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区域特色文化凝结于一方水土之上,体现在一方民众的思想信仰、价值理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之中,是区域发展的内在根基与精神动力。特色文化资源具有稀缺性、自发性、不可复制性以及创意性等特征。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文化的个性化特质逐渐消减;因而,具有稀缺性和差异性特征的区域特色文化愈发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也推动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来提供具有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一种产业形态。在新经济形势下,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是传承文化及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强区域文化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避免文化同质竞争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支持加快了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的步伐,而产业融合与特色发展也成为新时期文化产业建设的重点战略,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然而,机遇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发展实践中,区域特色文化产业还面临着诸多文化资源识别、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化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来自政策、产业、组织层面,也来自认知和认识层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调研,在研究中进行分析,以理清思路、提供思考、提出建议。

为此,国家社科基金专门设立了艺术学项目“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研究”,以推动这一专题的研究。我从2015年开始承担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几年来,项目课题组对区域特色文化产业进行了持续调研,形成了25万字的研究报告,对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与分析,并提出实践总结与管理启示。

本书是基于国家社科基金成果的提炼,具体分为三部分来介绍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一部分从特色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产业的角度进行理论辨析与背景概述;第二部分根据地域文化圈层来介绍不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并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特色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路径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在区域特色文化的分类方面,本书以区域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为标准,将中国的区域文化划分为七个圈层:黄河中下游文化圈、长江中下游文化圈、东北森林农耕文化圈、沙漠草原文化圈、东南沿海文化圈、西南山地文化圈和雪域高原文化圈,对各文化圈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概述,并考察了其中的典型案例,包括:水浒文化产业园(黄河中下游文化圈)、苏州刺绣(长江中下游文化圈)、台湾布袋戏(东南沿海文化圈)、贵州黔东南石桥村古法造纸(西南山地文化圈)、青海黄南州热贡画院(雪域高原文化圈)、内蒙古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草原(沙漠草原文化圈)以及辽宁盘锦中央堡田园文化旅游综合体(东北森林农耕文化圈)。通过对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发展实践案例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了“思维创新”、“人才传承”、“机会识别”和“文化通约”等产业战略,以及“产品整合”与“渠道拓展”等组织策略,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路径思考。

本项目的调研由课题组共同完成,成果也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课题组成员,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李唯嘉、李东晓、周缘、杨宁、周长城、原洋、刘辰、王钰刚、许雅楠、李昂、冯洛苏和项奇仁等同学。他们在各区域进行了细致的调研,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料、鲜活的案例与认真的分析。

同时,我也要衷心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宋月华社长的热忱支持以及编辑韩莹莹老师的专业指导,韩老师的敬业与高效让我感动。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帮助我们将研究成果高效、专业地呈现给读者。

希望本书能为大家带来对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思考。

杭敏

2019年2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