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十万个为什么:热AI冷知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思维移植会不会比“长生不老”更不靠谱?

人类对于长生不老总是有一种执念。从古时候的炼丹术,到现代社会的基因工程、冷冻人体等技术的发展,都体现了人们对长生的渴望。

人类要如何实现“长生不老”?除了现代科技提供的基因克隆的方案,美国人玛蒂娜还提出了“思维克隆人”的想法——以人们留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中的数字痕迹(思维文件),包括聊天记录、照片和视频等数据为基础,通过与人类大脑功能相同的复制品“思维软件”产生和本人相近的人类意识,这就是“被克隆的思维”。

也就是说,通过思维的移植,人们有可能实现“长生不老”。有一家公司就涉足了这一领域,美国初创科技公司NECTOME试图通过手术来“上传大脑”,将思想实现永久化的数字保存。目前,已经有25个人交了1万美元的订金预订了该服务。

毫无疑问,如果记忆可以上传,思维可以移植,那么这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当《记忆大师》的电影情节映射到现实生活中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项技术呢?

脑痴呆的终结者

使用思维移植,将有利于晚期疾病和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思维与身体的剥离意味着人们的意识留存时间将会延长,将死的人也拥有了等待医学进步的成本,这与冰冻人体相似。不同的是,思维移植的受益者在身体不受自我支配后,依然能继续与社会进行交互。因此,这项技术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意义尤为重大。

阿尔茨海默病夺去了许多老人的正常智力,却不会对老人的躯体有所损伤。这类患者如果能够将自己的思维分载到计算机上,他们就可以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保持自我意识。

这有些像人造心脏分载了患者心脏的工作,在新的心脏供体被找到之前,人造心脏会一直维持患者的生命。最终,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以重新将自己的思维传至已经治愈的大脑。即使身体还在治疗,但患者可以继续与家人交互。

受益的不仅仅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还有智力障碍儿童。在我国,每年新生儿智障人数约为110万,而介于智障与正常之间(一般以智商低于70为确认标准)的“边缘智障”人群则更加庞大,约有数千万之巨。

一般来说,智力障碍的患病原因有如下4种:①遗传因素,基因突变,如先天性代谢异常病;②产前损害,包括宫内感染、缺氧等;③分娩时产伤,包括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等;④出生后患病,包括脑膜炎、脑炎、颅外伤、脑血管意外等。

对于不可逆的脑部损伤,目前医疗领域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思维的太空旅游

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埃隆·马斯克说过:“历史可以分为两条道路。第一条是我们将永远被限制在地球上,直到我们面临一些灭绝事件。另一条是我们将成为太空物种、多行星物种。我认为第二条道路是一条更加令人振奋的未来。”

自人类首次飞上太空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至今也只有极少部分人进入过太空。目前,个人想要上太空,就必须支付2000万美元(约合1.37亿元人民币),这是普通人难以承担的。

目前,一些公司正努力开发太空旅行项目,让普通人实现遨游太空的梦想。但是,送人上太空还面临着多重因素的影响,如重力、人们赖以生存的氧气、太空里的进食和排泄,以及如何返回等。

事实上,我们不必这么麻烦,如果思维可以移植,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姿势”登上太空——让我们的意识先上去。

比起将人带入太空,将载有某种信息的芯片带上太空会更加容易。NASA的探测器InSight已经于2018年11月在火星地面着陆,与此同时,2429807个名字也被带上了太空。将这些名字带上火星的是一块只有0.8平方厘米的硅晶片,其通过一个电子束来形成成行的字母。

“神助攻”在哪里

2018年,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命运的密码,可以让细胞“返老还童”,让细胞从成年体细胞状态回到可以定向分化的多能干细胞状态,为再生医学提供“种子”细胞来源。

再生医学的优势在于通过改善再生微环境,患者借助自身的再生修复能力引导再生,再生后的组织是人体自身的一部分。2017年,34岁的卵巢早衰患者方女士在南京鼓楼医院产下健康的男宝宝,这是全球首例干细胞复合胶原支架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诞生的婴儿。

再生医学的发展让思维移植有了医学基础。将来,随着再生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只要构建合适的微环境,人体组织都有可能进行再生——这也意味着经思维移植的人们可以获得一个健康的大脑。

AI在这个领域也功不可没。人体组织如何再生?科学家们总是在不同生物的身体上找切入口。例如,涡虫是一种微小的虫子,拥有超乎想象的再生能力,当它被拦腰切断以后,能重新长出完整的身体。这种能力使得它们成为再生医学的热门研究对象。

但庞大的数据让科学家们很是头疼。受到进化论的启发,美国塔夫斯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AI系统,它有助于充分挖掘浩如烟海的发育生物学实验数据,并且建立起了一个完备的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

科学家们开始利用AI来观察水螅的行为。水螅是一种与水母和珊瑚有关的微小动物。在过去,研究人员研究了该动物的神经系统,找出了它的大脑的哪些部分促使了它的行为。现在,研究人员利用AI来追踪所有的这些行为。

该小组使用了AI算法,自动注释水螅的行为,包括所有的摆动、枢轴、伸展和弯曲。他们了解到,无论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或附近食物的数量)如何,这些物种实际上只参与了6种基本的行为。

最后,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周围的环境变化再复杂,水螅仍能像往常一样继续工作。利用这一点,如果能发现水螅的神经系统是如何与行为相连接的,我们或许能够让大脑承受更加极端的治疗环境,包括冷冻技术、电力刺激等。

思维移植的重重壁垒

不可否认,思维的移植一定会牵涉伦理问题。现存医疗领域内,关于BCI(脑机接口)的人体试验包含知情同意、利益、风险分析等环节,但目前并没有合适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来规范未来BCI广泛应用后的种种问题。

思维的移植也会面临安全性、隐私性等方面的质疑,尤其在思维的植入过程中,意识是否能保持其完整性也是要思考的问题。

更可怕的是,为了保持思维和记忆的完整性,进行这样一项意识剥离手术,大脑需要保持着鲜活的状态,而一旦剥离开来,没有了意识的机体究竟还算不算一条真正的生命呢?而在活着的状态下剥离意识,似乎更像一场带有高科技色彩的“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