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17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引言

近年来,无论是在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还是在教育和研究领域,“反思”(Reflection)[3]一词常常被人们提及,被视为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有学者甚至认为,对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是建构实践模式和获得社会工作知识的核心途径(Karvinen-Niinikoski,2016)。可以说,反思已经成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工作手法,它“几乎可以追赶所有术语”(Morrison,1996:317)。尽管“反思”一词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并且广泛见于哲学和教育文献中,但是真正将反思与经验学习联系在一起的是杜威(John Dewey)、库伯(David Kolb)和鲍德(David Boud)等人,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舍恩(Donald Schön)出版了《反思的实践者:专业实践者是如何在行动中思考》(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的一书,其在书中正式提出“反思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这一概念,把反思作为增强“因做而知”(knowing for doing)的关键因素。“反思实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工作者、护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在社会工作领域,“反思实践”这一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广泛应用于能力导向(competency-driven approach)的社会工作教育中(CCETSW,1995),作为社会工作避免落入“技术化”牢笼的必要保障(雷杰、黄婉仪,2017)。

另外,有关“反思”和“反思实践”的批评声音却在不断增强。有学者认为,无论是“反思”还是“反思实践”都存在模棱两可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假思索就任意使用的地步(Loughran,2002)。不仅每个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Grimmett & Erikson,1988;Feiman-Nemser,1990;Fook,2017),而且这些术语很难应用,也很难评估(Ixer,1999;Taylor,2005),以至于有时变得根本无法使用(Cole,1997)。导致这一困境出现的原因是,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没有明确的答案(Moon,2013),无论反思实践的构成还是实现的方式和目标,都仍然存在不小的争议(Parsloe,2001)。为此,本文将针对如何开展实践反思这一问题,通过文献的梳理和讨论找到社会工作反思实践的路径和基本框架,为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深入提供理论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