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肌痹
局部“扬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案
姓名:严某
性别:男
年龄:35岁
初诊时间:2003-02-04
主诉:左下肢大腿外侧疼痛、麻木半年余。
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左下肢大腿外侧手掌大小区域疼痛、麻木,初起时仅偶有刺痛、蚁行感,未予重视,后症状逐渐加重,经某医院诊断为“股外侧皮神经炎”,服用西药、外擦药水后无明显改善,为求进一步诊治,今来我针灸科就诊。
查体:左下肢大腿外侧约12cm×6cm 区域肌肤疼痛、麻木、苔薄白,脉弦紧。
辅助检查:腰椎MRI扫描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学诊断:肌痹(寒滞经筋)。
现代医学诊断:股外侧皮神经炎。
针灸治疗:
治则:益气散寒,养血和络。
处方:主穴:阿是穴、风市、中渎、阳陵泉。
治疗经过:取阿是穴(左髂前上棘内下方约10cm 处压痛点)直刺1寸,其上下左右各1寸处四点平刺,针尖朝向压痛点,刺入1寸左右,风市及中渎刺法同阿是穴,此三穴加温针灸,待艾炷燃尽后出针。阳陵泉行提插捻转强刺激,留针30分钟。针刺隔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针毕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治疗3次后,局部麻木明显减轻,病变范围缩小。前后共治疗10次,疼痛消失,感觉恢复正常。
【按语】
股外侧皮神经炎可归属中医学的“肌痹”范畴,《针灸甲乙经》中有“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的记载,颇似对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的描述。股外侧皮神经为感觉神经,起源于第2至第3腰椎脊神经前支,从腹股沟韧带穿出后,浅行至大腿前外侧直至膝关节皮肤。现代医学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由外伤、动脉粥样硬化及局部压迫引起神经营养和代谢障碍而发病。
程老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外感风寒湿邪,致营卫不和;或外伤、受压等因素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通;或肌肤失养则麻木不仁。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肯定,程老在临床中运用扬刺法治疗本病效果满意。
扬刺又称阳刺,为《内经》十二刺法之一,《灵枢•官针》篇曰:“凡刺之要,官针最妙。”又说:“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即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辅针的针刺方法,一般辅针的进针角度可采取向疼痛中心斜刺或沿皮刺。然后依次行针,使针感由近及远进一步扩散。张景岳说:“扬,散也。”扬刺法为五针同用,针刺不宜过深的浅浮之针法,以得气为度。本法有行气活血、祛寒止痛、散结消肿的功效。扬刺法在临床运用中主治寒邪凝滞,经络气血痹阻引起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等,且病变范围较大,病位较浅的疾患。与常规针刺法比较,扬刺法不强调“点”而强调“面”,不强调“少而精”,而强调“多而密”。在临床具体的操作中又可以结合《内经》刺法中的浅刺法,形成多针刺法“多而密、密而浅”的针法特点。扬刺法属多针刺法,具有刺激强、经络传感快、治疗范围大的优点。在注重整体观念的同时,不仅强化了局部穴位的刺激量,使病变局部的气血运行状态得到改善,而且扩大了所刺穴位的作用面积和强度,使针感由近及远向四周扩散,加强了针刺的治疗作用,因此可弥补在临床治疗某些病变面积较大、压痛范围较广的疾病时单针刺法由于针数较少、针具细小而导致的刺激量不足的缺点。
现代医学研究中,基于针刺镇痛的原理,因扬刺法的针数较多,可以增加刺激量。当针刺刺激引起的机体感觉即针感信息经脊髓上行,大量激发从脊髓、脑干到大脑各个层次多个神经元的活动,并在脑的各级水平上激活了与痛觉调制系统有关的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系统,使相关镇痛物质的分泌大量增加,从而产生更明显的镇痛效应。
本案中程老运用扬刺法针刺阿是穴,治疗范围大,针感传导范围广,力度强,可使浅表毛细血管舒张,改善末梢神经的血液供应,促进组织代谢和股外侧皮神经功能修复,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病主要病变范围在足少阳胆经皮部,故选用足少阳经腧穴风市、中渎,上三穴均施以温针灸,起到益气散寒的作用,配合阳陵泉,共奏养血和络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