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仓储业蓝皮书(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行业报告

2018年中国仓储业发展及2019年展望

一、改革开放以来仓储业重大变化

(一)固定资产投资变化:从高速增长到负增长

从2001年2000年及以前,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未纳入统计范围。至2015年,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近30%,高于物流其他领域;2016年同比增长5%,增幅首次降至1位数,同时低于物流其他领域;2017年同比下降1.8%,为近20年首次负增长。这表明,我国仓储设施日趋饱和,仓库总量需求相对下降。

(二)产业结构变化:从单一到多元

由国有仓储企业主导,发展为民营、外资、国有共同参与竞争;由公共仓储企业主导,发展为公共仓储、企业仓储社会化、电商快运快递跨界仓储多方并举;由综合仓储企业主导,发展为专业仓储主导,细分市场如医药、汽车、服装、低温、保税、电商等专业仓储发展很快。

(三)设施需求变化:从总量不足到结构性矛盾

全国营业性通用仓库总量由5亿平方米,发展到2017年的10亿平方米以上,其中,标准化立体库接近30%;冷库容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2400万立方米发展到2017年的13531.87万立方米。目前,我国仓储设施结构性矛盾表现为:有的地区仓库饱和,空置率达20%以上;有的地区标准化、高端仓库不足,仓库租金涨幅大;通用仓库相对饱和,电商等专业仓库相对不足;大型仓库集聚区相对饱和,分散的配送或分拨设施不足;有的城市冷库饱和,产地冷库整体不足。

(四)业态变化:从单一业态到多种业态

由传统的仓库管理,发展到公共仓储服务、仓库租赁服务、私人自助仓储、金融仓储、越库分拨、仓配一体化等多种经营业态。仓库租赁业(仓储地产)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全国标准化仓库的普遍建设,也催生了轻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发展;金融仓储促进了中小生产流通企业的发展;自助仓储满足了城市中产阶层的新需求。

(五)驱动力变化:由市场短缺驱动到多元立体驱动

2015年前的高速增长主要基于仓库设施短缺;市场需求推动发展;近两年来仓储设施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在资本等多元立体驱动力的推动下呈现出融合发展态势。概括地说,促进仓储业深度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有四个方面:一是资本驱动,资本寻找好的商业模式投资,按需要直接收购、兼并、整合市场现有的资源,整体推进;二是新零售驱动,为满足新零售需求,完善配送与分拨网点,优化存货布局,前置仓、仓店一体、保税仓、海外仓等模式发展较快;三是供应链驱动,加快供应商整合,推动统仓统配模式,促进上下游叠加库存,延伸供应链金融服务;四是互联网驱动,各类“云仓”快速发展,大数据管理存货,促进仓储业深度转型升级。

(六)服务功能变化:从单一转向一体化、增值化

由传统的、单一的仓储服务,向“仓储+配送”一体化、“仓储+干线+配送”一体化、“仓储+加工”一体化发展;同时,扩展到城乡往返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存货控制与担保存货管理、安装组装、代收货款等增值服务。

(七)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方式与收费模式的创新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供应链的创新,包括定向采购和代理采购、库存控制与供应链融资服务,创新、批发与仓配融合、分销与配送融合、餐饮门店全品类配送等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的创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与仓储、配送的融合模式创新;三是创新收费模式,由单一的按仓库面积收费,扩展为按流量、货位、托盘收费,或者免仓租费而通过延伸服务等其他方式收费。

(八)技术应用与智能仓储:信息化、自动化、智慧化

仓储业技术应用与智能化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启蒙阶段(20世纪80年代),原机电部组织研发自动化立体库系统,原邮电部组织研发输送机和分拣机系统;二是探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立体库、机场行李分拣系统、堆垛机系统、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运输车)等技术国产化加速,形成了一批国产的企业品牌;三是高速发展阶段(2000—2015年),今天国际、伍强科技、富勒科技等内资企业诞生,德马泰克、大福、瑞士格、胜斐迩等外资和合资企业涌现,自动化仓库主要应用在烟草、医药、航空、汽车、电子等生产领域;四是智慧发展阶段(2016年以来),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快发展,仓储机器人、AGV、无人机、“货到人”技术逐步应用。

(九)标准化与精细管理

2006年以来,在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以下简称“中仓协”)的组织推动下,仓库、仓储服务质量、配送规范、冷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由单一的国标发展为国标、行标与团体标准。

2013年以来,商务部推动以标准托盘、周转箱为核心的循环共用体系建设。一方面,封闭式托盘(租赁)循环使用的规模大幅增长;另一方面,中仓协发起组建全国商贸物流标准化联盟,推动建设的全国开放式托盘循环共用系统也已经基本成型。由此,在提高仓储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与此同时,在标准化基础上实现了个性化、柔性化,对货位、动线、流程与操作规范的优化、细化,实现了减少作业差错、提高作业效率等目标。

(十)绿色化发展

2013年以来,中仓协提出的《中国绿色仓储与配送行动计划》包括三大机制、十项落地实施措施;推动《绿色仓库要求与评价》行业标准于2017年5月正式实施,同年6月《绿色仓储与配送要求与评估》获国家标准立项,电商领域《电商物流可循环包装管理规范》获国家标准立项。

2018年,商务部《城乡高效配送行动计划(2017 2020年)》《关于开展2018年流通领域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均把绿色仓库、绿色仓储列入建设内容,包括:仓库建筑材料的节能环保、冷库节能技术、仓库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库内设施绿色化、新能源汽车等。

二、2018年仓储业总体发展状况

(一)仓库面积和容积增速放缓

据中仓协统计推算,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营业性通用(常温)仓库面积约10.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增速较上年度降低1.9个百分点。其中,立体库约3亿平方米,占28.3%,较上年度增长1.9个百分点;平房库约占55.7%,较上年度降低2.3个百分点,楼房库约占16%,较上年度增长0.4个百分点。

据中仓协冷链分会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冷库统计容积为1.47亿万立方米,同比增长8.96%,较上年度降低3.74个百分点。

(二)企业服务能力提高但盈利水平降低

根据中仓协对100家规模以上仓储企业的统计调查,2018年仓储企业服务范围明显扩大、服务功能持续拓展,但受经济下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有所降低。

仓储企业服务区域范围明显扩大。在被调查的100家企业中,服务于全国的企业占57%,服务于本省及多省的企业占35%,服务于本省(至少覆盖本省5个城市以上)的企业占8%。

仓储企业服务功能持续拓展。在被调查的100家企业中,以仓库租赁及仓储服务为核心,提供配送服务的企业占95.4%,提供加工服务的企业占50%,提供装卸搬运服务的企业占90%,提供担保存货管理的企业占31.8%;仅提供仓库租赁及仓储服务的企业占比为0。在此基础上,有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延伸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代理采购等服务。

仓储企业盈利水平有所降低。在被调查的100家企业中,受经济下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均有所减弱。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5%,主营业务利润仅增长2%。

三、2018年仓储业发展特点

(一)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推动行业提质降本增效

201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物流成本和物流枢纽布局建设,持续优化仓储业发展环境,促进物流行业提质降本增效。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对物流企业承租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继续实施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物流成本,促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物流枢纽布局建设,促进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会议决定,整合优化现有物流园区、货运场站等设施,提高集约利用和信息共享水平,统筹补齐物流枢纽设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物流软硬件短板。

(二)多部门发布政策共同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年)》落地实施,城乡往返配送模式创新发展

商务部等四部门分别于2018年3月、11月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城乡高效配送重点工程的通知》《城乡配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城市和企业推进城乡高效配送发展的重点工程与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各地商务部门与相关企业开展试点,促进城乡配送专项行动计划取得实效。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于6月联合发布《关于公布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的通知》,明确天津、石家庄、苏州等22个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积极开展绿色货运示范工作。公安部于10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的通知》,提出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改善城市配送车辆停靠条件等措施,破解城市配送“通行难、停靠难、装卸难”问题。多部委政策的落地实施,为企业发展城乡配送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城乡物流网络节点、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

各地、各相关企业基于仓配资源整合,创新发展了多种配送模式,仅从城乡之间往返配送来看,既有邮政部门牵头整合相关资源、以电商包裹为基础,叠加实体零售门店货源开展城乡往返配送的模式;也有依托“万村千乡”工程形成的农村日用品或农资配送中心整合相关资源,以门店配送为基础,叠加网购商品的往返配送;还有以交通客运班车运力和交通网络为基础,开展定时、定点、定路线的往返配送,以报刊发行渠道为基础开展城乡往返配送,以供销社的农资配送中心牵头、转型扩展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城乡往返配送等。

生鲜配送、外卖配送、商超配送和同城速递等即时配送市场需求激增,企业加快前置仓布局,竞争“分钟级”配送。2018年,电商快递、连锁超市、外卖等企业纷纷抢占即时配送市场,“分钟级”配送服务覆盖更多地区,更多消费者享受到“楼上下单、楼下发货”的极速物流体验。菜鸟网络接入400家门店作为前置仓,将“门店发货”模式扩展至全国30多个城市;饿了么拓展蜂鸟即时配送智能调度系统“方舟”至2000个市县;顺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5个城市上线同城急送业务,承诺平均1小时送达;苏宁易购发布即时配送解决方案“苏宁秒达”,为社区居民提供30分钟到达甚至更快的配送服务;圆通速递以产品“计时达”切入即时配送领域,目前已实现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6大经济板块核心城市全覆盖;韵达速递、中通快递也分别开通“云递配”“City Express”服务,加快即时配送服务领域的布局。

(三)冷链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冷链设施等资源加快整合

中仓协等五家商协会自2016年起共同推进全国冷链运营体系建设,“1号冷链”平台成功落地青海,打通了从青海到南京的全程冷链,成为全国第一家与商务部冷链监控平台对接的省级平台;同时,与全国19家省市冷链相关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参与冷链体系建设,促进冷链标准化评价与“1号冷链”平台在全国实施。五家商协会在太原召开“第二届全国冷链运营大会”,推进全国冷链体系建设。

2018年,我国冷链企业之间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加快冷链物流资源整合,提高市场集中度。万科物流并购太古实业旗下的太古冷链物流资产,包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厦门、廊坊、宁波在内的七座冷库,万科物流旗下的冷链物流项目将覆盖国内一线城市及内陆核心港口城市,具备全国性、一站式的仓储、干线、配送等专业服务能力。普洛斯、宝湾、第一产业集团等企业依托自有土地、客户等资源优势,加快冷库建设。顺丰控股与夏晖成立合资公司新夏晖,合资公司将充分发挥双方在冷链物流领域的优势,结合中国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开拓创新,全力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及综合物流解决方案。京东与思念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发挥各自在品牌和零售基础设施上的优势,围绕线上商城、线下业态、冷链物流等领域共同推动零售模式的创新,将探索打造全国领先的冷链服务平台,共同组建冷链流通加工中心、冷链集配中心,提高冷链运营水平。

(四)电商快递等企业依托“海外仓”延伸跨境供应链服务,助力国内制造企业“走出去”

电商快递企业持续布局海外仓,提高国际化仓储配送时效,并依托海外仓优势延伸跨境供应链服务。京东物流国际供应链已在五大洲设立110多个海外仓、10多个保税仓及跨境口岸、近千条全球运输链路,形成了一个辐射全球的仓储物流网络,使海外直邮的进口商品平均时效提高至3.9天,核心城市实现隔日达。唯品会依托18个大型国际货品仓,在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套独有的“买手+品牌授权+质检环节+国内外供应链”一体化的跨境自营模式。顺丰依托海外仓布局,为小米等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从国内提货、专车运输到保税仓储、整托打包,海外报关、本地配送等定制化的一站式物流供应链服务。

外贸企业推动传统外贸出口转型升级,通过建设全球化的海外仓网络,助力国内制造企业“走出去”。海外仓集团公司在51个国家建设57个海外仓、5大商品展示中心,在各省市设立企业服务中心,与全球6000多家连锁超市建立销售关系,为中国品牌商品直销海外商超提供跨境及海外仓服务,现已形成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并形成一定业务规模;同时,这类海外仓也叠加了跨境电商的海外仓业务。易单网(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基于中国建材30多年国际物流贸易经验,通过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整合出口供应链资源,打造集生产、检验、报关报检、跨境物流、出口结算、保险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并依托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海外仓布局,为制造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业务提供便利和服务。

(五)专业仓储领域稳步发展,中药材物流基地与药材交易协同发展

中药材物流基地共享资源。中仓协与中药协共同建设全国中药材物流信息公共管理平台,积极推动中药材物流基地纳入药监部门监管范围;召开“第四届中国中药材物流大会”,以“创新基地运营模式,打造道地药材品牌”为主题,进一步推动中药材物流基地的全面建设,促进物流基地运营模式的不断创新,共同打造道地药材的品牌;促进物流基地与药材交易协同发展。

担保存货管理日趋完善。中仓协和中国银行业协会多年来持续推动担保存货管理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在“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全国电子仓单系统”,得到IFC(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专家的认可,并在白糖产业实践运行;修改完善《监管协议示范文本》《监控协议示范文本》,进一步厘清借款人、贷款人、第三方管理企业三者之间的责权利。

危险品仓储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中仓协危险品分会积极参与国标GB 18265的修订工作;召开“第九届危险品仓储设施建设与安全运营研讨会暨互联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储运监管国际论坛”,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政策、标准的理解,提高危险品仓储安全与环保管理能力、服务质量,推动新技术设备的运用,促进危险品仓储更好地为生产与流通服务。

(六)绿色物流由单环节向全链路发展,智慧技术创新应用推进仓配业绿色化发展

2018年,企业持续加大绿色化投入,推动绿色园区建设、包装循环体系搭建、绿色科研创新等,使绿色化理念延伸到物流各环节。菜鸟发布“绿园”计划,在全国10多个园区建设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采用高效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利用闲置的屋顶进行发电,在满足园区自身用电需求的同时,可将多余的电共享到国家电网,协助解决社会用电问题。菜鸟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以及中通、圆通、申通、天天、百世快递、韵达等快递公司共同发布“中国绿色物流研发资助计划”,面向全社会征集绿色解决方案,通过整合资源,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动绿色物流科研发展,对绿色包裹、绿色配送、绿色回收、绿色智能等科技创新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加速科研成果落地,推动物流业绿色创新。苏宁开启包装自提柜代收模式,打造包装循环再利用体系,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深圳等13个城市的社区、写字楼和商圈投放共享快递盒回收站,解决包装难回收的问题。

智慧技术在绿色物流领域的创新应用取得较好成效。电子面单得以普及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产生的电子面单产品已经逐步取代过去传统的三联面单,覆盖率几乎达100%。智能纸箱选型,以前都靠人工判断订单选用纸箱型号,缺乏科学合理性,现在订单产生后,系统后台会给打包员自动推荐适当箱型,可有效降低包装材料使用量。智慧物流汽车,菜鸟联合上汽、东风、瑞驰等知名车企共同打造新型智慧物流汽车,让汽车上的“智慧大脑”直接用数据帮助快递公司、配送员进行决策,优化配送路径,减少货物运输里程。

同时,行业组织创新绿色物流管理机制,发布国家标准《绿色物流指标构成与核算方法》(GB/T 37099—2018),填补了我国绿色物流相关标准的空白,为政府和行业管理以及企业绿色物流水平的评估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推动物流企业绿色环保,节能减排。

(七)行业组织加快标准制定与推广应用,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初见成效

行业组织联合研究机构、院校、业内龙头企业等,加强新兴、重点领域标准制定与推广应用。一是围绕物联网技术、信用体系建设、冷链、应急、家居等新兴领域、焦点问题制定相关基础性标准,如《物联网术语》《商贸物流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冷链运营管理规范》《应急物资仓储设施设备配置规范》《家电物流配送服务要求》等标准已于2018年实施,填补了行业空白,引导、指导、规范企业向技术化、专业化、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标准宣贯工作,推进地方政策对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支持和提高仓储企业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和意识。长沙、大连等10多个城市专门设立了通用仓库标准化、绿色仓库等标准化专项资金,对开展标准化评价的企业给予10万~100万元的奖励,鼓励企业通过完善仓储设施和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转型升级。三是以标准托盘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标准托盘开放式循环共用机制,依托“中国商贸物流标准化行动联盟”,整合资源、完善标准、制定运营规则,协调推进“全国标准托盘开放式循环共用公共管理平台”建设,授权20家开放式循环标准托盘生产与运营企业,检测认证6万多块标准托盘。

自2014年年底商务部、国家标准委开始全面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行动计划以来,商务部等部门以托盘为抓手,推动托盘、物流周转箱、货架、车辆车厢等标准统一和协同,解决物流运作过程中基础性标准的统一问题。2018年,多地完成了试点项目验收,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德州市从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入手,新建及改造标准化仓库18.89万平方米,租赁标准托盘12.7万片、租赁和购买周转筐(箱)24万个,围绕标准托盘应用进行的设备改造39344台(套);探索形成了农副产品“托盘+周转筐”一贯式运输模式,实现供应链全程“不倒箱”“不倒筐”,提高效率,降低农产品损耗;探索形成了托盘交换或循环共用跨区联动模式,在全国150多个城市实现带托运输;探索形成了第三方物流托盘共用模式,引导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联动托盘租赁公司,拓展供应链带托储运增值服务。承德市试点企业整体货损率由试点前的7%下降到目前的1.5%,装卸工时效率由试点前的3吨/小时提高到试点后的10.4吨/小时,物流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试点前的8.5%降低到试点后的4.8%。

(八)公共仓储企业全面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升级,电商快递企业创新技术,提高配送效率

据中仓协统计调查,2018年,大中型公共仓储企业已全面实现机械化运作与和信息化管理,“立体库+货架+叉车+WMS系统”已成为行业的技术标配;小微型公共仓储企业虽然未实现百分之百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升级,但也初步改变了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

电商快递企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互联网+”战略在电商快递领域的转型升级,广泛采用大数据、无人仓等现代先进技术,进一步增强对电商发展的支撑作用。2018年11月11日全国电商企业全天一共产生的快递物流订单数量达13.52亿件,标志着我国快递进入单日订单超10亿件的新时代。电商快递企业依赖大数据技术预测,提前布局库存,持续升级库内自动化分拣设备、智能路由、智能机器人仓储配送技术设备;普及电子面单,提高订单录入及分拣效率,极大地提高了配送效率,支撑单日超10亿级网购订单的包裹配送,刷新了单日配送量纪录。

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技术由实验室场景测试阶段进入实地试运行阶段。京东获准在陕西省全域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经营性活动试点;首个由机器人完成配送任务的智能配送站在长沙正式投入使用;顺丰获得国内首张无人机航空运营(试点)许可证,可在民航局批准的试点区域内使用无人机开展配送;菜鸟公开自主研发的物流无人车路测实况影像,并透露无人驾驶技术在物流领域已经成熟;苏宁无人重卡在上海奉贤园区成功完成测试;饿了么在上海举行无人机商业飞行发布会,宣布获准开辟我国第一批无人机即时配送航线,送餐无人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推进末端配送降本增效。

四、2018年仓储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物流用地供需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2018年,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城市加大扩容改造力度,原有物流用地快速缩减,而土地置换往往难以实现,导致企业经营无法继续,生存压力加大。一方面,新增物流用地很难获得指标,即使获得用地指标,也有较多附加条件,如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容积率等,增加了企业初期投入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物流业的经营方式普遍比较粗放,集约化程度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是物流园区还是配送中心,周围都会聚集很多的人流、车流,环境较为杂乱。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尤其是特大型、大中型城市的管理者,都会优先选择高端产业,导致物流用地供给规模进一步缩减,使物流用地供需不平衡、用地难、用地贵问题日益尖锐。

(二)新能源配送车辆推广难度仍较大

在物流领域,各地政府将货运车辆作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源头,已启动或已规划“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禁行、限行工作,对送货车辆进行限时段、限路段或全禁行管理。以深圳市为例,为减少轻型柴油货车对环境的污染,自2018年7月起,深圳市交警局全天禁止轻型柴油货车通行。为不违反规定,配送企业在进行配送时,需由大车转换为小面包车(多为客改货车)、电动三轮车等小型车辆送货,一般情况,一辆4.2米的厢式货车装载货物需要用3~5辆小型车辆分担;有的企业为按时按质完成客户需求,只能认罚。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导致配送企业运营成本明显提高,且影响配送时效。尽管我国已自主研发生产了一批新能源车辆可替代传统货运车辆,但由于产品本身的不足以及缺少配套充电设施、路权开放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多数企业对使用新能源车辆仍持观望态度。虽然各新能源推广示范城市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文支持,但离具体落实还有一定的差距和难度。当前,环保压力与配送车辆通行难矛盾仍比较突出。

五、2019年仓储业发展展望

(一)构建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2018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提出加快我国物流枢纽网络布局和建设,强调整合存量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发挥物流枢纽的规模经济效应、推动物流组织方式变革、提高物流整体运行效率和现代化水平、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全国性物流服务网络的重要意义。未来一个时期内,各地政府及企业将以构建科学合理、功能完备、开放共享、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为核心,加强区域间物流设施的有效衔接,完善城市物流网点布局,推进物流园区示范引领和互联互通,引导物流集聚区和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二)推动仓配全领域智慧化升级

2018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已与电商快递仓储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在物流数据领域,越来越多的场景下实现实时决策分析;在仓储领域,实现了“货到人”的高效作业;在末端配送领域,实现了动态运力匹配和路径优化。未来一个时期内,如何利用智慧技术创造更多的发展模式,如何提高中小仓配企业的智慧化水平,全面实现仓配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构建智慧物流生态体系,将是发展重点。

(三)促进仓配企业融入供应链发展

2018年,一大批仓配企业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宝供物流、招商物流、河南鲜易等企业充分发挥“链主”的引导辐射及供应链服务一体化作用,围绕快消品、农产品、药品、电子产品、家电家具等重点民生领域,以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单元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提高物流企业与上下游协同水平等为着力点,建设标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的现代供应链体系。未来一个时期内,广大仓配企业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连接上下游企业的角色优势,推动供应链各主体、各环节设施设备衔接、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协同共享,进而实现供应链提质降本增效、供应链价值的最大化。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 库存管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