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劳动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社会,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这种具有目的性和价值维度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不仅使人与动物获得了根本的区别,而且使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自我生成、自我超越的存在。由此,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彰显和自我确证。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伟大的劳动人民艰苦奋斗而来的,始终闪耀着劳动的光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在自由劳动中,在超越资本主义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创造发展自身的自由个性,使得劳动成为人之幸福的源泉。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首先生产满足吃喝住穿及其他一些东西需要的资料,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只有劳动者,因此,劳动群众才是构成全部国家生活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发展真正的动力源泉。
劳动模范表彰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一种制度,彰显的是对英雄奉献精神和对劳动者劳动价值的肯定。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忘我的拼搏奉献,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共筑中国梦,用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引领着广大劳动者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之中。
劳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劳模文化是党领导和紧紧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广大劳动模范群体长期实践和不断创新,所形成的劳模人物、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创业精神、助人风尚、劳动品格等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充分诠释了劳模文化的本质内涵,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以劳模精神为核心的劳模文化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老工业基地的广大劳动者,始终忘我劳动、砥砺奋进。在火红的创业年代,辽宁鞍钢第一代全国劳模孟泰从战后的废墟里刨出“孟泰仓库”,为中国的工业化谱写了自力更生的凯歌;黑龙江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中国建设竖起“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旗帜;吉林四平联合化工厂的“电石之王”王亚洲,一生都在不断钻研电石生产技术,为中国的成长奉献持之以恒的创新动能。正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劳动者,奠定了中国工业的基础,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北车集团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孙连海、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蒋筑英、辽宁鞍钢集团郭明义等新型劳模群体,以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的担当精神,以甘为事业“舍小家、为大家”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以努力提高生产质量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创新精神,诠释着新时代劳动的价值和劳模文化的新发展。
新时代新使命呼唤劳模精神,构建劳模文化。新时代呼唤的不仅是技艺超群的技术能手、职业先锋,更是广大劳动者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劳模精神汇聚,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弘扬劳模精神的独特价值还在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转型、发力创新,把助力东北振兴和辽宁振兴发展作为使命担当。研究梳理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模范群体和劳模文化的历史演化,追问劳模文化本质的内在规定,探讨劳模文化的外在呈现,就是要推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成为人民的自觉行为。
劳动铸就中国梦。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全社会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浓厚氛围。激励劳动群众以劳模为榜样,调动和发挥群众参与积极性,在劳动中成就个人价值,体现社会价值,是新时代传承劳模精神的要求,也是劳模文化现实存在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逻辑。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