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广东东莞虎门东汉墓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东莞市博物馆

1990年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东莞市博物馆对东莞市虎门镇丫纱帽山一座东汉墓进行了清理,简报如下。

此墓位于纱帽山东北坡,方向25°,编号90DHYM1。清理前因基建受到破坏。从现存情况看,此墓原是一座“亚”字形或“卜”字形砖室墓,甬道及可能有的东侧室已被推土机彻底毁坏,前室保存一小部分,后室及西侧室保存较好。后室及西侧室形制相同,平面呈长方形,墓底高出前室地面10厘米,以砂岩作底,室壁皆以单砖错缝平砌,墓顶以单砖发券,券顶两端横放或竖放单砖。后室长3.81、宽1.59、高2.2米。西侧室长4.14、宽1.68、高2.2米。前室平面呈长方形,顶部已塌毁,从残存情况看,墓顶为叠涩单穹隆顶,室壁也以单砖错缝平砌,底部中央不铺砖,四周则以单砖错缝横铺或顺铺(图一)。青灰色墓砖有长方形、刀形和楔形3种。长方形砖长约36、宽约25、厚约5厘米。刀形砖长宽与长方形砖相同,背厚约6、刃厚约4厘米。楔形砖长约20、宽约8、最厚约5厘米。墓砖大多素面无纹,个别的有刻划的圆圈、线条和指印。墓室内填满泥土,西侧室后部发现一个盗洞。出土器物多已破碎,同一器物的碎片散见于几处。

图一 墓葬平面图

1.铜刀 2. 银指环 3. 铜矛 4. 双耳罐 5、14. 钵 6. 奁 7. 铁钱 8. 仓 9. 案 10. 屋 11. 簋盖 12. 器盖 13. 盂 15、19. 缸 16. 饲槽 17. 羊 18. 井盖 20. 盒盖 21. 四耳罐(未标明质地者均为陶器)

此墓出土随葬品21件,其中有陶质日常用器和模型17件,金属器和钱币共4件。除1件银指环出于后室外,其余各件均出于西侧室。破碎的随葬品经修复基本能够完整复原。陶器一般为灰胎。个别的黄胎。日用器施黄褐釉或褐釉,釉易脱落;模型不施釉。陶器有刻划双线条组成的弧线、菱格、波浪形等纹饰。

陶四耳罐 1件(M1∶21)。灰胎敛口,沿外翻,斜肩设四个对称的横耳,收腹,平底内凹。外壁口沿以下至腹上部施黄褐釉。上腹和肩部饰弦纹、刻划双线菱格组成的复合纹饰。口径12.2、底径16.8、高26.7厘米(图三:3;四)。

图三 陶器

1.屋(M1∶10) 2. 案(M1∶9) 3. 四耳罐(M1∶21) 4. 簋盖(M1∶11) 5. 仓(M1∶8)

图四 陶四耳罐(M1∶21)

陶双耳罐 1件(M1∶4)。灰胎。敛口,内折沿,束颈,斜肩设二对称横耳,收腹,平底内凹。外壁施褐釉,大都已脱落。肩、腹部各饰一道弦纹。口径10.4、底径11.6、高16.5厘来(图二:1;五)。

图二 陶器

1.双耳罐(M1∶4) 2. 井盖(M1∶18) 3. 羊(M1∶17) 4. 缸(M1∶15) 5. 盒盖(M1∶20) 6. 钵(M1∶5) 7. 器盖(M1∶12) 8. 盂(M1∶13) 9. 奁(M1∶6) 10. 饲槽(M1∶16)

图五 陶双耳罐(M1∶4)

陶钵 2件(M1∶5、14)。灰胎。形制相同。敞口,肩起棱,平底,圆饼形实足内凹。内外壁均施黄褐釉,多已脱落。口径19、底径8.4、高5.9厘米(图二:6;六)。

图六 陶钵(M1∶14)

陶奁 1件(M1∶6)。灰白胎。原盖已失。直口微敞、筒形腹,平底内凹,三兽足。外壁施褐釉,部分已脱落。奁身饰弦纹、刻划双线条菱格纹等组成的复合纹饰。口径18.6、底径20.2、高14.3厘米(图二:9;七)。

图七 陶奁(M1∶6)

图八 陶屋(M1∶10)

陶盂 1件(M1∶13)。灰胎。敞口,束颈,鼓腹,最大径在腹下部,平底。口径9、底径5.3、高6.8厘米(图二:8)。

陶案 1件(M1∶9)。细泥黄陶,质软,已残缺。平面呈长方形,宽平沿较浅,四角各有一方形小孔,当为安足之用。长53、宽38、高2.5厘米(图三:2)。

陶仓 1件(M1∶8)。灰胎。稍残。平面呈长方形,正面有门,两面坡式顶,有瓦垄,仓底四角各有一个圆孔,用于插木柱。仓壁刻划方格和长方格纹。通长30、宽24、高24.5厘米(图三:5)。

陶屋 1件(M1∶10)。灰胎。由前堂、后室、羊圈和庭院构成。前堂平面为横长方形,正面开门,门侧守一陶俑,右上方开长方形直棂窗孔,右下方开一拱形洞口,应为家畜出入所用。屋顶为两面坡式,有瓦垄。前堂后面中央为庭院,有低矮围墙,上设横长方形直棂窗孔;左侧为后室,右侧为羊圈。庭院露天,院内一狗,面前有一圆形饲槽。后室和羊圈均呈长方形,屋顶低于前堂顶部,均有瓦垄。羊圈右壁开一门,三头羊依次前行,即将入圈。外壁均饰压印的细方格纹及刻划的方格和长方格纹。通宽29.6、进深28、前堂高23.5、后室和羊圈高17厘米(图三:1;八)。

陶羊 1件(M1∶17)。细泥灰胎。体硕壮,呈蹲姿,卷尾,抬头。面部刻划出眼和嘴,背部刻划细线条。长16.2、高12.1厘米(图二:3)。

陶缸 2件(M1∶15、19)。形制相同。灰胎。敞口,深鼓腹,平底。缸边一人,作打水状。缸口径4、底径4、高7.2厘米(图二:4)。

陶饲槽 1件(M1∶16)。灰胎。抹角长方形,已残缺。残长7.5、宽4.3、俑高10.6厘米(图二:10)。

陶器盖 4件。M1∶11为簋盖。灰胎。平顶,上有环形捉手,弧壁至近口沿处内折变直。外壁近口沿处施褐釉。饰弦纹和刻划纹。直径26.5、通高10.6厘米(图三:4;九)。M1∶12似为壶盖。细泥黄胎。平顶,上有半环形纽,纽上套一个可以活动的环,斜壁外施黄褐釉。外壁刻划双连弧线,上下填双道短线。直径12、通高4厘米(图二:7)。M1∶20为盒盖。黄胎。平顶,设三乳突,弧壁。外壁施黄褐釉,多已脱落,饰数道弦纹(图二:5)。M1∶18为井盖。灰胎。方形,顶部堆塑十字形脊。施黄褐袖。饰两周双道划纹。边长13.8厘米(图二:2;一〇)。

铜刀 1把(M1∶1)。已残。长条形,锋端逐渐变细,直背,背厚刃薄,环首。残长44、刀身宽2.8厘米(图一一:1,一二:上)。

图九 陶簋盖(M1∶11)

图一〇 陶井盖(M1∶18)

图一一

1.铜刀(M1∶1)

2.铜矛(M1∶3)

3.银指环(M1∶2)

4.铁钱(M1∶7)

铜矛 1件(M1∶3)。已残。身呈长条柳叶形,正中起脊,断面菱形。尖锋。骹呈圆锥形,中空,骹端铸出弧形缺口。长44、叶宽3厘米(图一一:2;一二:下)。

银指环 1件(M1∶2)。灰色。圆形,一边扁平。直径2.3厘米(图一一:3)。

图一二 上:铜刀(M1∶1);下:铜矛(M1∶3)

铁钱 1枚(M1∶7)。黑色。圆形方孔。锈蚀严重,钱文不清。直径2.8厘米(图一一:4)。

此墓前室下方上圆,穹窿顶;全墓规模较大,呈“亚”字形或“卜”字形。这种形制的砖室兴起于东汉后期。出土随葬品中青铜长矛、别致的陶屋以及铁钱等,都是广东东汉墓中不多见的。从此墓结构形制及出土物推断,其年代当属东汉晚期。

清理:龙家有 崔勇 王红星 李河清

绘图:黄凤好

修复:钟卫平

执笔:龙家有 崔勇

(原载:《文物》1991年第11期,第38—42、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