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及其应用: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的突破与建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每个人的一生有许多追求,但最有价值的追求会集中到一两项关键目标之上。完成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建构,则是我投身心理学以来最大的愿望和追求。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相关观点和原理,最早萌发于1982年开始的本科学位论文研究,1984年开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到1992年开始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准备,1994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有关观点开始逐步成型。在1994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中,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已经成为论文的核心和支点。在我于1995年出版《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时,全书就已开始贯彻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思想,书中提及“自我价值”135次,“自我价值感”21次,“自我价值定向理论”16次。后来我的论文、著作和在国内外各种路径发表的论文报告中,也开始逐步融入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思想。至2010年出版高教版《社会心理学》,在介绍各种流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时,我开始用专题并系统地介绍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但是,若论及单独出版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著作,我一直认为该理论虽然经数十载的潜心思索和对有关原理的不断探索,然研究积累和思考都还不够充分,因而,虽一直有出版专著专门讨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问题的宏大目标,却不敢轻易付诸实施。

数十年学习心理学的经验让我懂得,学术的传承,是一切学术成果最终得以成型的最重要的背景,虽然作者本身的努力、坚持和创造性也会影响到成果最终的诞生。我的学习生涯中两位德高望重的导师,实际上直接播下了这一理论的种子。

我个人对于理论的兴趣,一开始就得到导师章志光先生和林崇德先生的鼓励和支持。记得我在1984年硕士研究生二年级教学实习,给本科生同学试讲时,就选择了当时难度较大的角色理论和符号互动论内容。章先生对我给予了极大的鼓励,这也使得我对理论的兴趣能够继续。

到了开始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和完成博士学位论文阶段,因为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关键是理论创新,为此我试着正式提出了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构想,并由此出发,提出了解释中美大学生自杀意向的“自我价值依托—丧失—自杀”假说和“自我价值丧失—强自杀意向”假说,得到了导师林崇德先生的极大鼓励和支持。结果来自中美大学生关于自我价值评判、自尊、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向等变量的数据,非常好地拟合了我提出的理论构想,这使我对继续研究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充满信心,并继而在1995年出版的《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中开始尝试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试图解释社会心理学领域各章的主要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受到读者的高度认可,时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的北京大学心理系沈德灿教授评审这本书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由此出发,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正式开始了其逐步系统化和更加完整的历程。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黄希庭先生关于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系统研究,给了我关于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很大启发。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黄先生1998年即推出了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并于2002年再次发表了该工具基于大规模样本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关于自我价值感的研究,黄先生是领域的引领者。

此外,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研究,关于中国人价值观的系列研究,是在沈德立先生支持和关怀下完成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立项和发表一大批相关研究成果的。我在天津师范大学沈先生麾下的三年兼职期间,即主要完成该项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的任务,沈先生耳提面命,对我的整个研究生涯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建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和我的团队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所做的探索和研究,仅仅是对前辈们的工作成果和学术思想的延伸和传承。

理论是研究者用专业领域的、内涵相对明确的概念阐释客观事物的表征体系,通常由一套概念和命题来建构对于事物的解读。一个好的理论是对复杂客观事物的简化且可以进行科学分析的同构性表征。对于心理学研究来说,理论不仅能为研究提供指导,引导研究者将注意的焦点放在重要的问题上,而且可以帮助研究者组织已有的发现、为理解人类的行为提供解释框架。

好的理论可以引导有价值的研究,并可应用到实际生活领域,成功解决问题和创造效益,出色的研究也最终会沉淀和体现到理论之上,并进入更广泛的传播系统。一种学科研究最终会以理论概念和原理的形式进入普通人群的知识体系之中,成为人类认识的知识沉淀的一部分。对于心理学而言,好的理论是对复杂心理与行为现象的建构和系统化,这使得人们在分析心理与行为现象时可以抓住要害,找到心理和行为的关键要素,并基于这一要素来撬动整个心理与行为系统。

心理学自从1879年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德国诞生以来,在往后的140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大量心理学概念和理论不断在西方诞生。一大批心理学家,斯金纳、弗洛伊德、皮亚杰、马斯洛、费斯汀格、津巴多、赛利格曼等,在心理学各个领域提出了大量理论,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不断建构和完善,心理学成为一个最受人们广泛关注,与人们生活方方面面都关联紧密的重要学科。最后促使心理学进入人们实际生活的,是各种卓越的心理学理论的被建构和被验证。心理学理论成为心理学知识沉淀强有力的方式和路径。

心理学在东方是从引介和借鉴起步的。长期以来,东方心理学家所做的工作更多是借鉴和跟随西方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并沿用诞生于西方的心理学概念和理论来解释东方人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台湾和香港地区有影响的心理学家意识到照搬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弊端,发起了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运动,虽然取得了一些富有意义的成果,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本土概念体系和文化依赖的特性,也显然制约了本土化运动产出一般意义理论的空间,探索具有普遍意义而不是单一文化依存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就显得尤其迫切。

在这一背景下,东方心理学受本土化心理学运动影响,又理性地意识到心理学研究需要植根于本土,同时超越本土,与世界心理学相融合,找到具有普遍意义和原理的理论,融汇中西,才是心理学理论建设的有为道路。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这一理论试图综合东西方的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多路径研究成果,找到一个发端于中国本土,同时又融通东西方,在东西方都适用,具有强有力的解释能力和普遍意义的理论切入点,提出真正属于中国学者,同时又能够走向世界的心理学理论。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获得突破性进展和重构的契机,是学术界的专家们以高度专业的眼光,看到了这一理论可能取得突破和在建构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的希望,并给予了我承担2012年评审、2013年正式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的突破与建构”的机会。感谢参与评审的每一位专家,正是他们,给了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再出发的机会。经过6年的继续研究,终于到了给各位曾经给予极大信任和支持的专家们“交作业”的时刻,我衷心希望,专家们在见到本书的时候,会有证明自己初见之明的欣慰,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达成了课题的目标。

拉森等人提出,一个好理论需要满足以下五个标准:第一,理论是否具有综合性;第二,理论是否具有启发性;第三,理论是否具有可检验的观点性;第四,理论是否简约;第五,理论是否与其他学科的理论相兼容。实际上,这五条标准的核心有三条,即综合、简约和可检验。

综合是指理论需要有良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这是衡量理论本身是否表征了一个真实世界的最好方法。能够很好地解释和预测,说明真实世界正是以理论表征的方式存在的。简约是为复杂、连续、看上去苍茫一片的世界安上一个全景透镜,同时又用最简单的原理为混沌一片的世界建构一个人的知觉能力就可以观察的系统。可检验是科学诞生以来为避免争论和欺骗的普遍原则,虽然可被检验不能简单等同于真理,因为检验本身是有条件和有限的,但可被检验却是一种理论被判断是否科学的必要条件。

对照衡量好理论的标准,作者自忖经过近40年的探索和研究努力建构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似乎通过了以上概念意义上的理论评审,可以更加系统地推到研究者和读者面前,以期其成为更多人解释、预见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正是为此,本书系统地呈现了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系统构想、验证及其广泛的尝试性的应用研究,希望这本书的完成,达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的突破与建构”的预期目标。

虽然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是我近40年心理学学习交出的一个作业,但本书中所展现的大量研究工作,我一个人实际上是无法完成的,这是我的研究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本书主要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编是自我价值定向的理论重构,主要内容是阐述前人的理论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完整体系,从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酝酿过程,到系统理论框架、原理与概念体系,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第二编是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实证和应用的角度来探讨自我价值和自我价值定向与个体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检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客观性和应用价值。其中包括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特点以及价值取向与自我价值定向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幸福感的自我价值定向机制,离退休人员的幸福感解读及其提升路径方面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独特价值,自我价值定向机制对解释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良好解释力,以及自我价值定向对于自杀意向和自杀问题的高度解释作用。

本书的完成要特别感谢于全磊和杜晓鹏。是他们长期的努力工作和支持,使书稿最终成书成了可能。特别是在本书书稿整合的过程中,他们为全书的体系化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并完成了前两章的执笔,系统介绍了西方心理学的重大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回顾和总结了华人心理学家在本土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及需要突破之处。第三章实际上是我对题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的突破与建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结题,完整地进行了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系统重构,介绍了理论的全部酝酿过程、理论框架、主要原理与概念,是本编和本书的核心部分。感谢单雯在第三章的整合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在完成初稿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从第四章到第八章,主要是我与研究团队共同进行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导引下的各项研究,其中一部分是从已经发表的文章中整理而来的。其中,第四章主要探讨中国民众价值观的结构、特点以及价值取向与自我价值定向之间的关系,内容来自我与研究团队长期合作的研究成果。本章的五节实际上都是我与团队合作的独立研究报告,其中要特别感谢已经成就斐然的辛志勇、郑建君、黄雪娜、单雯和现在企业界做得颇有成就的李雪,他们在研究中所展现的努力和智慧令人尊敬。其中第五节有关内容共同发表的主要合作者还有H.M.Davis、彭凯平等,在此一并致谢。

第五章主要探讨自我价值定向视角下幸福感的心理机制,是运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对幸福感所做的系统探讨,第一节由我个人完成,第二节和第三节由我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其中于全磊、张林、杜晓鹏等都是完成有关工作的主要作者。

第六章是我的研究团队与某国家部委进行的结合实际工作的合作研究报告,在实践中运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指导离退休干部的幸福感及其提升计划,此项工作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因为涉及国家机构,恕不在此直接呈现对课题给予关怀和支持的领导特别是处长们的感谢。本章由杜晓鹏和孙燕执笔。在此要特别感谢孙燕在本项课题运行中的不辞劳苦。她在课题组织中展现的成熟和智慧受到合作部门领导们的高度赞扬。

第七章是我的研究团队在完成关于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报告,主要聚焦自我价值定向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与行为机制,其中要特别感谢于全磊、李玲、张林、吴嵩、郭亚飞等在完成课题中的贡献,他们也是完成有关报告的主要作者。

第八章由李玲执笔完成。她整理了我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视角下的中美大学生自杀意向研究报告和张杰教授在自杀研究领域独创的扭力理论。这里要特别感谢李玲,她阅读大量文献,对张杰教授的扭力理论进行体系化的介绍,扭力理论已经被证明是自杀研究领域的一个成功且有很强解释力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原理可以与扭力理论很好地融合。

创建理论,是学者的梦想,也是一条学人需要终身努力,不断孜孜以求才可能有所收获的艰苦道路。学海无涯,本人虽历四十年磨一剑,但自知资质平常,才疏学浅,知识积累和思想能量对于建立一个宏大的本土理论所要求的素养而言,都还远远不够。为此,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内心依然诚惶诚恐,本书所呈现的理论观念、相关理论研究与论证,以及一些研究报告,一定还存在许多不足甚至讹错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们指出、批评和斧正。我相信,更多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汇聚和凝结,才是一个理论完善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最后,感谢福州大学学校、人事处、社科处等领导对我研究工作的关怀和支持,感谢人文学院领导和心理系同事们对我在福州大学工作和生活的关怀备至。

福州是真正的有福之州!

金盛华

2019年1月12日于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