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既是产业发展的总体谋划和大政方针,也是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还是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产业发展战略概述

1. 产业发展战略的含义

产业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和条件的估量,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间内产业发展所要达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产业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决定性、长期性和阶段性的基本特征。

2.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措施、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等。

战略目标是一个较长时期内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战略方针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如出口导向、进口替代、重工业优先、各产业均衡发展等;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所采取的各种对策、方法,包括产业调整、产业选择、产业转移、产业限制、产业扶植、具体产业政策等;战略重点是重点发展的产业;战略步骤是分阶段逐步实现战略目标的程序安排。

产业发展战略实际上是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产业发展要达什么目标;二是怎样实现产业发展的目标。因此,产业发展战略的五个基本内容,又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战略目标是解决第一个问题;战略方针、战略措施、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都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统称为战略实现手段。战略目标是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决定战略方针、措施、重点和步骤;战略实现手段又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战略方针正确与否,战略措施有效与否,战略重点恰当与否,战略步骤合理与否,直接制约战略目标的实现及实现时间的快慢。

(二)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模式

产业发展战略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指以实现工业化为战略目标、发展轻工业为战略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的初级阶段普遍实行了该种产业发展战略,并且实施的效果相当成功。因此,该战略特别适合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迫切需要增加生活消费品的生产。在该阶段,由于缺乏资本、技术落后,发展重工业是有相当困难的。但轻工业作为主要生产生活消费品的产业,一般来说多属于投资少、生产周期短、资本周转快、利润率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以优先发展轻工业作为战略重点,能够扬长避短、扩大就业、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积累资本、推动技术进步,为重工业的发展创造市场需求和有利条件。

虽然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能够一举多得,但是如果过长时间地实行这种战略,将难以实现发达的工业化,如果不适时进行战略重点转移、加快发展重工业,就会限制轻工业的发展,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假若本国发展轻工业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则难以摆脱对外依赖性,不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因此,只有在工业化初期,或者在前一段时期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严重落后的情况下,一国或地区才适合在一定时期内实施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2.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指以实现发达工业化为战略目标、发展重工业为战略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这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向发达工业化过渡时期和实行传统计划经济的国家实施过的产业发展战略,并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重工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是社会扩大再生产和产业技术改造和进步的物质基础,在工业化中、后期的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推动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发展科学技术研究事业和巩固国防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要求也比轻工业高得多。发达国家在轻工业有了巨大发展后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也大幅度快速增长,为重工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正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实行由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向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转移,成功实现了发达工业化。

但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的实施不是十分成功。这些国家在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时候,轻工业一般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资本缺乏,技术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不具备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要求和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心态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国家往往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工业化初期就开始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虽然重工业确实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也基本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却忽视甚至牺牲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发达工业化的目标也难以实现。由此可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虽然是实现发达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必须建立在轻工业有了相当发展、重工业与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够奏效。

3. 产业平衡发展战略

产业平衡发展战略是指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部门、各地区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从而实现产业总体和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强调大规摸的投资和各产业部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因此,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实行产业平衡发展战略能够更好地发挥各产业之间相互关联、带动、补充的作用,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分散经济风险,避免瓶颈产业、短线产业的制约,减少对少数产业的过分依赖,保持产业总体的高速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产业的平衡发展又能够进一步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缩小地区差别,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种战略虽然理想,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资源相当丰富、资本十分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实施该战略。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外汇不足、人才缺乏,如果实施平衡发展战略,所有产业都齐头并进,分散用力,一般来讲是很难成功的,最后往往一事无成。因此,产业平衡发展战略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4. 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

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是指在部分产业和地区重点投资、优先发展,再带动产业总体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都属于这种类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先有后,波浪式前进。因此,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一种更为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绝大多数国家在绝大多数时候都选择实施这种发展战略。

正确有效地实施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必须恰当选择重点优先发展的产业和地区,一般是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瓶颈产业、短线产业等关联、引导作用大的产业和对产业发展更具有优势、对全局发展影响更大的地区,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转移战略重点,不能片面强调某些产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否则会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严重的比例失调、不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不利于产业的协调发展。

5. 初级产业出口战略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是指以农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体的外向型产业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特点是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条件,发展农产品、矿产原料等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积累资金和外汇,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战略往往是一些由于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经济畸形化的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唯一可以选择的战略。这些国家只有通过发展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才能换取自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所需要的外汇。另外,一些由于自然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及许多长期形成的经济、技术、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在短期内改变落后的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得不采取这种战略。还有一些希望利用自己的传统经济优势,发展拥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农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为本国经济发展积累资金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也会实施初级产品出口的产业发展战略。

发展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虽然对部分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和发展民族经济能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缺陷。由于初级产品出口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供求和价格被国际市场左右并且受制于发达国家,因此存在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在国际市场起伏波动较大、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下,科学技术进步会促使许多替代品出现,对农矿产品的消耗减少。这些都会使农矿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初级产品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导致出口收益有限且不稳定,甚至有的初级产品出口越多,经济损失越大,形成恶性循环。为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发展中国家曾经采取过一些应对对策,如建立原料矿产出口国组织以协调生产和供给,维持和提高产品价格等,试图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保护本国利益。但是,除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之外,其他国家均收效甚微。实践证明,若发展中国家长期实行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则无法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在国际分中会永远处于不利地位,不可能真正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6. 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既是一种内向型的发展战略,也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必由之路,其核心是通过保护政策,发展满足本国市场所需要的制造业,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代替原来需要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这种战略的特点是以实行工业化为主要战略目标,以发展本国制造业为主要战略方针,以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抵制国外制成品的进口和竞争、保护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为主要战略措施。替代进口的产业的发展,一般存在两个阶段或两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层次:一是消费品制造业,二是资本品制造业。后者的发展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只有在本国经济技术已经有了相当发展的情况下,才有条件发展资本品的进口替代产业。发展中同家由于制造业落后,许多工业制成品依赖进口,加上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之间的不平等贸易,造成了对外贸易逆差,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部分发展中国家因此采取进口替代战略,希望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用自己的制成品取代进口的制成品,使国际收支得到平衡,从而发展本族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进口替代战略是一种既有利又有弊的战略。这种战略通过降低制成品进口率,以减少对发达国家和世界市场的依赖性,有助于改造原来以农为主的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经济自给能力,对发展中国家建立一定的工业基础和促进经济的增长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这种战略也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贸易保护政策如作茧自缚,会使本国企业脱离国际竞争,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其次,发展本国工业仍需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会造成对发达国家新的依赖和外汇短缺。最后,重视制造业,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会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

7. 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是一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它以比较利益为原则,充分发挥本国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出口工业,以工业制成品代替农矿初级产品出口,争取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加速工业化的实现。

部分发展中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初级产品出口和进口替代战略的缺陷日益显现,这些国家需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与此同时,本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一批熟练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政府管理经济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国际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经济繁荣、生活水平提高,一方面扩大了对工业消费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又由于工资成本提高、资本大量过剩,产业开始实行国际转移。正是在这种背景和条件之下,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始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的优势,大量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努力发展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低、有竞争能力的轻纺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赚取外汇,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获得了成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再加上出口导向战略的成效比较明显,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先后采取这种战略,使得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叉开始“第二次工业化”,即发展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过渡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更高级的出口加工产业转向,实施新型的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扩大就业,增加出口和外汇收入,提高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水平,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加速工业化的进程。但是,这种战略也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外债还本付息的负担越来越沉重,产品出口严重依赖风云变幻的世界市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国际市场对出口制成品的需求,缺乏稳定性等。因此,单纯的出口导向战略,实际上不适合发展中大国。

8.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战略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战略是指进口替代产业与出口导向产业结合并重、协调发展的内外向结合型产业发展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各有利弊,如果把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恰当结合,则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在发展进口替代产业,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鼓励出口,发展出口导向产业,带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这样既能够加强本国独立自主的产业基础,防止对外的过分依赖,保持本国经济的协调稳定,又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市场、贸易、资源、投资、技术等的作用,发挥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提高经济效益。

这种战略发达国家可以实施,发展中国家同样也可以采取,尤其是发展中的大国。发展中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容量很大,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产业门类比较齐全,更有利于同时发展进口替代产业与出口导向产业。值得注意的是,真正把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恰当地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使用这种产业发展战略时,应特别注意有效地扩大内需,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适度利用外资,防范国际国内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