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式扩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闪电式扩张带来新机遇

YC中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陆奇

我很高兴能够为里德·霍夫曼的这本书作序,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将这本书推荐给中国的读者朋友们。

我推荐这本书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是里德本人。里德不仅思想前瞻,还拥有独特的创业和投资经验,是当今最值得重视和尊敬的创业者、投资人和创新思想家之一。他对前沿技术的思考与探索,特别是对人工智能、全球创新和社会整体进步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

我初识里德是在他创建领英的早期,从此我们便保持频繁的交流并成了长期的朋友。我们在一些重大课题上有过很深入的探讨,这常常让我受益匪浅。在过去的交往中,我也有幸见证里德职业生涯的重要时刻。第一次是在2008年,我毫无保留地推荐领英现任首席执行官杰夫·韦纳成为他的接班人。我和杰夫曾在雅虎有着近6年的合作经历,他主持业务,我负责技术。领英的这一次首席执行官传承在业界是一个公认的成功案例,并在硅谷传为佳话。第二次是我参与了微软并购领英的过程,这是美国互联网生态中的重要事件。随后里德也进入了微软董事会,从此他的才华与智慧有了一个更大的创造价值的舞台。后来我回到中国工作,依然与里德保持着频繁互动。里德关注中国创新,我相信他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超过了大部分美国作者。

我推荐这本书的第二个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本书的内容。闪电式扩张的核心是: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优先考虑速度,由此获得快速增长。这个核心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其丰富的内涵:商业模式创新的框架、战略创新的框架以及管理创新的框架。闪电式扩张的概念源自里德在斯坦福大学的课程案例,我认为这一前瞻性的概念将会运用在科技驱动创新的前沿,对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技术推动和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物理世界和人的行为越来越趋于数字化。数字化链接覆盖了越来越多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网络效应和平台化越来越成为每一个成功的产品必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任何一个技术驱动的大规模创新的S形成长曲线会越来越陡,这是历史的趋势。闪电式扩张将成为每一个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需要深刻理解并有效使用的概念。

闪电式扩张这个概念非常适合中国的创新环境。在这本书中,里德把微信作为重要案例,提及腾讯抓住了PC(个人计算机)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机遇:腾讯内部设有三个团队,同时探索移动方案,最终取得成功。里德认为中国是闪电式扩张的沃土,为闪电式扩张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快的企业决策和迭代速度、更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总体偏低的人力资源成本。闪电式扩张的核心是速度胜于一切,做一次性的事,比如不惜代价,通过投入人力来获得速度。中国的创新环境为闪电式扩张提供了一个比较自然的用武之地,而这本书能推动每个读者更上一层楼,激发他们进行更多结构化的深刻思考,继而结合自己的业务,更好地把握住机会。

我有幸很早就看到了这本书的初稿,也有机会就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与里德交流。我在自己创新探索的实践中也多次借鉴本书中的理念,受益良多。于是我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很多同事和创业者朋友。在此,我将结合我的工作实践,向中国的读者有针对性地推荐书中的重要章节。

第一,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章节和有关内容。首先,我建议中国的读者,特别是创业者,要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尤其在技术驱动浪潮的早期。回顾历史,在互联网时代早期,谷歌、亚马逊和脸书等成功的企业,都曾在早期专注于商业模式并持续进行创新,从而确立了市场的领先地位。今天,我们处在另一个浪潮——人工智能的早期,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带来更大的机遇。

另外要高度重视毛利,这也是我在微软工作期间学到的重要经验之一。我与里德的观点高度一致:只有对毛利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才能知道自己能不能进行闪电式扩张,以及应该用多快的速度扩张。过多地依赖融资烧钱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商业模式和充足的毛利,才能有效地支撑企业成长。

此外,里德在这本书里也强调了推广和渠道的重要性。中国的线上和线下渠道都很丰富,这就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建议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们,早期要在渠道推广上多下功夫,深入了解渠道的结构,特别是成本和竞争结构。规划完整的渠道战略,才能有效地推进闪电式扩张。以火箭来比喻:产品是发动机,毛利是闪电式扩张时的燃料,渠道是让我们能杀出一条血路的路径。

第二,关于战略创新的章节和有关内容。这里我建议大家要着眼于真正的大机会,真正的大机会是由技术驱动的。大家应该高度关注书中相关的案例,提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提高深刻理解技术发展方向的能力,对技术的长期发展保持高度敏锐,从而随时准备捕捉闪电式扩张的机会。这一点对中国当下的创新环境来说,意义格外显著。我们在越来越多的技术领域走在了前沿,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等,这是中国创业者面临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第三,关于管理创新的章节和有关内容。里德在书中提出了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五种管理方式,并做了形象的类比:家庭、部落、村庄、城市和国家。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在大部分环境中,这一管理框架都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应用。我也希望中国读者在不断快速迭代的创新环境中,灵活地借鉴这样的管理方式,让自己受益。

这本书中有很多案例,不过更多的是研究美国企业的案例。我认为中国的案例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国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案例,可能会比美国的更精彩。建议大家看看日活用户排名前20的移动App(应用程序),回顾它们当时是如何冲上去的,相信大家能够受益良多。

最后,一个企业是否能通过闪电式扩张真正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连续创新,需要看企业的领军人物的认知能不能保持持续高速成长,要看其认知提升的速度能不能站在S形曲线的前沿。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帮助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提高认知,从而在未来大有作为。中国的机会非常大,但不进则退,我们可以将里德为我们提供的养分作为启动点,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机会。