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股市
问1:但总,您好,感谢您和我们进行深入对话。您1992年就进入股市,这些年来亲历中国股市多轮牛熊。就您看来,中国股市以往的牛熊更替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个过去的规律,以后会继续延续,还是会有所改变?
但斌:就我从业26年来看,中国股市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跌幅超过50%并持续3~5年的情况。A股市场在过去的走势都是锯齿形的,上涨时只是蹭一下,下跌则往往都需要走三五年,这也算是过去26年的一个规律。我们不知道A股市场未来会不会像美国一样出现慢牛行情,但如果后续市场主要围绕前100个核心资产进行交易,那这个概率还是很大的。美国在过去出现过2次长达15年左右的牛市,这次已经是第三次牛市的第九个年头。在美国,Facebook、亚马逊、谷歌、苹果、微软这五家公司的市值占了纳斯达克总市值的42%~ 44%。也就是说,如果过去九年不买这五家公司,很可能就错过了美国的大牛市。我觉得,随着未来中国市场的日益开放,市场上的交易文化、投资者的心理以及结构变化都会对这个市场带来较为深刻的影响。中国股市大概率会出现类似港股化和美股化的趋势。事实上,2017年已经是个预示了,但因为中国的发行制度不是注册制而是审批制,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供给关系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在审批制下,企业的估值是存在套利空间的。一家公司在上市之初并没有计入指数,真正计入指数的时候一般市盈率已经是50倍甚至100倍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股票在高位震荡一下以后都会迎来漫长的下跌行情。这些股票对指数的贡献就是不断拖低指数的表现。这样来看,指数走牛还是会非常困难,仍旧会保持锯齿形的变换。
美国的指数是由成分股指数构成的,中国的上证50、央视50实际上就相当于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可能成分股指数更能说明中国的问题,如果看这些指数的变化,实际上中国A股市场早已实现欧美化或者说港股化了。但一般投资者还是喜欢看综合指数,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A股整体股市走牛可能还需要相对长的时间。在过去二十几年中,A股市场有这么一个现象,就是所有的股票都有交易,且交易量较大,有时候甚至是越差的股票交易量越大,要改变这个状态可能还需要5~10年的过程。
问2:就您总结来看,从1992年到现在,中国股市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个不同阶段有何主要特征?每个阶段主要是哪些人赚钱,哪些人亏钱?有没有人在每个阶段都赚钱?
但斌:我觉得从大方向上来看,过去26年并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区别,股票的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始终没有变过。过去A股市场的股票供给量较小,所以大家都喜欢高送转、喜欢炒新,市场的波动起伏大多也都与此有关。另外,政策的调节也会给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以上算是A股市场26年来的一个主要特征。
但横穿这26年,我个人认为,如果你是价值投资,买最好的企业一定是没错的。1992年我刚从业的时候发生了股灾,指数从1429多点跌到387点,然后从387点涨到1558点,接着又从1558点往下跌到326点。当时哪怕你在1558那个历史最高点买了福耀玻璃,到现在也有47倍,如果是低点买入,则可能是167倍;如果你当时在最高点买到了云南白药,现在还有146倍,在低点买入的话大概是570倍。也就是说,在这26年中,真正的好公司是可以穿越市场动荡,获得较好收益的。这不仅仅是中国现象,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我觉得投资是一个世界语言。比如说我们去美国,会买Facebook、亚马逊、谷歌、苹果、微软等美国的核心资产。那么美国人来中国也是买茅台、美的、格力、海康威视等这样的中国核心资产。所以说,核心的企业,是能够穿越市场变化的。在我二十多年的从业道路上,我见过很多领一时风骚的人物,但风吹浪打后就几乎都不见了,唯一长存的就是价值投资者。当然,并不是所有行业、所有公司都能够穿越时间,成为价值投资标的,能真正做到的往往是具有护城河的公司,而这些公司通常出现在消费、医药、互联网以及科技等领域。
问3:这些年来,中国股市的参与群体的组成情况,有没有明显的变化?
但斌:2006年到2007年那个牛市是公募基金大发展的时代,私募基金则在2004年左右开始萌芽,到2014年包括我们东方港湾在内的33家私募机构获得首批阳光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之后,阳光私募迎来了大发展时代。现在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已经突破10万亿,超过了公募基金。从2017年到2018年,私募界两极分化的现象变得非常严重,业绩优良的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表现一般的私募机构则越来越差。应该来说,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变得更趋向于机构化和专业化。另外,随着QFII、深港通、沪港通以及A股纳入明晟MSCI指数等的深化,海外那些以核心资产为标的的资金也会陆续流入中国,进而使机构化和专业化这一现象更加强化。
问4:就您看来,2006—2007年牛市的核心推动力是什么?2014—2015年牛市的核心推动力是什么?2016—2017年白马股结构性牛市的核心推动力是什么?
但斌:我觉得2006年那次上涨和2017年是比较像的。实际上2006—2007年也是茅台涨得最多,大概是10倍左右,比这次还多,是第一波黄金时代。当时云南白药、万华、万科、招商银行等都涨了非常多。现在和当年是有点类似的,只是经过大浪淘沙以后现在比当时更集中了。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经过试金石的试验以后,在十三四年前就伟大的公司现在变得更伟大了,投资也更集中了。所以我觉得2006—2007年和2016—2017年乃至未来可能是相通的,或者说是一个逐渐验证的过程。
2014—2015年的牛市是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当时市场对所谓的新模式有一些想法,只是现在较多被证伪了。实际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个提法是没错的,可惜的是,中国能够体现这种想法的伟大的公司较多都在境外上市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网易、好未来、微博等一些伟大的公司,能够体现中国经济活力的公司都在美国或者香港上市了。从回报率来看,网易从2001年互联网泡沫到现在涨了2942倍,这个回报相当惊人。有些朋友都知道过去几年我们在茅台、腾讯上赚了钱,但实际上我们单只股票回报率最高的是好未来,它是在美国上市的。这些体现新时代的好公司,没有在A股市场中得到展现。A股市场中展现出来的有些是被证伪的公司,比如乐视网、全通教育等。当没有巨头存在的时候,这些股票可能短期还是可以的,一旦巨头冲进去,市场份额就会受到明显影响。这些公司在被证伪之后股价就纷纷暴跌,这里面我们也要反思一下上市体制。据说小米马上要到香港上市了,另外,陆金所、蚂蚁金服等都有可能要去境外上市。我们既然已经错过了第一次互联网的机会,如果再错过第二次就会非常遗憾。我觉得还是应该把上市制度做适当的改进,让更多真正好的公司有机会在A股上市。
问5:2018年股市的格局会不会延续2017年的特征,还是说会有明显的不同?
但斌:我觉得延续2017年特征的概率比较大,特别是2018年6月份加入明晟MSCI指数以后,表现会更加明显。从中国台湾、韩国的经验来看,加入明晟MSCI指数后海外的大钱都是围绕着两个市场中的核心资产来买的,那么我想,加入明晟MSCI指数会让中国的核心资产更加强化。2018年最大的变化应该就是外资的进入,因为内资基本上能动员的力量都已经动员得差不多了。中国在2018年6月份加入全球市场,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后,会对中国市场的核心资产带来很大的影响。
问6:2018年您看好哪些板块?为什么?
但斌:我们这么多年始终围绕着消费、互联网、医药、非银行金融以及高端制造这五个方向在布局。从全球资本市场几百年的演变来看,真正能够穿越周期、拥有长达上百年商业壁垒的标的大多集中在消费类公司。比如说像化妆品、软饮料、烟草、蒸馏酒,等等,这些行业从长期看是拥有壁垒的,而且可以在时间长河中保持企业的活力、生命力和持久力。在全世界最古老的十六家公司中,有五家是酒类公司,这一类的公司生命力更长久,所以我们比较关注消费类。
互联网是新时代的产物,它的护城河不亚于传统企业,且形成以后要击垮它是非常困难的。像腾讯也好、阿里巴巴也好,他们的商业壁垒一旦形成就会非常难击破。美国纳斯达克的五大金刚占了总市值的42%,而且这个比例还在提高,没有放缓的迹象。如果人类的未来是由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驾驶决定的,那么,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未来。现在的商业壁垒就是数据,这些公司拥有巨大的数据,而且是后人无法突破或者后来的公司想超越但很难超越的。这类公司的护城河更宽、更深。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主要是看互联网平台类的商业模式,并不是说互联网行业中所有企业都值得投资,只能说互联网平台式企业的护城河非常宽。
另外,高端制造方面,总的来说,在一个国家经济长期上升的过程中,高端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也会获得一些长足的发展。医药行业也是能够长期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非银行金融方面,从2018年公布的GDP数据来看,已经突破80万亿,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9000美元,如果再过几年突破中等收入线到1.5万或者3万美元的话,保险这个行业可能也会获得长远的发展。所以非银金融板块应该有比较大的机会。
问7:有没有某些类型的股票,今后会持续涨几年?有没有某些类型的股票,后续可能很多年都不会再涨了?
但斌:我觉得很多好股票,就像生产万宝路香烟的菲利普•莫里斯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有可能。假设茅台的生命周期和国外的酒类企业差不多,是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的话,它也会一直涨下去。尽管茅台在产量上存在天花板,但提价是没有天花板的。茅台从1951年1.28元的出厂价提到现在969元,每年的复合提价是11%,如果它能存续两百年的话,价格还会继续提。假设未来200年,它以每年2% ~ 3%的提价率提价,最后的结果是很惊人的。所以对那些伟大的公司来说,只要它们的生命周期足够长久,就可以持续增长。当然,对很多公司来说这是很难的。大部分公司后续不仅不会涨,甚至可能就此消失了。因为很少有企业生命周期有那么长,可能在经营几年以后就会因为倒闭、被收购或者破产等原因就没了。
我们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一家企业,大部分A股投资者的目光太短,很少从长期的角度看问题。美国的基金经理,像巴菲特88岁,芒格94岁,他们穿越的市场周期很长,所以能够知道什么样的企业可以穿越市场变化成为真正值钱的标的。但是回看中国,市场上的基金经理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在市场待的时间并不长。资本市场是很残酷的,剩者为王,大多数企业都会消失,这个比例甚至可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一百年前的世界500强到现在的存活率都只有5%,就更不用说其他一般的企业了。海外市场一直都是给蓝筹股企业溢价,给小股票折价,在A股市场却恰恰相反,这其实是不对的。实际上,当大风大浪真正打过来的时候,只有航空母舰才不会下沉,小船都会被打翻,而这也正是国内投资者亏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