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通州作家视域下的运河文化精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三个文化带,一座北京城。”未来,北京在城市规划建设层面更加突出文脉传承,以推动“三个文化带”建设为契机,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同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大运河在北京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决定了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古都文脉的历史地位,是研究北京文脉的重要线索。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2月、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2017年2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就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工作做调查研究,强调要以高度历史使命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通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搭建深度交融的桥梁,为首都发展注入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真正使大运河文化带成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工程。在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中,挖掘通州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做好首善之区的城市文化建设示范,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研究的重要责任,是促进京津冀的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北京市委、市政府多次聚焦通州并成立专题调研组展开关于通州文化特色——“通州味”的调研,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提供参考。“通州味”是指具有通州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是多种文化长期碰撞融合形成的具有通州特色的复合型文化,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在众多文化中,运河文化是通州主要文化基因。通州作为京东首邑、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曾经的皇家码头,不仅具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以人杰地灵、盛产“土著作家”而闻名,甚至形成了当代通州作家群体,拥有富有通州地域文化特色的系列文学作品。

当代通州作家是当代通州历史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书写者,当代通州作家作品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刘白羽、浩然、刘绍棠、王梓夫等为代表的当代通州作家深受运河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他们情系家乡,以赤子情怀、反哺之心书写通州、书写运河,在丰富和重塑中参与运河文化的构建,为通州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实物”和精神财富,为研究运河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极具文化价值。

本书结合历史时代背景,立足当下社会现实,从当代通州作家作品切入运河文化精神研究。本书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历史”与“当代”,主要从运河文学的历史书写切入当代通州作家与运河文学的关系,为当代通州作家运河书写找到历史坐标;第二章“前世”与“今生”,主要介绍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至今的当代通州作家作品概况,通过梳理当代通州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展现不同年代运河书写的创作特征和创作风格;第三章“浸润”与“书写”,主要介绍当代通州作家作品在不同题材领域对运河文化的文学表达;第四章“丰富”与“重塑”,通过对当代通州作家作品进行文本分析,总结和发现蕴含其中的运河文化精神内涵;第五章“传承”与“发展”,主要探讨当代通州作家作品当下的文化价值、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机制策略,以及当代通州作家作品的保护和利用、当代通州作家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总体而言,当代通州作家作品在五个层面反映出运河文化精神的格调和气度:“水味”“土味”“野味”“京味”“人味”。“水味”是运河文化赋予当代通州作家作品的文化底色;“土味”是当代通州作家作品在创作主题、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等文学创作实践上呈现的地方特色;“野味”是当代通州作家作品展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追求;“京味”是当代通州作家作品在北京文化浸润下赋予运河文化的品格追求;“人味”是当代通州作家作品对特定地域人物群体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的描摹和表现。“水味”“土味”“野味”“京味”“人味”构成了当代通州作家视域下运河文化丰富精神内涵的文学表达。

由于写作时间有限,本书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前辈同行批评指正,我将查漏补缺,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修正和完善。

宋秋云

2019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