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金榜书900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可知论、反映论。其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群众的观点

2.实践由主体、中介、客体构成。实践主体是指()

A.具有行为能力的人

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

C.具有创造能力的人

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

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

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

C.对实践结果的反馈

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

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D.主观和客观关系

5.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所谓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指()

A.从感性认识到实践

B.从实践到认识

C.从经验到理论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6.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其中的原因是()

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B.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C.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D.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根本原则出发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8.价值评价的认识对象是()

A.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

B.价值客体的结构和功能

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D.主客体之间的依赖关系

9.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质属性是()

A.主观性

B.一元性

C.客观性

D.历史性

1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内容为正确的确定性和真理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绝对性的根源是()

A.人们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性

B.人们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

C.人们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真理性

D.人们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实践性

11.真理与谬误是认识的两种形式。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A.客观是否与主观相符合

B.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C.主体是否与客体相符合

D.客体是否与主体相符合

1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的这个特点是()

A.直接现实性

B.社会历史性

C.自觉能动性

D.辩证统一性

13.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科学史上的重要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但是,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领域;面对这些领域和问题,牛顿物理学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于是诞生了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新的理论。科学发展史上这些推陈出新的事实表明()

A.真理具有相对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主观性

14.对同一句格言,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理解,往往不及饱经风霜的老年人理解的深刻、透彻。这一现象说明()

A.实践决定认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需要意识的指导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15.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该论断说明()

A.人的认识来源于人的感觉

B.人的认识是人的主观想象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的认识由人的身份地位决定

16.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在于,二者()

A.都是反映论

B.都是先验论

C.都是可知论

D.都是实践论

17.马克思有句名言:“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该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如果没有分工,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同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毫无二致

B.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差别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社会分工造成人与人的差别

D.人与人之间存在原始差别

18.人们要判断某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

B.能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C.能不能付诸实践

D.能不能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

19.列宁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表明了()

A.真理和谬误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区别

C.真理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D.真理是客观的,具有绝对性

20.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由理论指导的行动才能叫做实践

C.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是物质化的理论

21.“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源于实践

B.认识指导实践

C.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

22.人类在科学研究中掌握了电能的规律,然后以该规律为指导,人们研制生产出各种工业和家用电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改善。这一事实表明()

A.科学研究是发现规律的唯一途径

B.实现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C.实践活动离不开规律的指导

D.规律必须重新回到实践才有意义

23.列宁指出:“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来自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更完整

C.抽象是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24.面对全世界对相对论的推崇和赞誉,爱因斯坦却保持了冷静。他提醒人们:“如果引力磁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爱因斯坦的这句话()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指出了真理的绝对性

C.强调了真理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D.断言真理具有相对性

25.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与该论断所揭示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心想事成

B.成事在天

C.坚持就是胜利

D.无限风光在险峰

26.学习、贯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支撑该命题的理论依据是()

A.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能够检验实践

D.实践能够检验认识

27.列宁说:“以为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以的。”该论断所揭示的是()

A.感性认识的作用

B.理性认识的作用

C.理性因素的作用

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28.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该论断揭示了()

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B.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C.间接经验对认识的影响

D.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影响

29.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所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分歧具体表现为()

A.宿命论和唯意志论的对立

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D.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对立

30.“熟知不等于真知”所揭示的是()

A.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

C.感性认识贴近现实

B.感性认识具有具体性

D.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31.“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32.真理原则要求是()

A.主体改造客体

C.客观符合主观

B.客体制约主体

D.主观符合客观

33.认识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认识的起始阶段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印象

34.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决定真理一元性的是()

A.真理的绝对性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主观性

D.真理的客观性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终极)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这种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有()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来实现的

C.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过程

D.认识反过来能够指导实践

3.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们是()

A.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B.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C.坚持从世界是可知的可知论的路线

D.坚持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辩证法路线

4.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可知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坚持辩证的观点,即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D.是否承认物质是认识的起点

5.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形式包括()

A.感觉

B.知觉

C.现象

D.表象

6.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理性认识的形式有()

A.概念

B.判断

C.假说

D.理论

7.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其所需要的条件有()

A.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8.非理性因素是指除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外的意识因素。其内容包括()

A.感性认识

B.情感

C.意志

D.非逻辑主体心理形式

9.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A.指导作用

B.解释作用

C.激活作用

D.预见作用

10.人的情感、意志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开展、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其主要内容有()

A.指导作用

B.激活作用

C.驱动作用

D.控制作用

11.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以下论断中正确的说法有()

A.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B.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C.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D.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12.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种观点()

A.贬低了理性认识的作用

B.贬低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C.强调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指导作用

D.强调了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作用

13.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两个小孩对太阳什么时候离地面近发生了争执。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看起来更大;另一个小儿说太阳中午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让人感觉更热。两人请教孔子,结果孔子也回答不上来。故事中两小儿各自所持的理由以及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的结果说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人通过感觉和现象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

C.人对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对事物的反映具有创造性

1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A.前者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后者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B.前者主张从物质出发去认识世界,后者主张从精神出发去认识世界

C.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D.前者认为认识是发展变化的,后者则否认认识的发展变化

15.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和首要的观点。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以下关于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论断,正确的有()

A.人既可以充当主体也可以充当客体

B.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多重关系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主体一定由人来充当,但客体既可以由人也可以由物充当

1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影响认识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实践,即实践决定认识。以下符合“实践决定认识”的论断有()

A.“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B.“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C.“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D.“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17.恩格斯指出:“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该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有()

A.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B.必然性是无法充分认识的

C.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D.逻辑证明是一种不可靠的认识形式

18.有学者主张,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公正地观察所研究对象,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一切理论认识,以便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公正、客观的境界。这种观点的错误有()

A.否认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不了解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促进作用

C.拒绝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D.片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19.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正确地揭示了非理性因素作用的论断有()

A.“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B.“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C.“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D.“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20.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是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以下体现了价值判断的主体性特点的有()

A.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B.对症下药,因人而异

C.汝之佳肴,彼之毒药

D.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21.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论断,正确的有()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可知论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实践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辩证的观点

2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不同派别,它们之间既有相同也存在分歧。在认识论领域,二者的区别主要有()

A.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B.是否坚持反映论

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是否坚持辩证的观点,即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其矛盾性表现在()

A.二者所凭借的器官不同

B.二者所认识的内容、所采取的形式不同

C.二者在认识过程中所居的地位不同

D.二者所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

24.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或者说,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价值的属性有()

A.客观性

B.客体性

C.主体性

D.主观性

2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将二者的关系割裂会导致的错误有()

A.唯心主义

B.绝对主义

C.相对主义

D.形而上学

26.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A.要从实践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要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

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

D.理论必须被群众所掌握

27.“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这说明()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

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28.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

A.主体客体化

B.主体主体化

C.客体主体化

D.客体客体化

29.真理是不是客观的,这是真理观中的首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切唯物主义都作了肯定回答,一切唯心主义都作了否定回答。以下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观点有()

A.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

B.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

C.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

D.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

30.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一定的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以下论断中正确的有()

A.逻辑证明是检验真理的补充标准

B.逻辑证明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式

C.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起补充作用

D.逻辑证明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

31.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它们是价值本质的表现。其中价值的主体性的具体表现有()

A.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认识

B.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C.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

D.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发现

3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以下关于必然与自由的论述中,正确的有()

A.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B.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C.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

D.必然与自由的关系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