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五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唐後期,百工監及諸監被林木場取代,相關林區材木對兩京的供應不變,直至宋代,在都城移到開封後,包括西京洛陽、南京應天府均在河南境内,前面所述河南山林負責都城所需材木供應不變。蔡襄《端明集》卷二八《導伊水記》中有對此地生態環境的描述:


伊水出伊陽縣西南山,北流至闕塞,折東會於洛,自闕塞治渠釃水,行一十八里,以貫郡城。伊瀕大山,屬連數百里,其生植深遠無窮,多材木林竹、薪蒸橡栗之饒,歲取之,設方泭以載,浮伊而下,循渠引行,萃於城中。物衆售平,人用頼焉。


所以,當仁宗寶元元年(1038),振武軍節度使、知延州范雍以資政殿學士、吏部侍郎居守西京洛陽時,便以屬官總領工役,有知河南縣事尚書虞部員外郎王益恭、右侍禁皇城廵檢李昭慶、三班借職監竹木務劉信、河南主簿歐陽昱,以“圖伊渠之利”,即利用伊水運木供給洛陽。

神宗元豐四年(1081)九月,修尚書省,所需材木令“知汝州李承之於本州界採伐及買”《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一六,7650頁。。又元豐六年冬十一月,提點京西北路刑獄公事梁燾建言:


西京伊陽縣、汝州魯山縣買製造軍器所木植結纜,中賣數多。今冬農隙,入山事材,來春水開,乘水起運,其間民力蓋少暇日。乞免兩縣來年夫役。《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四一,8201頁。


此外,京西轉運使吴幾復曾經建議,淮南富有銅、鉛,若襄州等地將材料運至郢州、唐州等地設置鑄錢監,則可以緩解錢重之弊端。其中提及郢州、唐州、均州、房州、金州“五州多林木”《宋史》卷一八〇《食貨志下二》錢幣,中華書局,1977年,4382頁。

在唐代以昇原渠引汧水至咸陽,垂拱初即“運岐隴木入京城”《玉海》卷二二《地理·河渠》,《新唐書》卷三七《地理志》“木”誤作“水”,967頁。,而秦隴地區也同樣是宋代都城建設用材的採伐地。與唐代有所不同的是,秦隴地區材木開採區受到吐蕃的干擾,屬於“蕃漢之交”所在。見《宋史》卷二七〇《高防傳》記載:


建隆二年,出知秦州,州與夏人雜處,罔知教養,防齊之以刑,舊俗稍革。州西北夕陽鎮,連山谷多大木,夏人利之。防議建採造務,闢地數百里,築堡要地。自渭而北,夏人有之;自渭而南,秦州有之。募卒三百,歲獲木萬章。夏部尚波于等率諸族千餘人,涉渭奪木筏,殺役兵。防出與戰,俘四十七人以獻。太祖慮擾邊郡,詔諭酋帥,賜所獲之俘錦袍、銀帶以遣之,遂罷採木之役,命吴廷祚爲節度以代防。歸爲樞密直學士,復出知鳳翔。乾德元年,卒,年五十九。《宋史》卷二七〇《高防傳》,9261頁。


此事又見《吐蕃傳》《宋史》卷四九二《外國傳八·吐蕃》,14152—14153頁。。時吴廷祚以雄武軍節度使代替高防進行安撫,並以敕書賜吐蕃尚波于等人,以曉諭之:


曩者秦州設置三砦,止以採取材木,供億京師,雖在蕃漢之交,不妨牧放之利。汝等占據木植,傷殺軍人。近得高防奏汝等見已拘執,聽候進止。朕以汝等久輸忠順,必悔前非,特示懷柔,各從寛宥。已令吴廷祚往伸安撫及還舊地。所宜共體恩旨,各歸本族。仍以錦袍銀帶賜之,尚波于等感悦。


至真宗大中祥符時,張佶知秦州,“至州,置四門砦,開拓疆境,邊部頗怨。又臨渭置採木場,戎人不之爭,移帳而去。佶不甚存撫,亦不奏加賚賜。邊人追悔,引衆刼掠,佶深入掩擊,敗走之”《宋史》卷三〇八《張佶傳》,10151頁。。事亦見《吐蕃傳》。

耗時八年的玉清昭應宫的修建也在宋真宗時。工程始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由三司使丁謂指揮建造,翰林學士李宗諤、皇城使劉承珪、供備庫使藍繼忠等人共同參與,原定以内殿直班院的舊址來建造,後丁謂將其拓展到東京皇城西北的天波門處,規模近五百畝,“宏大瑰麗”,“碧瓦凌空聳耀京國”《宋稗類鈔》卷七。,可謂“竭天下之財,傷生民之命”《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五,1944頁。,耗資巨大,奢華之極。就採木而言,其以“楩柟杞梓,搜窮山谷”而遭指摘。從真宗在大中祥符四年六月的一次頒獎詔書看,受到獎賞的有“淮南、江、浙、荆湖制置發運使李溥,兩浙轉運使陳堯佐,荆湖南路轉運使孫冕,知温州胡則,知郴州袁延慶,知濠州定遠縣王仲微”,皆因“以規畫供修玉清昭應宫材木無闕故也”《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七六,1728頁。,足見取材木範圍之廣。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升應天府爲南京《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二,1864頁。。圍繞南京如何修繕改造,以符合新京城的格局,蘇頌在《奏乞增修南京大内》中對大内的改造表述具體而詳細:


臣伏以南京國之東門,當吴楚閩越舟車走集之會,蓋周之寰内而周之北門也。自建都迄今六十餘年,人物風流,一時甚盛,而宫殿城闕都未修崇。惟大内正門以真宗皇帝車駕廵幸,曾駐蹕於此,肆赦觀酺,因賜名重熈頒慶樓。當時雖稍完飾,然猶是雙門,不改列郡之制。内中只有御製詩碑亭子二座外,更無屋宇。俱是榛蕪,非所以尊藝祖肇基之邦,慰都人徯望之志也。臣伏覩大中祥符七年建京制曰:可陞應天府爲南。正殿以歸德爲名,即以牙城爲大内。尋降圖修造,事雖頒下,即未施行。天禧中,知府王曾相度減省舍屋,别具圖進呈,乞行營建。景祐中,知府夏竦、韓億相繼奏請,乞改内前正街中隔城祥輝門及正南外城崇禮等門,皆作三門。適值歲時不稔,並以陜西事宜未暇及此,然亦逐次降朝旨,令候豐熟日奏取指揮。嘉祐中,知府張方平亦曾經畫得旨,只是修葺過祥輝、崇禮二門,餘尚仍舊。臣近叨守鑰,目覩其事。闕門摧側,棟宇隳頽。蓋由守臣失於檢舉。欲望聖慈頒命有司,令討尋王曾等所奏,再行相度,酌中制度。修蓋歸德一殿並前後門四面軒廊,仍改正門爲三門,大約不過一百餘間。度其所費,亦不甚多。若自京師事材場八作司般輦事造了材木,量差工匠役兵等逐旋修蓋,亦不至勞擾。若謂間架稍多,難爲遽辦,即乞只降指揮應天府支破係省錢,赴京西木場收買材植。先且修蓋内門,令稍合闕廷制度。候工畢日,漸次經營崇建殿宇等。二三年間,便可就緒。庶幾興王舊都,稍爲壮麗。近圻别鑰,得以尊嚴。表式四方,事體誠重。《蘇魏公文集》卷一九《奏乞增修南京大内》,中華書局,1988年,260—261頁。


奏疏中所言“京西木場收買材植”是宋代籌措材木的普遍做法。置場收購木材,如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九月,“三司使李士衡言:‘京師每歲所用材植,並令陝西州軍給錢配買,農民重費,逋欠尤多。請自今聽民採斫入中,官置場納之,給以文引。’詔可,仍悉蠲所逋欠”《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九四,2166—2167頁。。又如仁宗慶曆時,“三司言在京營繕,歲用材木凡三十萬,請下陜西轉運司收市之。詔減三之一,仍令官自遣人就山和市,無得抑配於民”《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三九慶曆三年(1043)正月條,3337頁。又見《宋會要輯稿》食貨三六之市易。。以和買的方式收購木材,追其源頭則爲唐代之和市。與和市之名下實則配率相伴隨的,是宋代以宰相趙普等高官貴胄販材木贏利,以收市材木而乞免商税的案例,皆因趨利而侵壞國制,以致不絶於書如《宋史》卷四六三《外戚上·劉知信傳》:“太平興國五年,坐遣親信市竹木於秦隴,矯制免所過算緡,入官多取其直,左授軍器庫使,領錦州刺史,俄復爲武德使。”(13543頁)同卷《柴宗慶傳》:“舊制,諸公主宅皆雜買務市物,宗慶遣家僮自外州市炭,所過免算,至則盡鬻之,復市於務中。自是詔雜買務罷公主宅所市物……又自言陜西市材木至京師,求蠲所過税。真宗曰:‘向諭汝毋私販以奪民利,今復爾耶!’”(13556頁)

前述唐代諸監見於宋代的,以斜谷一處來看:因爲當地的木材豐富,遂置斜谷造船務以打造舟船。“秦隴斜谷務造船材木,率課取於民;又七州出賦河橋竹索,恒數十萬。”《宋史》卷三一六《包拯傳》,10316頁。包拯自陝西、河北入爲三司户部副使以後,皆奏罷之。在《請權罷陜西州軍科率》中他記載了斜谷務的造船數量與用材,包括:


一、鳳翔府斜谷造船務每年造六百料額船六百隻,方木物料等,自來分擘與秦隴鳳翔府諸處採買應付。慶曆六年、七年材料等共三十二萬,見欠七萬有零。慶曆八年材料等共二十一萬七千有零,全欠。

一、斜谷務又打造咸陽陜府橋腳船四十四隻,合用材料共三萬一千有零,見配買次。《包拯集校注》卷二,黄山書社,1999年,108頁。


宋代場務之設是唐代後期材木置場的延續,而與材木相關的場務則包括採木務、採造務、事材場、退材場、竹木務、板木場等,彼此之間的區别,如事材場爲加工之所,而竹木務、採木務職在採伐與收運。至於退材場則專事舊材木的收集再利用。而國家對林木的掌控和利用,在財政運作和政策實施上,唐宋時期的最大區别在於山澤之利的税賦徵收政策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