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能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

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是:群体(党团组织、政府体系等)利用各种助力(包括道德至高点),在底线(环境、生态、经济、社会、人性、政治、法律法规等)的约束下,冲破各种阻力(自然的、经济社会的、敌对势力的、道德的、文化的等)的束缚,按照规则(通常是自行制定的)要求和规范,实现区域全体民众构成的整体或自己群体利益最大化、敌对或其他群体利益最小化,并实现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和现象过程的动态平衡。所以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实质是充分利用助力、尽力克服阻力、坚守底线、遵守规则、利益最大化、麻烦最小化、平衡各种力量等。

一 充分利用助力

每个区域都有许多有助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或是自然的,或是人为的,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可以使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以相对小的付出,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概括起来,各区域的助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然资源与空间。丰富的自然资源(水、土、气、矿产等)和广袤的地理空间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纵深所在,如国土空间的充足与否,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特别是城市地区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城市内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可利用国土空间充足的区块,往往会拥有巨大的后发优势。

(2)经济组织。国有企业的优势、国家资本主义的优势,可以保证区域总体意志的实施,可以集中力量做一些重大项目;区域民营企业力量强大的区域,民营企业对于保持经济活力、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稳定区域就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社会组织。区域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种社会组织方式,以及社会组织机构的存在,对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模式的确定、提升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效率、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公平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人力资本。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东部许多区域的人力资源都十分丰富,无论人口怎么老龄化,任何时间都会有一支庞大的劳动者大军等待调遣,这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过去区域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未来不但是人才的竞争,也将是人口的竞争。因此,人口数量庞大的区域一定要保护好这种优势,它是区域发展最大的动力之一。

(5)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底上,每个区域都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是区域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充分利用好这些传统文化,将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源,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

(6)强劲的需求。受人口数量大、物质财富迅速提升等方面的影响,每个区域都在一些方面存在强劲的需求;在一批人的基本需求刚刚满足的时候,另一批人的强劲需求(主要是经济方面)则刚刚被点燃,欲望是最大的动力;强劲需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

(7)超强的创造力。各地的人们都蕴含着超强的创造力,正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种创造力一旦引入正途,将有无穷的生产力可以被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激发这种创造力的国家行动,其对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 尽力克服阻力

任何一个区域发展都面临这样那样的阻力,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阻力的内容、特点和性质也有很大不同,并且同一种阻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内外部环境下,其表现方式和阻力程度也会有一定的差别。就我国大多数区域而言,其阻力既有各地区普遍的阻力,也存在区域特有的阻力,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要义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阻力。概括起来,区域发展面临的阻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腐败。从上到下、从国内到国际、从区域内部到区域外部,对腐败的态度都是十分鲜明的:全民痛恨、坚决反对。腐败的本质不是腐败事件本身,而是腐败事件导致的国家损失、区域损失、经济损失、破坏公平环境、积累社会矛盾等。

(2)创造约束。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创造都是有目的,如获得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社会地位)、生态效益等。人为什么不创造?除个人能力外,播种后不能保障收获可能是最大的问题,有能力的人没有被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创造约束多来自体制、制度、机制等方面,每个区域都或多或少存在创造约束问题,这是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重要阻力之一。

(3)追求特权的文化。从封建社会(甚至更早)开始,中国民众在文化中就有敬重并追求特权的传统。特权的内涵是超越一般制度的安排,个别人因业务、安全等享有部分特权情有可原,但大多数民众都追求超常特权,对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构成巨大挑战;追究特权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某一群体一旦拥有特权,就会阻止经济社会变革,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庞大数量的人口。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细胞,其庞大的数量是一把双刃剑,作为创造者的人可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好处,作为破坏者的人则可能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环境破坏、安全事故频发等都跟庞大数量的人口有直接关系,一旦天灾与人祸的叠加,其破坏将十分可怕,即使在一切都正常的情况下,维持拥有庞大数量人口的区域正常运转也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5)生态环境约束。古人说凡事都有度,当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扰动超出环境自身的平衡能力时,区域环境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一些地方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水、空气、土壤、生态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部分地区恢复十分困难,环境约束力逐步加大。生态环境约束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最大的阻力之一。

(6)外部阻力。不难理解区域发展受外部影响越来越大,地缘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经济、社会、文化、安全、道义、责任等都是区域和国家发展的阻力,特别是当你发展到快要有能力打破旧有传统、秩序和格局时,利益攸关方会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一切手段来阻扰你的发展。

三 坚守底线

坚守底线的实质是让民众心理甚至是心灵有寄托。有人说,在极端饥饿的状态下人的道德是由肚子决定的,虽有偏颇,但也是实言。如何坚守底线,处于社会治理不同层面的人回答该问题的结果会有很大不同。

(1)认同人的本性,即人性。人性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平时所言某人没有人性,并不是指其没有人性,而是指其行为或言语超出了人们公认的底线。从人需求的层次性可知,个体的人要存在首先要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求,群体的人要生存和发展,则会有更多需求。因此,追求更美好生活是人类(包括个体和群体)的本性。从某种角度看,也可以认为人性本身是贪婪的,不贪婪的人一定是某些或大多数需求都已得到满足的人。认同人性的实质,在区域经济社会治理中就应该靠制度来管控一切,而不是单靠人的自律来管控一切。人性不时就会发作,包括被推上道德制高点的伟人和道德模范;超越人性的人是神,没有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群体,要么是虚幻的,要么就是某种条件下的乌合之众。

(2)给人以自由。除了战争、动荡等极端社会状态外,在正常的社会运行环境下,无论是作为自由人的个体,还是发挥某种社会管理功能的人,都需要一定的自由。什么都想管的制度安排,其结果往往是什么也管不住或什么都管不好。包括言语、行动、思想等在内的人的自由是人不同于机器的关键。人们都知道两三个人的家庭断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的争执,而在亿万人参与的决策中异口同声,不是虚幻的想象就是亿万人当作任务的结果。负面清单是很好的方式,但也应该有度,当什么都不能做时,往往是什么都可以做。底线是约束出来的,但要真正实现底线约束,一定是参与者从内心去执行它。

(3)培养人的信仰。信仰是灵魂层面的东西,与信念有着质的差别,它是人内心的寄托和归宿,不是某些人为个人目的而说出的口头信仰,也不是某些群体为了群体利益而标榜的信仰。信仰是内心中存在的对人的言行的约束,没有信仰的人极容易被金钱、美色等所诱惑,实际上没有信仰的人就是行尸走肉。如果群体中的人做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或以保障自身利益为前提,那无论其用多么美好动听的语言来说教别人,时间久了,也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到最后只能用“无论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或“你懂的”之类的话来欺骗别人和自己。最可怜的是没有欺骗成别人,倒把自己的内心给说服了,区域的人,应该是信仰和行动两方面的巨人,不应该是行动的巨人和信仰的矮子。信仰是人自内心产生的对某些言行的敬畏,是守住底线的内在约束力。

(4)必须坚持诚信。诚信是个人、社会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美德,是社会运转的基石。即使再严格的法律法规也有漏洞,总会有人造假,总会有人找到方法欺诈。从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不诚信的社会和经济成本远高于建立诚信体系的成本。诚信是从千百件事情中锤炼出来的,政府作为最应守信的机构,每一次有意或无意失信的代价都是巨大的。社会诚信体系必须建立在对不诚信行为持续不断的打击基础上,没有对不诚信者毁灭性的打击,就无法形成区域诚信体系。

(5)职业与人的分离。职业是个体的人承担的社会角色,它只是人存在于社会组织体系的一种表现方式。其实职业跟人并没有本质的联系,但在中国某些区域则形成了职人合一的情况。职人合一在中国各地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但在现代社会则是价值扭曲的表现。

(6)合理的惩罚。惩罚的目的是让敢于冲破底线的人再没有冲破底线的胆量和资本,并给其他潜在效仿者以心理震撼,使魑魅魍魉远遁,对敢于向违法者提供保护伞的人,除按被保护者同案犯论处外,还需要再按滥用职权、渎职等定罪。初生牛犊不怕虎,人生来是不知敬畏的,必须让其知道敬畏,就是让其明白社会惩罚体系是高效运转的。人只有存在内心的敬畏,才能守得住底线。

(7)舆论与社会氛围。人天生就有好奇心,人天生就想得到各种信息,媒体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于是舆论导向成了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对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十分明显。必须确保区域媒体传播正能量,毫不留情封杀思想极端、不对人类负责任的人。

四 发挥规则的力量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的建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封建王朝的各项规则是保证皇权统治下的国家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目前,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领域建立规则的目的毫无疑问是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相关的规则涉及很多内容,从一般意义上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清晰的区域战略。所谓战略是可以影响区域全局、区域未来和区域整体的谋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区域就是一个人、一家人、一个群体,必须有事关长远的打算,才能在国家找到合适的位置。美国的战略就是保证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和长远化;中国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目的是确保国家长盛不衰,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围绕这一根本目标或战略,政府展开各层面、各领域的发展规划,为了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要敢于牺牲当前利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部分群体利益。最糟糕的社会治理方式是固化各群体之间的转移通道,即固化利益格局。国家战略是高于一切,高于党派、团体的利益,任何党派和团体都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同样,区域战略是以区域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是其他具体政策制定的统领。

(2)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法自然不是可笑的说辞,应是恪守的准则。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想办法利用自然(规律与物质)为人类造福。人克服重力,并不是消灭引力规律,而是利用特定办法(规律)暂时中和了引力的作用,引力规律照样时刻存在。自然的特点是动态平衡,当一种状态被打破时,会建立另外一种平衡状态,但新的平衡状态可能完全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人定胜天是一种精神,绝不是让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托词。人对自然的破坏必须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人与自然就难以和谐了。有人说,人对环境的破坏会导致自然界的报复,其实自然界不是报复人类,它只是按照自然规律进行自我调整而已;人类是大自然孕育出来的,自然不会报复人类,只是在人类做得太过分时,提醒人类一下而已。如果自然界真的报复人类,人类就会像地球历史上反复上演的物种灭绝一样灭绝了。人若想消灭规律,自然界都会觉得挺可笑。

(3)规律的协调性。正像人体由各种器官组成,各器官按照职能分工,在纵贯人体的各种系统支配下实现正常运转。国家或区域也一样需要各个部门履行好整体框架下的各项具体职能,如用水的要保证有水用,用土的要保证一定质量的土地资源可用,各部分为保证运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规则。某些规则站在某种立场和角度看是合理的,但对于区域整体而言,或与其他规则的关系而言,则可能不尽合理,各种规则互为条件的情况也很常见,要保证整体效率,这些规则之间必须协调,即规则的概念、内涵、对象、结果、措施不能相互打架,必须约束规则的随意生成。当我们报道有多少项职能下放时,有没有人问一声这样成千上万的权限(规则)都是怎么来的?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人都是有群体(组织)权属的,群体都是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也有自私性,基于群体的规则自然是有群体偏向的,所以规则制定时必须进行协调。

(4)公开透明。办事找关系的理由可能很多,但总体上无外乎找关系搞清程序、少花钱、少上当、提高办事效率等几方面原因。除办事人员个人腐败问题外,规则不透明公开、潜规则当道是办事找关系的主要原因。国家或区域管理中当然有许多事情是不能随意公开的,任何国家均有严格的保密规定,但涉及大家切身利益的诸多事情是应该公开的,即区域经济社会治理中大多数事项是应该公开的。该公开的不公开,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某些人(群体)占有了不正当的好处。国家秘密、个人隐私不能成为不公开的理由和借口。现实中一些该公开信息而不公开信息的行为,其原因除了当事人(当权者)的个人禀性外,更主要的还是制度缺陷。公开透明实质上是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问题,没有公开透明,社会就不会有真正的稳定。

(5)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由公平和正义两部分组成。公平的核心是规则的普适性问题,理论上任何设置前提条件的规则都有不公平的嫌疑。正义更像一个哲学概念,是基于人类共识、文化、传统、道德等方面的一个准则和判断,个人的或群体的行为如果失去民心则不会有正义可言。黑社会不会有正义,因为它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往往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并常给受害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是非法的,国家可以用法律手段打击它,但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它往往披着合法外衣。干着不正当事情的小群体更难以对付,必须予以无情打击,才能形成社会的正义气场。公平正义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公平就不谈不上正义,公平正义怎么实现,要靠推崇公平正义的规则,靠对不公平正义的打击。

(6)人的平等自由。平等是人权的基本诉求,它不是要求每个人的待遇都一样,而是要求法律、尊严、精神、灵魂层面的平等。自由是言行等身体生理层面的,更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自由是合理规则框架上的自由,自由是不妨碍别人的身体和身体背后精神的自由;人的言行自由需要一定物质条件的保障,显然连饭都吃不饱的人,谈论行动自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思想或精神的自由则需要一种允许自由存在的社会氛围,自由平等是人安居乐业的基础保障,也是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前提和标志。

(7)公众参与的机会。公众参与指公众参与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相关决策过程、建设过程和利益分配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参与决策过程。公众参与代价是可能延长决策过程,增加决策成本,但其好处是出问题的概率降到了最低。在不能让区域所有相关民众都参与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代表参与方式,但代表一定要代表多数人的诉求,而不是少数派的诉求;部分地区人大代表贿选案件说明在部分代表大多数人说话的实效性方面是存在问题的,这样的人大代表的代表资格就值得怀疑了。

(8)阶层通道。在任何国家都存在社会阶层问题,我国不例外,各区域也不例外。尽管阶层划分的概念体系不同,但阶层的确是存在的。阶层往往是通过拥有的财富、社会地位、被社会接纳和认可程度,以及文化宗教等非物质方面的参照来区分。阶层之间的界限不是截然的,但基本上是清晰的。社会活力的来源是各阶层的人通过正当的渠道流动;人所处的阶层受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才能、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如果一个社会各阶层正常流动的大门被现有利益群体关闭,社会将不再稳定;人为希望而生,人因绝望而死,并在死亡之前会拼命挣扎,亡命之徒死前挣扎的过程,必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社会治理必须给有需求的人提供正当改变自己阶层(命运)的机会。

(9)爱的支撑。单靠严刑峻法不可能带来社会的稳定,稳定和谐的社会一定是充满爱的社会。秦时的法律可以说已经到了严酷的程度,但秦朝持续的时间却很短。人是感情动物,人特别是群体中的人,只有自己被关爱时才能感觉到温暖,才能激发出创造的欲望,才能成为社会稳定的因素。惩罚的目的绝不是对受罚者的身心摧残,而是通过惩罚,让当事人感受到社会的宽容,或被感动后改邪归正,或者精神得以解脱,或者灵魂得以净化。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更能够包容别人的不足和错误,从而化解矛盾和冲突;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可给每个孤单的心灵带来希望和温暖的亮光,其必然也是个包容性很强的社会,能自行消除许多不稳定因素。从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角度看,建立充满爱的社会要建立生成爱的环境、传递爱的机制、扩展爱的规则、崇尚爱的氛围和条件;爱的基础是诚信,爱的种子是被尊重、有尊严、不被随意欺骗,这些都需要由规则来实现。

五 利益最大化

对于国家而言,利益最大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既包括国内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包括国际经济利益最大化;既包括国内政治利益最大化,也包括国际政治利益最大化;还包括文化优势最大化、军事优势最大化、国内生态环境最优化、国际生态环境(气候)最优化等。最大化是个相对概念,是一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一定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的相对最好的状态,是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一种目标和要求,是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

(1)坚持打击利益小团体。利益小团体意味着部分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占有不属于他们的经济利益及附带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利益小团体的行为破坏了社会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其性质与腐败等同。就单位内部的利益小团体而言,它会使单位内部普通群众对组织失去信心,并产生消极情绪,因为在这样的单位中个人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如加入利益小团体实用,久而久之,这样的单位便会失去活力,严重时还会酿成极端事件。就国家和区域而言,利益团体破坏了社会公众崇尚劳动和公平正义的基础,因为个人无论如何奋斗,也不如加入利益团体来得实惠,于是各种关系、各种潜规则应运而生,久而久之,社会必将腐烂。打击利益小团体就是要打击靠权力垄断地位,靠非法手段获取超常利益的群体。对小团体不但要从法律层面予以打击,违法的一律按规定惩处,还要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予以打击,使社会形成远离利益小团体的氛围。

(2)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理念。诚信是社会经济运转的基础。如果没有诚信,再严的法律也能找到空子,从而使人做出有害于经济社会的事,并逃避法律的惩罚。诚信和法律虽然都可能导致人做某些事,但两者的作用机制不一样。法律约束下的行为会充满满足感,这将大大降低社会风险,对生活和事业充满满足感的人一般不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诚信体系包括对诚信的奖励体系和对不诚信的惩治体系。对于诚信者,不但应在法律层面上保证其合法权益,而且应该建立对诚信者有好处的体系,比如,给予按时按规定纳税者一定的额外资金奖励。诚信者,老实人也,“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应在与利益相关的分配中贯彻该宗旨。区域诚信体系建设是个庞大的工程,诚信体系建设再难也得做,诚信无存,则国将不存,区域亦将不存;诚信应从政府部门开始,诚信体系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不懈斗争方能建成。

(3)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在没有达到物质和精神都极大丰富的条件下,所有区域社会都存在利益分配和再分配问题。产权清晰是开展诸多工作的基础,它与公有制和私有制没有关系,公有制从某种角度看是多数人共同拥有性质的私有制。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已深入各个角落,科技的发展首先改变了经济社会中物质的构成和组合关系,并通过对经济社会相关物质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组织方式。市场经济中知识产权涉及创造和拥有两个部分,创造是由无到有的过程,拥有则是知识带来的利益或可能的利益归谁所有的问题。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就是保障知识技术创造者从中受益的制度设计,是对创造活动、创新文化的保护;如果一个人花了几年的工夫而获得一项知识产权,却很容易就被人窃取了,那他就很难有创造的动力。知识产权保护首先是确保拥有者拥有产权的处置权和利益权,其次是对窃取知识产权者进行严厉打击。很显然,盗取别人知识产权的目的是获取名利,那就对其进行名利两方面的打击;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是单为保护西方企业的利益,其也是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保障,是国家和区域利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

(4)保证要素的区域间自由流动。国家或区域犹如一个人,各区域或区域的各部分是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各部分在人体系统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要靠覆盖整个身体的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等来实现。国家区域的正常运转必须依靠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来实现;如果某个环节出现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那里一定会出现病变。阻止自由流动往往是为了保护小区域的自身利益;保护自身利益没有错,但必须遵循以下几个要求。第一是不能损害别的区域利益,损人利己的事坚决不能做,国家或区域不能容忍这种事情。第二是不能损害国家或区域的整体利益,各地区在国家或区域整体中的分工不同,各地方不能为己之利,使国家或区域大局受影响。第三是不能影响长远利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决不允许。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主要是各地的优惠和限制政策所致;每个地方都觉得自己特殊,都有自己特殊的实际,实质上就是有诸多不愿让人知道的秘密,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不是阻止要素自由流动的理由;要素自由流动应在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做出制度安排,形成导向机制,关键是从税制、财权、事权等方面统一协调安排。

(5)统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开发格局形成是项国家战略,也是各区域的战略,必须从战略高度予以制度安排,形成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是关键,不能再片面迷信人定胜天了。人应当顺应自然界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规律,充分利用规律的作用,使整体最优。各地已经到了让主体功能区真正落地的时候了。首先要强化各地块的主体功能,是林地就让它发挥生态作用,是农田就让它多产粮食。其次是政策符合主体功能要求的一路绿灯,不符合主体功能要求的一票否决。最后是资金倾斜,符合要求的资金充裕,不符合要求的罚金多多,关键之关键在于区域当政者要改变认识。

(6)税制改革。以预算法修改为代表的财税改革已经开启,但在各种繁文缛节式的文件、政策背后,核心的问题只有两个,即收多少税和收的税如何分配,至于税种,那仅仅是个名称而已。收多少税的问题实质上是创造者与管理者如何分配利润的问题。当然这样说的前提是生产者(创造者)有钱赚,但很多时候生产者并没有赚到钱,钱都没赚还收人家的税是不人道的。税改的核心同样也有两个:其一是保证在生产者(创造者)赚到钱的前提下收取其一定比例的利润,比例不能太高,太高了生产者就不会有动力了,也不会有多余的资金来扩大生产或者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其二是不同级别税收者(政府)的税金分成问题,当总量确定的情况下,中央分多了,地方就分少了,则会出现地方向国务院(实际上是各部委)要钱、要项目的事。国家分少了,则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统筹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无法统筹重大国计民生问题。财权与事权的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政府改革的方向应是精简队伍还利于民,简化政府层级,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所以大趋势应该是地方分得税金的比例越来越大,因为许多事只有地方政府才能做。

(7)现行政策清理。各项政策名义上是规范相关行为,其实质是以某个群体利益为中心的行为约束和行为鼓励的强制力量的延伸;如果是以国家整体利益为中心制定国家政策,以地方利益为中心制定地方政策,其基本思路将是对利益群体有好处的事鼓励做,对利益群体没好处的事不让做,或者约束着做。各种政策的出发点往往是好的,特别是对于特定的群体而言,但各级利益群体本身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导致各种政策之间的矛盾时常出现,让生产者(价值创造者)无所适从。国家和区域一直在做清理各项优惠政策的努力。许多优惠政策的实质是损害整体利益而换得局部好处,牺牲长远利益而换得当前短期利益,即使在群体(或区域)内部也只是让少部分人获得好处,大部分人遭殃。政策清理的目的是政策的规范化与合理性,其基本思路如下。第一是要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针对政策的系统性和关联性特征,在现有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构建面向未来和国家整体、区域整体的政策体系,使每一项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和区域政策体系中都找到其应有的位置。第二是各地方在国家和区域政策体系框架下,设计制定适合当地的政策;以设立页面清单为主,以国家相关政策为蓝本,明确约束不能之行为,其他的全面放开;地方政策的出发点是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第三是毫不犹豫地清理掉中央与地方各种不合时宜的政策,其实质就是打破现有部门利益格局,使既得利益者不能再披着政策的外衣,享受超额利益。第四是任何政策的出台必须报立法机构批准,坚决杜绝各权力部门随意出台政策,因为这些政策往往具有群体利益倾向性。第五是明确各项政策的时效性,政策都有寿命,当其基础和边界条件不存在时必须予以清除,或者进行适当修改;我们现在仍在执行多少年前制定的政策,它们早已不适应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状况了,但由于缺少有效的纠错机制和通道,一些政策措施清理起来十分困难。

(8)让老实人不吃亏。老实人通常指遵纪守法,并且不会为自己的利益而搬弄是非的人。曾经老实人是让人尊敬的人,但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市场经济的洗礼,老实人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已经不能算作褒义词了,而是从某种程度上成了没有能力的代名词和表现,于是老实人吃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已司空见惯。扭转不恰当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层面的价值观也是社会治理的一项内容,但对老百姓而言,短视和眼前利益至上是不足为怪的,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领域价值分配的标准出了问题,老实人不多分,反而少分,投机取巧者、偷奸耍滑者往往得到更多好处。不让老实人吃亏需要制度先行,从利益分配体制机制上保证老实人得到更多好处,不老实的不但得不到更多好处反而要受到相应的惩罚。首先是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让老实人吃亏的重要性,利益最大化的基础是最大限度的劳动性创造,老实人吃亏不但影响了老实人的创造力,更为可怕的是为不老实人不诚实劳动提供了社会和心理上的支持。因此,决策者、价值分配者必须充分认识不让老实人吃亏的重要性。其次是建立价值分配向老实人倾斜的制度,为克服价值分配者由于“人之常情”作用而让老实人吃亏的实际,分配时在制度上应向老实人倾斜,对不老实人予以打击。

(9)营造合理预期。无论是在社会心理方面还是现实生活中,区域经济社会治理必须为老百姓营造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预期。第一是政府向民众承诺合理的预期,政府的责任不是无限的,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政府只能承诺能够负担的责任,而不是无原则地向民众承诺但又无法兑现,政府一旦失去公信力,社会治理能力将一落千丈。第二是社会公众要合理管理自己的预期,一个成熟民族的民众应该有较高的素质,知道哪些是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把尊严和体面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单为追求体面的形式而不择手段,忘记了体面不单是表面的物质,而更应该注重其内涵,是精神层面的体面。第三是各种媒体必须承担起自己在区域经济社会治理中的独特地位,把公众的预期引向合理的方向和高度,传播正能量,引领、塑造和传播合理的预期,传播人性的光辉,传播博爱,传播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第四是用强制力打击不合理的公众预期,作为公众的个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往往只会盲从,农村各种离奇的习俗,如高昂的结婚聘礼、不堪重负的婚丧嫁娶礼金,大家都很无奈,可用强制力对之进行约束。

六 麻烦最小化

任何国家,特别是大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麻烦。减少麻烦,或使麻烦负面作用最小化是国家治理的内容之一。对于区域来说,减少麻烦数量,控制麻烦的影响是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1)主动出击,主导舆论。中国过去有许多优秀的东西,许多优秀的价值理念是可以对外输出的,但在对外输出时要与时俱进。对于区域来说,也存在主动出击,主导舆论的问题,国人对每个区域的印象是可以通过适度的宣传和其他培育方式进行重新塑造的,特别是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主动出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修正敌友标准。意识形态的极端化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同人一样,任何国家都有对我们有利的一面称为友,也有对我们不利的一些方面称为敌,不能从单一角度出发挑选敌友。以利益为基础选择敌友时,一定要区分国家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长远利益是根本,短期利益是参考,敌友选择不能太善变,特别是对于大国而言,小国总是追随大国。对外宣传也要务实,对友要大力支持,以获得更多的朋友,对敌则毫不客气地予以打击,方能减少自己的敌人。对于区域而言,也存在与其他区域的合作与竞争问题,区域之间的关系虽然不同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但在经济社会的许多领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如何加强与其他区域合作,减少与其他区域的竞争和矛盾,也是区域经济社会治理中需要关注的内容。

(3)理解与宽容。对各种事情的理解和宽容是我们减少未来麻烦的必由之路。区域也是一样,每个区域都面临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经济社会方面的政策措施,更需要从区域民众心态方面下功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宽容和理解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心理需求,须持之以恒地呵护和培养。

(4)必须坚持各民族平等。处理好民族相关的问题,首先要看民族的实质是什么。民族除了同源、同语言、相同价值观点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有相同的信仰。国家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宪法框架下若干群体在相同治理理念下聚集在一起的人的组合;国家可以是单一民族的,也可以是多民族的,一国之内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是必须坚持的原则。既然是一个国家,每个人首先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一国公民必须承担公民义务,并享受公民权利,然后,每个人还有自己的民族归属,所以,必须是先国家后民族。民族政策不能出问题,民族政策的实质是平等、公平,而不是毫无原则的政策倾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是需要的,但不能因此制造出更多的矛盾和问题。各民族的特色可以发扬光大,但不能让民族利益高过国家利益。我国大多数区域都有多个民族分布,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民族问题和矛盾,这不需要掩藏,也不需要夸大严重性,坚持各民族平等可以使绝大多数相关问题得以解决。

(5)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社会方面的矛盾绝大部分是由于物质利益引起的,社会大众精神层面的问题还在成长的初期,即使是民族方面的矛盾多数也是披着信仰的外衣,实质上也是利益的冲突。基层矛盾很大一部分是基层管理者的乱作为和不作为引起的。乱作为主要是不顾及某些人的正当利益诉求,损害某些人的利益,并在分配环节向另一批人倾斜,或者明目张胆地偏袒,或者是处理事情纠纷没有坚持公正原则,当矛盾出现时不是主动解决,而是肆无忌惮地滥用权力,任由矛盾激化、扩大化。不作为就是对自己或自己群体没好处的事不做,睁着眼睛看着问题恶化和矛盾激化,最后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正如大火总是由小火发展而来的,如果能将小火扑灭,比扑灭大火的代价要少得多。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基层工作人员要有工作责任心和热情,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区域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要抱定解决问题的信念,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有的。

(6)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意识鼓励个人的创造,在法制框架下,这种个体民众的创造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创造力,从而保证国家和区域的长远发展。关于培养公民意识,首先是要打破官本位的制度桎梏,民众盲目听从官员的实质是官员掌握可分配的资源过多,并且资源分配具有明显的个人好恶及群体倾向,民众崇拜权力的实质无非是自己多得些好处,减少些麻烦;减少个人式的分配权,增加透明制度式的分配权,官本位则会逐步被打破。其次是努力营造鼓励个人创造的环境,法律框架下的个人创造必须得到充分肯定;如果说社会贫富差距现象不可避免的话,那一定要让民众认识到这种差距是由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差异引起的,只有当个人的创造力被充分激发出来时,社会生产力才能快速发展。对于弱者的偏向式分配,普通民众是能接受的,这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方式。

(7)科学发展理念的培养。科学发展理念的内涵有很多,简单理解就是处理好现在与未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实施的角度看,其分为国家的(群体的)和个人的两个层面。对于个体的(家庭的)科学发展,国家和区域不用担心,人的本性决定了个人会充分考虑家庭发展的科学性问题。国家和区域的科学发展则往往会因为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共识问题而出现许多不该出现的问题,如一个地方宁可把自己的环境破坏掉也要大力发展经济的背后动力,除了某些权力人物的政绩考虑外,不合时宜的财政分配制度也是重要原因。科学发展不能单靠道德或纪委层面的约束来实现,必须形成一整套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科学发展理念形成是关键。首先是把环境资源等自然要素纳入生产体系中,必须考虑自然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问题,生产中不但要考虑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还要测算自然资源的投入。其次是提升对不正当发展的监控力度,欺上瞒下,是一些地方通行的做法,这种手段屡屡成功的关键是欺得了,瞒得住,一方面说明操作者十分“高明”,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关的部门缺少有效的监控手段和方法;现代技术发展使信息的产生、传递、扩散变得异常迅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欺和瞒会越来越困难。最后是对科学发展行为扩大奖励,无利不起早是人之本性,也是社会运转的基础;利益是永恒的动力,对科学发展者利益方面的奖励就是对不科学发展者的惩罚。

七 平衡各种力量

国家运转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力量都有利益指向,有的是正当的,有的是不正当的。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在于各种力量是交织在一起的,正所谓没有错哪有对,没有黑暗哪有光明,平衡各种力量,就是保证各种力量在合理的力度内、在合理的方向区间内运行。


[1]《建立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惩戒机制》,《新京报》2017年5月24日,第A05版。

[2]《2016年信用建设领域十大研究报告》,搜狐财经,http://www.sohu.com/a/124856175_223408,2017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