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通州作家作品
进入20世纪90年代,通州老一辈作家还活跃在文坛上,新的作家已经涌现出来,成为通州作家代表。20世纪90年代通州作家代表有红孩、张凤军、刘正刚、王昆、梦阳、彭乐山等。刘绍棠一直关心90年代新起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的动态和趋向。在他看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们是21世纪文学的主力军。同时,他也把20世纪90年代新起作家与自己这一代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的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作家起点高,都有大学学历,还多少懂得一些外文,这是新生代的优势。但是他也指出了这一代人的不足之处,并对他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20世纪90年代新生代作家)却缺少五十年代作家的新旧社会经历和革命斗争的洗礼,甚至比不了八十年代作家‘经风雨,见世面’的十年浩劫的体验。我常说这一代人的灵气很高,底气不足。因而非常希望他们重视深入生活,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去充电和补给。”[63]
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热切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从现实到虚幻的转变,体现了两代人所处的不同时代赋予他们的不同写作认知,不同的写作认知产生不同的写作实践。与20世纪70年代通州作家围绕现实中的故乡书写不同,20世纪90年代的通州作家主要写远离故乡的乡愁和情思。前者身处故乡中,即“身在心在故乡在”,以对“我和我的故乡”的展示、反映、歌颂为基调,后者以身心游离故乡的“游子”的身份,以审视、远观、回忆的方式,唤起内心的乡愁,寄托漂泊者的情感。
在时代大变迁中,大到社会阶层小到个体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之大甚至超越人们的想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文化与市场的融合,生活节奏加速,价值追求多元,文学已经“风光不再”,传统文学创作面临严峻挑战,作家的地位日益边缘化。成为一名专业作家,需要勇气和坚守精神。很多作家在社会洪流中已离开自己的故乡,他们的作品虽然还在赞美故乡,全方位展示故乡的山水草木、民俗风情、世态人情、亲人故朋,但是这个故乡已经是记忆中的故乡而不是当下的故乡。因为作家们与故乡时空距离拉长,他们与真实的故乡、笔下的故乡已经逐渐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