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构成概说
☆☆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必备要件;其诸要件由刑法所规定;具备犯罪构成要件是适用刑罚法律后果的前提。
辩析

[提示]

第二节 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活动所侵害的社会利益。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之一,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
[提示]

☆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人、物或者信息。其不同于组成犯罪之物以及犯罪所生之物。
辩析

第三节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犯罪活动外在表现的诸客观事实。它一般包括危害行为、行为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要素。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要要素,其余的均为选择性要素。
☆☆☆危害行为
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意识支配之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并被刑法所禁止的身体活动。其特征是:(1)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或动作,包括积极的活动与消极的活动。(2)危害行为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和表现。人的无意识动作、身体受外力强制形成的动作、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形成的动作等,都不是危害行为。(3)危害行为是侵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的行为,这是它的实质内容。所谓“无行为即无犯罪”。
[提示]

[提示]
辩析
☆☆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是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现实侵害事实与现实危险状态。

[提示]
☆☆☆因果关系(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提示]

考场妙计
因果关系的判断方式有:(1)一因一果:行为对结果独立地直接起作用,有因果关系。(2)多因一果:行为对结果参与性地直接起作用,有因果关系。1)挥拳打人,引发被害人原有疾病,导致死亡。2)开枪射人,造成被害人失足坠崖死亡。3)同时但不同谋投毒杀人,被害人受二毒之害而亡。(3)普通介入因素:1)如果介入因素引起结果的相关性程度低,并不妨碍行为的危险性向结果的现实化转化,即介入因素只是减损了危险现实化为结果的行为效果,则不能隔断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2)介入因素作为独立的原因直接导致结果出现的,结果的出现不是先前行为人所制造的风险导致的,则隔断因果关系。如破坏刹车片,受害人却遇到与刹车无关的泥石流而亡,无因果关系。3)被害人遭受严重暴力,为逃生而情急之下逃入旁边的高速路,被车撞死,无因果关系。4)受害人受致命伤,不服从医院安排而亡,存在因果关系。(4)行为人第二次行为:行为人基于另起犯意的第二次行为,独立地引起了结果的,割断第一次行为和结果的因果关系。1)过失伤人后,又开枪杀死伤者的。2)暴力抢劫,被害人逃走,追赶过程中拾得被害人遗失物的。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具有因果关系。
第四节 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这里所说的“人”,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刑事责任能力和其他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辩析
[提示]


☆一般主体
一般主体,是指刑法规定不要求以特殊身份作为构成要件的自然人主体。
☆☆特殊主体
特殊主体,是指除了具有一般犯罪主体所要求的成立要件外,还必须具有某些犯罪所要求的特殊身份作为其构成要件的自然人主体。
[提示]
☆☆☆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具体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公司、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分则未规定追究单位刑事责任的,对组织、策划、实施该危害社会行为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即刑法只处罚法定的单位犯罪,如果没有法定的单位犯罪,单位有犯罪行为的,对实施危害行为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辩析


第五节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心理因素。其中,故意或者过失是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主观要素。
☆无罪过事件
无罪过事件,是指行为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无罪过事件分为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两种情况。
☆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是指行为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且无法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行为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
☆☆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提示]
[提示]
考场妙计
直接故意同间接故意的比较

[提示]
☆☆犯罪过失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
[提示]
[提示]
考场妙计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比较

辩析

☆犯罪目的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实现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是指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它说明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
辩析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后果和有关的事实情况发生了误解。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分为两种:(1)事实认识错误;(2)法律认识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一致,但不一定意味着行为人产生了错误认识。事实认识错误包括客体错误、对象错误、手段错误、行为偏差、因果关系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刑事处罚有不正确认识。
[提示]
辩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