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郑和下西洋广东籍随员事迹研究的若干启示

笔者以为有关郑和下西洋广东籍随员的研究,或可为郑和下西洋的研究开拓一些新的小园地,也可促进广东地方史的史料开发和史实考辨,有助于解答一些地方历史悬案(如郑和下西洋的广东启航地、航线、中途港、粤籍人员征集等)。

1.有关郑和下西洋文献资料多失佚不存,由于学界的艰苦努力,郑和下西洋研究成果斐然,但没有新材料,只有“新观点”的“翻炒冷饭”之作也着实不少。要进一步推进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积极发掘新资料至为关键。前文所举郑和下西洋成员资料,系取自明代档案《卫所武职选簿》。近年已多学者利用《选簿》进行研究工作,但能从中发现有关郑和下西洋成员的记录,却是得力于中外学者的敏锐视觉。

2.中外学者利用《选簿》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成员,也参照了地方文献资料,才取得较好的成果。例如徐恭生教授对郑和下西洋福建籍成员的研究,除了利用《选簿》外,还利用了何乔远《闽书》和福建地方志。近年广东学者也从地方志中发现了郑和第二、第六次下西洋启航的史料,令学界耳目一新。笔者以为广东地方文献仍有深入发掘的余地。

此次辑出人物以东莞县籍稍多,但统计资料很有限,未足说明原因。笔者认为明代东莞县是粤东中路海防要地,该县沿海卫所驻扎重兵,调拨随征西洋的人员也应相对较多;另李龙潜教授等学者指出,明初东莞何真归附以后,很多东莞籍军人被调充南京行在卫军,其中当有随郑和出航者;明代东莞已有不少侨民活动在东南亚,从事海外贸易或成为地方首领,奉“招谕”归附郑和舰队的人员亦显见于史料。笔者拟再旁引一些地方文献资料,提出若干问题,以备方家考究。

郑和下西洋适当明朝国力转强之时,但为此而付出的财政负担亦相当沉重。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云:下西洋费用之大“须是动支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来,方才够用”。恐非虚语。以故内官四出钻营搜刮,朝中大臣诟病,多见史书。广东地方志上亦留下了下西洋的内官沿途强征民物的劣迹。广东“天子南库”,内官所必征。东莞在那个时代有些特殊的记录,也与此有关。天顺三年(1459)二月司礼监太监福安奏:“永乐间,差内官下西洋并往广东买办采捞珍珠,故国用充足。今久不采,府库空虚。上命监察御史吕洪同内官往广东雷州、廉州二府杨梅等珠池采办。”《明实录》卷三百,天顺三年二月丁卯,司礼监太监福安奏。此距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已有二十多年,内官尤忆述永乐间郑和下西洋遣人到广东采办珍珠事。当时广东有珍珠可采捞的“珠池”在哪里?嘉靖黄佐《广东通志》卷二十五“民物志六”提到明初朝廷采珠在东莞县,记永乐年间采珠事三次,最初的两次是在东莞县。首先,“永乐四年春三月,诏勘广州采珠。”有夹注:“旧志:永乐三年,东莞军人王保儿告,大步海出珠蚌,可采为国用。是年,差人才艾复同广东左参政庄敬等官,勘之。申状以洪武七年罢采事上闻,未报。”“永乐三年,罢广州采珠”,据考证“三年”实为“十三年”之误参考(日本)岸和行《明代の广東にぉける珠池と珠池盗》,刊昭和六十年(1986)十二月《九州大学東洋史論集》第十四号,旧志“永乐三年,罢广州采珠”,“三年”实为“十三年”之误。。此次采珠至永乐十三年才停止,但随即又“永乐十四年诏采珠”。又《明实录》卷四八宣德三年十一月癸酉:“行在锦衣卫带俸指挥钟法保奏:臣,广东东莞大步海人,知傍海横沙、潭石等处皆有珠池,产大珠,请差内官同往采。”其时郑和下西洋已近尾声,此次锦衣卫军人兴言采珠事被禁止。从方志看来,永乐年间,郑和头几次下西洋,内官在东莞的大步海组织过采珠。大步海即南汉时的“珠池”媚川都,原属东莞县,后归香港辖区。因为历代滥采,到明代资源已近枯竭,明洪武年间曾采捞过,旋封禁。永乐间,郑和下西洋又再度开采。明中叶大步海已无珠,广东“珠池”遂转移到雷、廉二府。珍珠,在中国皇朝中用作分封、婚娶、尚主、赏赉、颁赐等用途。永乐初,郑和下西洋用此必多,内官和锦衣卫亲军又乘机中饱。大步海珠池须驻重兵把守,东莞籍的军人作祟怂恿采珠,以图进身。这个行在锦衣卫带俸指挥东莞人钟法保同前文提到的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东莞人钟海清、钟左有无瓜葛?如果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确实是从广东启航,同东莞采珠事有无关联?东莞地方在郑和下西洋的事业中起过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恐怕在以后的研究中都值得留意。

3.广东自唐宋以来已陆续有人民侨迁海外,并在海外建立了以华人为主的侨居地。入明以来,广东海洋经济开发,到东南亚的华侨更多,如郑和在旧港招谕的归善县人何得清,在远年间就已“流移旧港住过”。如郑和下西洋所见以广东人为首建立的“新村”等资料,学界已颇耳熟能详。郑和下西洋客观上对开拓中国的远洋贸易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得到闽粤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普遍支持自不待言,郑和在下西洋途中也很善用华侨的力量,多方“招谕”,还派出专使(如前文所见的“招谕千户杨信”、海阳县人蔡荣、东莞县人李真、陈永华等),把散布各地的华侨人才罗致麾下,如东莞人钟海清、归善人何得清、香山人尹仲达等辈。笔者期望辑出的郑和下西洋的广东籍随员资料,或可为推进东南亚华侨史的研究敲敲边鼓。

4.明代以降,广东宗族修谱渐多,海外的粤籍华侨也有族谱,这是研究广东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近年已有学者(如广东黄挺教授、澳门范岱克博士等)利用族谱研究广东的海外交通史,是很有学术识见的尝试。上文李龙潜教授提供的郑和下西洋随员何汉溟、何泽远的资料,就是得自族谱。如何更好地利用广东本土这一史料资源优势?如何开发海外华人、华侨族谱资料?祈望诸君继续探讨。

(原载:东莞市政协、暨南大学历史系主编:《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7—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