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星”色变:被误解的扫帚星
平时,我们在夜空中看到的星星,都只是亮晶晶的小点儿,若是突然看到一颗拖着长尾巴的扫帚星在天空慢慢移动,人们难免会感到惶恐不安。尤其是在文化不发达的地区,由于人们无法正确解释扫帚星出现的原因,人们非常惶恐,便引出了一些迷信的说法。
扫帚星的底细
扫帚星,学名彗星,它是宇宙间的一种天体,因拖着长长的尾巴而得名。太空中,彗星的数量极多,有的高速穿过太阳系就一去不回,有的沿着一定的轨道在太阳系内绕太阳公转,成为太阳系大家庭中的一员。其实,年年都有一些彗星接近太阳和地球,只是因为多数比较小,只有用天文望远镜才能看见。
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作周期性运行的彗星,有些每隔五六年转一圈,有些得隔十多年,甚至更多年转一圈。1986年,英国一个名叫哈雷的天文学家最先算出了一颗彗星的运行轨道,这颗彗星就是哈雷彗星。它的运行周期大约是76年,也就是每隔大约76年能见到它一次,下次它接近地球预计是在2062年。
现在,人们对于扫帚星的行踪和真面目,基本上弄清楚了。只是关于它的来历和起源,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说清楚了扫帚星的底细,那些迷信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欧洲人对彗星的认识
在古代,欧洲人没有认识到彗星是天体,而认为它只是大气层中的燃烧现象。因此,没有把彗星作为天文学的研究对象。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在试图测量1577年出现的一颗大彗星跟地球之间的距离时,才认识到这个距离无论如何都要比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长得多,这才确认彗星是天体而不是大气中的火球。
中国人对彗星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彗星的认识比较正确,早就认为是“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彗星的国家。
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对彗星的位置、运动和出现时期都有详细的记录,为中外天文学家所重视和利用。
从大约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1911年,中国史书上关于彗星的记载有554次,其中记为“彗星”的有256次。公元前613年的史书《春秋》中,有“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这些对世界天文科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的宝贵资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知识加油站
彗星的尾巴是从哪里来的
彗星是由冰冻物质和尘埃组成的,这种冰冷的彗星结构,在外层空间迅速运行时是稳定的。但是,当它们向太阳靠近时,会吸收越来越多的热量,使得冰块开始变成蒸汽,而原先凝结在冰块表层的石砾颗粒便得到了自由,于是,彗星的核心就被一团由尘埃和蒸汽所形成的云雾包围起来。越靠近太阳,这团云雾就越稠密。太阳朝四面八方刮着太阳风,太阳风对彗星有一股作用力,这种力超过了彗星本身的微弱引力,于是,彗星内的尘雾云就开始被太阳风吹出来,向背离太阳的方向伸展。所以,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离太阳越近,尾巴就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