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 十三日 星期四
“佛光山修持中心”内的大禅堂,这几天正在做内部隔间的工程,心平、心定及负责工程的依宽,对此装潢工程都非常用心,一再查资料考据,以期禅堂内一座一垫,都能保留丛林禅堂的风范,今天特邀请我到现场,提供一些建议。一般在丛林中——
“禅堂”,是供给禅者参禅打坐的场所,对外是不开放的。禅堂建筑通常长有六丈或十丈,宽四丈至八丈等,不过依参禅人数的多寡而有不同,也有些是供给短期精进禅坐的禅堂,或只容一个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僻远山洞也是打坐好场所。
禅堂设备是封闭式的,不设窗户(主要是让参禅的人,能集中心念,不随着窗外景物起分别妄念),其四周虽非高墙,但也一样封闭,主要是不让外界的污染、妄想、烦恼、过去的回忆带入禅堂,好好安身的在心上下功夫。
禅堂通常有两个门,正门写着“正法眼藏”,后门通称“方便门”,供禅者盥洗方便之用。
打坐时,要将禅门的帘子放下来,帘子一放下来,就不可以进出走动或有声音,尤其是止静板一敲,世界好像一下子就静下来了,在寂静的气氛下,最易令人感受到禅的气息。
佛光山的禅净法堂,不仅设备传统,使用上更具有现代的方便性,是一处非常标准的“禅堂”。
员林讲堂的永范,今陪同信众陈张雅娃小姐上山请益佛法,谈及其学佛受戒的修持生活,“戒”的受持主要在于“清净”、“不清净”的程度,尤其受菩萨戒时,更重在菩提心,退心时,可以再受(如衣服上有污点时,可以用水清洗,不必整件衣服都舍弃)。布施时,要看自己的能力,在不自苦不自恼下量入而为。我一向主张正当的经济生活,应该是:“一分施悲敬,二分不时需,三分生活用,四分作生意。”
陈张雅娃小姐告辞时,对我表示:“师父!您的佛法让人没有压力,这个可以做,那个照着办,让人的思想有发展空间,在相印中自然蕴孕一股法喜。以前我听到的都是这不可、那不准,这也不对,那也不行,好像我一入佛门,就一无是处。师父今天的开示,不仅给我信心、给我欢喜、给我希望,最主要的是今后我对修持不再裹足不前,学佛是一件非常方便的事,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
一位署名圆澄的在家弟子,信上写着:“每次看到《普门》杂志里师父的日记,均感到师父为佛法在陆、海、空中奔波,弟子每思及此事,内心都非常感动,随函寄上一支小按摩器,希望能替师父消除一些疲劳。”
我很想回一封信给这位圆澄居士,谢谢他的好意,奈何信上没有留下住址,颇感遗憾。我很希望和我写信的信众、皈依弟子,至少能留个电话号码给我,大家都能体谅我的忙碌而不用我回信,但不管再怎么忙,抽空打个电话给大家,是可以做到的。我很欢喜接到信众们的来信。
隆情厚意,无相供养,此诚心不可不知。
远道来山,示法示喜,此宗要不可不明。
清晨诵经,深夜参禅,此功夫不可不做。
为众祝福,为人回向,此心意不可不表。
弘法利生,高竖法幢,此愿心不可不发。
勤俭简朴,淡泊无求,此法味不可不尝。
庭院经行,看树赏花,此闲情不可不提。
随缘赴请,随心作务,此自在不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