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残缺,千万不要同情自己
张某年幼时患了一场大病,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从此不能再站立或走路了。父亲是邮局的干部,便在张某毕业后给他安排了一份可以坐着的工作。工作三年之后,张某意外地辞职了。当被问起为什么的时候,他能看出周围人眼里对他的同情,有的甚至还充满了不屑和怜悯,自尊心极强的张某再也不想待下去了。辞职以后的张某先自己开了一间小小的书店,可不到半年就因城市拆迁而关闭。之后他又和其他人一起开了一家印刷厂,但是一年之后就因合作人背信弃义而不得不停止经营,同时也负债累累。父母都劝他还是乖乖回去上班,别再折腾了,一个正常人创业都得到处碰壁,何况是一个残疾人呢。
但是张某依然没有放弃,有了前两次失败的经验,第三次,他开了一家小饭店,一年之后竟然盈利两万多元,渐渐好起来后张某又开了两家连锁饭店,就这样生意越做越大。十年之后,这座城市的人都知道张某已经是好几家大饭店的老板了,他开的饭店已经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后来,张某娶了个漂亮贤惠又能干的妻子,生活美满而温馨。
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经验的时候,张某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是个残疾人,这是个不可改变的事实,那么我只有接受,其他别无选择,当别人同情甚至怜悯我的时候,可以!但就是我自己不行!否则就会悲天悯人,成为一个只会抱怨的懦夫,那就没有今天的我了。”
任何人都可以同情自己,但就是自己不可以!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残疾人或者罹患重病的人,哪怕是健健康康的正常人,在遭遇不幸的时候,都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自怜自叹、长期被这种情绪所左右的人是很难走出阴影、振作起来的。不是依靠身边的亲人、朋友,就是从此消沉、一蹶不振,认为这就是命运。
要知道,人生怎能尽如人意,上帝在打开一扇门的时候,必然会关闭一扇窗。但是也有人说,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必然会打开一扇窗。完美是相对,却并非绝对,面对残缺如果只是一味地消沉、悲悯,那么很可能连那扇开着的窗也会关上。所以,假如不得不面对,那就接受,千万不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自己,而应当更加努力更加勇敢地鞭策自己,克服心理上的缺陷,不给自己停止前进的理由,然后才有机会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那个时候你就发现,原来人生也有残缺的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