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佛缘:生活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我的乡土情

说到我的乡土情,大概是我受外婆影响,

加上有了佛教信仰的因缘,

从小就不拘泥于一人、一事、一地。

当我一九八九年在时隔四十年后首度回到扬州,

那时我六十三岁。

有人问我:“你的感觉如何?”

我说:“看到了老太太,

我仿佛就看到了外婆的影子;

看到了女士、先生,

仿佛就看到了父亲、母亲的影子;

看到了年轻人,

仿佛就看到了我当年同学的影子,

我想这就是路上扬州回家的感觉。”

前言

说起我的乡土情,实在讲,我的乡情很淡薄,因为我出生在中国江苏扬州的一个小镇——仙女庙镇,离扬州城十八华里。我出生的那一天,正是一九二七年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和国民党蒋介石北伐军,双方军队正在我们家乡会战,我母亲说:“外面在杀人,你出生了。”记得我还跟母亲说:“我会不会是被杀的人,死后来投胎转世的?”

我就是在那战火四起、街巷多毁、满目瓦砾的年代出生,我只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母亲带我到南京寻找父亲下落时,遇到一位栖霞山寺的师父问我愿不愿意出家做和尚,我头也没抬地回答“好”,于是我就出家了。

我在南京栖霞山寺以及其他地方参学,也花了十二年的时间,一九四九年我二十三岁来到了台湾。来到台湾,我这才感觉到,我的出生地——扬州,扬子江畔的水土,长养了我扬州人的语言及个性,而台湾的海水米粮,也滋养了我,让我“立足台湾、心怀大陆、走向世界”。

我五十年前都是在亚洲各个国家地区活动,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度、日本以及香港等地;五十岁以后,才到美国去筹备建寺安僧;七十岁到了欧洲、大洋州、南美洲、非洲。就这样,我的乡情越来越淡薄,常有人问我:“你要到哪里去?”我都回答说“我要回大陆”,“我要回台湾”,“我要回香港”,“我要回美国”,“我要回欧洲”,“我要回澳大利亚”,甚至于地球上的每一块土地,都是我要回去的故乡。

元朝人耶律楚材曾经说过:“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所以出家人是“处处无家处处家”,这也就养成了我一生的个性“在一家保一家,在一国保一国”。

确实是如此,我每走到任何一个国家,我都希望对那个国家有所贡献。记得我有一位年轻的弟子,我把他带到美国去留学,希望他从小在那边学习英文,受美国教育,将来能做一个国际的弘法人才。但他出口不逊,常常一讲到什么事情就“死美国、死美国的”,“死美国的飞机票很难买”,“死美国的高速公路太多了”,“死美国的房子都不好看”,“死美国的太阳很大”等等。

我听到了深不以为然,就警告他:“你再讲一次‘死美国’,我就送你回台湾。”

我的意思是,我们吃人家的、住人家的、人家给我们因缘,我们却诅咒它,恶意地中伤它,这太不合情理了。

另外,我也常常不敢说自己是“扬州人”,因为大陆具有影响力的江泽民主席是扬州人,说了,恐怕人家说我攀龙附凤;刚刚退位的胡锦涛先生,泰州人,只离我的家乡三十公里的地方,我也不敢跟他攀亲拉故;周恩来先生是近代二十世纪伟大的中国人,他是淮安人,是与我住的扬州隔壁县,我也不敢提淮安跟我们的关系。郝柏村先生是扬州盐城人,他在“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之下从军,在他当了“参谋总长”的时候,我也不敢说他是我们扬州人。

此外,汉朝淮阴侯韩信,他曾受胯下之辱,受漂母一饭之恩,然后成为筑台拜将之人,淮安还立“汉韩侯祠”纪念他,所以韩信的事迹,常常让我津津乐道。民初文学家朱自清,他的文章《背影》、《荷塘月色》广为人知,他也是扬州人。其实,扬州人不扬州人并不重要,只觉得他们是伟大的人物。

此外,其他尚有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苏东坡,唐朝的鉴真大师、白居易,宋代大家范仲淹、词人秦观,清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扬州八怪郑板桥等,都与扬州有因缘,都算是扬州的天生异才,都是我的乡亲。

说到我的乡土情,大概是我受外婆影响,加上佛教信仰的因缘,从小就不拘泥于一人、一事、一地。当我一九八九年在时隔四十年后首度回到扬州,那时我六十三岁。有人问我:“你的感觉如何?”我说:“看到了老太太,我仿佛就看到了外婆的影子;看到了女士、先生,仿佛就看到了父亲、母亲的影子;看到了年轻人,仿佛就看到了我当年同学的影子,我想这就是踏上扬州回家的感觉。”

其实,现在的我老了,过去曾行脚遍及世界,但对我来说,娑婆世界就是我的乡土。甚至我也常常想到佛陀的净土、佛陀的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阿弥陀佛的世界,佛国世界才是我们的故乡。

历史上的扬州

事实上,我是扬州人,出生地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是相当深远的。因为我从小离开扬州,因此我对扬州并不太了解。我虽是扬州人,但是并没有进过扬州城,一直到六十三岁(一九八九年),我从美国组织“国际佛教促进会弘法探亲团”返乡探亲的时候,第一次有机会到扬州城内大明寺吃饭和大家讲话,那时候才觉得,我终于到了扬州城的核心。扬州在历史上是九州之一、中国的古城。我虽然身为扬州人,却对扬州城不甚了解,一直到近年来,才慢慢恶补扬州的历史。因为我从故乡来,故乡的历史都不知道,实在不好意思见人。

历史上,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消灭长江北岸小国筑城墙开始,至隋炀帝下扬州,开拓了运河,繁荣了扬州城,扬州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隋炀帝,下扬州,一心看琼花,陆地行舟去,到头来,万里江山一夕丢。”历史就这样走到了唐代,扬州的繁荣也到了巅峰。

《资治通鉴》记载:“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当时漕运繁荣,扬州成为盐商赚钱的集中地,一些才高八斗、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随之至此,留下许多名诗,成了风花雪月的扬州。

唐朝张祜: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清人黄慎:

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

自摘园花闲打扮,池边绿映水红裙。

清朝龚自珍:

春灯如雪浸兰舟,不载江南半点愁;

谁信寻春此狂客,一茶一偈到扬州。

还有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李绅、施耐庵、吴敬梓、曹雪芹等文学巨匠或政客,在扬州当官,理当事少,倒是闲情逸致多了。

明末清初的“扬州十日”,是扬州最凄惨的历史。当初扬州人史可法奋力抗清,死守扬州,被恼怒的亲王多尔衮允许清兵在扬州城内大肆屠杀掠夺十天,城内死伤无数,沦为一片废墟。可怜的扬州人不胜唏嘘。所以,在清朝的历史上,这可以说是扬州最不光彩的史实,扬州也从此变得沉寂下来了。

吃在扬州

扬州的吃,天下闻名,所谓“吃在中国”,中国的吃就在扬州,扬州菜名冠全国。可能是因为周恩来先生故乡的关系吧!现在叫“淮扬菜”。

扬州有名的是小吃,我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偶尔也尝过江苏小吃的美味。过去台湾有句口头话:“家有鲜大王,清水变鸡汤。”但比起扬州的酱油来,还要逊色很多。其他的还有:小笼包子、扬州炒饭、扬州干丝、扬州粽子、扬州水饺。扬州的“阳春面”,不下于对岸镇江的“锅盖面”。尤其扬州的烧饼油条,在当初是不亚于今日台湾永和豆浆的烧饼油条声誉的。

此外,扬州的桃酥烧饼真是一绝,扬州的元宵、麻团让人齿颊留香,扬州的萝卜干、扬州的芝麻饼、扬州的金稞粉就更不用说了。在扬州城内住个几天,不需要花费很多,就能吃到那许多的名菜、名小吃、名糕饼。这是我童年的时候就知道的许多事件,但是到现在,不知道扬州的吃,还能维持当初的声誉吗?

住在扬州

扬州的美,古代有很多名人做了诗词歌赋来歌咏,常常借大自然来形容赞扬。如唐诗人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特别是唐朝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你看这多美啊!天上的明月,在每一个有水的地方,都能映现其中,而扬州就占了这样的美景两分。

今日,扬州的市领导,一直在打造扬州城成为“幸福扬州”,扬州已不只是风景美、月亮美、山河美,扬州的俊男美女很美,扬州人的笑容很美,扬州人的心更美,扬州真美。

二〇〇六年,扬州市举办了一个“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我还邀请刘长乐先生他们的凤凰卫视去做实况转播。后来,又办了一次“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活动,领导们又邀请我去参加,我觉得我应该对故乡扬州尽一点心意才是。二〇〇七年,我参加扬州烟花节,想起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多美的境界啊!现任的扬州书记谢正义、市长朱民阳,都在为扬州的开发打拼努力。

此外,扬州的园林之美名满天下。如:何园、个园等。这些园林,非得我们自己走一趟不可,你才会发现扬州美景确实不同凡响,名不虚传。

“何园”原是一平地,经过嶙峋山石、逶迤曲折的复道回廊,让整个园林错落有致,山水、建筑,浑然成为一体,山外有山,小桥流水,美不胜收。

“个园”一走进去,最大的感受就是竹子多。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园子主人就为此,在园林中种了上万竿的竹子,因为竹叶的形状像“个”字,“个”字是“竹”字的一半,所以取名“个园”。

前几年,曾到佛光山访问的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应扬州鉴真图书馆邀请,登上“扬州讲坛”讲说“扬州走出了蒲松龄”。马教授告诉我,蒲松龄曾经在扬州居住过,他是在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元宵节过后,与孙树百一起坐船到扬州,写下了一首《元宵后与树百赴扬州》:

沽三白酒供清饮,携岕山茶佐胜游。

分赋梅花漾轻桨,片帆风雪到扬州。

我到红桥日已曛,回舟画桨泊如云。

饱帆夜下扬州路,昧爽归来寿细君。

你看,扬州的清新秀丽,也赋予了蒲松龄文学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写下了巨著《聊斋志异》,里面也有不少扬州的民间传说。

扬州丛林二十四

历史上的扬州,虽有道教武当行宫、基督教翠园礼拜堂、天主教耶稣圣心堂、伊斯兰教仙鹤寺等等的各种宗教场所,但是可以说,扬州人自古以来大部分崇信佛教。为什么呢?据统计,到了清朝,扬州的寺庙多达数百座,因此扬州素有“扬州丛林二十四”之说,以“天宁寺”为首刹。另外尚有重宁寺、高旻寺、大明寺、静慧寺、福缘寺、建隆寺等,皇帝均曾前往参拜,可见扬州佛教的盛况。

首刹天宁寺,原是东晋太傅谢安的宅第,他将宅第捐出为寺,在扬州成为丛林道场。清朝曹寅曾受御赐,在这里编撰《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他的孙子曹雪芹在这里写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天宁寺有一副对联写着:“一寺五门天下少,两廊十殿世间稀。”可见扬州的寺庙不但多,而且大。只可惜,寺庙虽然有名,但是扬州出过多少高僧,我并不是非常了解。我能知道的,就是唐代法净寺(大明寺)的鉴真大师、近代高僧来果禅师,以及现任高旻寺的德林长老,都是扬州伟大的出家人。

从扬州出发,走向世界的我们的师父

李自健油画

世界著名油画家李自健先生,作品以呈现人性的善美为主。一九八八年移居美国后,为谋生计,从事人物肖像绘画。我感其才华深厚,主动提供房舍,邀请他闭关作画,并以“人性与爱”为主题进行一系列创作。李自健先生油画作品栩栩如生,加诸作品蕴含人间真性情,深受大家喜爱。如今已是世界知名画家的李自健,仍不忘当年知遇之恩,每回我赴大陆弘法,他总是排除万难,赶抵探望,可谓人如其画,是有情有义之人!

说到鉴真大师,他是中日佛教的桥梁,在唐玄宗天宝元年(七四二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礼请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传授戒法,经过十二年的岁月,六次的失败,最后鉴真大师以六十五岁的高龄,在双眼失明的状况之下,终于到达日本奈良。当时,日本孝谦天皇及圣武太上皇、光明皇太后之下的皇族和僧侣约五百人,都跪在他的座前,求受菩萨戒。所以现在日本尊称鉴真大师是日本“律宗之祖”、“文化之父”,他所创建的唐招提寺,一直到现在都是日本律宗的总本山,古都奈良的文化财。

因为鉴真大师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他的弟子们就为他塑像,一千二百多年来,始终受日本人敬仰。二〇一〇年十一月,扬州政府再次迎请“鉴真大师坐像回扬州省亲”,就供奉在我所捐建的扬州鉴真图书馆。日本人能不忘这段因缘,远渡重洋,将日本东大寺、唐招提寺的鉴真大师圣像送回到大师的故乡,供人瞻仰,实在意义重大,礼拜参观者络绎不绝。

近代的高僧来果禅师,他十八岁割肝疗父,后来出家为僧,在扬州高旻寺创下“天下丛林不止单,守禅制者,独有高旻寺耳”的名号。

高旻寺的德林长老,十九岁依来果和尚出家,是临济宗第四十七代传人,现年九十九岁,身材伟岸、气宇轩昂。他为了表示对我的友好,二〇〇五年,在扬州高旻寺传授三坛大戒时,邀请我当得戒和尚。这么崇高的名义,应该是他自己做,不能叫我,我再三跟他推辞,他还是在戒会资料上印上我是“戒主和尚”,可见这位长老的谦冲祥和。

扬州的名人轶事

扬州不但佛教的寺院闻名、风景闻名、美女闻名,扬州名人也很多。尤其扬州八怪的书画名闻天下,称为扬州画派,如金农、郑燮(郑板桥)、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等,他们画风新潮,作品素有“三绝”之称,现代艺术大家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等也都受到他们的影响。除了扬州八怪之外,石涛擅长画山水画,他是一位出家人,画风也是独树一格。

儿童时期,经过茶楼饭馆,由窗口飘出说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声音,我总是停下来趴在窗口上听。看着他们生动细腻地说着种种故事,越说越吸引听众,总在紧要关头才缓缓道出“欲知详情,下回分晓”。扬州说书的祖师爷柳敬亭,是明朝泰州人,出师后,就到扬州落脚说书,受到扬州人的喜爱,弹词、清曲也是一绝。

除了文人雅士、山水美景,扬州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扬州三把刀:第一把刀是厨刀,第二把是剃头刀,第三把就是修脚刀。扬州人靠着这三把刀与扬州小吃走遍天下,我在世界各地常常遇到有特殊技艺的扬州人。我们别以为扬州三把刀是低下行业,实在讲,他们的专业水平在社会上可说一绝,更是生存的一大绝活。

第一把刀“厨刀”。家父李成保就是业余素菜厨师,或许受父亲的遗传影响,我也很乐于做素菜与人结缘,总之扬州人与吃脱离不了关系。

第二把刀“剃头刀”。话说乾隆当初下扬州时,在辕门桥闲逛时,看到一家店堂,门板对联上写着“操天下头等事业,做人间顶上文章”,乾隆觉得有意思,就进去试一试。老师傅不在,小师傅在,乾隆就身子笔直地往凳上一坐,等着剃头。十七八岁的小师傅,不疾不徐地拿着大围往乾隆身上围去,并在肩膀上轻轻一抓,乾隆身子马上一松,小师傅迅速地把头剃好,辫子也绑好,跟随乾隆的太监进行检查,拿出棉团往头上一擦,一点儿也不起毛,光滑无比,乾隆不由得说,扬州剃头师傅果然身手不凡啊!

谈到第三把“修脚刀”。修脚刀可以挑鸡眼、修指甲、去老皮,你只要一上躺椅,三两下,就帮你把脚修剪清洁。

扬州人不但对于吃很重视,对于洗澡,扬州人也很重视。人们惯称的“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说明了扬州人惬意的生活习惯。

扬州教育

江南有四大名校,其中一所在扬州,扬州中学已有百年历史,办得比大学有名。许多人从名大学毕业,但他都不说,都说自己是扬中毕业的。扬中毕业的优秀校友如朱自清、江泽民、毕季龙,还有许多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革命烈士等等。由于战乱中,家里贫穷,我没有上过学,也没有读过书,更没有见过学校,所以等我有能力时,我就去办教育。我希望人人都读书,“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在扬州,我曾受邀到扬州大学做过讲演。过去,外国人到中国来办教育,现在中国人也应该要走出去办教育,要与时俱进,这样礼尚往来才不失礼。所以,我也有意把我在美国创办的西来大学,交给扬州大学去办理。西来大学通过“美国西区大学联盟”(WASC, 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评鉴审查,是华人在美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但这也要等到扬州大学派人前往探勘后,再待因缘了。其实,如果与大陆有缘分的学校,我都希望交给他们办理,让我们中国能有一所在西方办的名校。

另外,我花了两亿多的人民币,在扬州平山堂捐建了一座“鉴真图书馆”,它是集教育、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图书馆,希望教授学者、出家学僧可以在这里专心做研究。因此我也为了捐建工程,跑了几十次大陆和台湾,并且派慈惠法师负责,带领慧峰法师(新西兰籍,工程师,香港大学博士,佛光大学教授)、慧宜法师(台湾新竹人,电子科技工程师,佛光山丛林学院)、慧炬法师(澳大利亚籍,资讯管理工程师,香港大学佛学系)、慧是法师(马来西亚人,室内设计师,澳大利亚柯汀大学)一起建设鉴真图书馆。历届执行长江芳妮小姐与慧宽法师,也按照我的意思把鉴真图书馆办得有声有色。

尤其每一个月举办两次的“扬州讲坛”,五年来已有“北有百家(百家讲坛),南有扬州(扬州讲坛)”的美誉。受邀登坛讲演的老师,涵括了两岸文化大家、著名学者、媒体人等等。如:名作家二月河,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主任田青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余秋雨,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北京大学教授王邦维,北京社科院研究员阎崇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方广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陈达生,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家白岩松,文学家余光中、林清玄、张晓风,表演艺术家张铁林、濮存昕,名主持人崔永元、杨澜、胡一虎,名嘴周立波,电影导演蔡明亮,企业家潘石屹、严长寿,神探李昌钰,漫画家蔡志忠,创作艺术家杨惠姍,京剧表演艺术家迟小秋,亲子教育专家卢勤等教授、名家。

另外,还有国务委员唐家璇、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天下远见创办人高希均教授、社会统计学家柴松林、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人间福报》符芝瑛社长、南华大学执行董事依空法师及鉴真图书馆执行长慧宽法师等。

我希望鉴真图书馆的建立,能为我的家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人文扬州”略尽绵薄之力。除了鉴真图书馆,我也鼓励慈容法师出资人民币五百万捐献江都聋哑学校;又鼓励萧碧霞师姑出资十万美金给仙女庙作修复建设。有历史以来,仙女庙之名更甚于江都,地图上没有江都的名字,却有仙女庙。它虽然是一座道教的庙观,但也是我儿时游乐的地方,不晓得目前已修复到什么程度了?

我的扬州亲族

我既是扬州人,应该有很多亲族。说来惭愧,在当时贫穷的社会中,纵有亲族,也是甚少来往,与他们并不熟悉。有一次,我在江都演讲,我的侄儿李春来被公安人员挡在门外,李春来告诉公安他是大师的侄儿,怎知对方却回他说“星云大师的侄儿多了”,还是把他拒之门外。

其实,我真正的侄儿只有两个人,一个叫李春来,一个叫李春富。我的父系人丁单薄,母系的亲族比较多。父亲是单传,没有兄弟,祖父在生养家父二十八天便去世了,病因为何就不得而知了。我知道父亲上有位姐姐是我的姑母,嫁到离我们十华里以外陈家店这个地方。应该也属于扬州辖内,但由于贫穷,这一点路程就阻碍了我们的往来。

我姑母的两位儿子,徐必荣、徐必华都居住在上海。我虽与他们见过几面,但不算很亲。或许我的母亲与兄弟都与姑母有来往,但我因为出家一直在外,甚少听说他们的名字。两岸开放交流后,我在上海为他们一家各买了一栋房子,聊表亲人的关心。当然,其他如收音机、电视机、冰箱、手表等就不在话下了。我的母系亲族比较多,母亲刘氏,外公叫刘文藻,外婆王氏,没有名字,王氏就是她的名字。我外婆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非常勤劳。刘家应该是小康人家,家族里大概有数十人之多吧,我也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我的外婆跟我母亲一样,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就是我的母亲,另外有三位舅舅。大舅刘雨庭,做过村里的保长,二舅刘贵生是位务实的农夫,三舅刘玉华,做过乡长、自卫队队长。他们四位都高龄往生。

我父母生养我们四个子女,大哥叫李国华,大姐叫李素华,我叫李国深,小弟叫李国民。两岸开放探亲后,我和他们不断来往,改善他们的生活,这是他们第一需要的。幸好,我的稿费收到后,就转为供给他们的生活费了。

我大哥很聪明,一样没有进过学校读过书,他看的书,比我还多,但是只看不用,也是没有发挥作用。我的弟弟,听说还做过扬州政协委员,性格有时候傲慢自大,我也深不以为然。姐姐是在兵荒马乱的时候,跟随一群难民到广西落脚,八十七岁去世,大哥也活到近九十岁,弟弟李国民则在近八十岁的时候去世了。我们李家与我同辈的亲族目前仅剩我一人,哥哥、弟弟的孩子们与孙子们,十九人都要我帮忙他们移民去美国,我都已经满他们的愿,一一照办。

现在世间上,我只晓得自己是一个孤独老人了。不过,说是孤独老人,也不尽然,因为我有出家的弟子一千多人。我就想起了“人生如球”的故事:

在儿女小的时候,大家都把父母当成“篮球”,都是“My ball”(我的球);但是到了父母老年的时候,五六十岁不能工作了,儿女也不孝养了,就把他推给老大、推给老二,就像“排球”一样,推来推去;父母到了七八十岁,更老或病了,没有人要,儿女都把父母当作“足球”,一脚踢得远远的。

我想到,我已八十岁以上,但是我的出家弟子都把我当作“橄榄球”,可见得,出家在家子孝孙贤都不一定。出家人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三分师徒七分道友,天伦之乐也不亚于一般世俗。人生如幻,世事沧桑,不需要那么牵挂执着。

其实,我总把世界所有人都看成是我的眷属,所以在佛光山,每两年都会为徒众办一次“亲属会”。徒众的父母就是我的亲家,因此就以“亲属会”为名,每次相聚,特别亲切热络。我确实有这个心愿,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唯愿天下人都能像亲族一样互相结缘,互相帮助,共同成就因缘。

结语

除了我的出生地与参学的道场,与我一生相依的,就是我出家的道场——我的祖庭“宜兴大觉寺”,它更是我的故乡。五十年来,我在世界各地兴建了二百多所佛教寺院,弘法安僧。在台湾,我为佛教建了佛光山寺为总本山,北美洲的洛杉矶西来寺、南美洲的巴西如来寺、非洲的南华寺、欧洲巴黎的法华禅寺、澳大利亚的南天寺、新西兰的奥克兰佛光山、日本的本栖寺、马来西亚的东禅寺等,都是各地的本山道场。

感谢各种因缘,尤其大陆政府,让我回到江苏宜兴西渚镇来恢复我出家的祖庭。我把它命名为“佛光祖庭大觉寺”,意思是我们全球佛光人共同的慧命之家,我们共同的祖庭,信仰传承的根本发源地。

这些年来我感到欢喜与荣幸的是,扬州市的许多领导们都到过台湾佛光山访问,他们送了我一些江苏省市的历史文件、扬州八怪艺术文物品、扬州的漆器、剪纸等,这也算是让我对扬州故乡做个补习了解吧!

一九四九年,我二十三岁,从大陆到了台湾,台湾人说我是大陆来的外省人;一九八九年,我六十三岁,从台湾回到大陆,大陆人却说我是台湾来的和尚,到底我是大陆人还是台湾人?

因缘际会的人生,行履至此,我想,“地球人”更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