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喜爱的民间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禹治水守护会稽城

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4000多年前,那时候中国正是三皇五帝的时代。尧统治时期,中国大地上洪水泛滥,人们已经无法在平原地区生活,只能舍弃家园,躲避到山上。尧看到百姓流离失所,非常痛心,决心消除水患,就命令鲧去治水。

鲧采用的治水方法是堵。哪里有洪水,他就在哪里筑起堵塞洪水的堤坝。洪水越来越大,鲧就把堤坝越修越高,越修越高……终于有一天,“轰隆”一声,堤坝坍塌了,滔滔洪水再次倾泻而出,淹没了大地。

这个时候,尧已经禅位给了舜。舜见鲧不仅没把洪水治好,反而愈治愈严重,就革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至羽山。舜又令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亲的事业,继续治水。

大禹就这样接受了治理洪水的使命。他茶不思,饭不想,日夜思考着治水的方法。他知道,像父亲那样用堤坝堵,显然是行不通的。那该怎么办呢?

有一天,大禹一边苦思冥想着治水的方法,一边来到会稽山上散心。走着走着,他突然发现一个山洞隐藏在草丛中,便好奇地拨开杂草,探身走了进去。

山洞的石壁上布满了青苔。借着洞口投进来的日光,大禹隐约发现石壁上密密麻麻刻着各种符号。他连忙拿起石块刮掉青苔,仔细查看上面的符号,猛然一拍大腿,惊呼道:“好啊!”原来,刻在石壁上的,竟是黄帝多年的治水经验。

大禹受到黄帝的启发,认为治水不能用“堵”,而是要“疏”。于是,他计划把鲧修筑的堤坝全部刨开,再开凿浅浅的沟渠,把洪水引入大海。

大禹说干就干。他在九州治水,每天和治水的百姓吃住在工地。他亲自挖土挑泥,因为整天浸泡在烂泥中,两条腿都烂了,走路一拖一拖的。后来,人们把走路一拖一拖的样子叫作“禹步”。

大禹为治水废寝忘食,人也日渐消瘦。管大禹伙食的叫仪狄,仪狄想给大禹做顿好吃的,就到深山里去打猎。当他静悄悄地趴在草丛中等待猎物时,远远看见几只猴子吃了掉在地上的腐烂桃子后,不久就歪歪扭扭地倒下了。

仪狄好奇地走过去,只见几只猴子已经呼呼大睡,脸蛋就像猴屁股一样红扑扑的。仪狄用手指勾起一点猴子吃过的桃酱,放嘴里一尝,哇,又香又甜。仪狄忍不住连吃了几口,顿时浑身发热,整个人都兴奋起来。

仪狄就把桃酱收集起来,拿回去慢慢研究。原来,那吃了会让人兴奋得手舞足蹈的奇异汁水是桃子腐烂发酵形成的。仪狄受到启发,用野果、粮食发酵,酿出神水给大禹解乏。仪狄做给大禹喝的“神水”,就是最早的绍兴黄酒,仪狄因此被尊为酒神。

大禹接受治水重任时,才婚后第四天。他忍痛与新婚妻子告别,毅然踏上了治水的征程。此后,他治水十三年,一次家都没回过。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有一次,大禹来到安徽老家疏通渠道,经过家门口时,本打算像前两次一样匆匆而过。可是,这一次,大禹停住了脚步,侧耳倾听起来。他听到家里有婴儿的啼哭声,原来他的儿子启出生了。大禹站在门外,听着儿子的哭声,眼泪簌簌地落下来。他多么想进去抱一抱自己的孩子啊。大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缩回了脚,继续大踏步向前走去。他知道,一旦进了家门,就会失掉治水的决心和勇气。他要等治水成功之后,再回家。

大禹的妻子天天盼着丈夫回家。每天,她都要登上家门口的涂山,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大禹治水的地方。大禹十三年没回家,她就这样眺望了十三年,真是望眼欲穿哪。后来,人们就把这块石头叫作“望夫石”。

十三年后,大禹治水成功了,舜禅位于他,大禹成了部落的首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就是由大禹开创的。

大禹死后,就被葬在会稽山上他发现黄帝治水书的那个山洞里。此后,人们称这个山洞为“禹穴”,并在这里修建了大禹陵、大禹庙。古往今来,有许多帝王、名人到此祭祀大禹。秦始皇曾命丞相李斯撰文歌颂其功绩,并刻于碑上。大禹陵旁有“禹穴”两字,相传是大诗人李白所书。以上这些,我们今天都能在大禹陵看到。

大禹治水以后,绍兴一带风调雨顺,洪水再没有泛滥过。现在会稽山上,有一尊顶天立地的大禹铜像。据说,大禹一直这样矗立在会稽山上,保护着一方百姓。

小链接

“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五帝”是后人编定的一个古史系统,人们认为,盘古开天地后,三皇、五帝就是很早的帝王。关于“三皇”的说法有很多。伏羲、女娲、神农是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传说中“五帝”也有多种说法,《史记·五帝本纪》中,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