成为激发个人情绪的负面因素。

二、在危机前保持钝感

一个不成熟的人往往表现得非常敏感,他们对外界的刺激非常在意,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以致自身的情感和情绪、自身的心理活动往往会受到影响。而与情绪敏感相对应的就是钝感,钝感是抑制情绪敏感度,提升自我适应能力、调节能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心理学家更愿意将其称为“钝感力”。

“钝感力”的概念最先出现在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钝感力》这本书中。在书中,他重点提到了“钝感力”的概念,并且认为这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提升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按照他的说法,“所谓‘钝感力’,即‘迟钝之力’,亦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伤痛,而不要过分敏感。当今社会是一个压力社会,磕磕绊绊的爱情、如坐针毡的职场、暗流涌动的人际关系,种种压力像有病毒的血液一样逐渐侵蚀人的健康。钝感力就是人生的润滑剂、沉重现实里的千斤顶:具备不为小事动摇的钝感力,灵活和敏锐才会成为真正的才能,让人大展拳脚,变成真正的赢家。”

高情商的人往往具有强大的钝感力,他们在面对发生的那些突发事件时,会对这些事件进行快速感知。但绝对不会盲目地对这些事件进行判断,不会立即采取行动来应对这些突发事件,而是先运用大脑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大脑会对身体感官器官传过来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运用理性思维分析自己应该如何做出合理应对。钝感力并不是平时所说的迟钝,而是大脑中设置的一种理性分析基础上的缓冲模式。这种缓冲可以让人们的情绪受到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可以让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大的表现空间。

在钝感力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实际上存在两个环节。第一个是抗压环节,即当外来的压力和变化刺激到人们时,他们很容易会出现一些言语和行为上的应激反应。这个时候,抗压能力不强的人往往会直接在情绪上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抗压能力是情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钝感力当中的第一重保障,可以有效降低个人的情绪敏感度。

比如,很多人受到同事的排挤时,可能会直接回击,在老板面前打小报告,或者直接当面指责同事。这就是抗压能力比较小的表现,这种人缺乏承受能力,反应比较激烈。而那些能够在做出回击之前保持镇定,并给自己一些缓冲时间的人,往往表现得更成熟稳重,他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往往更加老练。

钝感力强的人会设置好第一重保障,想办法提升自己的适应力和抗压能力。比如,一些高情商的人在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会反复在内心深处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静,先给自己降温。这种降温的方式有几种,一种是给自己留下更多冷静的时间,一般为五秒到十秒,这些时间足够压制情绪的暴动。还有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转移压力,比如,暂时离开是非之地,或者去做些其他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适应力,让自己在刺激下保持稳定的情绪。

第二个就是思考环节,或者说是泄压环节。通过对自己感知到的事物进行分析,对自己受到的刺激进行推理,人们可以进一步压制情绪的爆发,同时更好地制订自己的行动策略。弄清楚自己值不值得发脾气,应不应该立即做出回应,怎样表现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有效避免人际关系受到负面影响。由于外来的刺激和压力不可能无缘无故消失,这一环节主要的目标是通过理性思维将这些压力以更为合理的方式发泄掉,避免自己长期受到压力的影响,这是钝感力发挥作用的第二重保障。

思考和泄压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认知。比如,很多孩子受不了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每次只要被批评,就会变得很抗拒、很暴躁,觉得所有人都在和自己作对。但是,如果他们愿意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批评他们,尝试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就会想到,那些批评者也许是关心自己,不希望自己误入歧途,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

运用理性思维分析问题往往能够促进精神的成长,提升人们对各种压力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他们会尝试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别人施加在自身的压力,能够更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这种理性思考的过程往往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刺激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发生?对方的意图是什么?我是否有必要做出应对?不同的应对方式会产生何种结果?我怎样做才能让彼此之间更加融洽?多思考一下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人们就可以更好地掌控行动的方向、行动的力度,就能够保证自己不会盲目冲动行事。

钝感力很强的人处理生活危机和人际关系危机的能力比普通人更强,也更善于处理情绪的问题。他们并不会刻意去压制自己的情绪,给自己施加各种压力。而是以一种更为自然的方式来淡化和引导情绪的发作,使自己在人际关系的危机处理中掌握更为灵活的策略。

三、严守自我原则和底线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常常会将高情商理解为“好心”“仁慈”“愿意迁就他人”“不会用规矩束缚他人”“不会指责和批评他人”。在他们看来,高情商的人会迁就他人,迎合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他们并不在乎自己有什么想法,也不在乎自己的立场是什么。为了维护人际关系的平衡与和谐,他们愿意牺牲自己。

比如,在管理上有一个著名的戛裨鱼式管理模式,戛裨鱼是一种原产于印度的胎生小鱼,通常会被认为是柔弱的象征。戛裨鱼式管理指的是管理者过于仁慈,他们回避竞争,讲究人情,甚至不惜违背自己的管理原则。

如果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种没有原则和个性的管理方式并不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而是一种懦弱的、无原则的行为模式。“高情商”和“八面玲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八面玲珑的人更加看重的是社会关系或者社交关系的维持,他们往往会为了维持关系而做出一些自己不想做且不应该去做的事情,道德和是非观念比较模糊。像一些曲意逢迎的人往往比较圆滑,这种人看上去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但实际上他们常常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著名的企业家史玉柱曾经说过:“我对爱拍马屁的人深恶痛绝,因为几点:一个有本事、心理健康的人,都不会去拍领导马屁;心术不正、想不劳而获的人,往往喜欢拍马屁。当年我搞巨人大厦濒临破产,公司有难,第一批走的人就是那些经常拍马屁的人。所以我东山再起、做脑白金的时候,公司文化上有一个规定,禁止上级在场的情况下,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场合,公开说上级好话,否则发表该言论者一次罚款五百元。这次我跟刘伟、学锋说,巨人(巨人网络)也实施三个月,拍马屁的当场罚款五百块。因为拍马屁会把领导给宠坏。”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的安全感,不像其他以人或事为基础的系统,受制于频繁的变动,我们了解正确的原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我们大可放心仰赖之。原则不会对事情反应,不会乱发脾气,不会以多重标准对待我们,不会跟我们离婚或与我们最好的朋友私奔,不会捉我们的小辫子……原则是深远而根本的真理,是正统的事实,是紧密交织着正确、一致、美德和力量的尼龙绳,贯穿着你我的生命结构。”和这段话所描述的一样,原则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永远不能抛弃的。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会随意取悦他人,不会拿自己的原则作为迎合他人的筹码,不会毫无底线地满足他人的需求。他们有更为坚定的意志、更加理性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更为成熟的处事方式。高情商的人更加注重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他们会在意他人的想法,适当照顾他人的需求和想法。但绝对不会做一些违背道德和法规的事情,也不会为了取悦他人,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尽管他们意识到有时候让他人感到身心愉悦很有必要。

很多时候,他们会有比较明确的主张和立场,表现出是非分明的特性。这种特性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做事的方式和分寸,展示自己的界限。这种界限既能够约束他人的行为,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双方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和谐的状态。

展示自我原则和界限并不是生硬地拒绝那些违背原则的人,并不是直接去反对和批评那些不按规则行事的人,而是需要以更加婉转的方式来暗示对方“这样做不合规矩”。比如,有个人为了尽快调到心仪的部门,就给上级送礼,想要走后门摆平这件事,上级领导知道这个人的想法后说:“呵呵,你的工作能力很不错的,怎么对自己这么没自信呢,我觉得你有很大的机会实现梦想。不过现在我还是没有办法帮你,毕竟这样做对其他人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样地,如果下次有其他人也求我这样做,对你也是不公平的。”

高情商的人善于对那些违反规则的现象保持警惕和防备,但他们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以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展示自己强硬的一面。他们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会在坚持原则的时候降低自己的杀伤力。许多人往往能够在一种非常缓和的状态下化解他人对自身原则的侵犯,避免产生更大的冲突和矛盾。

某导演在拍摄电影时,为了追求真实的效果,建议让演员拍一场真实的被老虎追逐的戏。虽然这些老虎都是马戏团里经过特殊训练的老虎,基本上不会胡乱伤人,可是对于演员来说,他一直都非常害怕动物,更别说老虎这样的猛兽,没有谁能够保证老虎不会突然失控。可以说从业十几年来,他自己也根本没有接触过任何类似的电影,平时生活中也从不养宠物。正因为如此,他准备回绝导演的建议,但又担心被导演说成不敬业,而且害怕会给拍摄进度带来影响。所以在同导演谈论这件事时,演员非常客气地说道:“我觉得您设计的这场戏真的非常不错,而且整部戏的确有必要追求真实的效果。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我们要不还是先问问老虎吧!总之先让老虎弄清楚剧情后再拍戏也不迟。”导演听出了演员话中的意思,微微一笑,于是放弃了这个片段的设计。

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打造一个健康的个人情绪边界,不健康的、模糊的个人边界容易引起他人侵犯性的举动,并且导致双方情绪上的对立。健康的个人边界是人们明确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同时明确暗示他人要对他们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它是人们进行自我保护和维护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措施。

高情商的人有时候比其他人更坚持自己的原则。当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或者明确自己的界限,并不意味着就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如果人们总是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那么在多数情况下,就很容易封闭自我。因为任何一种“应该”都会让人失去其他的选项,这不利于人际关系中的灵活操作。因此,他们会想办法对相关的场景进行认真分析,正确的原则会坚守,对一些错误的或者不是很重要的原则,则会适当放松尺度。

四、积极自我调节,学会释放压力

高情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大的自控力。这种人遇事不会慌乱,不会害怕困难,对他们来说,困难是人生经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成长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养料。因此,他们愿意以更加成熟冷静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切。但是高情商并不是刻意压制自己的情绪,而是想办法找到一种更为合理的自我调节方式。

从医学的观点来说,压抑个人的情感、情绪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长期压制的话,会对心脏功能造成严重的伤害,并容易诱发心脏病。有人曾做过这方面的调查,他们在对六百四十四名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人们对愤怒这种情绪存在很大的误解。一般来说,人们会觉得愤怒会伤害身体,尤其是增加心脏的负担。但是调查研究表明,愤怒本身对心脏病的影响并不大,真正对心脏造成伤害的是压抑愤怒。调查人员发现压制愤怒会导致心脏病的发生概率增长三倍。

压制个人的情绪宣泄还会影响个人的个性,对人际关系造成严重的损害,也会导致人们进一步丧失处理生活危机的能力,丧失面对竞争的勇气。从个人的身心发展来看,压制情绪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因为情感本身就是人的动力之源。就像人们从事某项工作往往是出于热爱,人们讨厌和反感某些东西时,也会借助情绪反应来激活自我保护机制,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作为人最真实的一部分,人们需要想办法给予情绪更畅顺的发泄通道,给自己一个释放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尽管有时候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但在很多时候,过度压抑情感反而会让自己迷失。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害怕情绪发泄,就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始终以有色眼光看待情绪。而人们对自身情绪的批判、恐慌和压制,往往体现出人们在处理自我问题、自我关系时的稚嫩。心理学家胡慎之被人称为“最懂关系的心理学家”,他对高情商有着独到的理解,他曾将高情商总结为三种关系,即“我和我自己的关系;我和他人的关系;我和社会的关系”。在这三层关系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我和我自己的关系”。一般来说,人们都会将重点放在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而忽略了自身的感受,忽略了如何与自己打交道。

比如,有个人总是喜欢帮助朋友解决问题,而自己有什么困难的时候喜欢隐藏起来,避免被朋友知道,也害怕让朋友来帮忙。有时候朋友知道事情后伸出了援手,他反而会感到不好意思,认为自己亏欠对方很多,并暗下决心要在下一次回报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人具有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往往很不错,也容易成为社交群中受人欢迎的一员。但他却不善于处理和自己的关系,他从内心深处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值得他人为之付出的人,认为他人没有必要对自己那么好。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会显得有些自卑,并且总是告诫自己:“如果我不好好表现,不能帮助朋友解决更多的问题,不多做一些对他人有利的事情,朋友就会抛弃我。”

人们常常会忘记更好地对待自己和接受自己,容易将自己忽略和贬低,而这也使得他们在面对自身的情绪时感到恐慌、内疚和自责。这个时候,由于没有处理这类关系的经验,他们就会粗暴地采取“堵”的方式来压抑自己,以免自己的负面情绪会伤害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但一个人如果不能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又如何去面对他人与社会呢?

所以,人们应该正视自己的情绪,并加以正确的疏导,确保自己不会在压抑中迷失自我。

有个著名演说家在某一次巡演活动之后,被一位记者攻击为骗子。这个记者在报纸上歪曲事实,将演说家描述为一个打着“知名人士”头衔而到处圈钱的恶棍。这对演说家来说是严重的污蔑,他非常生气,尤其是考虑到自己的巡演活动非常成功,如果因为一些负面因素而影响个人的形象,恐怕会对自己的事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他准备还击,准备打电话给报社,告诉对方的领导“必须删除这些不负责任的报道,而且还要进行公开的道歉”。

可他最终还是先将事情放在了一边,给自己一个缓和情绪的机会。到了第二天,就在他准备打电话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有些小题大做了。首先,这个记者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制造一些社会话题,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自己如果纠缠于这件事,恐怕会让事情越闹越大,对自己而言最终没有任何好处。其次,这份报纸其实并不出名,在众多报纸中只能吸引很少的一部分观众。显而易见,在所有喜欢看报纸的人当中,也许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会看到诽谤自己的那篇文章。即便有人看到了报道,恐怕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将其当成重大新闻来对待。毕竟相比之下,人们更喜欢看政治人物的报道,喜欢看炒股和投资的介绍,喜欢看社会明星的新闻。在那些真正读到这篇报道的人当中,恐怕也会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几周之后将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对他们来说,这种类似于小报纸上的新闻每天都会大量出现,根本没有人会认真计较,既然如此,自己就更没有必要放在心上。

这种方式更接近于冷处理。冷处理是避免自己在事情发生之后,或者正在气头上的时候做出决定,先将相关事情放在一边,给自己激动的情绪一点儿缓冲和冷静的机会。善于冷处理的人往往能够给自己设定调节的时间,给理性思维腾出一个正常的运作空间。

除了冷处理之外,转移压力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人们可以想办法将自己无法消化掉的负面情绪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发泄出来。例如,运动、阅读、购物,这些都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对高情商的人来说,生活本身就带有娱乐和解压的功效,因此,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活方式来缓解压力,转移压力。

不仅如此,他们会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负面情绪,并认为这是表达自我情感的需求和主动权。只不过,他们从来不会任由这种需求来操控自己的选择。

五、高情商的最佳策略是保持真诚

每个人都有多种不同的特质,但究竟哪一种特质更受人欢迎呢?为了解开这个谜题,1968年,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开始了一项大调查。他们在一万八千个形容特质的词中,特意选出五百五十五个主要用于描述个人稳定特质的形容词,然后让大学生按照自己的喜爱程度进行排列。结果在排名前十的形容词中,“真诚”排名第一,“诚实”排名第二,“忠贞”排名第四,“老实”排名第五,“可靠”排名第六,“踏实”排名第八。可以说这些词都和“真诚”有着密切的关联,也证实了“真诚”这一特质在人们心目中的受欢迎程度。

不仅如此,心理学家还调查了人们最讨厌的特质。结果排名前十五的形容词中,“不值得信任”排名第二,“不诚实”排名第三,“不说实话”排名第七,“不可靠”排名第八,“虚伪”排名第十一,“说谎”排名第十二。

而这份调查在中国展开时,情况也差不多,人们对真诚的人向来存有好感,更喜欢和这样的人接触和交往。也正因为如此,真诚常常被当成高情商的一个重要表现。很多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在周围人都很聪明的情况下,所谓情商高,或者说和人相处的最优策略,是诚恳。”在多数情况下,保持真诚是最佳的社交策略,或者说高情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保持真诚。因为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非常看重对他人信息的把握,这是社交安全感的一个来源。如果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人,掌握更多真实的信息,那么在社交中将会更放心。

当一个人表现得足够真诚时,人们会感受到这份善意、这种豁达,会意识到这个人行事简单。而行事简单的人往往让人可以预知,他们是什么性格的人,将会有什么行动。了解对方的做事方式、处事原则,就可以知道对方一般会怎么做,以及什么事情不会去做。

高情商的人总是会想办法营造一种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舒适的状态。而保持真诚可以有效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并且简化沟通的方式,使人们不需要相互猜测,不需要过多地使用技巧和策略来了解他人的想法。真诚是一种正面社交模式,它往往会收到正面的、积极的反馈。

比如,有两个人准备向朋友推销自己公司的产品,第一个人每次都会刻意设置一些聚会或者其他活动。每次一聚会,他就迫不及待地推销产品,而且经常将产品夸得天花乱坠。这样的举动让朋友感到不满,他们非常反感这种以聚会为名,推销产品的做法。

第二个人也希望向朋友推销自己公司的产品。每一次他都会直接推销自己的产品,不会强迫朋友购买自己的产品,也不会夸大自己的产品功效,总是实话实说。这样的表现让朋友们感到非常舒适,他们为了帮助他提升工作绩效,经常会购买产品,而且还会推荐朋友购买。

高情商的人更加喜欢以真诚的态度与人交往,他们会将复杂的不可捉摸的社交文化简化成一种更为密切的值得信任的交往模式。在这个简化版的沟通体系中,沟通双方之间没有太多复杂的暗示或者猜测,一切都以最简单、最明了的方式进行,让对方能够感受到诚意和善意。

马云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企业家。不管和谁在一起,和谁进行沟通,他都可以体会到他人的感受,能够依据他人的想法和需求找到最佳的谈话切入口,然后进行愉快的、顺畅的深入沟通。相比其他人,马云总有办法突破和打开他人的防御机制,走进他人的内心深处。

有一次马云去香港发表演说。在演说之前,同事们就提醒马云不要说教,因为香港的年轻人并不喜欢这样。马云上台后直接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讲的不一定是对的,但我希望我讲的能给大家一点儿思考,我同事已经在我上台前不断提醒我别教训香港年轻人,香港年轻人不要听你的教训。我自己觉得我是一个创业十五年有很多的经历的人,更像一个大哥在创业了十多年经历了很多挫折以后,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这种真诚的表达让在场所有人起身鼓掌,他们都觉得马云更像是一个可爱的互联网教父。

著名的心理学家包约翰曾写过一本书叫《为什么我不敢告诉您我是谁》,在书中他特意提到了沟通的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例行公事一样地打招呼,像“最近还好吗?”“吃过饭没有?”“你准备去上班吗?”这一类谈话方式都属于打招呼的形式,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是单纯的一种礼貌性问候。

第二个层次是陈述他人身上的一些事。这类沟通通常以第三者的谈话为引子,通过第三者的表述引申出相关事实,可以有效避免因为评论他人而产生矛盾。

第三个层次是提出意见和判断。这一类表达方式往往以满足他人的需求为主,给予他人自由表达以及提出不同意见和想法的权利,并且在表达时尊重他人的想法。

第四个层次是表达感受与情绪。人们可以主动分享隐藏在意见和判断内部的一些个人感受和情绪,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努力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第五个层次是坦诚沟通、形成默契。在这一层次中,人们需要主动告诉对方自己在想些什么,然后利用真诚的态度来说服和打动别人。即便发生了分歧,双方也能够回归到事实层面上来解决问题。

对人们来说,坦诚沟通的态度就是高情商的一种表现,而真诚的第一步就是说真话。人们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立场表达出来,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相关事件的看法,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除了表达那些真实的感受之外,真诚的人还会将一些对方不知道或者容易误解的事实陈述出来,避免引发误会,而这些都可以让双方保持一个和谐的沟通状态。

六、保持独立意识,不盲从他人

1890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到了“自我”的概念。之后一百多年时间里,心理学家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拓展,其中黑泽尔·马库斯提出了“独立型自我”和“依赖型自我”的概念。按照马库斯的说法,依赖型自我的人往往喜欢依赖群体生活,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是离不开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人。他们往往更加倾向于群体生活,而且在群体生活中必须适当压抑自己的个性,约束自己的某些独特品质,甚至确保自己的立场和原则能够迎合群体内其他人的观点。在很多时候,为了营造一种更加和谐的氛围,他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想法。又或者他们会因为过于迎合其他人,而导致自己缺乏立场和独立判断、独立分析的能力,遇事只会盲从其他人。

独立型自我的人更加倾向于自我思考、自主分析和判断。他们做事的时候带有比较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通常会独立地看待某一件事,并且想办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类型的人往往具有自私、自信、充满创造性、充满独立精神的一面,他们是那种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并且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的人。在遇到事情时,他们不喜欢盲从他人,也不会轻易受到他人观点和立场的影响,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才是解决问题及获得成功的关键。

依赖型自我和独立型自我的人都各有优缺点,而高情商的人往往会将这两种特质完美结合起来,他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更加老练、更加睿智。在遭遇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有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与此同时,他们也会保持独立意识,不会轻信他人,轻易被他人的观点胁迫,也不会被他人情感绑架。保持独立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并不冲突,可以说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集体主义的价值,每一个群体内的参与者都需要保持独立思维,做好本职工作。

许多人会认为高情商的表现就是迎合他人、依赖他人,就是想办法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甚至不得不牺牲自己。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片面和狭隘的,真正高情商的人必定有着完善的人格,有着自己的一套成熟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他们善于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但并不会盲从他人,完全被外界环境牵着走。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判断和分析模式,也掌握自己的决定权。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强调:“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情感的奴隶’:我们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第二个阶段是‘面目可憎’: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去迎合他人,这会让我们觉得很憋屈、很愤怒,因为我们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是我们还心存疑虑,所以态度会变得生硬。第三个阶段是‘生活的主人’:我们开始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自由的、快乐的行为。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我们不能对他人负责。”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而负责就要承担起思维上的责任,就需要以最理性、客观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出现最坏的结果。高情商的人不会主动迎合他人,而是在彼此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与和谐的关系,以获得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主观意见和独立的思维很有必要,它是人们养成对事件负责的态度的一个重要信号。

有个企业家表示,每次公司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其他人都会跟着应和、投票,根本不做任何深度思考,也不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行事。他们缺乏独立思维,也没有真正的集体意识,只是单纯看谁的观点最受欢迎,或者谁和自己最亲近,他们更像是形势上的观察者。这种没有独立思想的做法让他倍感挫折,觉得自己的团队成员对工作漠不关心,对自己的权利视若无睹,对他人也没有丝毫的尊重。

有人也曾表示,自己结交的很多朋友都缺乏主观意识。每次做了什么决定,其他人都会说好,没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也没有人在乎决定是对是错。对这些朋友而言,他们能做的就是顺着说话,以免引起尴尬,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些决定究竟所为何事。在面对这样的朋友时,他感到非常不安。

当人们过于迎合他人时,往往会给对方带来一种不适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潜在的破坏因子,会对彼此之间的信任产生影响,很多人都不太喜欢和那些没有主见的人打交道。因此,人们需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让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获得独立,确保自己能够更合理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优势。

那么该如何培养独立意识呢?首先要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在面对某一事件或某一话题时,人们需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件事情究竟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如果换成是我,应该如何去做?”“别人的想法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这种事会产生什么影响?”……人们可以对有关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找到其中的影响因素,这种思考和分析本身就能帮助自己实现独立。

其次,人们可以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不要总是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按照他人的想法和指示行事。凡事可以尝试独立执行,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求助于人,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独立的人往往具备强大的自我意识和自信。但他们不会将独立当成自负,将独立当成排斥他人的理由,而是将独立意识当成社交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会展示出自己更好的形象,也会给他人带来更多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