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变化的时代。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呼之欲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等现代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人们的生活环境每一天都在改变,工作调整和岗位流动已成为常态。每一个现代人都面临着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问题,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几乎是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重视在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中的学习,还要注重在工作岗位、家庭生活、社区活动和团体组织中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升适应与应对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为应对复杂形势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进教育改革,纷纷将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需要有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支撑。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于多种情境下的各类学习活动及其成果要给予适当的认证和认可,使之获得同等的资格和待遇。这样才能激励人们采取多种形式持续地学习。因此,学习成果的认证、累积和转换制度可以说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制度,它对于激发终身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打破校内与校外教育藩篱、推动学习的多样化和流动,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特别是对于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的认证,近年来已成为国际终身教育领域的一个潮流和趋势。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其提升到政府政策层面,在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逐步建立起了国家资格框架体系、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认证、先前学习认定机制、学分银行、终身学习账户等新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等著名国际组织就此类专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政策指导和业务指南,以进一步指导各成员方的制度创新探索。我国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中明确提出 “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和 “建立 ‘学分银行’制度”以来,引发了社会极大热情,不少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事业单位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分认定和互认实践探索。2017年1月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中,再次提出了“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认证平台”“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等任务要求,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设与实践。
本书以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背景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探索研究为题,在广泛参考国内外文献、国内情况调查和自学考试改革实践的基础之上,从理论基础、经验借鉴、技术操作、实践探索和改革发展五个部分或者说维度进行了讨论,形成了五章二十节的结构框架。其中,第一章主要围绕学习成果认证的背景与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概念的渊源和引进,以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讨论;第二章介绍了韩国、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我国香港地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及资格框架建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以资借鉴;第三章重点讨论了学习成果认证如何实施和操作的问题,包括认证的过程和主要原则、重要环节和要素、认证方法和工具、评价法实例等;第四章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一我国特有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为例,探讨了如何推动自学考试向国家继续教育学分银行转型的意义、思路和举措;第五章在对国内学分银行进行调查和典型实践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设的路径和举措。附录部分收集了国际上三份有关学习成果认证的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在书中各章节中都曾引用或提及。
目前,国内有关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研究的学术著作还比较少见,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力求能够做到如下三个方面的结合:第一,国际视野与本土问题相结合。既有国外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经验做法、学术研究成果和案例,又有结合国内实践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的讨论。第二,理论探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书中内容虽总体侧重于理论研究,但也注意与现实问题和实践相结合,专门设有一章讨论学习成果认证的实操问题。第三,有力论据和个人观点相结合。在广泛讨论和引证国内外各方论据的基础上,本书对于我国认证制度建设中的实践进展、主要障碍和推进改革的策略、自学考试改革出路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认识,对于一些不合理状况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成人和继续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教育、教育考试与评价、人力资源和培训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本书也可作为面向成人学生群体的相关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参考用书。
本书主要材料来源于作者过去六七年里从事自学考试政策研究中的研究成果。写作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了大量国内外学术机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文献来源都已在脚注和参考文献中标明,个别遗漏在所难免,敬请包涵。另外,由于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研究是个全新选题,囿于笔者的学识积累和所处位置视角关系,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和意见难免有偏颇、不妥之处,敬请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王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