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蜕变:打破固有思维,重建合一身心
身心究竟是怎样结合到一起的?
1.身是心的形
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其中,唯物主义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对于非哲学出身的我们,深究世界本原问题可能没有太大现实意义,可是探讨身心问题,实现身心合一,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物质是真实存在的。大千世界千奇百态,有人瘦小精干,有人高大强壮,有人大腹便便,有人体态匀称……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同,与遗传、生活习惯和年龄等都有关系。可是,在某种程度上,身体也是心灵的一种外在显现。
行走在路上,总会看到一些虽然不再年轻,但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魅力的女士,她们身材匀称,衣着得体,给人一种淡淡的清新和书香气。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顶着啤酒肚的男人,无论衣着如何,总给人一种想要躲得远远的感觉,甚至还会在心里默默告诫自己:一定要节食,不要像他们那样。
有些人吃饭就像饿狼一般,不懂节制,每天恨不得吃上三四个冰激凌。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身体素质好,从未吃过挥霍的亏;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对仪容仪态没有过高要求。但随着年龄增长,见识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多,心也变得越来越宁静,对自己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包括饮食、身形等各方面的要求。
身是心的形,某些时候外在的呈现就是内心的追求。许多人认为自己自制力差,终极原因在于心气儿不高,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生活中,我们虽然不提倡太强迫自己,心态宁静、顺其自然固然也对,但若没有一点追求,也着实可怕。况且,整天顶着啤酒肚,无论如何也跟“宁静致远”沾不上边,因为宁静的人一定是自律且自制的。
2.心是身的灵
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身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关于二者关系的探讨,也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例如:我思故我在、灵魂独立于身体等。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可能受桎梏更少,摆脱了外表的束缚,就能高山流水,海阔天空,所以,我们相信,许多行动也是由心而发,遇到困难和问题,也会随心而动。
这样的说法固然没有对错,但抛开深奥的哲学思辨,要想证明自己的存在,也要通过精神的自由流淌来实现吗?没有了精神,无法感受到自我实体,何谈其他?
心是身的灵,不可见,不可度量,无影无踪,没有褒贬之分。只不过,与物质身体相比,精神世界显得更加虚无缥缈,令人捉摸不定。
生活中,心是问题的来源,也是解决问题的终途。自作聪明,自我意识强,心思重,就会出现各种工作和生活问题;秉承道家思想“避世”,想要落个清闲自得,可是功底不足,也只能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中患得患失,丢了自己。因此,把握好度、协调好身心更加重要。
3.身心合一才能走得更远
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认为:心与物是一体两面,能够进行融合。举个简单的例子:
现实生活中经常能感受到,身体疲惫了,会导致心情不愉快,烦躁不安;心情不好,就会放纵身体,或休息偷懒,或吃喝玩乐。虽然每个人的方式不同,身心相互影响却是一致的。可是,也正是由于人类主观意识的存在,身心调和不再是一种被动地等待,完全能够通过主观能动进行调整、磨合和成长,实现身心的互促互进和协调统一。例如,当心情不好时,动起来,就能用身体分泌的荷尔蒙带动心情的转变。这也是许多人喜欢运动的原因之一。运动前是阴云一片,运动后可能所有的烦心事儿就没有了。
身体疲惫至极、心情跟着下滑时,静静地与自己交流,问问自己:为什么不高兴,烦心事儿是刚刚出现的还是一直都在?累了就不要太要强,否则就给了烦恼可乘之机,因为烦恼之事最爱在身体抵抗力弱时侵扰。这时候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它的出现只能带来困扰,只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消沉。所以,“放下”是当务之急,只要身体好了,恢复了常态,心情也会跟着阳光起来,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当然,身心合一是一个辩证的渐进过程,只有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意识到身心互相影响的方式方法,才能在不和谐时努力调整,尽快恢复。其实,问题根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试一试就会有出路。
成长需要过程,身心协调需要不断摸索,慢慢地,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