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手工业生产
明清以降,经济作物的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原材料,并促进了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清雍正年间,东莞的手工业生产已有较细的地域和行业分布,如“邑之东北隅,多工纺绩,黄家山布鬻给广、惠两郡,西南则捆莞为席,辫麦为帽,穿衣为伞,他如拈针类,取办十指,不皆力耕”
。近代东莞重要的手工业行业,有草织、烟花炮竹、织造、榨油等业。
(一)草席编织业
广东濒海,丰产水草,织成草席外销,成为大宗的出口品。早在清代,粤省就盛产草席,如高要县产“赛龙须席”(龙须席出产于广西富川),细滑可人;东莞出灯草席,软厚而温;潮州产流黄席,极柔细。
东莞草织业兴起于明末清初,至清宣统年间,席类(床席或地席)出口每年约15万包。民国初年时,与肇庆同为本省草席产额最多的县。东莞席子大量经粤海关出口,如1913年,广州口(粤海关)出口欧美席子288.7万余条,地席15.7万余捆,其中东莞价廉席子占3/4。1910—1914年乃东莞草织业产销之高峰,草田面积增至2.6万亩,年产量约35万担,草席输出约18万包(绝大部分是外销)。20年代初,全县草席从业者有2万人,另还有草农9万,合计达11万多人。1927年,草织业营业总额达250万元,成为本地最重要的行业。30年代前期,每年草席销出约6万多包,草绳销出约7000担。
东莞草席在国内的市场狭小,除供应本省外,绝大部分靠外销。据陈伯陶等纂修的《东莞县志》记载,民国前期,东莞花席“用咸、淡两种水草为原料,以麻为经,分各色花样编织,制造用手工,用途铺床荐地均宜。每张约长五尺,年售出口约500万张,以美国为最。此外,通商各埠,均有行销”。
由于东莞草织业墨守旧法,不如浙江等省设新式席厂大规模生产,仍用手摇木机织造,逐被外省龙须席、台湾席、日本席、新加坡席夺占市场。加以20世纪30年代各国竞筑关税壁垒,提高草席入口税,使草席出口大受打击,外销额惨跌,整个行业因而陷入萧条。
东莞草织业还为省内其他地区提供原料,如清宣统年间,番禺县有席庄10多间,所办洋庄草席行销欧美,其原料之一部分即产自东莞虎门一带。1931年以前,粤北“席业聚于连滩,而原料则来自东莞”,产品“行销于外洋,故名洋庄席。每年出口销价约银数十万元,往时莞商来此开设席庄有十余家”。“乡民借此工业度活者不下数千人。近年来所办洋庄席行屡有歇业,大商店仅有数间,出品渐觉减少,然尚可维持土人生活,产品虽来自外县,要之关于地方上工业出品,此亦为特种出口货之大宗也。”
(二)烟花炮竹业
粤省制造烟花炮竹历史悠久,出口量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清末民初,每岁输往外洋价值达二三百万银两,国外市场主要是安南、新加坡及欧美各国,国内市场主要是华南及上海等地。20世纪30年代前期,因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市场均滞销,加以湖南产品的竞制(年均输入广东60多万元),粤省烟花炮竹业陷入不景气,出口逐渐下跌。为了逃避当局苛征爆烈品专税和炮竹印花税,业主纷纷迁往港澳设厂制造。
东莞县和南海县同为粤省主要的烟花炮竹生产基地。早在清初,东莞炮竹和烟花已发展成为社会性商品生产。清末民初,年均出口烟花炮竹价值达上百万银两。1918年开始生产“电光炮”,畅销世界各地,生产作坊达400多户。20年代中期,由于地方税重,社会不靖,兵匪扰乱及港澳同业兴起竞争,趋于衰落。1927年,全县炮竹营业总额约为90万元。
抗战时期,东莞沦陷,烟花炮竹业出口业务中断,企业全部停产,约1.5万工人失业。战后很快即复兴,1948年出口额约占当时世界烟花炮竹总销售量的30%,
主要供应华侨华人之需。
(三)织造业
此为民生根本之一,与全国纺织行业的大势相同,东莞棉织业亦经历了一个洋纱洋布兴而土纱土布衰的过程。这在陈伯陶等纂修的《东莞县志》中有极为清晰的反映:清道光、咸丰年间,东莞“妇女犹以市棉纺织为生计,观石龙有布行会馆之设,其业之盛可知。逮洋纱出而纺事渐疏,洋布兴而织工并歇,虽贫瘠乡闾,犹从事机杼为大布之衣,然获利既微,所存亦硕果矣。邑中士大夫悯妇女之失业,特为之设工艺厂,欲借以收回利权,然成本既高,不能贱售,卒以不振,盖人工不敌机器,事势使然,非绵力所能挽也”。
麻可为布,而东莞往昔无人关注与生产,故有识之士起而倡议“亟宜讲求以兴工业”。至1927年前后,“邑产多黄麻,为土货一大宗,广人呼为东黄麻,遇水湿愈坚韧,船缆多用之”。
(四)榨油业
近代以降,东莞的植物油业有了较大发展。如1927年前后,“邑产花生油最盛,富者多以糖房、油榨起家。此外,如茶油、桐油亦有之,若菜油则出莲、竹二溪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