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SAT历年真题名师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2016年5月北美阅读(党哲老师)

第一篇(Questions 1~10)

主旨与结构

本篇阅读文章难度适中。文章主要部分都为描写和反思,从开头对餐厅的描写,到对主人公行为的描写,再到对进入餐厅的一组客人的描写,最后到对其中一个特别人物,也就是主人公父亲的特写。以上是考生阅读需要把握的主线。再说细节。小说中一定会有一些细节让人读起来费解。在SAT考试中,对细节理解的过度追求得不偿失。所以一般要求通过主旨来理解或推理细节。比如文中第四段出现了大量对于人物的细节描写,如文章第42~52行(A party of four...of fact she was)用大量文字描写了女性的穿着、相貌等。但是纠结在这些细节里对文章理解和做题都毫无益处。SAT更愿意考查考生的不是在题目中复现细节,而是提问这样的细节究竟有什么用。所以阅读时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通过主旨理解细节。在该段中,后面还出现了主人公读书读不进去的细节,其实都是为了表达这段的主题:“新来的客人很吵闹,引起或分散了主人公的注意力。”这个重要主旨一方面让我们理解了所有细节存在的价值,加强了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该篇文章后面有两道题目也和这个主旨有关。所以,通过主旨理解细节,将主旨和细节串联起来,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再举一例,本文最后一段中,还有比较让人费解的细节,提到了主人公父亲的美甲、钻戒、礼貌、弯月等。这些细节乍看上去让人费解。但如果理解了该段第一句,也就是主题句,“Apparently he himself was not aware that there had been any change.很明显,他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变(老)了”,那么,后面所有的细节就全部容易理解了。全部细节都是在试着详细说明,主人公父亲对自己变老的不自知,还表现出很多不符合自己年龄的举止。这样文章就全部理解了,而这种理解也正好对应着文章两道题目的答案。所以,再次强调,要通过主旨理解细节。

小说(文学类阅读)从内容角度可以简单分为两个类型:情节驱动型和描写反思型。根据不同的内容,阅读的重点和难点也会有些区别。先说情节驱动型的内容。其内容的形式多以对话、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为主。该类型的内容阅读起来相对容易,因为对话和叙事多数时候使用较低层级的语言,尤其对话多以口语为主。描写反思型的内容更侧重人物、场景或心理活动的描写。相对而言,这一类型内容的语言层级更高,阅读难度更大。

文学类阅读无论以哪种内容形式为主,考查的重难点基本是两个方向:主旨(主题)和态度(细节)。先说主旨。在情节驱动型内容中,内容相对松散,尤其需要考生自己边读边整理主旨。描写反思型内容的文章有时候会像议论文一样,在描写的开头有一个类似主题句的提示,反倒方便理解后面较难的描写。再说态度。文学类阅读中,态度的出处有以下四类信息:对话、行为、外貌和直接描写。所以无论是情节驱动型还是描写反思型的内容,只要多留意以上信息点即可。

题目解析

1 D。该题考查考生对主旨的总结能力和对文章框架的归纳能力。此种题型考频极高,尤其在看似松散的小说中也是如此。考官希望看到考生有能力边读边总结,并且不仅能对段落做总结,还能对几个段落进行归纳和整理。在本文中,第一段和第二段为一个整体,描写主人公在餐厅里投入地看书。第三段到文章末尾为一个整体,描写新来的顾客并特写主人公的父亲。所以,正确答案为D,“从莱米阅读的经历到餐厅中人物的描写。”

2 C。该题考查考生对主旨的总结能力。此题目的难度在于选项的迷惑性。比如A“介绍文章主角”,D“预示着一个接下来的事件”。这种选项的迷惑性在于它们和文章略相关,很难直接排除。这很像语法部分中常见的一种描述错误的选项“loosely related...”。所以在这里要跟大家强调,现在的SAT阅读部分叫作evidence-based reading,所以,任何选项一定要明确到选项的信息都有文中证据支持。简单点说,就是一一对应,而不能仅部分相关。以此题为例,如A描述,第一段确实引入了主人公。但A选项另外的部分说“通过夜间的活动”,这就和原文信息对应不上了。D类似,“预示接下来的事件”,乍一听上去很正确。但如果我们严格一点,文章具体哪句话对应着“预示”这两个字,找不到。而与之相比,正确答案C选项,“通过描写一个地点和对象来传达文章的背景”。“地点”的证据就是对餐厅的描写,“对象”的证据就是对看书主人公的描写。地点、人物都具备了,这就是“背景”的证据。所以千万请考生记住正确答案的特点:简单清楚,一一对应。

3 C。该题考查考生精读细节的能力。女服务生认为主人公莱米吃完饭的原因,来自文章上一句话,“When Lymie put down his fork and began to count them off”,所以正确答案C,因为莱米放下了叉子。

4 A。该题考查考生把握情感和态度的能力。方法论部分讲过人物的态度和感情有四个出处:对话、行为、外貌和直接描写。而莱米对进入餐厅客人的印象,就来自行为描写和直接描写。从文章第52~59行(They laughed...them)两处信息都可找到答案的出处。“当这几个人在选择点汤还是小虾鸡尾酒时,他们笑的声音很大,而事实上本不该这么好笑(吵闹)。但是两位女士的声音,不太清醒的糟糕的女性声调,让莱米看了两页书却完全不知道看了什么(吵闹,让莱米分神)。”所以,A“吵闹并让人分神”是正确选项,清楚直接,一一对应。

5 C。该题解析参见上题。

6 A。该题考查考生精读细节的能力。文章信息出处在第64~70行,“大会的结果清楚地写在第67页底和第68页开头,但莱米还没来得及看一半,他就发现他父亲的外衣挂在了他椅子边的挂钩上。莱米合上书,说:‘我不知道你会来。’”莱米合上书的原因,是因为见到了父亲坐在旁边。

7 D。该题考查考生语言应用的能力。题目清楚地提示,出题信息在第74~79行,所以需要考生做的,是把已知的原文信息和选项的信息进行匹配。通常情况下,原文一般为相对具体的细节信息,而选项一般为相对抽象的书面表达。所以这里需要考生具备细节信息和抽象表达的语言应用能力,该能力类似于语法部分需要考生辨析、应用主题信息和细节信息的能力。在本道题目中,“彼得斯先生的头发已经开始变得灰白,头皮也谢顶了(衰老)。他的体重也减轻了(衰弱);已经快架不起来原来的衣服了(衰弱)。他脸色很差(枯槁),也不戴花朵状的胸针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国退伍士兵协会的胸针。”所以正确答案D“上了年纪并枯槁”就是对原文具体信息的抽象改写。

8 B。该题考查考生合理推断的能力。SAT考试中的合理推断,并不需要做过度的侦探小说似的推理,仅需要根据原文信息(重要重复,根据原文信息),判断字面意思之下的“弦外之音”。很多时候信息的弦外之音在附近文章信息中就会有提示,即使没有提示,也会相对简单。以本题为例,最后一段多处提到主人公父亲的美甲、钻戒、礼貌、弯月等细节。这些都是表面的描述,其实弦外之音就是“他没有意识到他老”“他想表现出年轻的自己”等。再或者,通过最后一段第一句“他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变(老)了”,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再注意本题的正确答案B“表现得像是年轻版的自己”,几乎就是原文的正话反说。特别注意,很多SAT需要推理的答案,就是正话反说。正话是“没有注意到自己变老”,反说就是“表现得像是年轻版的自己”。

9 B。该题考查考生语言应用的能力。千万注意,不要看到选项是来自文章的信息,就以为是引证题,要仔细看题目。该题问哪个选项证明彼得斯先生想吸引注意力。这道题只不过是反过来需要用抽象的信息“吸引注意力”去匹配具体的信息。所以B选项正确,“他会不自觉地正一正领带,并且当厄玛递给他菜单时,他做了一个手势,好让旁边桌的两位女士可以看到他右手第四根手指上的钻石戒指。”“正领带、显示钻戒”这些具体信息都可被抽象为题干中的“吸引注意力”。

10 B。该题可以从上下句推理。becoming前面说彼得斯先生的行为,becoming后面说45岁的人。根据最后一段的主题(彼得斯先生总要表现出年轻的样子),becoming应该为“合适”的意思。

第二篇(Questions 11~21)

主旨与结构

历史类文章难点有两个:文章背景和语言组织。

先说文章背景。不能说所有的文章必须了解了背景才能做题,但对于不少文章,如果了解一些人文背景,考生会很容易更快、更好地理解。本解析很难全面帮助考生梳理所有背景,只能先抛砖引玉,对最重要的一些背景、人物和观点做出提示。SAT目前的历史文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平权运动,二是政府组织。

平权运动:

平权运动主要以女权运动、黑人权利运动为主。此类文章多数会以双篇的形式考查。比如一篇文章支持黑人权利,另一篇文章反对黑人权利。请考生特别注意,关于反对黑人权利或女性权利,SAT不会选一些歧视性很强的文章,比如讲“黑人天生就是低劣的种族,应该受到奴役”。这个观点太过激烈,会引起读者的不适。所以一般反对黑人权利的文章的立论通常是“这是目前社会的组织形式,有益于所有人的稳定”“这是上帝的安排,应该保持目前每个人各归其位,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者“南方黑人虽然做奴隶,但是实际的生活却比北方自由的黑人舒适和优越很多”。反对女性权利的观点通常是“男女天生有差异,选举这种费脑子的事,工作这种费体力的事,就别让柔弱的女性干了”“现在的社会组织形式就是如此,改变女性地位会引起社会动荡”或者“让女性做男性做的事,破坏了传统的美德”。而支持黑人权利的文章,一般会从“上帝造人平等”“不平等违背人的天性”或者“破坏了人类道德”等角度辩论。支持女性权利的文章,有意思的是,有一些出于“性别平等”的理想主义观点,但更多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辩论,“让女性受教育给女性权利,是让女性做更好的母亲,做更好的妻子,这样对你们男性好。”偶尔也会有些激烈的观点,“必须提高女性的美德和智力,让女性和男性一样受尊重。”最后推荐一些平权运动非常出名的人物,建议考生搜索、熟悉,最好能读一读这些人的文章:Frederick Douglass,William Lloyd Garrison,W.E.B. Du Bois,Mary Wallstonecraft,Susan B. Anthony,Lucy Stone,Elizabeth Cady Stanton。

政府组织:

政府组织要结合图来说。

首先和大家讨论一个小小的政治问题。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试着想以下几个问题。是先有江流还是先有小河?是不是应该向政府公开个人隐私来保证国家的安全?火车面对着出轨,是保持路线不变,造成列车上150人死亡,还是偏转轨道,哪怕另外轨道上有5个无辜的小孩在玩耍?以上问题都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但你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也许与你所在的集体或你本人无关)出现冲突,你是倾向于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事实上,这个世界从最早期,哪怕是最伟大的哲人或政治家也无法解决和回避这对矛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在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这样的碰撞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也就是美国历史政治的开端,同时也是现在美国政治的生态。

接下来说回美国历史的常识。考生应该比较熟悉,建国期文献最常考的话题就是美国到底是要建立一个强大有力的联邦政府(集体主义),还是建立一个相对松散但能保证每个州充分自由的邦联政府(个人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初期的建国者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汉密尔顿建立的联邦党,听名字就知道自然支持大的联邦政府。另一派是麦迪逊和杰斐逊创立的民主共和党,这个党就是目前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前身,该党支持以各州的利益为中心建立政府,警惕大而全的联邦政府,如图所示。由于篇幅原因,不能把每个人都详细介绍。简单提示重要信息。富兰克林和华盛顿是“上古”人物,没有充分参与到初期两党的争斗中。但从历史上看,两位是偏向联邦政府的。尤其是华盛顿,你问他支持不支持联邦政府,他肯定支持。他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怎么能不支持?麦迪逊的立场比较有意思,他身为弗吉尼亚人,却和汉密尔顿一起编写了联邦党人文集。肯定是支持联邦政府的。但后来他还和杰斐逊联合创建了民主共和党。所以不能脸谱化地给这些人贴标签站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抱负。汉密尔顿的生平也非常传奇,创建政党却没有竞选总统,最后还死于决斗。每个问题看似八卦,但其实都能引出一长串美国建国者之间的恩怨和政治势力间的角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图表右侧的托马斯·潘恩和埃德蒙·伯克两个人都是SAT考试中的常客。这两个人很有意思,都是英国人,都支持美国独立。(支持分裂自己祖国……)但两个人对法国大革命一个持支持态度,一个持反对态度。两人还出书互怼。其中的缘由关键词是渐进保守主义。由于篇幅原因不能展开细讲每个知识点,但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本身既有趣,又能学到很多东西,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所以希望读者对以上说的信息,都多搜索。理清这些人物的关系和政治观点,对我们理解一些文章会很有帮助。

背景简答提示后,接下来说语言组织。历史类文章大多以议论文为主。所以阅读时的注意力也要放在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上。历史类文章多以讲理为主,出现明显的事实论据的情况不是特别多,所以考生要更多注意论点(作者持有的观点是什么?)和论证(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说明这个观点的?)。只要彻底明白了论点和论证方式,即使个别细节没太理解,也能做出绝大多数题目。所以再次强调,读历史文章,谨记以上两个问题。读不出前两个问题,不要贸然去做题,不然也是浪费时间。

以本次考试的历史双篇为例。第一篇文章的论点就是“女性有独特的特点,不应该完全和男人一样参加政治运动”,论证的过程就是“女人的影响也很重要(吸引反方读者),但和男人方式不同(合理向观点过渡),女人不该去参加斗争运动(证明观点)”。第二篇文章的论点是“女性差异不重要,男女应该平等”,论证展开,“先谈奴隶的平等权(引入已被接纳的类似情况),奴隶的权利来自天然道德属性(合理向观点过渡),女性同样具备道德,所以性别差异不重要(证明观点)”。以上为两篇文章论点和论证展开的粗略的归纳整理。尽管粗略,但这个理解程度是推荐的考试中阅读理解的标准。

题目解析

11 B。该题考查考生把握主旨和观点的能力。文章第6行至第10行,“但尽管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属于男性,这不是因为女性的义务和重要性天生就不重要,或不普遍。”该句几乎一一对应B选项内容,“女性地位低于男性,但扮演着和男性一样重要的社会角色。”希望考生通过此题坚定做题的信心,找到证据,一一对应。SAT的答案不会晦涩隐晦,一定会有清楚的对应。

12 A。该题解析参照上题。

13 B。该题考查考生精读细节和语言应用的能力。首先关注题干,提问女性对公众生活的影响。所以根据该信息定位于第二段和第三段,因为第二段开头提及男性对公众的影响,后面为女性的影响方式。接着比对选项。比对选项之前,再强调SAT的一个特点,即方向和程度。SAT不仅需要考生区分方向上的支持或反对,同时还需要能够区分程度上是无保留地支持,还是谨慎地支持。所以在做题时,考生也最好能从这两个角度梳理和排除选项。该题的四个选项,从方向上考虑先排除A和C,这和文章“肯定女性有影响力”的大方向相反。接着比较B和D的细节程度。D说女性的影响是象征性的,模棱两可;而后面说女性比男性在政治上更理想主义。后面这点没有原文证据支持。而相比之下,B选项的“间接”方向上符合主题,“男性靠争斗(直接胜利),女性靠美德(感化影响)”;B选项后部分的细节程度“在家庭内施加影响”,对应文章第27行至第三段末尾的信息。

14 D。词义题。

15 C。词义题。

16 A。该题考查考生把握主旨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第二篇文章第一段“废奴正确”,第二段“废奴正确是因为权利来自道德属性而非身份标签”,第三段“奴隶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女性”。由此总结,正确答案为A,“个人的权利与性别和种族无关。”

17 B。该题考查考生把握主旨和观点的能力及语言应用的能力。关于作者对人权的判断,其实文章有两处信息。第一处来自第二段第一句(权利来自天然道德属性)。第二处为第二段第二句(因为来自道德属性,所以是人所固有的,不能剥离)。只要拿这两句比对选项,即可发现B选项对应第二段的第二句信息。该题的难点是抽象语言的理解。原文的内容“These rights may be wrested from the slave,but they cannot be alienated”字面意思是“这些权利可以从奴隶身上夺走”,但其实这里暗示的意思是奴隶制对奴隶权利的剥夺,再做理解,这其实就是B选项中的“不被法律认可的权利”。

18 B。参见上题解析。

19 B。双篇文章最后的题目一定会提问两篇文章作者观点的异同,某一作者会对另一作者的某句话持何种态度。这种题目的做题方法就一个,把握主旨。以该题为例,两篇作者的态度明显对立,所以易得出正确选项,第二篇文章反对第一篇文章的观点。

20 A。通常,SAT喜欢在两篇观点相左的文章中提问其共同点。给考生一个提示,某篇文章中的让步信息,就是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例如本文第一篇,虽然主观点是“女性地位劣于男性地位”,但还是让步地讲,女性还是有责任和影响力的,只不过有点不同。这个让步信息,就和第二篇文章中“道德是所有人的天然属性”的观点重合。所以正确答案A。

21 D。但凡提问某作者对另一篇文章某句话如何反应,答案多是该作者本身的主观点。以此题为例。我们甚至不用去看具体第二篇文章那句话,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D,“反对,因为她认为男人和女人天然本质不同”。这明显就是第一篇作者的主观点,其实这并不复杂。毕竟第一篇文章不管看到什么话,肯定会用自己的观点来反驳。当然,如果有必要,还是可以看一下文章具体需要哪句话回应。

最后总结,本文11道题目,除了两道词义题,几乎所有的题目都出现在我们事先总结出来的论点或每段的分论点(论证的展开过程)上。所以历史文章一定要读论点和论证展开,切记!

第三篇(Questions 22~31)

主旨与解析

本文属于社科类文章。社科类文章一般相对简单,以传递信息为目的。所以读社科类文章需要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1)找到每段的主题句或总结该段主题;

(2)整理每段主题间的关系。

在这里先补充一个知识点:如何找到段落的主题。

首先,从位置上看,如果段落有主题句的话,通常在第一句或第二句,这比较符合社科类文章总—分结构的段落组织方式。但偶尔也会遇到段落的写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的方式,这是为数不多的主题在段落靠后位置的情况。

其次,如果主题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不明显,或者不能够帮助判断,也有一些其他重要句子的标志,让我们至少能够把握重要信息,自己总结归纳主题。重要信息的标志有以下这些:(1)例子的前后句;(2)问句后面的句子;(3)承上启下的后句;(4)转折;(5)时间(now,recently);(6)下定义的句子(某抽象名词be known as/called as...);(7)被强调,或通过比较显示重要性的部分;(8)总结型的句子(尤其注意research suggests/report reveals这样的句型)。这些判断的标志不仅限于社科类文章,任何文章类型想要去找到重要的信息,都可以参考以上标志。

主题的寻找或归纳方法介绍完毕,回到文章的阅读。因为社科类文章的说明文特质,其段落内容构成基本为两种:(1)主题—细节;(2)主题—解释。又因为社科类话题考生通常并不陌生,即使是主题—解释的内容,也能很快理解。所以,建议考生社科类文章的段落采取跳读或略读的方式。找到主题,通过主题合理预测后面的信息,不断扫视后面的信息,然后和自己的预测比对。如果发现不断符合预测就跳过。如果有些地方跟预测有出入,精读,然后继续预测、比对。

以本篇文章为例。文章段落的脉络如下:人们支持高效—传统农业很高效—但环保主义者支持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产量低—实验证据证明有机农业产量低—产量的差别取决于氮—氮的副作用—传统和有机农业各有利弊—应该取两者的长处。事实上,读到并总结出以上内容并不需要逐字翻译。找到每段的关键信息,边读边理解,边预测,边核对信息。这是高效的阅读,其实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批判性阅读中的一个习惯。

题目解析

22 A。词义题。

23 B。该题考查考生精读细节的能力。题目提问传统农业的最大特点,信息出处在文章第13行至该段最后。可以说每一句都可以得出正确答案B选项。所以这里要和考生强调,一定要读主题。因为主题决定细节,如果读懂主题,细节读不懂,可以通过主题来理解。读到主题不确定,可以通过细节来理解。所以只要找到文章的几句话为主题和细节的关系,那么读懂任何一处信息,都能帮助理解、做题。

24 A。该题考查考生精读细节和把握观点和态度的能力。通过“环保主义者”和“有机和传统农业”交叉定位,可以从文章第31行附近找到信息。原文的环保主义者认为有机农产品“对地球更健康,也更美味”,这和选项的两部分内容一一对应,正确。

25 B。参见上题解析。

26 C。该题考查考生精读细节和语言应用的能力。用排除法相对更容易。考生千万别不好意思用排除法这个貌似纯应试的方法。排除本身也是语言和逻辑能力的一个体现。A选项认为两者都可持续发展(仅限有机农业),B选项认为依赖人工化学物质(仅限传统农业),D选项认为造成大量的氮流出(仅限传统农业)。而C选项认为两者都是用氮,只不过传统农业的氮来自工业合成。信息出自文章第61~65行的句子,“传统农业每年使用1.71亿吨合成化肥,其中的氮让作物生长的作用远远大于有机农业中混合肥料和覆盖作物缓慢释放的氮的作用。”这句话把传统农业和有机农业中氮的作用进行比对,一方面说明了两者都使用氮,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传统农业的氮来自工业合成化肥,而有机农业的肥料来源更加天然。

27 D。参见上题解析。

28 B。该题考查考生精读细节和把握态度观点的能力。信息来自最后一段主题句,也就是第一句,“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直接对应B选项。

29 D。词义题。

30 B。图表信息题重点从三个角度比较图表和选项信息:极值(最大和最小)、趋势(总体上升或下降,总体在达标线上或线下)和特殊值(其他门类上升或下降,某门类完全没有变动)。当然,没有办法的时候,只能逐一选项和图表比较。从原文的图1中可以看出,“cereal”和“all crop”这两个门类的数值几乎一致,所以正确答案是B。

31 D。该题是否能做对,就在于能不能读懂图表的内容。原文图2的意思是,把传统农业的产量看作100%,看每个门类有机农业的相应农产品产量是传统产品产量的百分之多少。从原文的图2中可以看出,每个有机产品的产量都在100%这条线的左边,也就是说,每个有机农业产品的产量都低于对应的传统农业产品的产量,所以正确答案是D。

第四篇(Questions 32~41)

主旨与解析

本篇文章也是社科类文章,但本篇的阅读难点在于文章中有一个实验,考生如果没有理解实验是做什么的,会导致整篇文章读完不知所云。所以,这里对于实验类文章(注意,不可能一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实验,更多的是一篇社科类或科学类文章中包含一些实验要素)做简单的讲解。

实验类文章的五要素:(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过程,(4)实验结果,(5)实验推论。

首先说明,并不一定文章中出现了实验,就一定要出现以上五要素。可能会出现一些要素,或者某两个要素在一句话中一笔带过。所以,阅读千万不能拘泥于形式。理解各种要素的作用,让这些要素成为我们阅读时自己对自己的提问,引导我们阅读,这才是正确的阅读方式。

以本篇文章为例。

(1)实验目的:出现在文章第四段最后一句,“This time,he wanted to know how much the crowd influences the individual,and whether it can be controlled from outside.”实验目的就是,科学家想知道群体多大程度上能影响个人,并且是否这种影响可以从外部控制。注意,实验目的经常是由不定式(to do)引出。

(2)实验原理:出现在文章第31~37行,“Aral has been...comments is chronological.”。实验原理一般介绍实验的背景信息,有哪些仪器设备,设备如何工作,实验对象做了怎样的选择,会有怎样的结果等。一般来说,建议阅读能力好的考生读清楚实验原理的介绍,这样就可以在读完后形成对于实验结果的清晰预判和评估。当然,如果读不懂原理也不是世界末日,重点放在后面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推论上也可以。以本篇文章信息为例,实验原理告诉我们,科学家找了一个新闻网站,可以看到别人对于评论的态度。这时我们就会有个比较明确的预期:“也许在某条评论的态度上科学家动动手脚,就能观察一般用户的态度会不会受到影响。”而后文也确实是大约照着这个方向开展的。这就是读懂实验原理的作用。

(3)实验过程:出现在文中第五段。在本文中,实验过程描述了多少人参加了实验,他们具体做了什么等过程。一般来说,不涉及结果的实验过程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去阅读。但有的时候实验过程本身就会给出结果,要注意辨析。

(4)实验结果:出现在文中第六段。32%、25%等数据都是实验结果。该段最后一句提道:“消极的、操纵的结果并非如此。那些收到了假踩的评论通常会在下一个做评价的用户那里得到一个积极的赞。”这也是实验结果。考生不一定要区分实验结果和实验推论,两者都很重要,读懂记住就行。但如果一定要区分,那么请记住,实验结果是客观的结果,是事实。例如我们上面看到32%这样的数字,和“假踩会被后面用户改为积极的赞”这些都是实验中的客观事实,就是实验结果。

(5)实验推论:出现在本文第七段:“但一个直观的解释是人们对于消极的社会影响会持怀疑态度,而他们更愿意配合别人的积极看法。”这就是实验推论。根据客观的实验结果,主观地得出自己的推论和判断。

以上就是实验类文章中的五要素,比较幸运,本文清楚地出现了每个要素。但还是要记住,不能拘泥于这些要素去阅读,而是理解要素的作用,引导我们边提问边主动找想要的信息。

最后,在五要素之外,实验类文章有时候还会涉及一个科学性问题,就是“评估实验的有效性”。出题者针对这个问题有出过题。还以该文章为例。文章第八段第二句,“但一个问题是,是否这个积极的从众倾向是这个网站独有的。”其实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实验有效性的质疑。SAT大可以出一道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s,if true,undermines the validity of the conclusion drawn from the experiment?”那么正确答案的出处就是我们看到的第八段的第二句了,答案可以写为“其他网站没能测试出相同结果”。而文章的第36题也正是换了一个方式对我们看到的这点提问。所以在这里最后提醒考生,看懂实验后,一定还要多问自己这个问题,该实验的方法论、结果、推论,是不是有可以被质疑、不够严谨的地方。带着以上问题,再加上实验的五要素去读文章,实验类文章一定攻无不克。

题目解析

32 B。该题考查考生对主旨的总结能力和对文章框架的归纳能力。参见本文的难点讲评,文章前七段是对实验的介绍,第八段开始是对实验有效性的评估。所以选项B正确。

33 C。该题考查考生精读细节和语言应用的能力。题干信息提问群体在哪方面比较有效。信息出处从文章第11行开始,“你的猜测可能要比实际数字差得多,但很多人的平均猜测值总是惊人地接近真实数字”,一直到文章第三段,对产品质量,有的人认为群众的判断有效,有的人认为无效。所以C选项的“量化信息”对应第11行的句子,“质量的判断”对应文章第三段的内容。此题的难点是把文章很具体的信息归纳好,抽象为选项的语言。

34 B。参见上题解析。

35 A。首先确定题干中“怀疑者”的态度,在文章第20行,“但是,质疑者认为人们会轻易地被他人左右。”接下来比较选项。A选项“收到假赞的评论,比对照组收到更多积极评论”符合怀疑者的态度,正确。B,“比起对照组,这些评论被下一个用户踩的概率不会更高。”这个内容说明和对照组收到踩的概率一样,并没有说明个人容易受到人群影响,不符合题干要求。C,“但是,消极的操纵的结果并非如此。那些收到了假踩的评论通常会在下一个做评价的用户那里得到一个积极的赞。”这个选项反倒说明了人们不会受他人影响,不符合题干要求。D,“他表示,实验中新闻的种类会很大地影响人们被操纵的程度。”这里的内容是对实验有效性的质疑,并不符合题干的态度。

36 B。Watts在原文中的质疑是,“是否这个积极的从众倾向是这个网站独有的?”所以解决方式就是去更多的网站上做实验。对应选项B。

37 C。词义题。

38 A。词义题。

39 B。该题的唯一难度就是单词。mean score是“中值”的意思。题目要求找中值为2.5的门类。只有politics这个门类在2.5这个值上。

40 D。该题的难点在于读懂题干,读懂题干就容易解题。题干问:“哪个门类的新闻在人造赞的中值和对照组的中值对比中显示了最小的差距?”通过比较选项,易得出“综合新闻”门类的对照组和人造赞组几乎没有差距。

41 D。逐一比较选项。A选项错误,因为图表中根本没有“down-voted”的数据。B选项错误,图表中没有关于“negative social influence”的信息。C选项错误,图表中没有关于“human behavior in other context”的信息。D正确,“被评论的新闻种类会影响人们被影响的程度,”从图表中易得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数据在每个门类里的差别各不相同,说明门类确实与人们影响的程度相关。

第五篇(Questions 42~52)

主旨与解析

本文属于科学类文章。科学类文章一般可能会包含三种要素:(1)科普,(2)概念解释,(3)实验。再次强调,不要拘泥于介绍的类型来期待文章,而要灵活地理解每种要素可能出现的内容和展开方式,以辅助阅读。同时,除非个别文章从头到尾可能只有一种元素,大部分文章可能都或多或少涉及这三种要素。所以再次强调,要熟悉每种要素涉及的内容和展开方式,以辅助阅读。由于实验这种要素我们在上篇解析中已经做过详细的解读,这里不再赘述,仅介绍科普和概念解释型元素在科学类文章中的特点。

(1)科普:科学类文章的科普要素有点类似于一般的社科类文章。文章以传递信息为目的。文章逻辑以语言逻辑为主(主题细节、因果、正反观点的对立)。所以包含此要素的阅读可以像读社科文章一样跳读和略读。《可汗阅读》 Level 3 Passage 7 “Science Reveals Why Calorie Counts Are All Wrong”是相当经典的科普型的科学类文章。

(2)概念解释:解释科学词条、科学名词或科学概念,以传递信息为目的。文章逻辑围绕三大基本哲学问题:①我是谁(科学概念或名词为何物),②我从哪来(科学概念或名词的来源、组成、功能),③我将去哪里(该科学概念或名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等)。SAT的不少文章内容都大面积涉及此概念解释要素。

回到本篇文章。本文的难点还在于实验。它与上篇文章实验的区别在于:上篇文章的实验更为具体饱满,各种要素都包括,细节内容多;本篇文章的实验介绍的节奏更快,更重要的是,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实验。这也是考生很需要熟悉的文章结构:先介绍一个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或者不足,在此基础上做一个新的实验。这种结构的文章需要考生不仅要熟悉介绍过的各种实验要素,还要能清楚地找出第二个实验比第一个实验做了哪些改变。第二个实验的结果是不是解决了第一个实验的问题或得出了新的结论?

以本篇文章内容为例。第一个实验出现在文章第一段,实验结果和实验推论,“他们的右后海马体,即大脑中涉及空间导航的一部分,比一般出租车司机大7%,这是一个不大但却重要的差异。马圭尔推论,频繁地在伦敦找路这件事从生理上改变了这些司机的大脑总构造。司机在路上开的年数越久,这个变化就越明显。”接下来第二个实验从文章第三段开始。实验目的出现在第三段最后一句,“他们试图找出,是否这些记忆专家的大脑像伦敦出租车司机一样,结构上和一般人不同,或者他们能更好地使用我们都有的记忆能力。”之后是实验过程,不再赘述。实验结果在第四段末尾,总结来说,智力运动员的大脑结构与普通人并没有不同。但实验并没有到此为止,第五段继续给出实验结果:“他们发现运动员们激活了完全不同的回路。”注意,这就是第二个实验比起第一个实验得出的新的结果,而且这个比对的内容也是本篇文章最重要的信息点。第六段更详细描述不同的实验结果:“他们使用了几个大脑的区域,这几个区域都和两个特殊的任务有关:视觉记忆和空间导航。”第七段为第二个实验的推论部分,对第二个实验的结果进行解释:“运动员说他们有意识地把需要记住的信息转化为图像,并且把这些图像按照自己熟悉的空间构成分别归位。他们这样做不是出于自动,也不是从小就培养的天生才能。马圭尔实验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神经活动模式是训练和练习的结果。”至此,文章解析完毕。以上的逻辑整理能力,是阅读部分考满分的前提。

题目解析

42 C。该题的难度在于题干问得模糊不清,很难定位到出题点,只能通过选项逆推原文。A选项,证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A选项的问题是新方法(new method)这两个词,文章没有对应。B选项,为流行观点提供证据。这里有一点信息出处,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句,“It had long been thought...”但实际的实验结果是推翻了这个流行的想法。所以B错误。同样的原因,C正确,根据原文,长期的共识是人的大脑成年后不会变。但明显实验一的结论是,长期处于某种生活的影响下,人的大脑会随之改变。D选项错在“之前数据的真实性”。

43 D。参见上题解析。

44 D。词义题。

45 C。请一定详细参考本篇和上篇文章对于实验要素的讲解。本道题目其实就是在问第二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出题信息就在文章第三段的末尾,“是否这些记忆专家的大脑像伦敦出租车司机一样,结构上和一般人不同,或者他们能更好地使用我们都有的记忆能力。”C选项几乎就是此句的重复。

46 B。参见上题解析。

47 A。词义题。

48 C。该题考查考生把握段落主旨的能力。参见本篇开头的“重难点讲评”,文章第四段为实验过程,第五段为第一个实验结果。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提出一个关于马圭尔的智力运动员研究的重要发现”。再次强调,实验类内容一定要边读边归纳反思,注意每一段话的作用,也就是对应哪个实验要素。这些都是重要出题点。

49 C。该题考查考生的精读能力。此题涉及第二个实验结果与第一个实验结果的区别。该题易定位在文章第59行,“当研究者关注智力运动员记忆时大脑的哪一部分被点亮,他们发现运动员们激活了完全不同的回路。根据功能核磁共振,控制组实验对象不活跃的大脑区域看上去在智力运动员的大脑中超速运转。”正确答案C是文章的正话反说。

50 A。该题考查考生的精读能力。信息涉及第六段的实验结果,“令人惊讶的是,智力运动员在学新的信息的时候,使用了几个大脑的区域,这几个区域都和两个特殊的任务有关:视觉记忆和空间导航,包括伦敦出租车司机每天找路而变大的右后海马体区域。”这就是智力运动员记忆成功的原因。对应选项A。最后强调,从第42题开始,除了词义题,每一道题的出题信息都在我们总结的重要实验要素上。所以,请考生一定要多看这两篇文章开篇的“重难点讲评”,试着养成第一步读文章就已经斩获大多重要信息,接下来顺便做题的好习惯。

51 A。参见上题解析。

52 B。该题考查考生把握作者意图目的能力。该能力是SAT阅读和写作都在考查的能力,不是读懂文章的意思,而是分析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建议考生在平时阅读时,就尽力多分析句子和句子间的关系。仔细分析文章的时候甚至可以过分到每读一句都停下来想一下,这句的作用是什么?和上下句的关系是什么?本题中的句子是文章第74~78行的问题。参见文章前的讲评。第六段的内容介绍了一个与第一个实验不一样的实验结果:“智力运动员记忆时使用形象记忆和空间导航能力。”而第七段的内容是对实验结果的推论性解释:“运动员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长期训练这样来记忆。”所以,第74~78行的问题就是在解释原因前进行过渡,以引起人注意。所以B选项正确。A选项方向反了,第74行的信息是不能质疑研究者自己的实验。C选项歪曲了第74行的作用。虽然第74行提示了不同的行为,但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原来的实验是错的,而是为了说明第七段新的结论。D中的“她的早期工作”属于原文未出现的信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