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主要论文汇编

文物保护的范例

麦英豪

在丙戌年岁末的一个会上,见到广东省文物局苏桂芬局长,她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东莞南城区的蚝岗贝丘遗址,在原址保护兴建的博物馆即将开馆,之前要编印出版一本文物图册,希望你写篇文章,因为你麦老参与了该遗址发掘后的论证会和建馆的研讨会等活动,了解“内情”,非写不可。当我听到该馆建成即将开幕这句话,顿感兴奋和快慰。蚝岗贝丘遗址发掘后,当地的领导决定原址保护,在原地兴建遗址博物馆加以展示,这是我省的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又一个典型的范例。我想,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宣传文物保护的范例很有必要,这篇文章我应该写,我要写。何况在建馆之前我还参与过一些相关的活动,今天把它“笔录”下来,到日后要写“馆史”之时,或许有点参考之用。

那是在2003年6月27日,我应邀到东莞南城区参加蚝岗遗址考古论证会。当天上午,与会人员来到考古发掘现场实地考察,并听取了南城区的负责人和省考古所发掘人员的介绍,了解到这里在早年是连片的蚝壳地,其后人们经年累月的在此取蚝壳烧灰,今天仅剩下这一小块了,现存的贝丘遗址高出其周围有2—3米,为一个高起的台地,断面上见到叠压着大量的蚝壳堆积,厚的地方有2—3米,台地的周边民居紧贴,都是四、五层的楼房。经钻探,遗址现存约有600平方米的面积。这里在早年的文物普查时已发现,确认是一个贝丘遗址。这次的发掘揭露400平方米,在4个探方中发现有房子的柱洞,有活动面,有红烧土,还有墓葬的遗迹。又从展示的出土遗物中看到,有打制的石器工具,有砺石,有夹砂粗绳纹陶,有彩陶片,但不见有印纹硬陶,初步推断遗址年代不晚于5000年。我们边看边听介绍,感到兴奋,认为遗址难得,特别是发现彩陶,尤其重要。南城区的领导表示很想把这个遗址作为遗址公园加以保护起来。当天邀请大家到来,主要是听取专家们的意见,然后再作决定。于是我联想起过去省考古所发表的一些材料,就东莞方面来说,1960年冬在万福庵贝丘遗址有彩陶发现,其后还有佛山的河宕贝丘遗址,虽然年代晚些,但有较多的墓葬发现,仅成年男女的骨架有19个之多,但后来都没法保存。蚝岗遗址位处新城区的中心,内涵丰富,如果墓葬中有人骨架保存,就更为理想了。在下午的论证会上,就我本人的认识谈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首先,蚝岗遗址在珠三角地区已发现的同类贝丘遗址中有其独特的地位,虽然保存下来的面积不大,从发掘所见,文化内涵是丰富的,可以说是“好物沉归底了”,加上其年代较早,为省内不多见,这样重要的文化遗存,只要有条件最好是原址原地保护,保存它的历史真实性和遗迹的完整性,这是东莞市的历史文化基石。如果在此建成遗址博物馆,人们来到东莞,首先应看看这里5000年前的“珠三角第一村”,目前在我省还是唯一的啊!其次,这次的发掘已揭开遗址仅存面积的2/3,建议余下的1/3,最好保留不动,这是真金不换的一小块啊,还要编制整体的保护规划。目前最要紧的是,对已揭露出来的这部分遗迹尽快采取保护措施,以免日晒雨淋,造成不必要的自然破坏。第三,建成遗址公园也好,建成遗址博物馆也好,对其内涵的展示,可考虑小中见大,小中见全。要小而精,要有自己的特色,将来的博物馆在规划设计上,在陈列展示上都要出精品。

在这次论证会之后的第八天,即7月5日,报纸上披露省考古人员在清理探方的隔梁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的人骨架。这真是一个大喜讯,“珠三角第一村”终于找到了它的居民。这不仅令我高兴,相信南城区的领导和省考古所的同志们比我更为高兴。我随即将蚝岗遗址发现的情况向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作了详细的介绍,他也十分高兴,并半开玩笑地说,这是我老家的“山顶洞人”,我要莫京(他的儿子)陪我到现场看看,这是东莞的重大考古发现。7月24日动身,除了省文物局苏桂芬、杨少祥,还有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出差来广州)、我本人与莫京等陪同着莫老驱车直到蚝岗遗址的考古现场。时近中午,烈日当空,90高龄的莫老踩着高低不平的泥土斜坡路,健步登上台地,这时他就像孔子入太庙似的“每事问”,最后还仔细地观察出土的石器、陶器和彩陶片之后,才进到工棚稍事休息。他认为这个遗址对研究东莞的远古历史有重要意义,并赞同要原址保护。这时,南城区的负责同志向他提请设计这座博物馆的要求,莫老欣然承诺:“我来设计!”在场的都不约而同地叫“好!”对这位工程院士表示赞许和诚挚的感谢。由此我省新建的博物馆中又多一件莫老的作品(按: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由莫伯治主持设计,入选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可是,谁也不会料到,就在他老人家考察蚝岗遗址仅过了两个月又七天,即9月30日,他竟不辞而别,骑鹤西去了。认识莫老的人都深表怀念。莫伯治是岭南建筑设计大师,他在全国建筑设计工程师中,是获得奖项最多的一位资深工程院士。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主持故宫建筑维修工程,古建专家)谈到对岭南建筑的研究时说:“莫伯治先生对岭南建筑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一生的建筑设计成就,有如广州石室的双尖塔,高耸云霄。他设计的作品有两项入选世界建筑精品录,了不起,令人钦佩!”莫伯治是东莞人,他为保护和展示蚝岗遗址而设计的这座博物馆,竟成了他最后为家乡留下的一件佳作。

上面提到打掉探方的隔梁时,发现有保存完整的古人遗骸,其后续还有两件事情也很重要,一是对骨架进行加固和鉴定,二是骨架的头颅保存好,可作头像复原。8月14日,我和陈伟汉一行来到蚝岗遗址发掘现场,看看清理出来的人骨架保存情况,从已清理出的正面来看骨架保全较好,头骨完整,具备了根据头骨做出面貌复原的条件。于是,向南城区领导提议,由陈伟汉同志负责对骨架进行整取,并与省考古所同志一起到中山大学约请人类学系人体解剖学教授冯家骏和张文光先生(广东药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副教授)两位对出土的遗骸进行防腐加固和鉴定研究。其后,两位教授提出了书面的“鉴定简报”,认定:该骨骼应属男性,年龄在40—50岁间,身高约166厘米左右。看来,时光流逝5000年,今日的广东男性其身材还是这个高度。接着,陈伟汉同志又约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左崇新同志到东莞一趟,他收集了出土人架的相关数据等资料,过后还亲自送回来一座5000年前的“东莞(蚝岗)人”复原头像——“珠三角第一村”的男性居民。左崇新先生是古人类头骨面貌复原的老专家,举世闻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六七千年前)其男性居民、山东大汶口遗址(五六千年前)其女性居民以及近年来在珠三角发现的番禺南沙鹿颈村遗址(三千五百年前)其男性居民,香港马湾遗址(四千年前)的男性居民和今次发现的蚝岗遗址其居民等都是他在体质人类学研究上的科研成果。珠三角的3位史前时期居民都是男性,年龄在40—50岁之间,当时他们都未有入户口和领取身份证,据碳十四测定,到今天:“东莞人”是老大,五千岁;香港的“马湾人”是老二,四千岁;广州的“南沙人”较年轻,只有三千五百岁左右。也许会有人提出疑问:“东莞人”、“马湾人”和“南沙人”的复原头像,相貌如此相似,好像是三胞胎的兄弟,是否由于同属一人的手笔?非也。珠三角的土质属酸性土,古人的遗骸难得保存(在含有大量贝壳的地层例外)。有幸,近年来,在佛山河宕、马湾、番禺南沙、东莞蚝岗等地点的贝丘遗址,在史前的墓葬中都发现有保存较好的人骨架,十分难得。虽然目前发现的材料还不够多,但已为研究珠三角古百越族人的体质特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贵资料。上述三地的古人遗骸经过专家们的研究,指出:他们同属南亚蒙古人种,具有短宽的面、低矮的眶、低阔的鼻型等共同的特征,他们共同地显示出比黄河流域古代居民更富有类似热带种族的一些性质。如果改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同根同源。

东莞市这片热土,与香港和广州毗邻,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东莞是我省的经济之乡,它的经济规模与发展速度,除省会之外,在全省的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东莞市是我省文化教育之乡,历来重视教育,随着经济的腾飞,近年的文化建设事业日新月异;东莞市又是名士之乡,远的众多的历史名人不用说了,到当代就出了闻名中外的金文学家容庚,岭南建筑的旗帜、集学者、艺术家、工程师、建筑师于一身的莫伯治;东莞市在我省也是文物众多之乡,时至今日经千百年历史沧桑,现仍保留于地面的文物史迹为数不少,而且不乏瑰宝,其中小至一块明代的“却金亭”石碑,大的如“南社”整条古村落,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莞所缺少的就是如蚝岗贝丘遗址这类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地下遗存。东莞市的领导和南城区的负责同志,他们都是抓经济建设的能手,同时又是敢担保护文物重任的领头人。抓住发展机遇,东莞的经济一日千里;蚝岗遗址的发现,也是机遇,他们善于“借脑”(召开论证会等听取各方意见),当确认这是东莞最古老的历史,这是一页5000年前的无字史书,它记录了东莞从一个普通的渔村起步,到今天已建成具有现代文明的新城市,这些遗迹遗物是东莞的文脉,是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他们果断作出原址保护、建馆展示的决定,并一抓到底。这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典范,范例可供他人借鉴和学习,要宣传,要加以推广。

文物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的价值,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三大价值俱备。但重要的考古遗迹,一般来说其历史价值是最主要的,至于科学与艺术价值未必都显明或不具备,蚝岗遗址也是这样,这里的遗迹遗物,其艺术性与可观性都不很强,必然会对一般的观众减弱其吸引力,这也是全国发现的许多重要考古遗迹的共性。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建设都是公益性事业,不可能要求它会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在这座博物馆建成开幕之日,就进入到对遗址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一个新阶段,我们应怎样把握好保护、利用、管理这6个字的要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想,很有必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同志的一段话:“最重要的是切忌把文化遗产当成摇钱树。保护文化遗产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工程,管理好、利用好,我们可能很快就会受益,但有了社会效益并不意味着就会马上产生经济效益。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就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甚至于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对此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急功近利”(在“殷墟保护利用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文物报》2007年2月9日)。谢老言简意切,寓意深远。

丁亥,春节日于羊城寓所

(原载:广东省文物局、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编《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8—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