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胸腹部穴位
天突
按揉天突可理气化痰、平喘降逆。点天突可催痰、催吐。治疗痰壅气急、咳喘胸闷、咳痰不畅、恶心呕吐,多与推揉膻中、补脾经、清胃经、揉中脘、顺运内八卦合用。
定位 胸骨上窝凹陷中。
操作 术者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或揉该穴30次,称按天突或揉天突。用中指端向下用力点3~5次,称点天突,动作宜快。
腹阴阳
分腹阴阳可降气、理气、消食。分腹阴阳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病症,临床上多与顺运内八卦、推脾经、清胃经、按揉足三里、揉中脘等合用;治小儿厌食症多与推板门、顺运内八卦、摩腹、捏脊及四缝放血等合用。
定位 腹部。
操作 术者用双手拇指从剑突起沿游离肋斜下分推至腹两侧,称分腹阴阳。
腹
摩腹可健脾和胃、理气消食、通便。摩腹补法能健脾止泻,用于脾胃虚弱、寒湿凝滞型腹泻;泻法能理气消食导滞、通便,用于治疗便秘、腹胀、厌食、伤食泄泻等,多与分腹阴阳同用;平补平泻则能和胃,以助消化,久摩之有强壮身体的作用,常与补脾经、捏脊、按揉足三里、按揉中脘合用,为小儿保健常法。
定位 腹部。
操作 术者用全手掌腹面或四指腹面轻贴腹部,以脐为中心,做环形运动,称为摩腹,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逆顺交替为平补平泻。
曲骨
掐曲骨可调节尿液。主要用于调节泌尿系统功能,可治疗遗尿、尿潴留、膀胱炎等疾病。
定位 脐正中直下5寸,耻骨上方正中线上。
操作 术者用拇指指甲端掐5~7次,称掐曲骨。
中脘
又名太仓、胃脘。揉中脘或摩中脘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腹胀、腹痛等病症,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推胃经等合用。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胸骨下剑突至脐连线的中点。
操作 患儿仰卧,术者用指端或掌根按揉中脘200次,称揉中脘。术者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5分钟,称摩中脘。
神阙
又名脐。揉神阙有温阳散寒、补益脾胃、消食导滞的功效。常用治小儿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病症,多与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同用。
定位 肚脐正中。
操作 术者用掌根揉150~300次,称为揉神阙。用掌面或四指指面摩之,称摩神阙。
天枢
揉天枢可通调大肠、理气通滞、助消化。用治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痛、腹胀、泄泻、呕吐、食积、大便秘结等病症,常与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等同用。
定位 平脐,左右各旁开2寸。
操作 术者用食指、中指或拇指端按揉二穴100次,称揉天枢。
肚角
拿肚角可健脾和胃、理气消滞、止痛,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的重要方法。主治脾胃不和引起的腹痛、便秘、腹胀、痢疾、夜啼等。若配合揉一窝风可加强止痛效果。
定位 腹部,位于肚脐下2寸与脐外2寸的交接点处。
操作 术者用双手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向深处拿捏、上提后放松,拿3~5次,称拿肚角。
关元
按揉关元可培肾固本。常用于治疗小儿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小便不通、尿频、淋证、下腹痛。临床上,治疗遗尿、尿频、癃闭常与补肾、揉二马合用;治疗尿少、尿赤,多与利小肠合用。
定位 脐下3寸。
操作 术者用拇、中指端点、按,3~5次,称点按关元;或用拇、中指端揉100~300次,称揉关元。
膻中
揉膻中或分推膻中可宽胸理气、宣肺止咳。主治胸闷喉鸣、气喘、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常与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推板门、分腹阴阳合用。
定位 在胸骨上,平第4肋间,两乳之间,属任脉。
操作 术者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揉50~100次,称揉膻中;或者用双手拇指从膻中向两边左右分推,50~100次,称分推膻中。
气海
按揉气海可补元气、升清气、散寒止痛。主治遗尿、脱肛、疝气以及全身性虚证,是治疗各种腹痛的要穴,常与揉中脘、揉足三里合用。
定位 脐下1.5寸。
操作 术者用拇指或中指按揉200次,称按揉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