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记才能记得牢(小学生爱读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有意记忆法

方法就好比钥匙,钥匙越用越亮,脑子越用越活,找到记忆的钥匙,才能轻松自如地出入记忆的大门。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特别快,抓住一本书,就一个劲儿地赶着往下读,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了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读过的书如同过眼云烟,很快就忘记了,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儿印象。这使他十分苦恼,疑心自己记忆力不佳。

后来,有一天,他遇到了当时著名的学者朱熹,就向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之后,给他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贪快,哪怕每次只读50个字,重复读上多遍,也比一味往前赶着读的效果好。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用心记!

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之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他的记性不好,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他把多读书当成了读书的目的,忽视了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匆忙地读书,既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也不能有意识地进行记忆,他的记忆效果当然不会好。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陈正之在读书的时候,每读完一段内容,就会回想这段内容讲了些什么,有几个要点,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快乐记忆方法1

进行有意记忆,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凭借意志努力记忆某种材料的方法,叫做有意记忆法。相反,没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方法,称为无意记忆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记忆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意记忆的效果,所以为了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必须进行有意记忆。

美国一家心理研究所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请老师给两个班的同学布置了默写课文的作业,都说第二天测验,第二天果真测验了,结果两个班成绩差不多。测验后,只告诉一班同学以后还要测验一次,二班同学不知道。两个星期后又进行测验,一班同学的成绩比二班同学要好得多,一班同学在测验前也没有突击复习。

这说明,并不是一班同学比二班同学更聪明或记忆力更好,而是由于老师在第一次测验后,对一班提出更长久的记忆目标,结果一班同学就记得长久些。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养成一种习惯,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提出明确的记忆目标,这样才能有好的记忆效果。

进行有意记忆,首先要有明确的任务。任务明确,就能调动心理活动的积极因素,全力以赴地实现记忆的任务。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就越好。例如,英语单词不容易记,但又必须记住,因此,你可以把生词写在小卡片上,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记住20个生词,并及时进行复习与检查。这样,日积月累,你的词汇量就会大增。

其次,有意记忆要有意志努力的参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心致志”。要下决心记住一段材料,就要进入“两耳不闻窗外事”,“头悬梁,锥刺股”的境界。如果面对着要记的东西,连连叫苦、漫不经心或者知难而退,就都不会取得好效果。

这种增进记忆力的方法,既需要毅力又需要一定的技巧。这看起来有些难度,但是这种方法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一种。

快乐记忆方法2

进行有意记忆的方法

美国有一所记忆术训练学校对有意记忆进行了专项研究,并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其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先将注意力转移到钢笔、课本、玩具、零食等各类琐碎的事物上。

第二阶段:再凝视某一目标物,直到厌烦为止。

第三阶段:将眼睛闭起来,回忆刚才所见的事物,例如圆珠笔,将其颜色、形状、长短等外形特征在脑海中描绘出来。

第四阶段:将思维从圆珠笔上移开,然后睁开眼睛。

第五阶段:间隔30秒。

接着,再选择其他事物重新从第一阶段做起。

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又是一个人在房间里的话,也可以采用一种更为简便的办法——自言自语。我们不是经常看到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一边做游戏,一边自言自语,自得其乐吗?这种用自我对话来刺激大脑功能的语言,被瑞士心理学家称为“自我中心语言”。对于难懂的逻辑问题,同样可以采取“自我中心语言”来打消杂念或集中思想,不但易于记忆,而且能帮助理解问题,加深印象。

康德是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每当他坐在书房里沉浸在冥想之中时,必定要将目光穿过窗户向屋檐上方看去,然后注视着风车尖端的一点,一边专心地注视,一边思考问题。用这种方法,康德写出了许多伟大的哲学著作。这种方法的道理很简单:当注视某一点时视野就会变得狭小,这样,从视野外闯进来分散思绪的东西就会消失,从而使意识的范围也变得狭窄,人的心境便会宁静,精神就会集中。

将此法运用于学习中,效果也十分明显。当我们坐在书桌前准备学习时,可以选择一点作为注意对象,比如选择手指、闹钟的指针、桌上的墨水瓶或笔尖,然后注视这个点。养成了习惯之后,就能起到集中精神的作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在家里用,也可以在工作中当注意力不集中时使用,比如可以注视工作台上的某个小点,养成了习惯后,只要一开始工作,看到这个小点,就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