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明以前的东莞盐场与地方建置
古代东莞海盐生产的历史悠久。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盐业生产活动。1985年夏,在大鹏半岛的咸头岭沙丘遗址考古发掘中,专家通过对地层中发现的红烧土块堆积多方考究,认为“是古人留下的制盐遗迹”。香港屯门涌浪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发现了大量红烧土块、器座、炉箅、灰烬等炉灶遗迹,其中一块拼接的红烧土块残片长33厘米、宽20厘米,特征与咸头岭遗址出土的烧土块残片近似,同样也是一面印有编织纹,另一面平整光滑。1987年,发现距今三千多年的虎门村头村贝丘遗址。该遗址有房址19座、灰坑220个,出土各类遗物两千余件。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村头遗址出土的盔形陶釜有烟炱的痕迹,“有可能与煮盐有关”。
汉武帝统一南越国后,将其地划分为南海、苍梧等九郡,东莞时属南海郡博罗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为加强对盐、铁生产和销售的管理,先后在全国27个郡设置38处盐官,其中南海郡番禺县设盐官一处,番禺盐官治所就在今东莞境内。
可见,西汉时期,东莞的海盐生产已受到政府重视。1981年,在深圳南山区红花园发现了西汉早期汉墓一座
,其规模和规格十分难得。更为可贵的是,距这座墓葬北侧数百米远,就是三国吴时所设置司盐都尉治所与东晋所设的东官郡及宝安县治所。这一地区在西汉时期一直没有任何行政设置,因而对此墓葬出现的“最好解释就是与西汉中期设置的番禺盐官及三国以后历代有盛有衰的盐业生产有关了”
。
三国时期,盐业生产的战略意义愈加显现。东吴甘露元年(265),特在东官场设置带有军管性质的盐官——司盐都尉。至东晋咸和六年(331),又在此地设置隶属于东官郡的宝安县,郡治、县治俱在宝安县南头(即今深圳南头),并由时任司盐都尉的何志升任东官太守,领宝安、安怀、兴宁、海丰、海安、欣乐等六县。当时东官郡的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深圳、香港全境、珠三角部分地区和惠州、潮州一带。
魏晋南北朝以来,南迁的中原人士增多,岭南地区人口剧增,对盐的需求量增加。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而晚唐时期的岭南政局相对稳定,东莞盐业生产的地位更加突出。
到宋代,珠三角产盐已经初具规模。北宋初年已有东莞盐场与归德、黄田二盐栅。北宋中期新设官富场,归德、黄田二盐栅亦皆升为盐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又增设叠福场。之后,官富场一度裁并进叠福场,北宋末年又复设。此外宋代在香山地区还设有金斗盐场——香山场的前身。
成书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的《元丰九域志》中称:“静康、大宁、东莞三盐场,海南、黄田、归德三盐栅。”
《宋史》则称:“广州东莞、静康等十三场,岁鬻二万四千余石,以给本路及西路之昭桂州、江南之南安军。”
静康、大宁两个盐场在今东莞市境内,东莞盐场及黄田、归德二盐栅在今深圳地区。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广东提盐司在东莞招置盐户,据记载:
(绍兴三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广东提盐司言:禀义郎高立,前监广州静康、大宁、海南三盐场,任内同专典宋初,招置盐户莫演等六十二名,灶六十二眼,乞推赏事。……今来监官高立、专典宋初,招置到盐户,虽增置灶座多,缘每岁止煎到盐三千余石,若不比附降等量行推赏赐,又虑无以激劝。
这是目前可见的较早记载东莞盐场的材料。南宋以后,由于中央政府的南移,大量北方土地和税收的失去,促使朝廷将赋税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而食盐专卖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受到格外重视。尤其是江北大片盐场落入外族手中之后,朝廷只能通过加强对南方地区盐业生产的控制来捞取税收。因此,以东莞为主的珠三角的食盐生产渐显重要,中央王朝开始对该地区实行一些管理和整顿。前引东莞招置盐户事,便有“虽增置灶座多”,却“每岁止煎到盐三千余石”之叹。南宋政府在广东一方面招民户置盐场,另一方面则开始严私盐之禁。东莞大奚山事件便是如此。成书于南宋中期的《舆地纪胜》中记载了此事,称:
(大奚山)在东莞县海中,有三十六屿,居民以鱼盐为生。《朝野杂记》云:大奚山者,在广东岛中。庆元三年,提举徐安国捕盐,岛民啸聚为盗劫,万登为首,杀平民百三十余人。
据称大奚山“居民不事农桑,不隶征徭,以鱼盐为生”。此时大奚山之乱,当事出有因。据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为了控制远在海中的大奚山岛民,“朝廷招降朱祐等,选其少壮为水军,老弱者放归,立为外寨,差水军使臣一员弹压,官无佳供亿,但宽鱼盐之禁,谓之腌造盐”。似乎朝廷通过立为水军和立为外寨两个办法成功控制了大奚山居民,并让外寨居民自由从事鱼盐生产。不过,很快这里就发生了所谓的兴贩私盐案件。乾道元年(1165),有广州布衣容寅上书朝廷,言大奚山私盐兴贩之弊,于是宋廷以“大奚山私盐大盛”,“令广东帅臣遵依节次,已降指挥常切督责弹压官并澳长等严行禁约,毋得依前停著逃亡等人贩卖私盐,如有违犯,除犯人依条施行外,仰本司将弹压官并澳长、船主具申尚书省”
。严私盐之禁,是朝廷加强税收的重要举措。宋廷对大奚山贩私的重视正说明了东莞地区的盐税受到了威胁。淳熙十二年(1185)又命令:“广东水军统领兼以巡察海道私盐,带衔每考批书,必会盐司有无透漏纵容大奚山私贩事节,方与放行。如有捕获私盐数目,却与依格推赏。”
以水军统领兼理稽查私盐,朝廷想通过禁私来节制东莞盐场之心昭然可见。庆元三年(1197),在“峻行禁戢”之下,终于引发了岛民的反抗。此次大奚山暴动,规模不小,惊动了地方。宋廷出兵,“悉夷灭之”,然后“差摧锋水军三百名往戍”。后来因“兵戍孤远,久亦生事”,于庆元六年(1200),“复请减戍卒之半,屯于官富,宋季悉罢”。
宋元时期加强盐场管理、严禁私盐贸易等等,都是中央王朝出于对东莞地区食盐专卖的整顿,以增加其赋税收入。随着地方的不断开发,盐场和人群聚落地也在逐渐扩大。东莞盐业的发展,一方面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以渔盐业与海外贸易为重,另一方面,随着盐场的壮大,政府的缉私工作越来越难开展,朝廷只有逐渐通过建置立县,来加强管理。这些新分出来的行政单位,后来逐渐成为今天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城镇。
最早从东莞县分出的是香山县。唐至德二年(757),东莞县在原文顺乡境内设置了一个军事营镇,名曰香山镇。到宋元丰五年(1082),广东运判徐九思采用邑人进士梁杞的建议,上请立县,以便地方管理。据称,当时该地区已经设有金斗盐场进行食盐生产,但最终朝廷只同意在此设立寨官。
直到绍兴二十二年(1152),当地进士陈天觉以输纳不便再请改升为县,东莞知县姚孝资将其建议上达朝廷,终得允。香山设县之后,香山盐场的发展规模继续扩大。到明初编户时,据称香山场盐丁灶户达到二万多。
分出香山县之后的东莞,主要管辖珠江口东岸三角洲地区,其中包括靖康、归德、东莞等盐场。到明代隆庆五年(1571),邑人吴祚以加强新安地区的海防为由,向时任海道的刘稳建言“为海滨万年计,久安不如立县便”,遂得以扩建东莞守御千户所,设立新安县,县治在南头,并将归德、东莞二盐场划归其管辖,东莞县只留靖康一场。乾隆五十四年(1789),福康安以盐场歉收为由,将靖康、归德、香山诸盐场裁撤。
随着盐场的裁撤,养蠔业、捕鱼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逐渐成为新安县的主要产业。新安大概包括了今天深圳、香港一带的范围。深圳本是新安县南部的一个渔港,宋元曾在此设立过叠福盐场,后因盐产日少,裁归东莞场。
而现今香港则是宋代官富场的所在地。北宋初,在今九龙湾西北岸设有海南栅,到南宋初,在其东边设置了官富场。隆兴元年(1163)曾经一度将官富场裁并进叠福场中。元明以后,官富场被改为官富巡检司,设巡检,驻弓兵,主要负责稽查私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