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明清东莞县城的发展

(一)明初东莞旧城

明初东莞旧城即为宋元东莞县城之遗存,城市规模不大,仅“东南循到涌为城”,面积约为0.8平方公里。据明崇祯《东莞县志》记载:“邑之旧城,砖砌。东南循到涌为城,即今放生桥壕是也(放生桥,即德生桥)。”张二果、曾起莘著,杨宝霖点校:崇祯《东莞县志》卷一《地舆志·城池》,第23页。清康熙《东莞县志》亦载:“东莞旧城,宋时置,至明洪武十四年设南海卫,以旧城狭隘,十六年指挥李胜改砌石城,包道家、钵盂二山在内,故址今为南海卫。”郭文炳修,李作楫、张朝绅撰:康熙《东莞县志》卷十一之一《古迹》,东莞市人民政府印,1995年,第302A页。

(二)明初新城的修筑

明代初年,在宋元东莞县城的基础上增筑新城,规模有所扩大,为明清时期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据明崇祯《东莞县志》载:

……洪武十四年,开设南海卫。明洪武十七年,指挥常懿始筑新城,包钵盂、道家二山于内。外砌以石,城周一千二百九十九丈,高二丈五尺,上阔二丈,下阔三丈五尺。门四,东曰和阳,西曰迎恩,南曰崇德,北曰镇海。城门楼四,敌楼四,警铺四十,水关二,水门一,雉堞二千三十一,吊桥三,石桥一,城壕长一千三百五十丈,阔三丈,深三丈五尺,随时缺坏补治。张二果、曾起莘著,杨宝霖点校:崇祯《东莞县志》卷一《地舆志·城池》,第23页。

修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的新城,在旧城的基础上主要在西、南两个方向上有较大的拓展,“包钵盂、道家二山于内……城周一千二百九十九丈”,城市规模明显扩大,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参见图2、图3)。

图2 明初东莞县城图

(据[崇祯]《东莞县志》)

图3 明代中期东莞县城图

(据[崇祯]《东莞县志》)

(三)明中后期对城池的修葺情况

明初新城建成后,因战乱、水灾等多重影响,城墙设施时有损坏,故而后世又曾数次对城池进行修葺。如“天顺年间,增筑谯楼”;“嘉靖间,知县孙学古加葺,舒应龙因叛兵后,议增筑月城,杨守仁继成之”;“隆庆末,惠寇倭氛其恶,万历元年,知县董裕营修凡四百三十二丈”;“崇祯三年,邑遭水变,冲毁城垣百余丈,知县李模请各绅捐资分督修完”;崇祯“十一年,知县王运光增饰新城楼,坏者新之,北关旧以木架易折,易之以石,名保章关”张二果、曾起莘著,杨宝霖点校:崇祯《东莞县志》卷一《地舆志·城池》,第23页。。从修葺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增筑谯楼、增筑月城、修完城墙、增饰新城楼诸项,城池规模并无大的变化(参见表1)。

(四)清代对城池的修葺情况

入清以来,东莞县城的修葺更加频繁。如“清雍正三年(1725)城圮,知县于梓重修,工未竣,后周天成继完”故宫博物院编:雍正《东莞县志》卷三《城池》,见于《故宫珍本丛刊》(163),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26页。;“乾隆三十七年(1772),飓风毁四门城楼。五十五年,知县宣聪重修西门城楼。五十七年,知县史藻修东、南、北三门城楼”;“清嘉庆二年、六年,飓风倒塌东、南、西三门城楼,并左右炮楼及城墙百余处。嘉庆二十一年,知县仲振履修复东、南、西、北四城楼并各处城垣”;“同治三年(1864)五月,连降大雨,北城倒塌20余丈,当年修复”叶觉迈修、陈伯陶纂:民国《东莞县志》卷十六《建制略一·城池》,见于《中国地方志丛书》(52),(台北)成文出版社印行,1967年据民国十六年铅印本影印,第447—448页。。(参见表1)东莞县城经明清两代十余次修葺,城墙越来越坚固,城防设施上也日益完备,马面、月城、炮台、警铺无一不备(参见图4)。

图4 清中期东莞县城图

(据[嘉庆]《东莞县志》)

何以明清两代要对东莞县城进行多次修葺?分析其原因,不外以下几端:其一,古代城墙及相关设施多为土木建筑,年久易坏;其二,由于东莞县城处于亚热带温润气候区,又兼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降雨量大,且夏秋两季多暴雨,加之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城易倾圮;其三,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战乱频繁,东莞城池也颇受其影响。

(五)清中后期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清代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东莞县城城外街区迅速扩展。嘉庆《东莞县志》的相关条目中已开始出现城外街的明确记载,计有城内街巷43条,城外街巷34条彭人杰、范文安修,黄时沛纂:嘉庆《东莞县志》卷九《坊都》,清嘉庆二年(1798)省城(广州)存古堂刻板,暨南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藏线装本,第1—2页。。当然,城外街道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嘉庆《东莞县志》的记载却清晰表明,至迟在嘉庆时东莞的城市建设已彻底突破明初所修新城城墙的限制,居民区、商业区在城外大片生长,并形成了较大的占地规模。晚清县城城市空间范围更达到城外“十二坊”,东至步步高、近圣里,与罗村、堑头交界;西至上栏塘,濒临东江南支流;北以珊洲河为界,城区扩大了1.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约2.01平方公里(参见图5)。

图5 晚清东莞县城图

(据[民国]《东莞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