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世界向何处去?“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在人类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际,在世界正迈向新世纪、新纪元之时,各国都在探赜应对之策,我们也不能不反思这一时代的重大课题。
首先,要反思历史思维逻辑的前提。中华民族古代就曾智能创造世界未来天下和合的梦想。自信命运共同体,会当人类和合天。天下和合,唐孔颖达在疏《礼记·礼运》篇“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的大同世界价值理想时云:“孔子说圣人所能以天下和合共为一家,能以中国共为一人者,问其所能致之意。”这不是一种意测度谋,而是能推致的和合天下世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丰厚的“万国咸宁”的天下情怀,有强烈的“天下和平”的愿景意识,有致远的和合天下的精神追求,有深层的“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意识自觉。这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丰富的思想文化精华,成为中华民族标识的国家之本,民族之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承中华民族的国家之本,弘扬中华民族之魂,才能更好创新和开辟未来,这是当代人的历史使命和担当。若丢掉根本,丧失灵魂,就等于斩断源头活水,割断精神命脉,断送创新未来。和合学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一体化的当下,在人类处于挑战不断、风险增多、恐怖活动、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的威胁持续之时,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冲突,而造成生态、人文、道德、精神、价值的危机继续加剧之际,和合学的和合可能世界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基点,转斩断、割断、断送为复活、续命、生生,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天下的价值理想世界。
其次,要提升理论思维逻辑的性能。在新世纪、新治理中,本书阐明了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构和合天下价值理想新世界的去处。如此,必须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风格、气魄、神韵的和合学的理论思维体系,以及自己讲、讲自己的中华民族理论思维话语体系。和合学概括出的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是对现存世界无数冲突和各种危机的宏观把握与分类提炼。但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不同的生存境域下,冲突和危机的表征方式是不同的,而且存在错综复杂的杂糅现象和搅拌情状,即几种冲突和危机纠缠在一起,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冲突结和危机丛。这些时遇化和境域化的冲突结和危机丛,构成特定时期困扰人们的前沿问题。前沿问题的和合探索,是实现和合学从化解功能到建设使命的创造性转换的契机。
为弘扬尚和合的时代价值,在《和合哲学论》完稿后,和合学的形上追问已开拓出“在途中”的超越之路,和合学的爱智维度基本形成,“和合何为”的目的性问题及其终极根据已初步澄清。然在“和合是什么”“为什么要和合”之后,“和合的终极关切、精神家园”的“和合可能世界”及“怎样和合起来”的程序课题,还需“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地追究。在追究中既需要宏观的胸怀、人类的情操、天下的视野,亦需要微观的精神、细小的求索、深入的研判。比如情感与理智、事实与价值、公理与私情、道德与功利、至善与审美等一切对偶化的范畴之间,都蕴涵着和合机制与精神。因而度越对偶化范畴的二元对立关系,提出更切近事实和问题本身的和合分析,是和合学落实任务和流行使命的需求。从宏观精神而言,要营造和合可能世界的氛围,探索和合可能世界何以可能,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和合可能世界的价值理想。
最后,要培育理想人格。为指明世界向何处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天下的价值理想,必须有一批具有世界视野、人类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理想人格的人才,为其奋斗。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思想;和实生物、和合五教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思想;日新之谓盛德、与时偕行、唯变所适的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天下为公、无私理政的思想;廉洁禁贪、勤俭戒奢的思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思想;协和万邦、中和位育的思想;等等。为世界向何处去提供有益的借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天下价值理想新纪元创造新生面,为造就新世纪、新纪元的理想人格开出新路径。
和合学是整个人类历史及其文明事业和合起来的艰辛历程,所有记述这一历程的经典文本,都是生命智慧的和合历程及其文明足迹。和合学虽有自己的诠释文本,并能不断从诠释文本中得到文献学方面的营养,但记载生命智慧和合历程的经典文本,都体现了和合起来的“足迹”,只有对经典文本做出和合诠释,才能将“所以迹”的和合精神体现出来。这样和合学才能扎根到生命智慧的历史沃壤中,逐渐成长为学术领域根深叶茂的大树。[1]和合学作为开放包容、“在途中”的理论思维体系,期盼有志之士共同参与共建。明月清风无限好,绿水青山万里天。愿景和合学理论思维体系能给人类心灵带来明月清风,给人们精神带来绿水青山,是为万幸。
本书收集我近几年来有关和合可能世界浅陋微薄思议的文字和演讲稿,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大家批评指正。现承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领导俯允,杨宗元编审大力帮助和精细审核,以及张杰先生、符爱霞老师的句斟字酌,指正良多,他们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甚为感佩,特表谢忱。
张立文
2017年5月15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孔子研究院
注释
[1]参见祁润兴博士《〈和合哲学论〉之后和合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问题》,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